王婕
摘要:聲樂屬于高校藝術專業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具有專業性強、實踐性強、技術性明顯的特點。學生在這一學科學習的過程中,要獲得良好的結果,不僅要努力與勤奮,也要聽從教師的指導,同時挖掘學習的天賦。當下,不少高校的聲樂教學雖已步入正軌,但依然有較多的問題,本文從聲樂教學的概念出發,先對當下高校聲樂教學的問題展開探討,最后從學生發展角度著手,提出相關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高校 ?聲樂教學 ?創新措施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7-0107-04
在高校的藝術專業教學中,聲樂是重點教學內容之一,其重要性無可替代。良好的聲樂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還能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幫助學生陶冶情操,提升綜合素質。目前,聲樂教學在高校中已經相對成熟,教師經驗也比較豐富,但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學質量差、效率難以提升的情況依然存在。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聲樂教師的教學也需要有所改變,要在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進行改良,采用創新化的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引導,也要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不斷提升學習效率以達到提升綜合素養的目標,為后續的發展打下基礎,確保發展有足夠的動力。
一、聲樂教學的基本概念
所謂的聲樂,主要是利用男性和女性的不同音色,搭配不同的音域,然后展現出一種完全不一樣的音樂,這種音樂展現形式就是聲樂。聲樂可以豐富音樂的內涵,也能夠將人們的思想感情最大限度地展現出來。而且隨著演奏技術的逐步發展,聲樂的演奏與樂器之間也產生了關聯,如此就能夠拓寬音樂領域,也可以讓聲樂教學的應用場景更加豐富,這樣所展現出來的聲音以及音色也會愈加豐富。聲樂的教學就是以這一情況為基礎的教學,利用聲樂的教學,教師可以在各種場景之中給學生合理的引導,也可以讓學生的演唱含有更深的感情,更能夠突出演唱者的音色。在藝術專業課程體系之中,聲樂的地位難以撼動,地位斐然。聲樂教學的效率以及教學效果,關系到多元化人才的培養,而且也能夠為聲樂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理論依據。各高校內部開展聲樂教學,可以有效豐富學生們內心的世界,讓學生有更加愉悅的精神,而教師也可以進一步強化聲樂知識的傳授,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審美情趣,同時也能夠讓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有更多的可能。此外,聲樂教學也是幫助學生陶冶性情、感受藝術的熏陶,并且在此基礎下提高個人情懷的一種重要方式。
二、創新高校聲樂教學的重要性
聲樂教學的創新主要是在傳統理念、方法以及教學模式等各個方面的創新,而創新的主要目標是要讓教學更加符合實際,也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高度匹配。只有如此,學生對聲樂的學習興趣才能夠被激發,其綜合素質的提升才會有更多的可能,而聲樂教學也能夠有更好的發展。首先,聲樂教學的創新,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新聲樂教學模式,用更加多元化的手段讓學生對聲樂的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也能夠讓學生的眼界更為廣闊,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更強的積極性。在這種環境下,學生會將原有的被動學習轉變成聲樂學習的主動探究,這個過程也是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意識的重要舉措。其次,有利于聲樂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要對聲樂教學進行創新,教師的技能以及綜合素質都必須達到要求才能真正實現這一操作。所以教師要采用新的聲樂教學模式,首要就是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而在綜合素質上,教師要對學生的基礎情況進行全方位了解,制定出符合不同學生特點的教學方式以及策略,以此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最后,有利于高校聲樂學科的學科建設,聲樂學科的建設是高校聲樂教學發展的關鍵所在,而學科建設本就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要求。聲樂教學創新的過程,也是聲樂學科建設的過程,而審視聲樂教學的不足、找尋聲樂教學的方法,也是人才培養目標確立的過程。在此情況下,聲樂學科教學隊伍建設的方向也愈發明朗,對這部分人才的要求也會更加清晰,學科基礎建設以及學術氛圍的營造也會逐漸被人們所重視。
三、當前高校聲樂教學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各高校為了能夠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招生人數在不斷提升,相對應的教學質量也會不斷提升,以此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不少高校為了能夠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音樂課程的開設已經成為必然。而各高校內部也會進行聲樂相關教學,主要是希望能夠在藝術教育的幫助下,提升學生的審美和藝術鑒賞能力,目前聲樂教學活動的開展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但從整體角度上看,當前高校的聲樂教學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聲樂教學的內容參差不齊
聲樂教學課程內容的設置本就不是統一化的,不同高校在聲樂課程設置上必然會有所不同,這與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有關,也是導致教學內容參差不齊的主要原因。在現有的聲樂教學前提下,教師將聲樂教學的關注重點放在了概念的講述以及技巧的鍛煉之上,當然,也會有一定的技能培訓以及表演相關的訓練,但是從綜合發展的角度來說,這些教學內容過于單一,比較偏重于理論知識以及相關技巧的傳授,教學內容不規范等情況依然存在,而且教學目標并沒有和教材以及學生的實際水平相匹配,最終導致教師的教學熱情充足,但學生的學習熱情欠佳,學生的學習效率要得到提升也就成為了奢望。此外,在各高校內,部分教師并不會根據學校的規劃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學生無法通過聲樂的學習系統全面掌握聲樂知識。教師將課程講授的重點放在科學發聲、聲樂文化、舞臺表演之上,加之教師的知識水平有所差別,在同樣的教學內容之下所展現出來的教學效果也就會有所區別。更有部分高校會將聲樂教學和其他藝術課程進行融合,由于雙方的內容并沒有過多的關聯性,所以要實施實踐性訓練也會變得異常艱難,最終導致聲樂教學出現障礙,而學生的表演能力以及演唱能力也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教學目標并不明確
學生演唱技能的提升依然是目前多數高校聲樂教學的主要目標,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有發聲練習的基本技能,而且在教師的指導下,要掌握要領與方法,其中包括聲音、氣息以及情感等多方面內容。此外,學生也要有對作品進行分層次分析的能力,要通過分析去駕馭作品,并且不斷強化自己的舞臺演唱技能,進而進行社會演唱實踐。這些目標的提出讓聲樂教學的任務變得更加繁重,廣而撒網的形式使教師的教學重點難以凸顯,學生的學習重點也難以把握。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更關注學生的發聲練習,也會對基礎技能的教學十分關注,這會讓教師逐漸忽略學生是否理解作品的問題,也會忽略對學生駕馭作品的能力進行培養。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聲樂學習過程中就更難對情感進行把控,審美能力也難以得到提升,而教學目標與實際情況之間也會有很大的差距,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會因此有所下降,教學效果必然也會受到影響,不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
(三)教學模式過于單一
一直以來,聲樂的教學還是采用“口傳心授”的方式,這是我國各個科目教學的主要模式,在聲樂教學中也不例外。而這種教學方式之下,也會延伸出包括示范法在內的多樣化教學方式。毫無疑問,這種教學模式與“因材施教”的理念確實相匹配,可以真正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的思路以及教學的過程。例如:教師使用示范法進行教學,可以先示范何為科學的發聲,讓學生可以跟隨教師的示范,在掌握了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后,找到發聲的感覺。此外,也可以將多種方法結合在一起,教師可以表演不同的演唱狀態,講述不同演唱狀態需要怎樣的表演技巧等,讓學生去感悟這一藝術的魅力。但是不論是哪一種教學方法,都是以教師為主的,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得到充分展現,學生的學習依然是被動的,教師傳授何種知識,學生就學習什么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眼界難以拓展,同時其音樂素養也會難以提升,使整個學習過程處在一種被動狀態。所以在學生對于聲樂學習的積極性難以得到提升的情況下,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更是無法得到啟發,創造力也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四)教學特色無法凸顯
聲樂本就極具民族特色,可以通過不同的演唱,體現出不同民族人民在勞動過程中的智慧,也能夠展現勞動人民對于生活的熱愛。此外,不同的聲樂作品還可以向人們展示不同民族勞動者的精神面貌,展現出他們的性格特點,以此讓人們有感同身受的感覺。從這一角度上看,聲樂應當是有地方特色的,也有很明確的民族特色。目前,我國高校聲樂教學的過程,都是依照曲目的難易程度進行教學安排的,學生學習的曲目是聲樂教學中的典型曲目,也極具代表性,卻不一定能夠展現出民族性。教師授課過程中,更多關注點會放在學生演唱技巧的教學之上,忽略了民族性的傳達,也忽略了樂曲中的情感描述。也可能會因此忽略聲樂藝術的文化底蘊的傳播問題,也沒有將聲樂作品的民族精神通過教學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教學特色基本被忽視,如此一來,聲樂教學的效率必然會難以得到提升。
而要進一步提升聲樂教學的效率,讓聲樂教學能夠真正發揮作用,就要不斷對聲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以更好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高校聲樂教學的創新途徑
(一)完善聲樂教學內容
學校應當加大對聲樂教師隊伍的建設資金的投入,可以邀請名校畢業的青年教師以及經驗豐富的教師加入教師隊伍之中,以此提升本校聲樂師資隊伍的水平。教師教學素養的提升是聲樂教學創新的基礎,也是聲樂內容完善的關鍵,而要提升聲樂教師的教學素養,就需要從教師和學校兩個方向著手。首先,學校可以適當組織集體培訓活動,學習部分聲樂教學比較突出的學校的聲樂教學內容設置,并且在這一基礎上,對本校聲樂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設計以及改進,確保聲樂教學內容符合當下學生發展的實際情況。其次,在教學內容完善的情況下,也要邀請校外專家到校進行交流,針對這一更新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討論,對并不完善的部分及時進行修改,以此達到內容修正的效果。其次鼓勵教師自行提升,可以根據學習的內容以及班級的實際情況,自行對實際教學內容進行完善,并在通過不斷學習來提升自己專業素養的同時,根據學習到的先進經驗,總結出一套符合學校實情的聲樂教學內容,如此才能讓聲樂教學步入正軌。當然,對于某些通用的聲樂課程教學內容,就需要相關專家根據當前的聲樂課程教學情況進行內容的調整,確保每一所學校的聲樂基礎內容都是一致的,以此保證教學的效果。
而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可以從多個方面著手,例如:需要對聲樂理論的講解進行合理安排,需要安排發聲器官的生理構造及功能講解、發聲原理等最為基礎的理論知識的教學,在此基礎上,再安排發聲訓練以及歌唱訓練,讓學生掌握發聲技能,而這個過程需要強調歌唱姿勢、呼吸、共鳴、咬字吐字等相關內容,教學完成以后,學生應當能夠以正確的方法去演唱初級聲樂作品。聲樂的教學內容繁多,但是時間相對緊湊,因此在聲樂教學的改革過程中,想要提升教學的效率,就必須在內容上進行合理安排,重點放在學生的發聲教學以及練習之上,如此才能夠更好地達到教學的效果。
(二)確定聲樂教學目標
聲樂教學的目標包括知識與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教學目標是現實教學策略創新的最終目的。作為聲樂教師,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發聲技巧,傳授演唱的技能,也要以合理的講解方式,讓學生對樂理知識進行學習,并有所掌握,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迷茫的感覺,以此讓學生始終保持對聲樂學習的熱情。而學生在聲樂教學中的各類實踐活動參與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其中散發出來的深刻內涵,也可以將聲樂的偉大精神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并將其深厚情感展現出來,以此豐富學生的藝術體驗。而學生在自身認知的基礎上,對音樂進行重新演繹,也能夠帶給聽眾不一樣的感受。創新聲樂教學,就應當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堅持知識、能力與情感的有機結合,教師教學時,需要遵循既定的規律,也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問題,要尊重不同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最關鍵的,不同的人會有不一樣的發音方法,也會有不一樣的學習方法,而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要給他們足夠的探索機會,讓他們自主思考,并且主動探索,以此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并達到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效果。教師要因材施教,要清楚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也要找到學生之間的異同,在教學過程中,以尊重為基礎,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揮,同時也需要根據教學的實際狀況,調整教學的思路,也要根據班級的整體水平調整教學方式。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也可以采用分層次設計的方式,設計符合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以此提升教學的效率。
(三)采用多樣化的聲樂教學模式
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嘗試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有足夠自由度的課堂環境之中學習,如此一來,學生會有更強勁的學習動力。除此以外,高校聲樂教師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他們的學習成長特點以及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等,對其進行教學引導,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將學生進行層次劃分,層次劃分以后,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需要給予不同的指導,也需要制定出完全不同的學習目標,確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只有個性化教學模式能夠實現,才能夠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有所收獲,才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上有成就感,而學生對于聲樂學習的積極性也能夠得到有效提升。而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和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難處,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提升教學效率。
此外,聲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也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來提升教學的效率,同時也能夠提升教學質量,這對于學生能力的發展而言意義重大。首先,教師需要重視實踐性教學。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教師需要多組織相關活動對學生進行鍛煉,例如:教師可以安排班際音樂會,也可以組織校際聲樂比賽,讓學生有表演以及鍛煉的舞臺。在這類型活動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鍛煉自己的聲樂能力,還能充分展現自己所學習的知識,提升自己的學習質量。其次,巧妙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在信息時代背景之下,多媒體的應用已經成為常態,而且多媒體設備在聲樂的教學過程中有很大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發音的指導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先進行案例的播放,也可以用多媒體播放示范視頻,先讓學生自己找找感覺,同時教師再親身示范,讓學生觀察教師的示范與視頻中有何不同,讓學生在兩種示范中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以此達到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標。最后就是教學評價。單一的以期末考試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音樂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明顯是錯誤的,聲樂教學的特點注定了這一評價方式的不同。作為聲樂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可以將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多種評價方式結合在一起,對學生的聲樂學習進行全方位的評價,讓學生能夠及時發現自己的優點以及缺點,及時查漏補缺,以此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習的質量。
(四)彰顯聲樂教學民族性特色
各高校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要弘揚傳統文化,才能夠讓聲樂的民族性得到充分發揮。以民歌教學為例,聲樂教學中也有民歌的部分,不少高校教師會根據教材的提示進行民歌的教學,但實際上,不同地區的民歌也會有所不同,這些民歌凝聚著當地勞動人民的生活智慧,也代表了當地勞動人民的精神面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千篇一律地以教材上面的民歌作為教學材料,依照教材的民歌進行教學,而是應當恰當地將當地的民歌融入教學之中,以此弘揚地方傳統文化。高校教育本就承擔著文化傳承的功能,對于聲樂教學而言,這一功能更是明顯。在發聲的相關練習中,教師可以將其他民歌引入其中,民歌的歌唱方式與其他歌曲的歌唱方式有一定的區別,因此在發聲上也會有所不同,將民歌教學作為教學特色融入聲樂教學之中,如此也能夠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對民歌有所掌握,而發聲的方式也會更加多樣化。所以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應該強調教學特色,要對地方文化進行弘揚,也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為己任,立足傳統以及民族,在教學內容中進行恰當添加,以此彰顯聲樂教學的民族性。
參考文獻:
[1]張丹.當前高校聲樂教學改革與創新的有效途徑分析[J].戲劇之家,2021(22):112-113.
[2]宋紅柳.高校聲樂教學理論與實踐教學模式創新思考——評《高校聲樂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J].熱帶作物學報,2021(11):3416.
[3]魏紫艷.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A].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會議論文集[C].2019:125-126.
[4]胥恒赫.聲樂藝術中的技術與個性——兼論高校聲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藝術評鑒,2021(23):110-112+134.
[5]關欣.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創新與實踐——評《高校聲樂教學的創新途徑與發展趨勢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21(06):115.
[6]張原碩.新教育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課程的創新實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2(03):192-196.
[7]哈里丹.新時期高校聲樂教學的理論構建與發展趨勢——評《高校聲樂教學的創新途徑與發展趨勢研究》[J].社會科學家,2021(05):7.
[8]牛藝添.創新教育視域下的高校聲樂教學[J].當代音樂,2022(04):39-41.
[9]林欽.高校聲樂教學改革創新的實踐思路研究[J].音樂生活,2022(06):67-69.
[10]覃冬春.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聲樂專業教學課堂中的融入策略[J].大觀(論壇),2022(07):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