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花
【摘要】“雙減”要求教師適當減少作業量,控制作業總時長,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有些數學教師擔心減少作業數量會影響學生學習成績,但減量并不一定意味著會降效,只要從“雙減”的角度出發,精心設計數學作業,提高作業質量,一定會減負又增效。
【關鍵詞】“雙減”;數學作業;設計原則;實施策略
數學作業是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是鞏固消化知識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學生數學技能的有效途徑。然而,許多數學教師企圖把作業作為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主要手段,給學生布置大量的作業,不惜占用學生的鍛煉、休息時間,加重學生課業負擔,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在此背景下,國家頒布了“雙減”政策,提出“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的要求,對各階段學生的課外作業時長予以明確規定,最終實現減負增效。
一、當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小學數學作業既要減量又要提質,教師必須先剖析現狀,弄清楚當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才能對癥施策,實現提質增效。
1.三多:題量多,書面多,難題多
“三多”問題,即題量多、書面多、難題多。首先是數學作業的題量多,規定20分鐘的作業時間,教師給學生布置了多種題型,每種題型有多道習題,其容量不亞于一張完整的試卷,導致學生作業耗時過長,20分鐘根本完成不了。書面多是指設計的作業類型都是書面形式的作業,在本子上書寫,用紙筆完成,極少有觀察表述、實驗操作、數學游戲等作業形式。書面作業單調枯燥,長此以往,學生自然會生發厭惡情緒。難題多是指教師布置的作業難度過大,有的是偏題怪題,有的是奧數題,這些超出課程標準要求的作業,加重學生心理負擔。
2.三少:情境少,變化少,思維少
當前一些數學教師設計的數學作業存在“三少”現象,即情境少,變化少,思維少。情境少,是指數學習題缺少情境,數學問題沒有融入具體場景,比較簡單直白,感性色彩比較淡,理性色彩比較濃,與小學生認知特點存在一定差異。數學作業變化少,是指形式單一,教師采用拿來主義,很少自己創新變化,數學作業常常都是書面作業,知識性練習為主,很少有一些觀察、閱讀、操作、體驗等類型的作業。思維少,是指數學作業的思維含量少,不是一些指向計算能力訓練的計算題,就是一些機械套用公式的應用題,這樣的作業,程式固定,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二、“雙減”政策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原則
要想真正解決學生的作業負擔,不能一減了之,而是要精心設計,優化內容,創新形式,“雙減”政策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應堅持以下三點原則。
1.趣思兼顧原則
“興趣是成功的秘訣”,激發學生對作業內容的興趣,是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有效策略。學生一旦感受到數學作業的樂趣,就會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教師在控制作業數量的同時,要設法提高數學作業的趣味性,讓學生覺得數學作業有趣好玩,從而喜歡做數學作業。
趣化數學作業,就要改變傳統單一的書面作業形式,杜絕簡單機械的重復抄寫,減少枯燥繁瑣的紙筆答題,要豐富數學作業內容,靈活變化數學作業形式,多設計一些情境題、實踐題,讓學生除了用手書寫之外,還可以用手操作,真正“做”作業,可以實驗記錄,觀察繪畫,游戲體驗。譬如,在教學“可能性”后,可以布置學生玩拋硬幣、摸牌等游戲,比一比誰贏的可能性大。在趣化數學作業形式的同時,不能忘記數學的學科本質,要以思維訓練為核心,要增強作業的思維度,讓學生在做中思、玩中思。總之,數學作業設計要堅持趣思兼顧原則,讓學生既感受到作業的好玩,享受到作業的樂趣,又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促進思維的發展。
2.情景交融原則
情景交融的數學作業,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激活學生的形象思維。情景交融的數學作業,融入了情和景,讓冰冷的數學作業變得有溫度,讓乏味的作業過程變得有意思。這樣的數學作業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深受學生的喜愛。“雙減”背景下的數學作業設計,要堅持情景交融原則,教師要融入個人情感,用情用心設計,設計的作業要富有情緒色彩,具有生動具體的場景,將數學知識融入真實的生活場景之中,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解決問題,讓數學知識在情境的土壤中生長。譬如,在學習了“認識人民幣”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雙休日與家人逛超市的實踐任務,如調查一些物品的價格,自己用人民幣購買物品等。
3.動靜結合原則
以往的數學作業以靜為主,是靜態的書面形式,小學生具有好動的天性,尤其喜歡動手動腳,喜歡實踐體驗。既然要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何不順應學生天性,滿足學生需求,讓學生動起來,以動態的形式去完成作業。
“雙減”背景下的數學作業,可以堅持動靜結合,把動手寫和動手做結合起來。動手寫其實屬于靜態作業方式,而動手做則屬于動態作業方式。動靜結合的作業,取兩者之長,既讓學生動手書寫,又讓學生親身實踐,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如“校園的綠地面積”一課教學之后,教師可以設計測量計算“家庭種植面積”,讓學生動手測量,搜集數據,計算分析。在教學“蒜葉的生長”一課后,可以布置學生種植水仙等植物,觀察記錄植物根須和葉片的生長情況,繪制統計圖。
三、“雙減”政策下的小學數學作業實施策略
要切實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不僅要減少數學作業數量,優化數學作業內容,創新數學作業形式,而且要科學實施作業,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
1.“超市選購式”
在作業具體實施時,不能一刀切,不能千篇一律,而要基于學生立場,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做到因人而異,分層作業,讓學生自己確定作業的內容和數量,自主選擇完成作業。
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教師可以根據作業難度不同分為三個等級,一星級是最簡單的基礎題,二星級是中等難度的題目,三星級則是具有挑戰性的拓展提高題。在作業布置實施時,可以采用“超市選購式”,把所有的數學作業作為“商品”納入“超市”,每件“商品”都有不同的“價格”,學生可以在“作業超市”中自由選購,選擇自己想要完成的作業。譬如,在教學“簡單的周期”后,可以設計一份作業單,包含“基礎訓練”和“拓展運用”,“基礎訓練”分為“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三種題型,“拓展運用”是幾道難度較大的“解答題”。在完成這份作業單時,讓學生根據自身需求選做,不必全做。“超市選購式”作業的實施,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權,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由寬松的作業氛圍,讓不同學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切實減輕各類學生的作業負擔。
2.“自由合作式”
傳統的作業完成方式都是獨立式,都是由學生個人獨立書寫。當然,獨立作業有其優點,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也有一定的缺點,那就是學生單打獨干,個人勢單力薄,有些作業個人無法完成,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的發展。
教師可以創新作業完成的形式,打破以往的獨立作業,開展“自由合作式”作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自由組合,采取同伴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作業。除了校內現場合作,學生可以借助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通過互聯網方式進行線上合作交流。另外,“自由合作式”作業,除了學生之間的合作,還可以親子合作,由家長與學生共同合作完成。
3.“作業前置式”
一般作業布置都是在新課教學之后,主要為了達到鞏固新知的作用。其實,作業的目的不僅僅是鞏固新知,不一定要求學生課后去完成,也可以采用“作業前置式”,即布置前置性作業,在新知教學之前,布置一些復習類作業或預習類作業,讓學生進行嘗試性學習。前置式數學作業,可以是復習舊的知識,為新知學習做好鋪墊,也可以是針對新知提出問題,讓學生嘗試探索。例如,在教學“升和毫升”一課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觀察記錄家中各種容器的容量,初步建立容量觀念。作業前置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為學生在學習新知上做好準備,同時讓學生輕松走進課堂,可以提高聽課效果,減輕學生聽課壓力,減輕新知學習時的負擔。
“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與時俱進,勇于突破傳統作業設計觀念,改變傳統作業設計方式,激發學生作業興趣愛好,減輕學生身體負擔和心理壓力,達到減量、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李海敏.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低年級數學作業設計與思考[J].新智慧,2020(10).
[2]劉金.“雙減”背景下小學生年級整體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 2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