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連
【摘要】教師注重教、學、練習、反饋的過程,以增設音樂作業的教學形式,從音樂知識、音樂能力、音樂思維三個方面出發,創新作業內容、升級作業形式、優化作業評價、延伸作業實踐,幫助學生設定音樂素養培養目標、拓寬音樂素養培養渠道、提升音樂素養培養品質、強化音樂素養培養體驗,從而讓學生享受音樂、愛上音樂。
【關鍵詞】小學音樂;音樂素養;作業設計
小學音樂學科課程量較少,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無法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教師基于學生對音樂學科的學習興趣,圍繞音樂學科知識布設生動、有趣的作業內容,改變學生對傳統作業的枯燥認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作業。學生通過認真完成音樂作業,實現對音樂課堂學習內容的復習,潛移默化提升學生的音樂能力,強化學生的音樂思維。
一、創新作業內容,設定音樂素養培養目標
在小學生的認知中,音樂課是輕松愉悅的,教師在作業內容方面進行創新設計,注重保護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音樂作業內容要打破傳統作業形式,教師充分發揮音樂學科的特點,在課后作業的布設時,加入趣味性元素,充分開發家庭教學資源,增加親子互動環節,用學科特有的魅力感染學生,帶動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體驗中。
在教學桂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三課《阿西里西》時,教師布設演唱這首歌和跳彝族舞蹈的課后作業。學生回家后在家人的協助下,查詢彝族小朋友是在做什么游戲時唱的這首歌,以及彝族舞蹈的視頻。學生和家人共同進行彝族舞蹈的學習,有家人的幫助,學生能夠更快進入狀態,完成演唱和舞蹈的融合。在練習唱、跳的過程中,家長和學生可以試著改編歌曲中的歌詞,把生活中有趣的事件加入到歌曲中,完成音樂的體驗和創造,把音樂滲透到生活中。教師布設拓展性課后作業,有余力的學生可以搜尋貴州還有哪些少數民族,他們又有什么代表民族特色的歌曲,學習演唱后回課堂展示。部分學生能夠查詢到貴州有17個世居少數民族,包含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瑤族、壯族、畬族、毛南族、滿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學生通過查詢各民族特色歌曲,能夠了解到苗族游方歌的低回委婉、侗族大歌的氣勢磅礴、仡佬族兒歌質樸的感情等,延伸音樂學習訓練維度。
生動、有趣的作業內容,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形成學習音樂的內驅力。教師創新音樂作業內容,以學生喜聞樂見的作業形式,讓學生能夠順利、輕松地完成音樂作業,避免學生產生畏難心理,從而影響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教師和家長做好有效溝通,新穎的作業內容和家人的積極參與,有效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動力。
二、升級作業形式,拓寬音樂素養培養渠道
教師將音樂作業分為課內作業和課后作業兩種形式,充分發揮作業的復習和鞏固作用。在課堂教學時,教師以互動為主,整合整堂課所學的知識點,組織快問快答環節,對當堂課所學曲目的詞曲作者、創作背景、節奏型等問題進行提問,讓學生在搶答的過程中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和鞏固。在課后作業的設計時,教師注重培養學生對情感的體驗,以親子活動等形式做為作業內容,讓學生在美好的情感體驗中學習音樂知識,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以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時,常規化地練習學生的聽力,讓學生通過聽琴聲辨別音高和節奏,在大量的磨耳訓練后,能夠幫助學生提升節奏感、穩定拍感,以及建立樂感。教師在課程末尾的時間設置快問快答環節,提問學生當堂課所學的知識,以加深學生對當堂課所學知識的溫習、鞏固。在學習歌曲《睡吧,小寶貝》時,教師引導學生感受母親對寶貝細膩的情感,并布設課后作業,讓學生與媽媽互換角色,媽媽扮演小寶貝,孩子扮演媽媽,唱這首《睡吧,小寶貝》給媽媽聽,哄媽媽入睡。學生在扮演媽媽的過程中,體驗到媽媽對孩子溫柔的語氣和美好的情感,從而理解媽媽對孩子無私的愛,了解媽媽的辛苦,對父母產生感恩之心。多樣化的音樂作業形式,豐富學生情感體驗、提升學生音樂能力的同時,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教師布設多樣化的音樂作業形式,讓學生通過課內作業和課后作業的完成,實現了對當堂所學音樂知識的梳理、鞏固,拓寬了音樂素養培養的渠道。學生在分角色扮演的活動中,能夠切身體驗所扮演角色的情感,學習換角度思考問題,學會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能夠與他人和諧共處。
三、優化作業評價,提升音樂素養培養品質
小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比較敏感,教師優化作業評價形式,組織評價活動,以專業的角度和語言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評價,推出完善的評價機制,以激勵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教師豐富作業評價形式,口頭書面相結合,推出激勵性評語,對學生進行針對性鼓勵,激活學生音樂學習的潛能。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表現作出客觀評價,能夠對學生心理形成沖擊,激發音樂學習思維,建立學習成長點。在進行《螢火蟲》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直觀地了解螢火蟲的形象以及生活習性等特點,從而加深對歌曲的理解,教師布設學畫螢火蟲的課后作業,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走入大自然尋找螢火蟲的身影、從網絡上搜尋螢火蟲的形象,或想象中的螢火蟲的樣子,把它們畫下來,帶回課堂展示。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自評、小組內互評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機會。在學生自評環節,教師要求學生結合歌曲和繪畫作品,將自己的創作理念、思考方法進行介紹,并評價自己的表現。學生能夠積極響應,展示自己的繪畫作品,從不同角度展開思考。互評環節,每個學生通過細致觀察同伴的作品,發現其中的優點和美中不足部分,評價同伴的同時,也形成自我反思。在作品展評時,教師要注意就事論事,針對學生的學習表現、感悟以及作品展開設計,評語要凸顯學生學習的態度。
學生都喜歡被表揚,教師多給予學生正面鼓勵,肯定學生的積極表現,針對不同學生設計不同評語,以達到觸動學生心理的效果,才能形成激發力量。教師對學生的思維表現做深入解讀,結合學生的學習表現、學習態度,以及學生在音樂訓練中的積極性等進行專業評價,學生接受起來會更為真切,其激發效果也會更為突出。
四、延伸作業實踐,強化音樂素養培養體驗
教師依據學科教學內容,優化設計多樣化的音樂實踐作業,作為音樂課堂的延伸,讓學生在為歌曲創編歌詞、家人或朋友組隊演唱、利用日常用品手工制作樂器為歌曲伴奏等實踐活動中,鍛煉音樂能力、鞏固音樂知識、創建音樂思維,讓學生對音樂的認知不止停留在唱歌和欣賞歌曲的層面。教師通過延伸作業實踐,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強化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體驗。
在教學《小青蛙》時,教師以謎語“媽媽有腿沒有尾,兒子有尾沒有腿,兒子長成媽媽樣,斷掉尾巴長出腿”做激趣導入,讓學生了解蝌蚪成長為青蛙的過程,以及青蛙生長的環境、生活習性。學生在了解了青蛙后,能夠更透徹地理解歌曲意境,感受青蛙在池塘中歡快玩耍的情境,產生模仿青蛙跳躍的沖動。教師布設課后親子作業,為這首歌曲創編歌詞,并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能發聲的小樂器為歌曲伴奏。這首歌曲的節奏感強,改編成其他小動物的歌詞比較容易,學生能夠根據歡快的歌唱情境改造歌詞,并能模仿其他小動物的叫聲。有的學生利用筷子敲碗進行伴奏,有的學生在瓶子里裝上沙子進行搖晃伴奏,有的學生用拍塑料紙的方式伴奏等,學生能夠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完成作業。教師鼓勵學生將自己的音樂實踐作業拍攝成視頻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集中展示、評比,激發學生濃厚的音樂學習興趣。
學生通過演唱、改編歌詞和表演,能夠親身體驗到音樂的觸手可及性,自己也可以完成音樂的創作,從而愛上音樂,積極完成音樂作業。教師依據學科教學內容,隨時更新音樂實踐作業內容,引導學生在歌詞創編的過程中感受小動物的可愛,從小培養其愛護動物、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音樂教學注重的是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教學理念、教學過程、教育形式、教學方法等方面與其他學科有著明顯區別。學生在音樂表演、作業完成過程中,得到教師的正面肯定,增強了自信心;在與他人合作完成歌曲演唱表演中,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在實踐作業完成的過程中,提升自主探索能力。教師創造開放、和諧、有趣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的學習、創作潛能得到充分激發,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音樂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曉白.小學音樂“課后練習單”設計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22(23).
[2]黃薈.優化小學音樂學科作業設計的思考與實踐[J].教書育人,2022(28).
[3]劉小靜.基于“雙減”政策的小學音樂作業設計新思路[J].求知導刊,20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