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思琪 朱琴
摘要:由吉卜力工作室制作、宮崎駿執導的著名動畫電影《千與千尋》上映之初便斬獲多個電影獎項,隨后在多國上映、重映并被改編成同名舞臺劇,經久不衰。該作品不僅在藝術方面飽受稱贊,其豐富的文化元素、深刻的社會課題、多維度的人性挖掘,也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特別是作品中揭示的以環境問題為代表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引發了多方關注與思考。一直以來,作品的主題究竟是對傳統文化的追憶、對工業文明的批判,還是人性的迷失與復原、環境破壞與保護,爭議不斷。文章發現,雖然電影《千與千尋》包含傳統文化、工業文明、人性、欲望、生態、環保等眾多元素,但“和諧共生”的思想貫穿全片。為揭示這一主題,文章擬從作品的場景設計、角色刻畫、情節設置等三個方面展開研究,闡釋作品中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世界多種文化之間的對立與融合,探討導演宮崎駿想通過此作品向人們傳達的和諧共生思想。和諧共生可以說是《千與千尋》這部作品在工業文明飛速發展的世紀之交給人們帶來的最大啟示。
關鍵詞:《千與千尋》;和諧共生;自然崇拜
中圖分類號:J905;J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2-0-03
電影《千與千尋》是現代日本著名漫畫家宮崎駿的代表作品之一,曾獲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等多個世界級大獎。影片中無論是場景描繪、人物刻畫,還是情節設計、邏輯銜接,都蘊含宏大豐富、多元深邃的主題,生態問題[1]、文化多樣性問題[2]、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問題是其映射的主要現實問題。本文擬從作品的場景設計、角色設計[3]、情節設置等三個方面,分析作品中蘊含的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世界多種文化之間的對立與融合,解讀作品中的和諧共生思想。
1 《千與千尋》場景設計中的和諧共生
1.1 古樹、鳥居和石祠:此世與彼世的和諧共生
電影開場是千尋一家去往新家途中的畫面。父親因抄近道走錯路,在一棵巨大的老樹前看到了矗立的鳥居與數不清的石祠,這里是此世與彼世的交界處。在日本古代信仰中,古老的樹木是祭祀活動的標志,祭祀活動也是圍繞樹木展開的,這些樹被賦予了神的意義。在萬物有靈的世界觀下,御神木承載著人類對自然的美好寄托。
鳥居是日本神社的附屬建筑,被看作神社的入口,即神域的入口,它是純潔干凈的神社與紛擾雜亂的現實世界的分界線。進入鳥居意味著人們進入了神圣之地,遠離了世俗社會。樹木往前的路被截斷,它在提醒千尋一家,往前的路會通往另一個世界。鳥居在老樹的正前方,可以猜測老樹即為千尋進入的異世界在現實世界的實體。在日語中,神社本意是森林,代表原生態的、沒有受到任何破壞的自然性的文化,是人們與大自然溝通的重要媒介。因此,千尋一家進入異界的入口正是森林的入口。鳥居是連接此世與彼世,并且使二者和諧共生的地方。
影片中的老樹下有數不清的石祠。祠即為祭祀神明而建的小規模建筑,是神社的簡略形式。電影中湯婆婆經營的油屋用來接待從各地渡河而來的神靈,這些石祠也就是這些神明在現實世界的載體。
古樹是自然的一方,石祠是人們建造出來的神明在人類世界的載體,鳥居正是區分此世與彼世的分界線。在這個地方,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4]。
1.2 油屋:多文化、多文明的和諧共生
《千與千尋》故事發生的主要場所是油屋。油屋在日語里也可以寫作湯屋,指公共澡堂。油屋主要分為四個部分:接待客人的大廳、洗浴場所、員工宿舍和湯婆婆住所。在這座空間龐大、結構復雜的多層建筑中,貫穿上下的是現代科技的產物電梯。從外觀來看,這是一座融合了中日傳統文化元素的建筑,但其內部是典型的和室,遍飾浮世繪。油屋下方是鍋爐房,鍋爐爺爺是舊時代的員工,中藥柜和大煤爐表明油屋仍在使用20世紀的煤爐技術,但是電梯及便捷的熱水藥浴輸送系統,又散發著現代文明的氣息。傳統風格的建筑、矗立的大煙囪、時而穿過水面的火車巧妙地融合在同一個畫面中,標志著傳統與現代文明在這里實現了和諧共生。此外,這里也完美體現了各國文化和諧共生的場景:千尋一家進入異空間時出現的東方式隧道口、西式風格教堂、中式房屋上部的歐式時鐘以及標有天干地支的古鐘、矗立著紅色石燈籠的日式商業街……
油屋更是一個多文化綜合體,從正面來看,其巧妙結合了中式與日式建筑樣式,入口的屋頂上放置巨大的唐破風,類似中國古代的抱廈,這是東亞傳統建筑中的正門屋頂式樣,兩側凹陷,中央凸出,呈弓形。油屋內部則融合了多種裝飾風格:高樓中空,用紅橋連接,是典型的和風;頂樓走廊的藻井裝飾、古樸的木質門框、琳瑯滿目的景泰藍擺件,無疑是中式風格;而湯婆婆的辦公室內則是歐式設計,有精致的拱形門、多立克式立柱和巨大的壁爐等。
1.3 火車:過去與未來的和諧共生
電影中有一個獨立于油屋的存在,那就是多次經過油屋的火車。火車是一個過去與未來和諧共生的場所。
千尋通過火車從油屋前往錢婆婆的住所,油屋和錢婆婆的住所都只是千萬個火車站點之一,這是一種無限空間的隱喻[5]。車票是鍋爐爺爺來油屋時剩下的,已有40年的歷史。在去往錢婆婆住所的火車上,千尋看到了許多乘客,他們戴著帽子、圍巾等。男性乘客多戴鴨舌帽、低頂寬邊軟氈帽等,女性乘客多戴頭巾。軍人、英國勞工階層、美國鐵路工人或農民都曾戴過這些帽子,可以猜測他們大概來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的英法美等國家,可能是因為一戰二戰失去生命的亡靈。這體現了時間的變化與重合。
2 《千與千尋》角色刻畫中的和諧共生
電影中出現了各種生物,有以千尋一家為代表的人類,也有以油屋客人為代表的神明,還有以油屋工作人員為代表的動物與精靈,這是一個多物種和諧共生的世界。
2.1 白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白龍是一個溫柔善良的美少年,因跟著湯婆婆學習法術而失去姓名與自由,其實他是人類世界的琥珀川河神——賑早見琥珀主。他的角色刻畫象征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白龍誕生于人類對自然的尊敬與信仰,卻被人類遺忘,與人類千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20世紀末,日本因大力推進工業文明而到處填埋河道,琥珀川就是其中之一。琥珀川河神因此失去居所,又因湯婆婆而失去了記憶。日本神明大多溫和善良,親近人類,不會傷害人類,因此,劇中的白龍以溫柔冷靜的形象出現。他在發現千尋時表現出了極大的善意,從提醒千尋離開此地到幫她救出父母,他的大部分行為和油屋的工作人員及湯婆婆是不一樣的。
2.2 無臉男:善與惡的和諧共生
無臉男是影片中極為特殊的存在,他象征著原始的孤獨,善惡并存。他向千尋表現出善良的一面,幫助千尋解決腐爛神的問題,這是對千尋邀請他進屋避雨的報恩。在獲得砂金后他又展現了惡的一面,欲望無限放大,希望用金錢獲得一切。千尋用河神的半個丸子清除了無臉男惡的一面,使他在善惡之中達到了一種新的和諧共生狀態。
2.3 八百萬神:萬物的和諧共生
油屋的客人是來自各地的八百萬神,這體現了日本的泛神論[6]。“八百萬”并非確指,意在強調神明數量之多。在電影中,神明無處不在。例如,從豪華客船上走下來的是春日神,他們像戴著面具的人類一樣飄在空中,面具的紋樣在春日大社祭祀時的舞蹈中可以看到。千尋在前往油屋頂樓時遇到了御白神,其是日本東北地區普遍信仰的神,他雪白圓潤,和藹可親,幫助千尋去往頂樓。
當然,影片中并非所有神明都是光鮮亮麗的形象,如腐爛神,其實他是滿身淤泥的河神,因人類破壞、污染環境才變成那副模樣。腐爛神因為全身污穢而被油屋員工拒之門外,千尋憑借善良和勇敢幫助腐爛神除去污穢,恢復了其清爽的本色。河神因為人類推進工業化而遭到污染,作為人類的千尋出手幫助河神清除污穢也是一種和諧共生的體現,并且預示著人類導致的災難只有人類自己才能解決。
2.4 油屋的工作人員:萬物的和諧共生
油屋的老板湯婆婆是一個可以變成老鷹的魔女,與姐姐錢婆婆是一對雙生姐妹,但行事作風完全相反,這是一種常見的“分身”設計。湯婆婆愛財,因此開了油屋大肆斂財;而錢婆婆喜歡獨居,生活簡樸。她們兩人預示著一個人的兩面,二者不可分割。
在油屋中,男性工作人員多為蛙或蛤蟆,女性工作人員多為蛞蝓。白龍的人物設定偏向中國龍,可以引申到小龍——蛇的形象上。在日本有特殊的蛇、蛙、蛞蝓三者相互牽制的文化,而三者的相互牽制維持著油屋內部的平衡。
油屋的員工小玲,與蛙男與蛞蝓女不同,其本體是一只狐貍。這讓人自然聯想到稻荷神社,稻荷神社的神使就是狐貍。稻荷神社供奉的稻荷神是日本神話中的谷物與食物神,信仰稻荷神是一種自然崇拜的體現。小玲在影片中多次出現都與食物有關,這也印證了其稻荷神使的身份。
另一位員工鍋爐爺爺,其原型是土蜘蛛。除了土蜘蛛信仰外,日本歷史上還會稱呼土著民為土蜘蛛,他們在天皇統治末期臣服于朝廷勢力,后又反抗朝廷。從鍋爐爺爺對千尋以及白龍的幫助可以看出他對湯婆婆的反抗態度。而他的幫工,一群從煤炭中誕生的煤炭精靈,有勤勞善良的性格和天真可愛的外形,體現了日本的萬物有靈觀。煤炭精靈們對千尋無條件的幫助和撫慰,則是人與神靈、自然和諧共生的最佳表現。
3 《千與千尋》情節設計中的和諧共生
《千與千尋》整個故事由多元角色構建而成,他們的巧妙碰撞產生了各種和諧共生的故事,共同組成了和諧共生的世界。
3.1 千尋與父母的故事:自己與他人的和諧共生
首先是千尋與父母的對比。對于踏入靈異世界,千尋直覺上產生了抗拒心理,其抗拒的背后是幼小純真的千尋對靈異世界的敬畏之心;而千尋的父母則受現代文明與科技洗禮,失去了感知靈異世界氣息的能力,以無畏的科學精神執意進去探索。面對異世界琳瑯滿目且散發著誘人氣味的食物,幼小的千尋因為沒有獲得店主的許可,因此拒絕食用,這展現了千尋對他人的尊重;而千尋的父母則順應欲望,按照人類社會消費的原則,在商業街道上找到飯館大吃大喝,并因為吃了不該吃的東西受到懲罰,變成了豬,這是這個世界的法則。兩種心理產生了兩種行為模式,導致千尋與父母展開了不同的故事。面對虛幻世界的種種挑戰,千尋從弱小、無助、愛哭,變得堅韌、自強、果敢,走上了自救與救贖他人的道路。
3.2 千尋與白龍的故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千尋與白龍相互作用。千尋進入這個世界后一直受助于白龍:從白龍那里得到留下的藥丸,找到鍋爐爺爺,得到他和小玲的幫助。同時,千尋在尋找自力更生的道路,與湯婆婆簽訂契約,認真工作,克服艱險,幫助腐爛神變成河神,河神為了答謝千尋給了她一個丸子。千尋對河神的救贖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河神的災難由人類帶來,油屋里的其他員工都害怕他,小玲也是為了千尋才上前幫忙的,只有作為人類的千尋主動上前為河神洗去污穢。千尋此舉使人與自然達到了和諧共生的狀態。
3.3 千尋與無臉男的故事:善與惡的和諧共生
千尋把從河神那里得到的丸子一分為二,一半救了白龍,一半救了無臉男。千尋對白龍從受惠到自立到救贖白龍,這是一種人與神明和諧共生的體現。千尋幫助無臉男,從無臉男那里得到藥浴等幫助,又以半顆藥丸的形式救了無臉男。故事的最后,白龍與無臉男得到了救贖,父母與千尋也回到了現實世界,一切都走上了正軌。正是因為千尋,整個故事才能從人類誤入異世界引發的混亂轉變為所有角色和諧共生的狀態。
4 結語
電影《千與千尋》作為一部優秀的動畫電影,從場景設計、角色刻畫到情節設置,處處巧妙融入、揭示了和諧共生的主題。誠然,現代文明在發展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環境污染、傳統文化流失、社會同質化等一系列問題。但是只要人類不忘記歷史,就能改正和修復歷史錯誤;只要人類不斷自我革新、自我解放,就能不斷獲得并恢復生命力;只要人類合理看待并且科學運用現代文明,就能實現人類社會的和諧共生、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主人公千尋不是神,不是靈,而是人,只有人才能承擔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任。
參考文獻:
[1] 楊文俊.《千與千尋》折射的生態問題及啟示[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23,39(2):123-128.
[2] 令狐菁菁.宮崎駿動畫電影在中國的傳播與啟示:以《千與千尋》為例[J].電影評介,2021(12):73-77.
[3] 王信博.動畫電影《千與千尋》的角色塑造研究[J].戲劇之家,2021(30):162-163.
[4] 劉穎蘋.宮崎駿對日本傳統自然觀的思考與呈現[J].廈門理工學院學報,2017,25(2):80-83.
[5] 盧剛.隱喻與批判:《千與千尋》的意識形態話語表達[J].求索,2023(2):27-37.
[6] 李紅俠.《千與千尋》中的日本文化解析[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8,16(6):135-137.
作者簡介:趙思琪(2002—),女,江蘇鎮江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朱琴(1982—),女,江蘇句容人,博士在讀,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