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獨立、自主、自強是新時代學生應具備的關鍵品格。初中階段的學生正值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抓住學生的這一發展特征,利用語文學科的育人優勢去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習慣,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和全面發展。文章細致分析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以相關的初中語文教學為例,對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進行了深入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文教學;自主學習;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馬艷君(1979—),女,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木河中學。
語文是初中教育階段育人價值與思想價值極高的一門學科,集德育、智育、美育為一體。在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便成了當代初中語文教師關注的核心教學課題。然而,就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情況來看,部分學生對教師存在較強的依賴心理,這影響了初中語文精準教學、高效教學目標的實現。為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讓初中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以穩步發展,教師必須要加強對學生不良學習習慣的糾正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更好、更快地成長。
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
(一)有利于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效教學成了我國現代學校教育教學中的重要課題。語文教學在初中學科教學中有著極高的地位,影響著初中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與全面發展[1]。基于此,進行高效語文教學、精準語文教學成了當代教師的重點工作。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授之以漁,有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套個性化的高效的語文學習方式。這樣一來,即便沒有教師的引導、督促,學生仍會自覺、主動地利用課余時間、碎片時間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
(二)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的實現
“學到老,活到老”是終身學習思想的最好體現。青少年是國家之未來、民族之希望,青少年的發展進步直接影響著國家、社會、民族的發展進步[2]。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與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某種意味上就是將終身學習思想刻在學生的心中。有了終身學習的意識,學生便會更主動、積極地進行知識探索、問題研究,這對學生自身穩定、持續的發展有著不可輕視的作用。
(三)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養成
創新是促進人類進步發展的不竭動力[3]。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他們的學習方式、方法、狀態與心理便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他們就不再只是被動的學習者,而是具有獨立自主想法與思維意識的主動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評判問題、進行質疑,進而發展批判思維,進行高階思維活動,養成敢于創新的精神。
(四)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教學理念與教育思想。學科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在學科學習的過程中應形成的、帶有學科特征的品格與能力,是促使學生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實現個人終身發展的關鍵能力。在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核心素養進行深度剖析后,筆者認為,基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工作應始終圍繞學生這一主體展開,要發展學生自學與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助力。
二、提高初中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語文教學策略
(一)設計預習任務,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受到青春期心理特征的影響,部分學生對學習存在較強的排斥心理。部分學生認為語文只是一門語言類學科,通俗易懂,只要具備漢語基礎知識就能全面掌握語文知識,對語文學科學習的認識存在偏差,形成了不良的學習態度。在當前的語文學習中,部分學生并不能夠在學習新課之前自覺主動地進行預習,導致課堂效率和整體的學習效果受到影響。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要認識到學生存在的問題,在充分掌握學生個性、偏好等情況的基礎上,為學生設計具有趣味性的預習任務,以此來促使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讓學生在主動預習中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有整體的感知,感受到語文知識的魅力和自學的樂趣,進而形成自主預習、自覺溫故、主動知新的良好習慣。
例如,在教學《山水畫的意境》一課前,教師就可通過設計預學單,為學生布置如下預習任務。
1.自主查閱資料,闡述什么是“意境”。
2.閱讀豪放派詞人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說一說這兩首詞在意境上有什么不同。
3.鑒賞展子虔的《游春圖》與荊浩的《漁樂圖》,在這兩幅中國山水畫作品中,你發現了什么意境?
4.“意境”除了可表現文學作品、藝術作品的內涵,你認為,“意境”還可表現于哪里,哪些事物讓你覺得有“意境”?為什么?
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微課概括文本內容,讓學生在完成預學任務的基礎上,對自己在預習文章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標注,通過釘釘等智慧學習平臺反饋給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預習任務的驅動下,不但會對課文的核心要素“意境”形成深入的認識,還能在完成一個個任務的過程中,體會到探索未知知識的樂趣,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優化課程導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影響學生學習態度與情緒的重要因素,學生的求知欲越盛、對問題的好奇心越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就越高,反之,學生就會出現學習態度不端正的情況[4]。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可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優化語文課程導入的方式,為課程教學增添趣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自覺主動地對語文知識進行深層次探究和大范圍探索。
例如,在教學《孔乙己》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基于相關情節,在課前導入環節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回字有幾種寫法嗎?”這樣可以促使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讓學生自主查閱字典或以小組合作探討的方式展開對“回”字四種寫法的分析。在此之后,教師要對學生整理的資料進行整合,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回”字的四種寫法(如圖1)。而后,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你們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掌握‘回字的其他三種復雜寫法有必要嗎?有個人偏執地認為能夠寫‘回字的四種寫法很重要,這個人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的主人公孔乙己。”這樣,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又如,在教學《漁家傲·秋思》這首詞時,教師可在課程導入環節利用多媒體設備將范仲淹詞中的“長煙落日孤城閉”一景以視聽結合的方式展示給學生看,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后,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向學生提問:“你心目中的秋天是什么樣的?與范仲淹筆下的秋天有什么不同?如果你和范仲淹是同一時期的詞人,你會寫出怎樣的詞來表達自己的愁緒?”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問題的引導下展開思考與聯想,發散思維,自主去探究《漁家傲·秋思》一詞的創作背景、意象意境以及詞人范仲淹的生平經歷,進行深度學習。
(三)創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自主探索
語文的人文性與思想性極強,語文學習對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水平、人文修養以及感悟感知能力有較高的要求。當前,部分初中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會受到形象思維的限制,難以對語文知識進行全面掌握與透徹理解。教師若不及時幫助學生解決這一語文學習問題,學生便容易出現畏難、抵觸等消極的學習情緒。這不僅影響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還會影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初中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創設直觀、形象、真實的語文教學情境,在充分彰顯語文學科獨特魅力的同時,讓學生在情境之中進行更深入的自主探索活動。
例如,在《天下第一樓》的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天下第一樓》的電視劇片段,以曲折離奇、沖突四起的影視教學資料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與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本課內容形成初步認識。在此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自主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梳理情節,分析人物形象,將全文內容簡要概括出來,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教師還要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文本內容進行探討,讓學生在思維碰撞與觀點辯證中,對文中的盧孟實、王子西、羅大頭、常貴、克五等主要人物進行形象剖析,促進學生深度閱讀活動的開展。
在完成基礎內容的教學后,教師可為學生布置創編課本劇的項目學習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基于課文內容與在課外收集到的《天下第一樓》的相關戲劇資料進行課本劇表演,有效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促進其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四)組織多元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學無止境,學海無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必須要將終身學習的思想植入學生的心中。因此,初中語文教師不能將育人工作止步于語文課堂教學,還要設計與組織多元的語文活動,將語文與學生的生活、課堂與課外緊密聯系起來,開闊學生的視野,打開學生的思路,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梅嶺三章》《月夜》《蕭紅墓畔口占》《斷章》等詩歌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以詩歌抒發自己對獨立、自由的渴望與贊美。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造詣與人文修養,讓學生在感悟與體會現代詩歌獨特魅力的過程中得到語文素養的提升。
又如,在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名著導讀”板塊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以《儒林外史》這一諷刺小說的閱讀為切入點,為學生設置主題探究活動,如故事會、《儒林外史》諷刺藝術探究、故事續寫以及閱讀推薦,讓學生基于自己的興趣與偏好任選一個專題展開自主探究式的課外活動。例如,在以“故事會”為專題的探究活動中,學生可在閱讀小說《儒林外史》之后,選其中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故事,研究其中的諷刺批判藝術,通過進行故事梗概、列簡要提綱的方式,將故事生動、形象地講述出來。在以“閱讀推薦”為專題的探究活動中,學生則可利用微信平臺向其他同學、教師推薦自己的書單,這可以有效促進師生互動交流,讓學生在分享、溝通交流中開闊閱讀視野,在自主閱讀、群文閱讀中發展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總結
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發揮好自身的育人作用,重視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在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要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意識與習慣為切入點,磨煉學生的意志、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學生的品格,以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曹金生.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J].文理導航(上旬),2021(10):8-9.
佘祥德.新媒體下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探索[J].考試周刊,2020(78):45-46.
肖全勝.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自主學習[J].名師在線,2019(34):26-27.
張少榮.構建多元語文課堂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摭探[J].成才之路,2019(3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