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聲樂蘊含著深厚的民間文化,有著許多突出的特色,我們能夠通過民族聲樂體會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在演繹民族聲樂的過程中,演唱者運用多種歌唱技巧,可以凸顯民族聲樂的風格特色,表達民族音樂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基于此,文章從分析民族聲樂的概念出發,對我國民族聲樂的風格特色以及有關音樂素養進行分析和概述,并探討如何利用演唱技巧來展示民族聲樂的表現力,同時對學生民族聲樂音樂素養的培養策略進行討論。
關鍵詞:民族聲樂;演唱技巧;音樂素養
作者簡介:李玉潔(1979—),女,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臨桂區文化館。
中國的民族音樂藝術歷史源遠流長,具有深厚的底蘊。就民族樂派而言,演唱者必須堅持提升自己的歌唱技藝和聲樂素質,以凸顯民族音樂的藝術特色。在當今復雜多變的音樂環境中,教師需要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民族聲樂音樂素養和演唱技巧,以實現高質量的民族聲樂文化傳承。
一、概念簡述
(一)民族聲樂概念
民族音樂概念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廣義的民族音樂通常指民族的音樂,即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在生產勞動中形成并一直流傳至今的聲樂內容,包括民間小曲、民族戲劇、民俗歌、民謠等,具有多種表演手段和特點。其中,聲樂演唱部分是中國民族音樂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部分民族聲樂演繹需要用樂器進行伴奏,比如昆曲,但也有一些無須樂器即可產生獨特表演效果的聲樂演繹,例如信天游、本地話土歌等。狹義的民族音樂主要是指在我國形成并發展的民族音樂藝術。在與外來音樂文化融合后,狹義上的民族音樂能夠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點的新形式,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民族色彩。
(二)民族聲樂演唱技巧
中國民族聲樂的演唱技巧涵蓋多個方面,主要包括共鳴、呼吸和歌詞語言變化等[1]。共鳴演唱中,喉腔共鳴和咽腔共鳴是兩種常見類型。喉腔共鳴是指利用喉結的上下移動實現聲道變換,通過調整喉腔內的空氣等方式來達成控制喉頭的目的。咽腔共鳴主要利用咽腔來增強共鳴效應,轉變演唱者原本的聲音。現代人體解剖學科的發展和應用,為民族聲樂教學提供了重要參考,能夠幫助人們改善發音習慣和掌握發音技巧。在演唱時,正確的呼吸方式也非常重要,演唱者可以通過肋間肌肉的控制來調整呼吸節奏,這能夠更好地掌握呼吸節奏和聲音的變化。此外,演唱者還需注意歌詞語言的變化,包括發音和語調等方面,從而更好地展示民族音樂的藝術特色。
(三)音樂素養
音樂素養主要指的是學習者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應獲得的綜合素質,其內容有樂理知識、視唱練耳、音樂表演技巧、音樂欣賞能力等。創作者若擁有良好的音樂素養,就能夠使自己的音樂作品更加個性化和富有創新性。在演繹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演唱者需要不斷提升音樂素養,因為音樂素養對演唱者的表演效果和演唱能力有直接的影響。演唱者在提高音樂素養的同時也能夠提升綜合素質,深化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這對其未來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新時期民族聲樂演唱技巧運用策略
混聲是指將多個區域聲音融合成一個穩定狀態的混合唱法,其中包括頭聲區、咽聲區、口腔區、鼻聲區和胸聲區。混聲這一演唱技巧屬于我國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技巧之一。在聲音的控制方面,主要使用橫膈膜呼吸法,以實現胸、咽、頭混合共鳴。這種方法可以讓演唱者的聲區和氣息協調一致,從而達到最佳效果。在民族聲樂演唱中,咬字和吐字等方面區別于當前的流行唱法,民族聲樂的咬字和吐字技巧可以增強作品的民族風味。潤腔是中華民族聲樂演唱中一種修飾聲音的技巧和方法,在裝飾聲音的同時可以更有效地細化聲音,展現民族音樂的婉轉悠揚的特點。在中國民族聲樂中,滑音、倚音、斷音、疊音和連音等技巧都屬于潤腔技巧。其中,滑音和倚音的應用最廣泛。將這些技巧融入民族聲樂演繹中,可以增強歌曲的民族感,使表演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我們在應用潤腔技巧時,需要注意歌曲的風格[2]。中國民族戲劇唱腔具有鮮明的民族音樂特色,是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藝術瑰寶。在戲劇演唱中,吐字和咬字也遵循著中華民族傳統音樂規則,尤其講究“五音四呼”。
三、民族聲樂音樂素養培養策略
民族聲樂音樂素養的培養需要從多角度、多維度、多視角進行。
(一)學習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博大精深、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觀念等,這些可以為當代音樂發展提供寶貴的素材和靈感,同時也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在教學傳統文化方面,課堂教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師需要耐心教導學生和創新教學方式,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傳統文化,讓他們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音樂知識,提高音樂素養。
(二)學習音樂文化
除了傳統文化,學生還需要學習音樂文化。首先,學生需要加強對相關領域知識的學習。在聲樂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表演教學以及學生在不同藝術領域內的音樂體驗,促進學生音樂想象力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對所學音樂進行二次創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演唱技巧和聲樂資源高度結合,從音樂中發掘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以此積累聲樂演繹經驗,豐富自身的音樂內涵。
其次,學生需要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聲樂演唱屬于較為傳統的舞臺藝術形式,作品的詮釋和表達需要借助演唱者的演繹,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過程當中,需要引導學生學習如何解讀音樂作品,以深化對作品的情感體會,從而使學生在演唱時能準確、形象、生動地演繹出曲目的內涵和情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積累聲樂演唱經驗,全面提升自身的音樂綜合素養。
最后,學生還需要加強藝術實踐。在聲樂演唱的過程當中,唱和演屬于兩個重要部分,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音樂素養的內容包含音樂知識以及音樂能力、價值觀念等,因此學生需要多進行舞臺實踐,提升自己的聲樂演唱能力和表演感染力[3]。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聲樂演唱比賽以及音樂會活動等相融合,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聲樂演唱能力,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全面發展,還可以在實踐活動中融合傳統文化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學習民族聲樂演唱技巧
在演繹民族音樂時恰當地運用演唱技巧,能最大限度地表現曲目的藝術特色。演唱者應通過豐富的歌唱技巧和手段來真實地表現民族音樂的深刻內涵,讓自己的歌聲具有感染力和親和力,使觀眾身臨其境。因此,在演繹民族聲樂之前,學生需要了解歌曲的內涵、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心境、思想觀念等,以便更好地在表演中表達作品內涵。學生還可以通過運用各種演唱技巧、方法,包括高低、大小、強弱、濃淡、明暗、激揚、抒情等,使自己的歌聲更富有活力。例如,在演唱《黨的女兒》這首歌時,學生可以借助三類混合聲音的方式進行角色演唱,并通過對虛實、明暗、剛柔、強弱等手法的協調應用,展現歌中人物情感的變化,實現剛中有柔、虛中有實的效果。
四、民族聲樂演唱技巧培養方式
首先,學生需要正確咬字和吐字,吐字清晰有力,以突出民族歌曲的語言表現力和風格特色,從而提升觀眾的藝術體驗,拉近曲目和觀眾之間的情感距離。為避免在演出中出現意外情況,如吐字模糊和發音失準等問題,學生可以進行一定的發音訓練。其次,學生需要精準把握各種音樂風格,結合傳統民族音樂和現代音樂的優點,積極發揚傳統民族聲樂。最后,學生需要融合演唱技巧和風格,從多個方面展現和發揚民族音樂特色。例如,上文提到利用混音技巧可以展現歌曲魅力,使音樂表演更具藝術性,除此之外,真聲和假聲的運用也可以提高演唱飽滿度和豐富表演內容。真假聲的應用一般包括真聲多、假聲多和真聲假聲同樣多幾種模式。在實際演唱中,演唱者需要根據歌曲特點找準發聲位置,以確保自己在演唱過程中可以靈活切換真聲和假聲,彰顯歌曲的藝術魅力。
五、對于民族聲樂演唱技巧和音樂素養培養的未來展望
通過結合傳統音樂文化和現代音樂,我們可以展現獨特的音樂審美風格,比如融入國風元素,可以滿足當下許多國風音樂愛好者的需求,推動中國音樂的民族化進程。此外,民族聲樂還有助于建構當前的大眾審美格局,使音樂作品具有更強的融合感和創造力。這樣不僅可以充實音樂作品本身,而且可以創造更多的創新性音樂作品,形成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美學。未來,教師需要不斷提升學生的民族聲樂演唱技巧和音樂素養,助力當代音樂的民族化發展。
針對青少年的民族聲樂培養,教師需要積極傳授學生民族音樂文化,以增強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并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因為民族音樂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民族樂曲又被稱為“中樂”或“國樂”,包含了多個方面的音樂藝術,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不可多得的珍貴精神和文化資源[4]。基于此,在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時,教師需要將民族聲樂學習放在首位。教師要積極開展音樂實踐活動,注重民族聲樂文化教學,主張學生學習民族聲樂文化,利用母語歌唱。民間聲樂是非常好的美學情感資源,在培養學生對民族樂派藝術的深厚情感上具有積極作用。例如,在教學南音唱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滲透關于南音唱腔的文化知識,使學生了解更多有關南音的歷史、文化等,拓寬學生音樂知識面,從而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在音樂教材中融入民族音樂內容是一個系統的長期工程。相關工作者在長期實踐過程中需要不斷進行創新和積累,充分借鑒優秀經驗,兼收并蓄、取長補短,努力發展我國的音樂教育,讓青少年獲得更加良好的音樂學習體驗。
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民族聲樂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和風格。針對當前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現狀,教師需要對中國民族聲樂的內涵和創新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提高學生的民族聲樂演唱技巧和音樂素養為目標,從多方面促進民族聲樂的發展。教師還應在民族聲樂教學中融合流行音樂等具有時代特色的音樂元素,為我國民族聲樂走向世界舞臺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王芳芳.高中音樂教學對學生聲樂技巧的有效培育[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2(5):74-75.
曹樂.中國民族聲樂演唱技巧在流行歌曲演唱中的運用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2(4):161-163.
曾秀華.南音唱腔融入現代民族聲樂演唱技巧的探索:以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為例[J].名師在線,2022(4):10-11.
孫建輝.知曉民歌知識,提升藝術素養[J].新課程導學,2020(2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