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宇正?趙文君
摘 要 職業本科教育是教育生態系統的子成分,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是鞏固職業教育類型地位的必然舉措。教育生態位理論有助于分析生態系統中各主體間的互動機制,對錨定職業本科教育的生態定位,促進其良性生長具有理論指導意義。聚焦職業本科教育的緣起與發展現狀,其產生順應了國際化育人趨勢,在國內得到穩步推進,并呈現規模擴張態勢。然而,當前職業本科教育面臨著本土化融入不夠、建設力度不足、類型特色表現不彰等問題。在類型化發展背景下,職業本科教育需要通過立足中國本土文化、注重產業需求導向、關注人才培養質量等方式調整辦學方向。面向未來,職業本科教育要基于“制度為先-共生為導-學生為本”三重邏輯,構筑內外部協同共生的職業本科教育組織生態。
關鍵詞 職業本科教育;生態系統;教育生態位理論;類型定位;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3)07-0060-07
一、研究問題和分析框架
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一環,也是鞏固職業教育類型地位的重要舉措。為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首次提出“探索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系統工程。隨后,我國職業本科教育事業經歷了“探索發展—試點落地—穩步發展”三個重要階段[1]。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既是應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客觀因應,也是實現個體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現實要求。2022年5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新職教法”)正式施行,職業本科教育被賦予真正意義上的類型化身份。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強調“以職業本科為牽引,建設一批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需要的高水平職業學校和專業”。與職業專科教育相比,職業本科教育對學生具有創造性要求,強調德技并修、知行合一;與普通本科教育相比,職業本科教育增添了技能性要求,直接面向產業行業培養專門化人才。職業本科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辦學層次高移的必然結果,將有效帶動我國職業教育發生系統變革,因而更需全局性、全周期、全生態思維的關照。
然而,確立類型化地位卻使得職業本科教育身處與其他教育競相擠壓、互相競爭的僵局之中,如何精準確立職業本科教育的辦學定位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一方面,作為“新生事物”的職業本科教育存在定位不明的傾向,與應用型本科相比,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未能凸顯獨特之處,更多呈現為一種“借鑒”意義下的后生教育[2];另一方面,部分職業本科學校由高職院校“升本”與“轉本”后建成,前期辦學基礎使他們天生帶有專科教育的烙印,辦學質量亟需得到切實保證[3]。通過文獻梳理發現,受制度慣習與辦學階段影響,職業本科教育的辦學定位并不明晰。而在穩步發展階段,職業本科教育亟需厘清自身在教育生態系統中所處的位置,以此獲得有益于其自身成長空間。
自英國生態學家坦斯利(Arthur G.Tansley)于1935年首次提出“生態系統”概念以來,其便被廣泛應用于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等諸多領域[4]。生態位理論是繼“生態系統”概念衍生出的理論產物。該理論認為,在生態系統中每個生物的生存都有其必需生存環境的最小閾值,擴大或縮小生物的生存環境會對生態系統造成巨大影響。生態位理論要求遵循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以整體化、系統化、動態化視野觀察客觀事物的運行與發展[5]。與勞倫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g)所提出的教育生態學(Educational Ecology)理念不同,教育生態位理論(Educational Niche Theory)不僅偏重于分析教育生態系統中各群落的互動機制,而且更關注系統中個體的主動性,強調分析教育生態系統應激或主動調適后的變化情況[6]。
教育生態系統與自然界生態系統頗為相似,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外部要素構成了它的外部環境,而學校規章制度、教育資源、組織文化等內部要素則為學科與專業建設提供了內源性養料。同時,教育生態系統中還存在更低一級單位的教育群落,普通教育群落與職業教育群落共同構成教育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不同教育群落并非是靜止、孤立的,而是與教育生態系統不斷交流互動的。一方面,職業教育群落是教育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生態系統不僅要考慮該群落中生源、師資等具有生命力的要素,而且要統籌安排教育財政經費、基礎設備等物質性資源要素;另一方面,職業教育群落與普通教育群落分別享有教育生態系統中的類型化地位,并時刻參與信息與能量的運作交換,對于生態系統的生長有著特殊且同等重要的支撐功效。正是在生態系統與群落、群落外部、群落內部的互動下,教育生態系統與各個群落融為一體,創生出息息相關、互相影響、良性競爭的有機態勢。
聚焦更微觀的生態位組織層級,職業本科教育是職業教育群落中的生態種群,其生長情況既受教育生態系統影響,又作用和反作用于職業教育群落。重視職業本科教育生態位建設對打破學科化理論化教學的思維定勢、營造良序競爭的教育生態環境、奠定重視職業教育的社會氛圍具有積極影響。基于對理論與實踐的思考,本研究從教育生態位理論出發,考察類型化背景下職業本科教育所處的生態定位,并對職業本科教育未來的辦學路徑提出相應對策。
二、類型化發展背景下職業本科教育的定位現狀
教育生態系統是一個受外部資源支持且內部結構完整的有機場域。在“類型化”概念加持下,職業本科教育在教育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由于我國職業本科教育仍處于發展初期,其價值取向錯位、發展目標移位、發展主體缺位等問題還未得到有效紓解。
(一)辦學實踐參照國際,本土特色亟待植入
高移趨勢是當前國際職業教育升級的標志性特征之一,我國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同樣也是順應這樣的教育變革傾向。由于我國現代工業體系源于國外,附屬于工業體系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在一定意義上也成為了“舶來品”,我國職業教育辦學實踐中的很多問題也參照國際經驗加以解決,這使得我國職業本科教育成為一種現實框架限制下的產物。在發展過程中,除了教育部印發的《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試行)》外,國家并未制定精細化的專業標準與專業教學標準。我國職業本科教育在依照國際工業秩序和教育價值系統的基礎上進行辦學,辦學過程表現出一定的依附性。職業本科教育在德國、日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已形成了較為豐富、極具特色的辦學經驗,許多職業本科學校已開展國際經驗交流計劃,提煉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典型模式,對于職業本科教育的長效發展具有啟發作用[7]。然而,不同于其他國家,我國職業教育在辦學方面存在排異性問題。普通高校的辦學尚且具有一定的中西評判共性,相應的一流標準也已基本達成共識。但就職業教育而言,由于中西語境不同,所面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職業教育實踐體系、話語體系理應是各展特色的,若片面強調外部經驗“輸入”,極可能導致國內教育生態系統失衡,致使本土辦學缺乏特色。教育生態位理論強調,在教育生態系統及其群落中,一個種群具有與自身發展相關聯的特定時間位置、空間位置和功能地位[8]。職業本科教育是根據市場需求而設定的教育,對于提升職業教育的辦學階位與形象具有強化功效。但是,英國多科技術學院升格為大學時出現的“學術漂移”現象,也向我們敲響警鐘:西方辦學模式并非“靈藥”,一味地模仿往往會阻礙教育的理性發展,甚至可能導致辦學趨同化與生態危機[9]。我國創造性地提出了“大職業教育觀”,將職業教育內部進一步劃分為不同子類型,以明晰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的外部邊界。在設計職業本科教育功能定位時,必須探索西方教育制度與中國本土基因的融合機制,推動打造更符合中國價值理念、文化傳統、社會認同與管理體制的職業本科教育辦學品牌。
(二)建設難與高校抗衡,“同等重要”仍未落實
種群多樣性是維持生態系統穩定的基礎,該規律遷移至教育領域則表現為,為了應對現代工作世界的精細化分工,教育生態系統應囊括多類教育。然而,原本應和諧平等的教育群落卻存在資源不公平現象。一方面,在教育財政經費投入上,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以2020年為例,高職(高專)經費(1.90億元)僅占高等教育經費(8.82億元)的21.54%,投入力度與職業教育事業發展極不匹配[10]。另一方面,在院校建設上,正式投入招生的32所職業本科學校與普通高校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學校在科研實力、師資水平、生源質量以及資源建設等諸多方面均難以與普通高校抗衡,這種差距使其陷入“惡性循環”之中。然而,類型化地位賦予了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空間,職業本科教育已成為極具潛力、必須大力發展的實用性教育。“類型化”一詞首先說明職業本科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同屬一個層級,必須在財政經費、政策引領、資源配備等方面獲得同等重視;同時,“類型化”也點明了職業本科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身份特征,職業本科教育是吸引廣大青年學子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的技能型教育。若無視職業本科教育的類型化身份,不采用對標互補的方式規制它們的生長走向,將極大扭曲教育資源的分配格局,造成資源錯配導致的教育不公平現象[11]。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開宗明義地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在現實中,對于職業本科教育及其專業設置“類”與“型”的定位與內涵界定,卻未有統一明確的說法,還存在“理不清與應用型本科的區別”“不明確是否為職業專業教育的延伸”“不確定培育創新性還是創造性技術技能人才”等困惑[12]。黨和政府高度關注勞動者的社會地位與職業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明確指出“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要求[13]。當前,應從致力于破解教育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以職業本科教育引領職業教育的質量提升,提高職業教育對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適配程度,增強其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形象與吸引力,使職業教育群落內部井然有序、互補支撐,突破教育階層固化的藩籬,激發和凝聚整個教育生態系統的新鮮活力。
(三)辦學模式趨同明顯,類型特色表現不彰
當前,高職院校對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辦學取向存在一定偏差,正如高職教育曾經被認為是普通高校的“壓縮餅干”一般[14],職業教育的辦學機構在建設初期通常會經歷一段模仿借鑒普通教育的時期。初期的借鑒無可厚非,但倘若走其他教育的辦學老路,職業本科教育距離“引領創新”這一目標將漸行漸遠。目前,部分職業本科學校建立了以學科為導向的評價制度,這讓以應用性、實踐性為特色的職業教育深陷學科化、普教化泥淖。從職業本科教育的定位來看,當前職業本科教育在行業面向、技術面向、職業面向、崗位面向等方面趨同化明顯,缺乏類型化的個性特色和競爭優勢。但實際上,教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多樣性既是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職業教育群落承載力的關鍵。從院校角度看,不同職業本科學校應具有差異化的辦學特色,這是保持教育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基礎;從職業教育身份角度看,必須保持合理的生態分布和群落類型化布局,從統一管理走向多樣生長。而目前職業本科教育對外界的非理性借鑒,正逐漸消解職業教育的辦學特色。同時,不注重職業本科教育的特殊性,將使優秀師資、生源流向資源富集的普通高校,這將進一步加劇職業教育資源流失的馬太效應,并壓縮教育生態系統的內部優質資源。職業教育群落的良性生長要求職業本科教育具有一定的貫通銜接性,即要求其能通過不同層級的生態位來保持系統平衡,從而激活其演替進化功能。然而,由于當前專業教學標準缺位,我國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存在與應用型本科高度重疊、與職業專科教育高度分離的困境。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定位邊界模糊,培養目標、培養過程、課程內容等方面缺少相應的銜接融合機制,致使畢業生在培養規格和層次上脫節并缺乏技術技能梯度。然而,在國家大力推動職業本科教育穩步發展的背景下,應采取何種方式促進職業本科教育成為社會需要且認可的教育?事實上,從用人單位的反饋情況來看,當前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已具有明確的屬性定位,即培養專門化的技能人才,而職業本科學校畢業生的人才規格與要求仍不清晰,亟待厘清。
三、類型化發展背景下職業本科教育的生長方向
教育生態位理論是將生態學運用于教育領域后產生的理論產物,有助于探究職業本科教育的定位與發展問題。無論是理論選取、實踐驗證,還是方法論錨定,生態學層面的智慧可以遷移到教育研究中,生態位思維天然地貼近教育的本真形態[15]。同理,教育生態位理論也適用于職業本科教育的研究,這種適切性主要體現在教育內外部關系的處理上。一方面,由于生態系統的演化受外源性與內源性因素的影響[16],作為個體序列的職業本科教育需要協調自身與職業教育群落、教育生態系統、政府、產業、企業之間的共生關系;另一方面,生態系統、群落與個體的生長動力源于內部力量[17],必須關注人才培養過程中各核心要素的配置情況。職業本科教育處于職業教育群落的高位,具有與普通高等教育對等的類型地位,也具備存在和長期發展的意義。
(一)立足本土文化基因,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本科教育
文化本質上是一種隱性存在,可被認為是一種隱匿的社會契約,任何教育形式的出現或發展都要視文化融入為根本規律,以此生成職業本科教育的“文化基因”[18]。在我國,職業教育群落有著特殊的文化基因,這是其區別于其他教育的特殊屬性。第一,職業教育本身蘊含孟子的“人和”思想。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是形成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社會組織、用人單位等多個利益相關者參與的協同共生運行機制。以新職教法為例,其中大篇幅加入了主管部門、行業組織、企業、事業單位等不同主體進入職業教育市場的責權利范圍,這些規定打破了行政主導下的職業教育傳統管理格局,激發了職業本科教育的辦學活力。第二,職業本科教育是在“家國情懷”理念影響下催生的產物。政治屬性及其政治功能決定著學校的發展邏輯與辦學方向,塑造著我國職業教育的思想基因,而悠久的歷史和中華傳統文化濡染了職業教育的性格與品格,催生出符合我國發展觀的教育類型[19]。在此背景下,淬煉職業本科教育的文化基因,有利于響應國家發展戰略與時代大變局呼喚,樹立職業教育類型化的信心與責任擔當。第三,“本科”作為我國教育語境中的特殊標識,這一概念的出現有助于打破輕視職業教育的社會思維定勢。有研究指出,在我國職場中,高學歷者會受到更高期待,同時高學歷者被廣泛認為能在職場上謀得更好的升職空間,并更善于應付職場中的復雜關系[20]。“學而優則仕”深刻影響著我國民眾的思想觀念,當通過接受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也能搭建入“仕”通道時,那么此類教育便更易獲得社會認可,這也是職業教育在20世紀80年代取得短暫輝煌的原因之一[21]。但在升學導向的影響下,現有部分高職院校希望著力升本,還有部分職業本科學校追求學術化、學科化教學。需警惕的是,職業本科教育雖具有“本科屬性”,但切勿忽視自身職業教育的根本屬性,切忌在根源上形成與其他教育類型的生態位重疊。當前,職業本科教育應堅持扎根本土文化基因與融合國際趨勢相結合,在強化民族特色的同時,加強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對話,在吸收借鑒國際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先進辦學經驗的基礎上,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本科教育辦學與人才培養模式,使職業本科教育在中國式現代化職業教育話語體系中開枝散葉。
(二)注重產業需求導向,通過專業建設改善育人生態
隨著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不斷涌現,我國產業結構持續轉型升級。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將“統籌產業結構調整”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要義之一[22],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職業本科教育面臨更高挑戰。職業本科教育定位于高端產業與產業高端,但在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影響下,智能制造、新材料、數字經濟等戰略性產業的更新速度加快。這便使得職業本科教育對接產業人才需求的適應性相對滯后,教育生態系統應對外部需求的能力嚴重不足。專業建設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生命線,是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柱[23]。事實上,普通高校的人才培養遵循學科邏輯,專業建設以學科知識為基礎,以技術應用實踐為導向。與之不同,職業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則直接對接產業鏈中的細分崗位,專業建設的邏輯起點定位于職業標準,即主要參考人社部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同時,崗位實踐中存在大量復雜多樣的問題情境,為此,職業本科教育應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導向。然而,在生態系統中資源是有限的,不同群落或個體要謀求發展,就必然要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和自身的競爭力[24]。通過分析兩種教育類型的差異發現,職業本科教育在教育生態系統中的生長需遵循以下邏輯:一是必須以產業中的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作為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職業本科教育要精準對接高端制造業對人才需求的具體標準,通過多元利益主體的協同合作,整合多場域教育資源,培育學生跨界思維能力、跨領域合作能力、跨崗位整協能力等關鍵能力與核心素養。二是必須通過推進專業標準化建設增強自身競爭力。專業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載體和最小單元,在戰略性新興產業與高端制造業轉型的影響下,職業本科教育要繼續遵循跨界人才培養的思路,保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不變,同時建構多個核心專業融合下的新型專業建設模式[25]。沒有極強的競爭力與明確的辦學定位,就不可能創生出具有引領作用的職業本科教育。因此,在類型化視域下,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應從辦學實踐入手,加強職業本科教育對接“兩個高端”產業的適應性,這既是職業本科教育不可或缺的外部生長環境,也是增強職業本科教育辦學實力的具體體現。
(三)關注人才培養質量,堅守以人為本的價值出發點
人才是經濟社會與工作世界的最小“細胞單元”[26]。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教育機構的規模與績效僅僅是教育生態的外在表現和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附屬品,若僅關注教育的績效將會產生舍本逐末的不良影響。雖然西方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將職業教育活動視為一種投資行為[27],但教育的目的終究要落在學生的發展上。人才培養是職業本科教育的首要功能。正如康德(Kant,I.)所言,職業教育中的任何活動,都要把“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手段[28]。從職業本科教育的價值定位來看,其以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目標,以高品質就業為導向,這雖然是職業教育本身的技術性與人文性相博弈的結果,但并不妨礙其實現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終極價值目的[29]。所以,職業本科教育在發展過程中應自覺摒棄純粹的工具理性,探求人才培養的科學理性,回歸“以人為本”的價值出發點。職業本科教育所要培養的人才并非知識與技能的“存儲器”,也不是在崗位上程序化勞作的“智能機器人”,而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復雜問題解決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復合化素養等核心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此類人才將區別于其他類型人才,在工作崗位上更具競爭力。加強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的特色將有助于進一步優化其類型化定位,這也是職業本科教育受到社會認可的關鍵。與此同時,職業本科教育以人才培養這一根本任務作為其發展的邏輯起點,通過變革職業教育群落的治理模式,形成長效的辦學激勵機制,促進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的優化完善。通過發展高水平的技術創新與運用,以支撐和服務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能夠強有力地提升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在崗位中的創造力與創新性,有利于個人獲得職場價值感、滿足感與幸福感。由此來看,只有堅守職業本科教育正向、積極的育人屬性,方可彰顯其類型化身份。
四、類型化發展視域下職業本科教育的辦學策略
生態平衡是指系統環境與生物種群之間高度適應、協調統一的一種狀態。職業本科教育必須明確自身在辦學定位、發展路徑、育人模式、評價制度等方面的頂層設計,突出辦學特色,確保職業屬性不動搖,穩健地生長于職業教育群落之林。
(一)制度先行:構建系統制度環境,形成百花齊放教育生長氛圍
從生物學的角度說,生物種類越豐富多樣,生態系統抵抗外來影響的能力就越強,自我修復能力與穩定性也越佳。與生物界相似,在教育生態系統中,教育機構類型的多樣性是維持整個系統平衡的重要基礎,它決定著系統中不同群落的自我調節與發展能力。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在于構建結構合理、內部穩定、能夠靈活應對多元化人才需求的生長環境,并形成與其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目標相配套、協調的制度體系,以貫通中高本一體化的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具體而言,應從國家頂層設計層面進一步對我國職業本科教育的發展作出政策指導,尤其是對準備升格的“雙高計劃”建設單位,應采取相應制度安排與政策指導,彰顯職業本科教育的辦學潛能。政府與教育主管部門在制定相關政策時,要摒棄職業本科教育追求學科化與綜合化的傾向,積極引導各院校辦出具有學校特色的教育,不同院校開設具有區域特色的專業,使職業本科教育更靈活地應對產業用人需求,樹立職業本科教育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方面的獨特競爭優勢。
職業性屬性必須成為政策制定著重強調的關鍵意涵。與普通本科高校辦學中凸顯的學科性相比,建設具有類型化特征的職業本科院校需要重點關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職業面向”要素,使職業教育群落成為完全區分于普通教育群落的類型教育,在課程開發、教學設置、教師建設等諸多方面彰顯出類型化特征,加快職業教育群落的多樣性分化與高階層進化。具體到辦學實踐上,必須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不動搖,同時要通過專業建設引領和優化職業本科教育適應高端產業結構與工作世界的步調。在制度層面,地方政府可以將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需求融入區域發展規劃和各類產業發展計劃之中,通過制度設計和組織創新將產教融合機制納入職業本科教育、企業生產、技術創新與應用三大體系中,發揮高層次職業教育社會服務的良好功能。打通專業建設與“兩個高端”產業發展需求之間的隔閡,將有助于增強職業本科學校的辦學定位意識,推動職業本科教育的整體發展。
(二)共生為導:關注教育內部治理,鍛造協同共生生態組織鏈條
制度規范、生態結構、流通信息等要素是教育生態系統有序運行的關鍵[30]。面對技術創新的生產需求,傳統技能傳授已無法滿足新型工作世界的要求,亟需在職業教育群落內部開展組織變革與重構。職業教育包含職業學校、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門、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第三方組織等多元利益主體,辦學過程復雜,亟需建立協同共生的治理機制,促成和諧有序的育人生態。
第一,構建符合類型化發展目標的治理規范。教育生態位理論要求處理好不同群落、種群或個體之間教育權力與利益關系,合理調適生態系統內部的各項制度規范,實現教育內部的賦權增能、協商共治,激發不同利益主體的行動熱情[31]。實際上,職業本科教育的治理主體在制度確立上還存在一些慣習,因此在開展實踐活動時,學校內部要建立權力制衡關系,設置決策評估制度,打破辦學中不同組織的人事、資產、設備等資源阻隔。第二,合理設置職業本科教育的治理結構。治理結構的本質在于權力制衡,而權力結構具有明顯的嵌套特征,為破除“普教化”“學科化”傾向,真正確立職業教育類型化地位,職業本科教育辦學治理結構應從類型定位出發,明確職業本科教育作為“準公共產品”的基本屬性,賦予職業本科學校辦學的政策制定權和辦學自主權。在權力下放過程中,政府可以通過職業本科學校的準入備案、人才培養質量的監測等,行使正常的引導與監督權,以“負面清單”制度取代“權威工具”的強制性,通過分布式決策的方式提升職業本科教育的治理效率。第三,重視數據治理在職業本科教育辦學中的重要作用。生態系統中群落與種群的無序發展勢必會給整個系統的運行帶來挑戰,將“數據化”“流通化”“共享化”治理思維引入職業本科教育辦學中,是有別于普通教育領域“高競爭”模式的另一種理性選擇。數據信息是教育生態系統中溝通交流的一種媒介,為了使職業本科學校實現辦學質量提升,政府與教育主管部門必須積極開展學校平臺數據的收集與反饋工作,指導職業本科學校的辦學治理實踐,促進學校各項工作及時、動態、有序調整。
(三)學生為本:重視學生成長成才,增強職教本科人才培養質量
良性生態環境是物種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人才培養質量是教育生態系統賴以生長的生態基質,同樣也是職業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導向,對于“什么是質量?”這一問題已受到學界的重點關注。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cker)從目標管理的角度出發,認為“質量就是滿足需求”,這對于回答“什么是職業本科教育的質量?”同樣具有啟發意義。能滿足學生自由全面發展需求、勞動者高品質就業需求以及企業用人需求,才能彰顯職業本科教育的高質量。職業本科教育正是在人才培養質量的基質上生長,通過支撐產業升級、革新企業技術、服務區域經濟、保障社會和諧,才能不斷提升社會認可度,實現自身的功能超越。而不同教育類型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與定位有不同程度的側重。在我國職業本科教育發展進程中,最突出的羈絆是過分看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使得職業本科教育陷入工具理性的窠臼。但事實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不能僅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層面去衡量,還要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獲得感、企業用人的滿足感等。
為此,必須系統優化職業本科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宏觀上,要理順職業本科教育的具體定位。定位問題不僅回應了職業本科教育的發展前景,而且規定了人才隊伍的規格和特色,是人才培養質量的出發點與落腳點。職業本科教育的定位特色主要是指在技能供給體系中尋找自身的獨特位置,即職業本科教育在整體上要以培養專業化的技能人才為導向,與高職專科教育、應用型本科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形成錯位育人機制,并堅守自身育人基本邏輯不動搖。在中觀上,要關注專業建設質量。專業是職業本科教育的基本單元,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和社會服務等功能都是以專業為基礎的。因此,專業建設的改革思路會直接影響職業本科教育的整體質量。提升專業建設質量要求國家盡快制定相應的專業教學標準并根據職業本科學校的自身優勢,打造特色化的專業品牌,形成品牌效應與社會吸引力協同增長的新局面。在微觀上,職業本科學校管理層要反思職業本科教育的現代性價值,切勿被各種評價指標和量化數據所綁架,要選擇與學校發展特色相一致的辦學方向,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著重關注課程開發、教學設計、師資隊伍建設等基礎方面,切實融入職業性、技術性、應用性、實踐性等育人特征,讓職業本科教育成為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發源地,成為孕育大國工匠與能工巧匠的搖籃。
參 考 文 獻
[1]曾天山,湯霓,王澤榮.發展職業本科教育的重要意義、目標定位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1(23):35-37.
[2]王旭初,黃達人.歷史同源與類型競合:職業本科與應用型本科關系的厘清與重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9):30-37+83.
[3]梁克東.職業本科教育的實踐探索、發展瓶頸與推進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21(9):98-102.
[4]毛顯強,鐘瑜,張勝.生態補償的理論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4):40-43.
[5]余謀昌.生態哲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1.
[6]C.B.科克,P.D.穆爾.生物地理學——生態和進化的途徑[M].趙鐵橋,楊正本,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102.
[7]曾天山.職業本科教育發展之道[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22:371.
[8]李景春.生態位理論視域中的教育生態系統及其發展[J].教育科學,2006(3):26-29.
[9]王定華.世界格局變革下我國本科教育發展的若干方略[J].教育研究,2020(8):85-95.
[10]教育部財政司,國家統計局社會科技和文化產業統計司.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202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6.
[11]PHILIP G.ALTBACH, JAMIL SALMI. The road to academic excellence: the making of world-class research universities[M].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2011:325-326.
[12][23]邢暉,郭靜.職業本科教育的政策演變、實踐探索與路徑策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5):33-41+86.
[13][22]中國政府網.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開幕 習近平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EB/OL].(2022-10-16)[2022-11-09].http://www.gov.cn/xinwen/2022-10/16/content_5718884.htm.
[14]馬樹超,郭揚.新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改革的非凡成就和經驗[J].中國高等教育,2009(17):14-17.
[15]劉貴華,朱小蔓.試論生態學對于教育研究的適切性[J].教育研究,2007(7):3-7.
[16]梁顯平,林成華.基于生態學視角的高等教育體系失衡問題研究[J].高教探索,2020(03):5-9.
[17]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272.
[18]祝智庭,胡姣.教育數字化轉型:面向未來的教育“轉基因”工程[J].開放教育研究,2022(5):12-19.
[19]楊蕾,黃旭華,郭志芳.“雙一流”背景下高等教育系統的生態定位與發展[J].高教探索,2018(5):16-21.
[20]謝立紅,俞碧飏,薛玉.蕭山區基層館員“不平衡感”心理特征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3(1):28-35
[21]郭麗君,周建力.困頓與突破:高等職業教育的生態位辨析[J].現代教育管理,2022(4):93-101.
[24]宋亞峰,王世斌,潘海生.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學科生態與治理邏輯[J].高等教育研究,2019(12):26-34.
[25]楊冬.從科學范式到工程范式:高質量新工科人才培養的邏輯向度與行動路徑[J].大學教育科學,2022(1):19-27.
[26]蔡文成,王婷鶴.公民·社會·國家:社會管理視域中公民社會的成長[J].甘肅理論學刊,2012(5):101-106.
[27]亞當·斯密.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93
[28]伊曼努爾·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1.
[29]朱德全,熊晴.技術之器與技術之道:職業教育的價值邏輯[J].教育研究,2020(12):98-110.
[30]陸宇正,曾天山.協同共生:職業本科教育辦學治理的邏輯生成與運行機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11):48-55.
[31]范國睿.教育制度變革的當下史:1978-2018——基于國家視野的教育政策與法律文本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5):1-19+165.
Ecological Positioning and Educational Strategies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ypology
Lu Yuzheng, Zhao Wenjun
Abstract?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a component of the education eco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measure to consolidate the statu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 type.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ecological niche is helpful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various subjects in the ecosystem, and has theore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anchoring the ecological positioning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its healthy growth. Focusing on the origin and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ts emergence conforms to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of nurturing talents, has been steadily promoted in China, and shows a trend of scale expansion. However, current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localization integration, insufficient construction efforts, and inadequate expression of typ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text of typified development,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needs to adjust its direction by focusing on local Chinese culture, emphasizing industry demand orientation,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Facing the future,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riple logic of “system first, symbiosis as guidance, and student-centered”, and build an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llaborative and symbiotic organizational ecology.
Key words?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ecosystem; educational niche theory; type position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uthor? Lu Yuzheng, PhD candidate of School of Education of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Zhao Wenjun, PhD candidate of School of Education of Tianji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