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摘 要: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者更加注重旅游產品和服務的文化內涵,對旅游從業者的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職旅游專業作為旅游人才供給的后備軍,為旅游行業培養和輸送了大批人才,為旅游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從中職旅游專業的實際情況來看,傳統的旅游教育模式已顯現矛盾,即中職旅游專業所培養出來的旅游人才難以適應文化旅游大發展背景下的旅游從業市場。因此,文章結合相關文獻綜合分析,指出中職旅游專業學生文化素養培養的價值,列出當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相應對策,以期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增強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文旅融合;文化素養;中職旅游專業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旅游業的飛速發展,高質量的旅游體驗越來越受青睞,也對旅游從業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是在文旅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要求旅游從業者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以提供高質量的旅游服務。中等職業學校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旅游市場培養了大量的旅游人才。但通過對以往關于中職旅游教育的文獻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職旅游專業對學生的培養往往不能及時適應時代要求,仍然偏重對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忽視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使得學生畢業后進入旅游市場難以適應較高的人才要求,也間接影響了中職學校的聲譽,所以有必要基于目前中職旅游專業學生文化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對應的解決策略。
(一)為本地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注入活力
近年來,隨著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與發展,我國的旅游市場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寺廟游、古建游、民俗游等基于文化的旅游活動越來越受到游客的追捧與歡迎。然而,旅游消費市場的多元性和旅游就業市場的層次性,使得游客的旅游體驗大打折扣。如何提高旅游從業者的文化素養,為游客提供有文化內涵的服務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中職旅游教育作為旅游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程,應承擔起培養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旅游從業者的重任。在中職旅游人才培養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提升當地旅游資源的品質,為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注入活力,促進當地旅游經濟良性發展[1]。
(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終身發展
文化素養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基礎,也是人格健全發展、形成正確價值觀的基石[2]。文化素養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品質,往往會通過外化的言行表現出來,旅游業作為一種服務型產業,要求從業者為游客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特別是在文旅融合發展的當下,旅游從業人員的文化素養顯得尤為重要。中職旅游專業經過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既能夠提升其文化涵養,豐富其精神世界,促進其全面發展,又能提高他們的就業核心競爭力,促進其未來的健康成長。
新時代中國青年要努力提高人文素養[3]。然而,在中職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當中,部分學校和教師還存在慣性思維,仍然將就業和升學作為培養學生的不二標準,過于注重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文化素養的培養,使得中職旅游專業畢業生的文化素養不能與文旅融合背景下所需要的旅游人才的文化素養相匹配,造成旅游服務質量的不高。
(一)校園環境與文化氛圍建設不足
學生在校園學習生活中,除了受課堂教學這種顯性教育的影響,還會受到校園的環境與文化氛圍等隱性教育的影響,但這種教育也更加容易被忽視。這種隱性教育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培養理念更新慢,部分中職旅游專業還停留在“以就業為先”的培養目標上,一味注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忽視了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忽視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二是校園基礎環境建設不夠細致,旅游專業在整個中職系統中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并且很多都是依附于綜合類的中職學校,使得針對旅游專業的文化環境建設較為粗糙;三是第二課堂實施不暢,相比大學,中職學生的可支配時間較少,第二課堂內容和形式也不夠豐富,學生缺乏積極性,被動參加第二課堂,難以真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
(二)課堂教學體系建設滯后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果,課堂教學設計的好壞影響著學生文化素養培養的效果。中職旅游專業課堂教學在文化素養培養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課程設置不合理,中職學校盲目照搬地區或者高等院校發布的課程標準,在旅游人才培養上具有滯后性,不能及時適應市場需求;二是培養方式缺少創新,中職學校并不處在教學創新的前沿,其教學方式的創新應用也相對落后,部分中職旅游專業教學仍然以傳統接收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為主,其他方式的學習較少,缺乏創新;三是缺乏完善的文化素養評估體系,難以用量化的分數衡量學生掌握文化素養的情況,不能及時準確地將其反饋到教學中去。
(三)師資隊伍建設力量薄弱
中職旅游專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領頭羊,是學生文化素養培養的引領者和組織者,但目前有些中職學校旅游師資力量并不足以開展完善的文化素養培養教育工作,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中職學校所聘旅游教師在本科或者研究生階段所學習的專業為旅游管理,經過短暫學習教育教學知識考取中職教師資格證便可到中職教學,這些教師沒有系統學習過教育學科,缺乏職業教育心理學、教學策略、教學設計等知識,即使想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也無從入手[4];二是某些中職旅游教師認為中職教學就是幫助學生就業或者升學,對文化素養培養缺乏正確的理解與認識,加上文化素養本身就難以測量,使得其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內在素養的培養;三是中職旅游教師本身的文化素養不高,一些中職學校招聘時會更加傾向于高學歷的人才,忽視對教師文化素養的考核。
(四)中職旅游專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低
部分中職旅游專業學生具有求知欲不高、學習紀律較差、功利性較強等特點,他們在接受文化素養培養方面存在抗拒心理,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加上一些學生對人文素養的錯誤認知,認為文化素養是無關緊要的,對他們來說沒有實踐價值,最終導致了文化素養教學的邊緣化。
隨著文旅融合的深度發展,旅游消費升級,旅游就業市場迫切需要大量的具有文化內涵的旅游人才,中職旅游專業想要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旅游人才,就必須從校園環境與文化氛圍、課堂教學、教師、學生四個方面入手,全方位培養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旅游人才。
(一)加強校園環境建設與文化氛圍營造
1.理念先行
中職旅游專業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必須從教學理念的轉變入手,改變過去重專業知識技能訓練、輕文化通識培養的傳統理念,樹立“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導向,專業知識技能訓練與文化素養培養并重”的教學理念,引導中職旅游專業建設,明確人才培養標準。通過理念的引導,推動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的更新,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
2.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塑造
校園環境所營造的文化氛圍是一種隱性教育,能夠無形地培養中職旅游專業學生的文化素養。首先,中職學校要注重校園環境的獨特設計,在整體規劃與布局中融入人文教育素材。例如,可以將校園道路改造成文化景觀大道,可以將食堂改造成文化美食街,可以通過學校廣播站在課后播放國史國事、黨史、校史、正能量事例等內容,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其次,中職學校應加強旅游專業學習區域的獨特設計。例如,可以模擬工作實景設計教學區域,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便利的同時,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與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在教室里張貼與當地文化有關的典故和歷史名人簡介,使學生隨時接受文化熏陶,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3.第二課堂構建
第二課堂是傳統課堂的延伸,中職旅游專業要通過豐富多樣的內容和形式構建第二課堂,吸引學生參與,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具體可以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專門的文化素養培養培訓基地,利用每周的固定時間安排學生學習,學習內容要包括當地文化基礎知識、語言表達技巧、行為禮儀等內容,以此幫助學生將文化素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定期開展主題講座,內容要涵蓋歷史、文學、藝術等領域,通過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來中職開展學術講座,幫助學生沉淀歷史文化知識,提高藝術鑒賞能力,提升文化素養水平。例如,可以開展“名導進課堂”系列講座,幫助學生了解旅游發展背景,明確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的各種能力。三是鼓勵學生創辦社團,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藝術活動。例如,可以引導學生創辦導游社團,定期舉行導游業務的培訓和導游技能大賽,著重考核參賽學生的知識儲備是否豐富、語言表達是否流暢、行為禮儀是否得體等方面素養,還可以開展旅游基礎知識競賽、文化創意產品、手工藝品展覽,以及書法、繪畫、音樂欣賞等活動,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完善課堂教學體系
1.適當增加文化素養類課程
目前,中職旅游專業的課程設置主要包括公共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兩大類,盡管也設置了藝術、哲學、歷史等類型的公共課,但這些對于滿足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就業市場的人才所需仍然不夠。中職旅游專業要適應時代發展,積極尋求探索與改革,在課程設置上下功夫,將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融入教學中去。首先,可以依據當前文旅融合背景和當地文化特色,增設相關文化素養課程,如大同市歷史文化厚重,被稱為“中國雕塑之都”,當地中職旅游專業便可以設置雕塑欣賞課程;蘇州園林甲天下,蘇州的中職旅游專業便可以設置園林鑒賞課。其次,也要在專業課程中有目的地融入文化素養知識,如在導游基礎知識課程中,教師要注重增添一些教科書外的知識,在講解中國古代建筑板塊的時候,添加講述與古建筑相關的典故、古建筑鑒賞、古建筑保護等知識,幫助學生熟練掌握古建筑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2.適當靈活創新培養方式
能否真正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關鍵在于培養方式是否恰當,能否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因此,中職旅游專業有必要改進人才培養方式。第一,教師要靈活運用角色扮演法、模擬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例如,在導游模擬課程中,教師可以給出特定背景如接待一行退休的大學教授來本地的一個文化旅游景點旅游,給出指定角色即導游和游客,通過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此次任務,結束后,由“演員”和學生分別發表看法和評價,最后由教師給予評價與總結。通過問題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完成文化素養的滲透。第二,教師可以創新運用現代教學設備,如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旅游知識、利用網絡資源豐富課堂知識、利用3D設備生動模擬旅游景點等,豐富學生的理性知識,使其提高文化素養。
3.創新考核方式
文化素養的考核不同于專業課考試,其難以量化,更不能用簡單的高低來形容,因此中職旅游專業應通過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對學生的定性數據進行量化分析,并使其反饋教學,指導教學[5]。首先,評價主體要多元化,可以建立由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企業評價組成的四方評價體系,其中,學生評價占比40%,教師和企業評價占比60%,以保證評分的客觀公正。其次,評價內容要層次化,應先分維度,再細化具體評價內容,如中職旅游專業可以分為知識、行為、語言、意識等維度,其中,知識維度細化為儲備情況、處理與應用情況,行為維度細化為得體情況、應對突發事件的反應,語言維度細化為流暢度、準確度、靈活度、熱情度、是否生動形象,意識維度則細化為旅游服務所需的服務意識、尊重意識、形象意識、質量意識等。最后,通過建立評價、反饋、改善、再評價的考核機制,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三)以教師為培養主體
教師是實施教學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方式、課堂狀態、言行舉止等都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潛在影響,因而中職學校有必要對旅游專業教師進行再教育。首先,要注重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培養雙師型教師,要求教師既具備豐富的旅游知識與專業技能,又有較高的教學教研能力。為此,中職旅游教師要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教學技能培訓與比賽,主動向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請教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其次,要改變教師忽視文化素養培養的現狀,學校可以將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情況納入教師的教學評價中,通過量化考核的方式激勵教師,使教師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更加重視。最后,要注重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使其真正做到言傳身教。例如,學校可以定期組織教師前往博物館、藝術館、烈士紀念館等文化場所學習,培養興趣;鼓勵教師博覽群書,增加知識儲備;引導教師相互溝通,積極探究如何有效踐行文化素養培養的策略,推進文化素養活動的有效開展。
(四)以學生為培養對象
文化素養教育的落腳點和最后歸宿是使青年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適應環境、學會學習、學會生活[6]。中職旅游專業學生是文化素養培養的落腳點,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才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具體要做到兩點:一是引導學生認識到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如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導游工作中的正反面案例,深化學生對文化素養的理解,讓學生堅定提升文化素養的信念;二是采用靈活多樣的教育內容和方式來提升學生自我發展的積極性,并通過給予學生正強化的方式來維持他們的自信心,幫助他們不斷提升文化素養。
中職旅游專業通過從學校環境與文化氛圍建設、課堂教學體系建設、師資培訓、學生引導等四方面入手,能夠穩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當地旅游業的健康發展。但也應明白的是,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風順的,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當中,不斷思考、摸索、實踐。
[1] 陳素珍.技工院校旅游專業學生地方民俗文化素養提升途徑探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6(12):116-117.
[2] 李帆.高職人文素養教育的現實困境及對策探析[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3):35-38.
[3] 孫宗鶴.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9-05-01(2).
[4] 費潔娜.基于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59-60.
[5] 王鑫,張曦丹,周曉暢,等.大學生文化素養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J].高教學刊,2023(1):11-16.
[6] 王明杰.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現狀調查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19):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