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梳理和總結(jié)了近20年國外研究《三國志》的文章和著作,從三個方面來進行綜述。一個方面是《三國志》文本的內(nèi)容,二個為方面是文本的作者,三個維度是文本中的核心人物。
【關鍵詞】《三國志》;國外研究;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K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3
《三國志》在國外的相關研究,在近20年來,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研究《三國志》的文本內(nèi)容,第二方面是研究文本的作者,第三方面對比性的研究是對文本中的核心人物以及對人物的解讀。
一、針對《三國志》文本本身研究
(一)研究陳壽寫作《三國志》的歷史背景
在三國時期,蜀國的學術非常繁榮。盡管時局非常動蕩,但學者仍在繼續(xù)學習和吸收周邊地區(qū)的學術研究,例如北部地區(qū)和荊州。
(二)研究《三國志》的寫作文風
《三國志》是魏晉時期的歷史學家陳壽所著。資料來自魏蜀吳三國的現(xiàn)成史書,以及相關的記錄和各種調(diào)查和收集。陳壽以《魏書》中的前四卷《魏帝時代》為整本書的提綱。他把自己對眾多條目的評論歸功于三國人物?!度龂尽肺墓P嚴謹,選材準確,敘述流暢,文筆簡練。該書以其卓越的成就確立了自己在史學發(fā)展中的地位,并對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指出陳壽吸收了歷代書寫大師的精華,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書寫體系,在漢晉之間鍛造了一條高質(zhì)量的歷史鏈條。從陳壽對郭玉的借鑒入手,從三個角度分析了《三國志》中“春秋文風”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探究其對中國史學和文學發(fā)展的深遠影響。同年,研究了《三國志》在駢體藝術史上的地位。《三國志》中駢文藝術的質(zhì)量都令人印象深刻。對《三國志》中駢體藝術的深入分析,對于探索作家的語言藝術以及駢體藝術的發(fā)展和演變具有重要意義。進一步指出了《三國志》在中國文化史上享有歷史經(jīng)典的美譽,也是文學史上優(yōu)秀的傳記散文,這都歸功于陳壽對小說中人物細節(jié)的細膩描寫和評論研究《三國志》中的文化。分析了三國時期的戰(zhàn)爭文化。三國時期,列強互攻,戰(zhàn)敗的一方有自己的選擇:投降還是不投降。據(jù)陳壽所著《三國志》記載,當時的皇帝、大臣、將軍和諸侯都選擇了投降。劉禪、孫浩使用了《左傳》記載的“自縛”“裝棺”兩個投降儀式。蜀國和吳國都給勝利者發(fā)了降書,這又是一種新的降書儀式。探討了當中的經(jīng)學思想。指出陳壽所著的《三國志》是漢魏時期儒家經(jīng)典研究的重要文獻。當時,現(xiàn)代手稿經(jīng)學與以早期文本為基礎的經(jīng)學之間的爭論不斷。然而,陳壽寫的內(nèi)容卻很少提及“十四醫(yī)”,這十四醫(yī)是現(xiàn)代手書經(jīng)學中的著名人物。這一爭論導致了經(jīng)學的內(nèi)部分裂,而鄭玄學派和荊州古學的興起實現(xiàn)了經(jīng)學的統(tǒng)一。
(三)研究《三國志》中的人物形象
國外研究指出對三國人的評價,將有助于研究陳壽的歷史思想。在陳壽對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刻畫中,他注重人品與原則、寬容、才能與見識、成就與貢獻、儀表與舉止。從國外的研究中,曹操、嵇康、諸葛亮的人物特征和人物品格研究是研究熱點。指出曹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作家,作為古代歷史和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之一,也被傳唱了數(shù)百年。曹操的戲劇的事跡明代戲劇主要是基于陳壽的《三國志》、元代的小說受歡迎的《三國演義》、元代戲劇和民間故事和其他文獻和改編,大致勾勒出曹操的全部生活。由于元明文學“扶劉備反曹操”的思想傾向,明代戲曲中的曹操形象多以西書、東吳政權的對立面出現(xiàn)。通過對明代劇作中眾多情節(jié)的分析,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cè)面,反映出曹操形象的廣泛傳播、民間對曹操形象的不同接受與重新解構。指出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認為,嵇康是一個剛毅的俠客。但是這樣的人在以后的歲月里很少被提及。豪俠俠客重義輕利,是英雄的領袖。漢末的亂局為他們提供了建功立業(yè)的機會。嵇康不是一個普通的學者,所以統(tǒng)治者害怕他在英雄中的權力和影響。鐘會對嵇康的誹謗,不過是殺他的一個機會。指出陳壽的《三國志》問世后廣受贊譽,但有兩個問題一直備受爭議,一個是對諸葛亮的評價,另一個是三國的正統(tǒng)問題。
(四)研究《三國志》的紀實性
一方面,從歷史事件的紀實性上看,《三國志》是前四大史書之一,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但由于其部分內(nèi)容,受到不少人的批評,認為陳壽是利用間接記載來保護自己。結(jié)合陳壽的歷史知識和當時的環(huán)境,認為陳壽對史實的記載有針對性,沒有歷史事件的混淆。同時,指出陳壽編撰史書紀實精神的反映,但也不容忽視對事實的歪曲。其歷史、虛構、夸張和扭曲都是外行線條形式的政治立場、情感因素等歷史記載從原因上都是記錄在扭曲原因上的。指出不能完全以今天的標準來衡量其對于歷史歪曲,而應以更嚴謹?shù)膶W術觀點來看待。另一方面,從人物描寫的紀實性來看,指出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總體上是客觀的,有褒有貶。指出陳壽所著的《三國志》,簡潔謹慎,為后人所稱道。但正是這種簡短導致了一些模糊的歷史事實和記錄。
二、針對《三國志》對作者——陳壽研思想究來看
國外學者對《三國志》作者的研究,重在研究陳壽的史學思想和歷史觀、政治思想、檔案學思想、辯證法思想。
(一)陳壽的史學思想研究
國外學者強調(diào)陳壽編纂的《三國志》,作為早期四大史書之一,在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目前學術界對該書的研究大多是從政治和軍事角度出發(fā)的,對歷史思想的提及較少。因此,有必要對陳壽的史學思想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而史學思想研究包含史學的創(chuàng)新意識研究和其在史學方面的重要貢獻。李帥華探究了陳壽《三國志》中史學創(chuàng)新意識。陳壽的《三國志》言簡意賅,但他的史觀和史理至今缺乏描寫。作者強調(diào),在史學體系上,他突破了列傳、編年史體系,分別開創(chuàng)了三國新列傳體系,體現(xiàn)了史家的實踐精神。其中,還包含研究陳壽史學思想中的正統(tǒng)思想。陳壽是西晉著名史家,他的史學著作均具有史學思想正統(tǒng)性。在編撰方面,曹魏皇帝傳小品、蜀吳傳集是他的編撰原則;他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揭示了曹圩正統(tǒng)的歷史傾向;對曹偉來說,扭曲也是一種重要的表現(xiàn)。究其原因,既與具體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也與他的老師喬周密切相關
(二)陳壽的政治學思想研究
分析了陳壽政治思想產(chǎn)生的歷史和現(xiàn)實原因,并對陳壽的政治思想進行了梳理,指出陳壽政治思想中存在著明顯的“歸古”傾向。諸葛亮治國是其理想的社會政治秩序。陳壽還將行為規(guī)范從皇帝提升到各級官員,認為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統(tǒng)治國家。
(三)陳壽的辯證法思想研究
分析了三國志中的辯證法思想,指出陳壽不僅是著名的歷史學家,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度龂尽返霓q證法比《老子》的辯證法更發(fā)達: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是根源的斗爭促進沖突的變換,在三國時期,力轉(zhuǎn)換的關鍵是人才,提出了量變向質(zhì)變的飛躍。
(四)陳壽的人才思想研究
先進的人才思想貫穿于《三國志》中。在這部著名的小說中,作者描寫了文武爭權,生動地刻畫了諸葛亮等人的才氣形象。它既體現(xiàn)了歷史的真實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才學思想。
三、針對《三國志》和相關著作的分析研究
(一)針對《三國志》和裴注的研究來看
將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的注《三國演義》作為研究整體。指出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的《三國闡發(fā)》作為二十四史的代表史書,是中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小傳統(tǒng)”與“大傳統(tǒng)”交織創(chuàng)造與傳播的深刻反映。以《武帝記》為例,說明陳壽《三國史》及其裴松之注釋的文獻價值。探討裴松之對《三國志》對發(fā)展。指出陳壽的《三國通史》與裴松之的《三國通史》并傳至今。陳壽的敘述簡單,裴松之在充分借鑒和正當理由的基礎上進行了注釋?!敦愴层懽ⅰ返某霈F(xiàn),標志著史學注釋研究范式的確立,發(fā)展了歷史考證方法。正是這樣,它完善了重要的學術價值陳壽所著的《三國史記》內(nèi)容簡短,只是對重要歷史事件的概述。但裴松之的注釋中,大量引用了大量史書,為讀者呈現(xiàn)了一幅復雜而逼真的歷史畫面。在《三國史記》與裴松之注釋的分對話中,以200余種書源為支撐,解構陳壽的隸書權威,恢復歷史現(xiàn)實的復雜性,激活主題的復調(diào)闡釋。裴松之以“l(fā)ittérateur”而非歷史學家的身份看待這本書,因此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針對陳壽和范曄的作品對比研究
陳壽和范曄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后來人們高度重視《三國志》和《漢末史》。這兩本書里有55個相同的人。陳壽與范曄對這些人的記載與評說既有異同之處,也反映了他們的歷史思想,這對全面認識漢末至三國初期的歷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針對注釋的研究
學者們研究了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的注釋,在明朝撰寫了許多著作。他們爭論魏國還是蜀國是一個合法的國家。他們對《三國志》和裴松之注進行了評論和研究。特別是胡英林、朱明浩、周穎等人的分析和結(jié)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重視證據(jù),開啟了清代的文本研究性學習浪潮。
四、結(jié)語
通過對近20年國外有關陳壽和三國志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第一,國外對《三國志》的研究起步時間晚于國內(nèi)、研究數(shù)量少于國內(nèi)。國內(nèi)的研究從《三國志》著完后,就受到當時人們的好評,也為中國歷代史學家重視,將《史記》《漢書》《后漢書》和《三國志》合稱前四史。這為本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數(shù)據(jù)和文本支持。第二,國外對《三國志》的研究方向與國內(nèi)相似,對其內(nèi)容、相關著作和作者本人的研究都有涉及。但論及研究深度,國內(nèi)更加豐富多彩。第三,國外包含對陳壽思想對研究,比如他對政治學思想、檔案學思想和人才思想等,以此為思路,說明陳壽所著《三國志》中還存在巨大的研究空間。一方面,說明陳壽的各類思想已經(jīng)引起國際研究的探討和重視,但是研究深度還有有待進一步系統(tǒng)化和全面化。另一方面。國外的研究已經(jīng)涉及到陳壽的人才思想和政治思想的研究,亟需繼續(xù)立足文本和時代需求去挖掘當中人才建設和政治發(fā)展的各類元素。
參考文獻:
[1]Xie G A,Qin X G.An Exploration of the Study Style of Shu Han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J].Journa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ences),2018(1).
[2]Zhang H.Famous Historical Records of Three Kingdoms——A Commentary on Annals of Three Kindoms[J].Journal of Hengshui Normal College,2000(2).[3]Xin—Chu H E,Shun—Chang H E.O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Spring and Autumn Writing Style” in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J].Journal of 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2017(4).
[4]Ling—Feng H E.A Study of the Art of Parallelisms in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J].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2017(1).
[5]Xin—Chu H E,Shun—Chang H E. On Aesthetic Function of the Details Implied Meaning in The Three Kingdoms[J].Journal of 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2018(1).
[6]Shao—Fei Y E,Wei L U.Surrender Ceremoni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by Chen Shou[J].Journal of Xiangfan University,2011(3).
[7]Fang T.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the Han and Wei Dynasties——Based on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J].Journa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2017(2).
作者簡介:譚?。?986—),女,四川成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