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翻雄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物。如今,信息技術已涉及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給我們的生活與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諸多便利。在教育現代化趨勢下,將信息技術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同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近年來,微課的發展與應用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青睞,這是一種基于信息技術而生成的一種微視頻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效果俱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傳統教學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力,不利于學生深層次理解知識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而將微課教學融入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實現智慧課堂的構建,有利于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降低了教學難度,提高了教學效率。而如何有效地將微課運用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是當前每一位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微課教學模式概念以及主要優勢分析
(一)微課教學概念
所謂微課教學,是基于信息技術下的一種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具體是指教師以某一個知識點或課堂核心內容為主,科學合理地制作教學視頻、教學圖片等,對課程進行重組、構建以及設計,將長時間的課堂教學,濃縮至10分鐘之內,在教學過程中呈現教學的重難點。
(二)主要優勢
1.靈活性。一般來講,教師在課堂上會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這種方式會讓學生處于被動狀態,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無法提高主觀能動性,在教學效果方面也往往達不到當前教育標準。而運用微課教學,則符合“生本理念”標準,使學生成為課堂主導者。微課教學具有一定靈活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學習情況選擇相應的微課內容進行學習,做到查漏補缺,主動學習,從而最大程度提高學生的自覺性。
2.參與性。微課具有參與性強的優勢,能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從教學方式講,微課是輔助主體教學的一種工具,在教學中運用微課,能最大程度優化課堂內容,改善課堂氛圍,是學生學習動力產生的主要因素。將微課融入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通過動畫、視頻、音頻等元素,突出教學重點,降低教學難度,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師生能夠通過微課內容進行友好互動。學生可以進行針對性學習,教師則可以全方位掌握學生學情,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從而優化教學計劃,使之后的教學更具針對性。
二、將微課應用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效策略
(一)開展微課教學,提高課前預習質量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課前預習是重要的環節。開展高質量的課前預習活動,有利于幫助學生提前了解所學知識,使學生在課堂中可以更好地對知識進行理解和吸收。大多數教師在開展課前預習時,都是讓學生以書本為主了解所要學習的內容,沒有為學生設計相應的引導活動,使學生在預習時掌握不到方向,導致在課堂學習中無法掌握所學知識,嚴重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微課視頻開展課前預習活動。通過視頻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形成初步印象,并根據視頻提示完成相應的任務練習,從而保證課前預習的質量。
以人教版教材為例,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發現自己》這一課中,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通過教材內容以及教師引導來正確地認識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提高自我認識程度,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開展課前預習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整體情況整理出本堂課的教學重難點,然后針對重難點錄制相應的微課視頻,讓學生著重預習這一堂課所要講解的內容。這一堂課對于初中生來說,最難的地方在于如何讓他們體會到“人貴有自知”的重要性和價值,如何形成完整的自我概念。在微課視頻中,學生可以根據視頻的提示并結合教材內容明確預習的整體方向,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了解“人貴自知”“多把尺子量自己”這兩個小節的具體內容。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全面提高課前預習質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為后期課堂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二)依托微課教學,設置問題任務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問題教學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通過問題的設置,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讓他們從自我認知中感受到教材中的知識所體現的方方面面。然而,傳統問題教學通常是采取“你問我答”的形式,學生長期在這一種問題情境下,容易產生疲憊感,同時在面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時,也不會主動回答,導致教學質量逐漸下降,嚴重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在當前教學環境下,為全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師可以將微課與問題教學有效融合,通過微課視頻為學生設置問題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主動從書本中找到答案,從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知,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探問生命》時,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理解生命,認識生命的價值以及意義,從而形成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品質,樹立正確的生命理念。針對初中生身心發展特點,這一階段學生正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狀態,在理解生命方面還較為片面,容易出現認知偏差,需要教師進行引導,讓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生命理念和善待生命的意識。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提前找好相關圖片,然后將其插入微課視頻中,并為學生設置與教材內容相符合且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任務,最后讓學生根據視頻中的圖片內容依次解答。在問題設置方面,教師可設置以下這些問題:“你是如何理解生命二字的?”“人的生命,真的可以永恒嗎,結合你的理解說說原因?”“觀看微課上的圖片,請說說你對這一故事的想法?”“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生活中的生命呢?”讓學生根據微課視頻并結合教材進行問題理解并闡述。倘若在整個過程中有不理解的知識點,也可以發送互動彈幕,教師便可以通過彈幕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然后進行相應的解答。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都會帶著問題去思考、探索,在這樣一種智慧課堂下,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有效利用微課,完善課后總結與評價
課前預習是教學活動中關鍵的一環,課后總結則是形成教學閉環的重要措施。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注重學生核心素養以及應用能力的發展。尤其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德育功能,將德育滲透到各個環節,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健康成長。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有效利用微課總結課堂內容,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此外,可以為學生預留課后作業,幫助學生完善課后總結,進而更好地開展多元化的評價。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微課對這一節知識內容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微課視頻了解學習重點,了解社會規則以及社會秩序,并體會規則和秩序對社會的價值,從而培養學生規則意識,使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提前準備好的微課資源投放到視頻里,讓學生觀看視頻,進行思考,并主動理解規則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播放一些“闖紅綠燈”“公共場所隨地吐痰、大聲喧嘩”“圖書館內安靜閱讀”的視頻。在課后,教師可以運用微課為學生制作部分“思維導圖”,讓學生借助平板結合教材內容完善思維導圖。在此過程中,如果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理解不透徹,那么可以反復觀看微課視頻。當學生全面了解這一節內容后,教師可根據學生課堂表現、學習特點、對微課視頻的掌握程度等方面進行綜合性評價,以此找出教學中的不足,進而不斷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的發展下,微課教學成為廣大教師在課堂上的必備教學手段之一,將這一方式融入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可全面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學生帶來更多教材之外的內容,從而增強學生思維認知,使學生對教材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微課的制作和應用上,教師需把握微課視頻的制作時間,掌握利用微課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優勢,將其落實到課前預習、課堂教學以及課后評價的環節中,實現教學體系的完整化、課堂教學的智能化以及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進一步形成。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