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文章系2022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公布普通高中綜合改革研究課題“《新課改背景下的選課走班教學管理》”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KZGKT2022022。
作者簡介:劉強(1985~),男,漢族,寧夏固原人,寧夏海原縣興海中學,研究方向:教學管理。
摘 要:高考綜合改革是我國教育領域一場深刻的變革。在高考綜合改革中,選課走班是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環節,是高校人才選拔方式的根本變化,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如何科學安排教學內容,使得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大化的學習效益,成為教育部門關注的重點。文章分析了選課走班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問題與困惑,進而提出了優化選課走班教學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新高考;選課走班;教學管理;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19-0005-04
選課走班是新高考背景下的一種重要教學改革,它既是新高考政策下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也是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隨著“雙減”政策的不斷落地和深化,選課走班教學已經成為學校領導、各學科教師乃至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為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和社會未來人才需要,應從優化高中學校教育教學模式入手,積極推進選課走班教學改革。
一、 新高考背景下選課走班教學管理的基本認識
(一)要防止“一刀切”
“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剝奪了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不利于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展。在實施選課走班教學時,要注意關注不同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差異。要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潛能等實際情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志向、愛好,科學合理地選擇學科,既要避免“盲目跟風”,又要避免“高分低能”。如有些學校要求選化學的同學一定要選物理或生物,不選物理或生物的同學就不能選化學;有些學校又要求物理或化學都學,導致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為沒有選擇合適的課程而影響了高考,這就是“一刀切”導致的結果。對學生進行選科指導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根據學校實際和學生實際進行科學指導。指導形式可以是個別談話,可以是集體指導、集中咨詢等。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選科指導,防止因對學生情況了解不夠而出現盲目性和隨意性。另外,還要注意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學科在課程安排上應有所區別,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和學科發展需要,同時要注重加強對學生選課指導和心理疏導。
(二)要防止“一鍋煮”
選課走班教學是為了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但是選課走班教學的實施并不是隨心所欲的。在選課走班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要做到科學合理。首先要明確培養目標,結合學生實際和學校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層定位和分科設置。其次要依據分層目標和分科設置確定課型、確定班級組織形式。然后選課走班教學必須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需要,給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其發展的教育機會。因此,要按照《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2年修訂)》要求,確定選修科目的內容和要求,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科興趣、能力特點和個性發展需求等,從滿足學生的選科需求出發,確定每一位學生選擇選考科目所需的具體科目和對應等級要求。要把統一選課與學生自主選課相結合,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根據學情對選考科目進行調整和優化。然后要根據不同課型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和組織,在保證所有學生都能理解掌握知識與技能、提升素養與能力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最后要根據分層目標和分科設置合理安排教師結構和比例,以滿足選課走班教學對教師資源配置的要求。
二、 選課走班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問題與困惑
(一)課程安排的靈活性與課程選擇的單一性
選課走班教學是指在一個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在不同的教室里學習自己選擇的課程內容。如果學生喜歡歷史,可以在歷史課上自由選擇;如果喜歡數學,可以選擇數學課上自主探究;如果對生物感興趣,可以選擇生物課上動手做實驗。學校在設計選課走班教學方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能力特長,雖然選課走班教學實施后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有一些學生在選課走班學習中會感到力不從心。
(二)學科教師配備不足,學科間存在師資失衡
在實施選課走班教學過程中,學生選課人數較多,各學科教師的配備數量不能滿足每個學科學生都有教師進行授課的需求,因而導致學校在教師配備上存在學科間師資失衡的現象。這一現象導致學生學習內容選擇發生了變化,一部分學生沒有學過的課程對他們來講可能是新的內容,對這些學生來說,他們不可能適應高一階段的學習。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這種不均衡現象表現得更為突出,主要原因就是教師配備數量不足,特別是有些學科沒有足夠的教師,而其他學科又有剩余教師,這無疑增大了學校管理難度和教學工作難度。
(三)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弱,教學管理難度增大
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弱是走班教學管理中的一大難題,其中既有學生的個體因素,也有教師的因素。雖然在選課走班教學過程中,學校會開展一系列心理健康輔導活動,但仍有部分學生對自己的選科不夠自信,而選擇了自己并不喜歡的學科,導致學生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產生厭學心理。部分學生家長也因為孩子的選科而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產生了擔憂。一方面,由于學生對各學科的認知差異,在選課走班過程中容易出現迷茫、糾結的情況。另一方面,由于選科范圍擴大了,學生在面對更加激烈的競爭時,往往會出現自暴自棄、焦慮、抑郁等問題。而這些心理問題的產生,往往會嚴重影響到教學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比如有的學生由于選擇了不擅長的科目,產生了強烈的學習焦慮情緒;有的學生由于沒有選擇到自己擅長且感興趣的科目,產生了強烈的挫敗感;有的學生則因為無法適應新高考模式下的選課走班形式,產生了較大的學習壓力等。因此,如何進行有效疏導是學校必須解決好且必須要處理好的一大問題。
(四)教學管理模式發生變化,教師的課堂管理難度加大
由于學校教學管理的模式發生了變化,教師的教學管理難度加大,不能再按照原有的方式進行教學,這也就意味著教師必須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管理能力,從而能夠適應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學要求。由于課堂教學管理方式的改變,教師無法再以傳統的授課形式進行課堂管理,這就需要教師對自己的授課方式進行及時調整。同時,在新高考背景下,學生在選科時也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選擇困難。很多學生無法根據自身興趣對不同科目進行選擇,因此,學生對任課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些學生往往都是尖子生,所以老師在課堂上對其進行管理時就要花費更多的精力,這對教師本身也是一種挑戰。
(五)學生對“選課走班”的認知存在偏差
首先,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學生對“選課走班”的認知存在偏差,認為只要選了科目,就可以一勞永逸了,忽視了“選課走班”的重要性。其次,新高考改革對學生的成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數學生不能適應這種轉變。走班制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學習模式發生了變化,傳統意義上“班級授課”形式下的教學管理方式在新的學習環境中難以實施。因此,部分學生在走班制模式下,由于無法適應新環境產生了厭學情緒。最后,受應試教育慣性的影響,部分家長和教師還沒有完全轉變教育理念,對“選課走班”制度抱有疑慮。
三、 新高考背景下選課走班教學管理的策略
(一)教學管理組織形式多樣化
當前,選課走班教學模式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以及未來職業發展目標選擇適合的學科進行學習。在實施選課走班教學模式時,需要結合學生不同發展需求,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同時也要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能力特征進行教學組織形式設計。對那些學習能力較強、思維較為活躍的學生,可以采取小組學習形式;對學習能力較弱、思維較為固定的學生,可以采取班級授課形式;對學習能力強、思維比較活躍,但對未來職業發展有明確目標的學生,則可以采用導師指導方式。通過多種教學組織形式結合應用,可以使高中教學管理工作更加科學化和規范化。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資水平
選課走班對學校師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要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建立起人才培養體系和教師培訓體系,實現從學校層面到學科層面再到教師層面的有效銜接。首先,學校領導要考慮到師資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通過多種方式解決師資緊缺問題,在教師補充方面,要積極引進高素質的教育人才,完善教師的選拔和引進制度,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其次,要明確選課走班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要積極引導廣大教師參與選課走班教學改革實踐。教師是實施選課走班的主要執行者之一,在實施選課走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雖然學生是選課主體,但教師在選課走班教學中的指導作用對學生的決定具有很大影響,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能力水平以及原有學習基礎等因素。然后要發揮老教師經驗豐富、水平較高的優勢,在確保學生學業成績的基礎上,鼓勵他們成為選課走班教學改革的參與者、推動者。同時,要培養一批具有較強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年輕教師。對年輕教師來說,不僅要熟悉學科知識和教學方法、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水平,而且要增強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成為選課走班教學改革的主力軍。最后,學校應通過舉辦講座、專家輔導、觀摩交流、組織培訓等方式對全體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對選課走班教學的理解和認識,鼓勵相關學科教師參與選科走班制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多種途徑促進學校師資水平不斷提高。
(三)積極搭建學生交流平臺,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在選課走班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也是教育教學的客體。因此,教師必須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強化對學生的教育和指導。學校應該建立科學合理的選課走班教學管理制度;應積極搭建學生交流平臺,引導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應該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社團活動,建立學校社團聯盟,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能力;鼓勵教師組織和參與社團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如學校可以以興趣小組或社團為單位成立文學社、體育俱樂部、科技興趣小組等學生組織,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實現自我發展,發掘自身潛能。又如可以建立校刊、校廣播臺,將所有科目選科的學生安排在相應的班級中,組織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增進同學間的交流與互動。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搭建起“全方位、多角度”的溝通平臺,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興趣所在和發展方向。通過各種平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管理和活動,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同時也可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強化德育效果。
(四)積極探索課程資源建設新途徑
要想實現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選課走班教學管理目標,就必須從多方面入手,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優化教學資源配置,通過強化教育和指導,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還能夠確保學生學習效率不斷提高,并實現選課走班教學目標。一是要加強校本課程建設,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未來發展需要,開發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體系。例如,在選考科目的學科資源方面,可以通過選修課開設情況、學生學習情況、教師授課情況以及教學管理等方面的數據來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而調整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在教師資源方面,可以通過教師專業發展情況、課程開設情況等來分析教師的學科素質及教學能力,進而調整教師的培養和培訓方案。在教材資源方面,可以通過研究教材變化內容、課標要求、變化趨勢及教學內容等來選擇合適的教材。在實驗室資源方面,可以通過實驗室環境、儀器設備、管理制度等來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未來發展需要。二是要重視與高校合作共建課程資源,高校可與高中學校共同合作開發課程資源,將先進的辦學理念和豐富的辦學經驗融入高中學校課程建設中,通過整合相關學科優質資源來提高高中學校的課程建設水平。
(五)優化學校管理,提高對選課走班的認識
一是在學校層面,學校領導要認識到選課走班對促進學生發展、科學設置教學計劃、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在學校的戰略規劃中要突出選課走班的地位。二是在教師層面,教師要轉變觀念,對選課走班教學模式有正確認識。教師應掌握并熟悉高中教學常規,樹立正確的學科教育觀和學生觀,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差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加強對學科任課教師的培訓,增強其對課程的整體把握、組織教學以及協調課堂中各種關系的能力。三是在學校管理層面,要加強學校相關部門的溝通協作,為學校開展選課走班教學提供支持。應制訂選課走班教學方案,并報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核備案。同時,成立選課走班教學領導小組以及由校領導組成的領導小組辦公室。四是在學生層面,學生要轉變學習方式和態度,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和生涯規劃意識。學校可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寓教于樂的實踐活動來加強對學生的生涯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
(六)優化評價方式,構建評價體系
目前,對學生評價主要以學生成績為標準,而選課走班教學更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因此要改進評價方式和方法,切實關注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一是全面評價。評價體系的設計要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特點,體現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幫助和引導。比如對中等生來說,主要是引導他們掌握學習方法、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學會學習;對優等生來說,要激勵他們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二是科學評價。在評價內容上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更要關注他們形成良好的品質和精神風貌;在評價方法上不僅要關注終結性評價,更要重視形成性評價。三是過程評價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在實施過程中,一方面,通過對學生進行全面考核,充分發揮發展性評價的導向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實施終結性考核與形成性考核相結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四、 結語
選課走班教學是新高考背景下教學創新的必由之路。在全人視角下,“走班制”教學模式更能滿足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讓其根據自身興趣和特長對自己的高考科目和未來擇業方向做出選擇。因此,為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和滿足社會需要,應從優化高中學校教育教學模式入手,推進選課走班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付光槐,陳金玲.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走班制教學的問題及其應對[J].教學與管理,2019(3):23-26.
[2]倪根環.新高考新學考背景下學校選課走班的教學管理與實踐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8):121-122.
[3]陳玉紅.培智學校“走班制教學”的實踐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