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新國 馬青松 趙毅飛
河南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通過校、企、政共同打造的職業教育模式被認為是德國成為“世界制造業標桿”的關鍵因素之一[1]。筆者曾在德國的不萊梅和法蘭克福兩個城市有過兩周的職業教育學習經歷,對德國的教育體系,尤其是職業教育思想和理論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
德國的“雙元制”教育實際應稱為“三元制”教育[2],它由企業、學校及職業培訓中心協作完成,相關行業協會在中間起協調的作用。德國政府對“雙元制”培訓每年投入59 億歐元左右,參與該模式培訓的學生一般年齡在15 ~16 歲,他們在完成德國的基礎教育后,如果感覺升入大學有困難,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也可能聽取父母的建議或咨詢機構的建議后給感興趣的企業投寄自己的簡歷,學生通過面試被企業錄取后會和企業簽訂合同,合同包含學習時間長短、休假規定及工資待遇等條款,合同簽訂后,學生會在企業和職業學校或職業培訓中心之間交替學習。
在學校學習期間,最開始學生學習的是一些基礎課程。例如,英語、法律基礎及同步的一些專業理論知識。在企業學習時,實訓教師也是先教授工作細節方面的一些內容,例如工作時工作服裝的要求、安全要求及工作應達到的標準等,后面才開始循序漸進地教授其他的專業技能,學校和企業之間交替學習方案的協調者是對應的行業協會。在學習期間,如果企業或學校的條件不足,學生和企業可向行業協會申請到相關職業培訓中心學習,如果學生學完課程后感覺自己能力還有缺陷或以后想跳槽到另外的企業,也可申請到職業培訓中心學習。學生接受“雙元制”培訓時在企業學習時間一般占70%左右。德國的教育標準規定,選擇“雙元制”教育的學生受訓后的熟練程度應達到熟練工人的90%左右,并且在三年左右的培訓時間內,要求學生的工作能力遞進規律依次是:第一年達到熟練工人的10%~20%,第二年應達到熟練工人的40%~50%,第三年應達到能獨立完成工作任務的要求。
在學生學習結束后,對應的行業協會組織由雇主和學校教師組成的考試委員會對學生進行考評,考評包含期中考評和結業考評,期中考評在第二年舉行,結業考評在最后全部課程結束時舉行,考評結果在全德國均被認可,合格的學生才可以正式進入工作崗位。完成“雙元制”培訓的學生絕大部分都會直接進入職場,但也有部分學生會選擇繼續進修,謀求進入大學繼續學習的機會。(如圖1 所示)

圖1 德國校、企共建的職業教育流程圖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在做課程設置時,嚴格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3],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具體實施辦法按照企業和學校的不同特點靈活推進。學生在職業學校主要學習理論知識及一些簡單的操作技能,核心技能學習內容一般在對應的職業培訓中心和企業完成。不同的專業培養內容,按照歸口的行業協會和政府教育管理部門共同制定的培訓標準進行。培訓標準包括培訓的內容、時間進度安排及考核辦法等。職業學校要根據培訓標準制定理論培養計劃,各企業要根據培訓標準和本企業的特點制定具體的技能培養計劃,校企共同制定的培養方案均要能有效實施。在制定課程培訓計劃過程中,學校和企業雙方要充分考慮企業崗位的人才需求規格要求共同統籌來制定,行業協會和政府教育歸口管理部門,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起監管及最終評價作用。通過這種方式制定的課程內容能確保培養的人才與企業實際的人才需求同步,從而建立起對應的職業教育主干課程體系。(如圖2 所示)

圖2 德國“雙元制”課程設置
在學習期間,筆者先后參觀了不萊梅職業培訓中心和法蘭克福近郊的兩所職業培訓學校,通過觀察和咨詢,發現受訓的學生大部分時間的學習是在生產現場進行的,在現場直接學習企業目前所使用的設備和技術,培訓主要以生產的方式進行,不刻意考慮實訓成本。例如,他們在對參與木工專業學習的學生進行培訓時,用的耗材也是直接從市場上購置的木工真實原材料,德國教師認為只有在真實的環境下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學生。雖然現在的培訓方法看起來有點浪費,但能夠給學生提供真實的現場環境,為他們今后能迅速適應工作崗位打下很好的基礎。這種現場生產方式培訓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目的性,保證了德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而且保證了培訓的質量。
德國人素來以勤奮、嚴謹而著稱,他們的敬業精神、十足的干勁等都是我們經常耳聞的事,但這次德國之行,筆者發現他們工作時的態度與以前想象中搶時間、搶速度的特征大相徑庭,他們在工作時給人一種“慢騰騰”感覺。經過和老師溝通我才了解,“不急功近利,精益求精”才是他們德國人普遍遵循的信條。例如,他們在對學生進行考核時,在涉及實操考核內容時,安排的時間往往需要1 ~2 天,這和中國現階段大部分的考試方式是很不一樣的,德國人認為只要能在規定的時間內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務就行,不用太刻意追求速度,這個觀點很值得我們去借鑒。另外,筆者上課的地方及其他參觀拜訪的企業和學校,他們共同的特征都是“窗明幾凈,整齊劃一”,每天他們實訓室的窗戶在上課前都要擦拭一遍,實訓完后實訓設備必須擺放整齊并擦拭干凈,他們認為在一個標準的環境下才能激發人去做更標準的事。
總的說來,德國職業教育注重頂層設計和規劃,各部門目標明確,執行時嚴格按照標準,德國人的嚴謹在職業教育培訓當中體現得非常明顯。
本次德國職業教育學習收獲滿滿,由此引起筆者對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深入思考。在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教育模式需要轉型之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現在我國大多數教學方式都是采用灌輸、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被動學習,學習積極性較差,效果一般不是太好。如果采用“行為導向教學的項目教學法”[4],或者和合作企業共同開發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落實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落實學校教師和企業能工巧匠共同開展“雙師同堂”課程,可以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嚴謹,學會創新;做到需要什么就學什么,什么授課方式有吸引力就采取什么樣的授課方式。
高等職業院校需要深化與生產企業的合作,重視生產企業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引導作用。用一線企業的生產實踐指導教學,目的要明確,思路要清晰,形成高質量的教學效果。要讓企業全面參與到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中,學校與企業要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編寫專業教材。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要體現未來的設備技術升級和產品的技術升級等內容,這樣就能保證人才培養標準能與時俱進,真正實現校企結合的職業教育理念。
針對不同類型學生制定合理的發展模式和政策措施,因材施教,發揮出各類學生的潛力和能力,激發出學生不斷向前的動力,為社會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德國的教師在從事職業教育之前要經過多道嚴格的考驗。例如,要求至少有兩年的企業工作經歷,最后還要經過多道考試才能成為合格的老師。而我國絕大多數職業院校的教師都是從普通高等學校畢業后就直接走上工作崗位,大多數教師沒有生產實踐經驗。我們要大力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使每位“雙師型”教師均具備一線生產實踐經驗和嫻熟的實踐操作技能。
德國的班級都實行小班制,這樣能使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動手實踐,同時老師也能全面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雖然中國的國情不同,不能完全按照德國的模式,但可以借鑒的是上課人數不能太多,要有一個最低限度的規定。教育主管部門在對學校評估考核時,要對學校的生師比、生均實訓場所面積、“雙師型”教師占比、行業企業一線的兼職教師承擔專業課教學任務授課課時比例等嚴格審查,對每個行政班級人數提出合理的規定,這些措施都能有效杜絕大班授課問題。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主體是企業,而我國職業教育的主體是職業院校,中國的企業往往不愿意接收實習生,而他們更愿意接收熟練工人,如果國家能對參與“雙元制”教育的企業在政策上有引導,例如減少參與“雙元制”教育的企業的納稅等,這樣“雙元制”教育實行起來會有效得多[5]。
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樹人。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是所有職業教育先進的國家對職業人的首要要求,是任何國家育人為本的首要要求。我們應把德育教育滲透到整個職業教育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專業教學的各個環節。
在未來的教育中,我們一定要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貼合企業與學生的實際需求,采取靈活的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