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鳳燕 張愛蓮 李建民



摘要:科技類社會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系科技人才的橋梁和紐帶。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類社會組織是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具有重要支撐作用。我國科技工作者對科技類社會組織功能定位的認知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等戰略目標的實現有良好的契合性,應該從助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國家實力與國家形象同步提升的高度,采取針對性措施加強科技類社會組織建設。
關鍵詞:科技類社會組織;政治建設;科技自立自強
作者簡介:牛鳳燕,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張愛蓮,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建民,山東理工大學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教授,院長(郵政編碼 255000)
中圖分類號:C912.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6359(2023)01-0038-08
科技類社會組織是我國群團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1月31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指出,政治性是群團組織的靈魂。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科技類社會組織政治建設是黨和國家政治建設的重要抓手之一。綜合國家相關政策文件精神以及科技發展的歷史與現實,特別是著眼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緊迫要求,本文依據調查問卷科技類社會組織的功能定位,展開關于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政治建設相關問題的研究。
一、科技類社會組織功能認同度的
調研方法與對象
本文的研究數據來源于問卷調查。
(一)方法
結合研究目標和相關文獻,編制“科技類社會組織政治建設調查問卷”。問卷中與“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定位作用”相關的表述有6條。此項調查意在請被調查者評估其對這些表述的認同度。評估采用五級評分,1、2、3、4、5分別代表“很不認同、不太認同、有點認同、比較認同、非常認同”。
(二)對象
通過中國科協“科情在線”調查平臺,面向工程師/工程技術人員、醫生/醫務工作者、科學家/科學研究人員、大學教師、中專/中學教師、技術推廣人員、科研/教學輔助人員、科普工作者、科技管理人員等科技工作相關人員發放“科技類社會組織政治建設調查問卷”,累計回收問卷6923份。篩出無效問卷,獲得有效問卷4666份。調查樣本分布情況如下。見表1。
從樣本分布情況來看,參與本次調查的科技工作相關人員以男性居多,超過半數;年齡在31-40歲之間者居多,同樣超過半數;受教育程度為本科者超過6成;專業技術職務為中級者相對較多,超過4成;研究類型為應用研究者接近半數;屬于科技類學會成員者超過8成;擔任學會職務者占大多數。
二、科技類社會組織政治建設基礎的多維呈現
(一)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功能定位認同度的總體情況
參與調查的科技工作相關人員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功能定位的認同度總體情況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見,對問卷中關于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定位作用的表述非常認同的調研對象占60%左右,比較認同的占30%左右。兩項合計為90%左右,表明絕大多數調研對象認同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的定位作用。
其中,對于“科技類社會組織是我國參與科技領域國際規則制定和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渠道”,“非常認同”和“比較認同”者共計占93.1%,在科技類社會組織定位作用的6類選項中認同比例最高,說明我國已經進入主導國際科技規則制定的歷史時期了,我們必須有所作為。同時,對于“科技類社會組織是新時代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常認同”和“比較認同”者共計占93%,在6類選項中的認同比例位居第二,說明科技界非常關注科技類社會組織在創新型國家建設、科技體制改革中作用的發揮,我們必須利用這種有利的社會氛圍,更好發揮科技類社會組織在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目標過程中的功能與價值。對于“科技類社會組織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載體”,“非常認同”和“比較認同”者共計占92.6%,在6類選項中的認同比例位居第三,表明科技工作者對通過科技類社會組織這一渠道參與國際科技競爭有高度期待以及對自身科技儲備的信心。
(二)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功能定位認同度的比較分析
1.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功能定位認同度的性別比較
為了考察科技工作相關人員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定位作用的認同度是否存在性別差異,我們對調研對象的認同度進行了性別比較,結果見表3。
表3顯示,參與調查的女性科技工作相關人員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定位作用的認同度幾乎全部顯著高于男性科技工作相關人員。因此,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目標的過程中,國家科技主管部門應該制定相關政策,充分發揮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國家治理與科技發展中的作用。
2.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功能定位認同度的年齡比較
為了考察不同年齡段科技工作相關人員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定位作用的認同度是否存在差異,我們對調研對象的認同度進行了年齡比較,結果見表4。
由表4可見,不同年齡段科技工作相關人員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定位作用的認同度總體上無顯著差異。但是多重比較結果顯示,31-40歲和41-50歲的科技工作相關人員對“科技類社會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重要群眾組織”的認同度顯著高于51-60歲的科技工作相關人員。從樣本構成來看,31-40歲和41-50歲的科技工作相關人員占調研對象總人數的77.5%,這表明處于中青年階段的科技工作主力軍對于科技類社會組織應在黨的領導下開展工作有著相對較高的認同度。對于“科技類社會組織是新時代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則是31-40歲的科技工作相關人員認同度顯著高于51-60歲的科技工作相關人員;對于“科技類社會組織是我國參與科技領域國際規則制定和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渠道”,是20-30歲和31-40歲的科技工作相關人員認同度顯著高于51-60歲的科技工作相關人員。這表明年輕科技工作者總體而言更加看重科技類社會組織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的作用,同時也更加具有國際視野。因此,未來需要更加重視發揮年輕科技工作者在科技類社會組織中的作用。
3.不同教育程度調研對象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功能定位的認同度比較
為了考察不同教育程度科技工作相關人員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定位作用的認同度是否存在差異,我們對不同教育程度調研對象的認同度進行了比較,結果見表5。
表5顯示,不同教育程度科技工作相關人員對“科技類社會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重要群眾組織”的認同度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對其他幾個方面的認同度則差異顯著。多重比較發現,差異主要表現為:受教育程度為專科或以下的調研對象對“科技類社會組織是科學共同體的重要組織形式”“科技類社會組織是新時代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類社會組織是我國參與科技領域國際規則制定和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渠道”的認同度顯著高于受教育程度為碩士者,對“科技類社會組織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力量”的認同度顯著高于受教育程度為本科者,對“科技類社會組織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載體”的認同度顯著高于受教育程度為本科和碩士者。總體來看,受教育程度為專科或以下的調研對象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定位作用的認同度相對較高。表明這部分群體對國家政策的認同度高,接受意識強,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這部分群體遵從執行意識更強。另外,受教育程度為博士的科技工作者除了對“科技類社會組織是我國參與科技領域國際規則制定和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渠道”的認同度相對較高外,總體上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其他定位作用的認同度均相對較低。因此,如何加強對高學歷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政治意識引導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4.不同專業技術職務者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功能定位的認同度比較
為考察不同專業技術職務科技工作相關人員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定位作用的認同度是否存在差異,我們對不同專業技術職務調研對象的認同度進行了比較,結果見表6。
由表6可見,不同專業技術職務者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定位作用的認同度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從多重比較來看,差異主要表現為:
對于“科技類社會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重要群眾組織”的認同度,專業技術職務為正高者顯著高于副高、中級、初級和其他;對于“科技類社會組織是科學共同體的重要組織形式”的認同度,專業技術職務為正高者顯著高于副高、中級和初級,專業技術職務為其他者顯著高于副高、中級;對于“科技類社會組織是新時代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類社會組織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力量”“科技類社會組織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載體”的認同度,專業技術職務為正高者顯著高于副高、中級和初級;對于“科技類社會組織是我國參與科技領域國際規則制定和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渠道”的認同度,專業技術職務為正高者顯著高于副高、中級。總體來看,專業技術職務為正高的調研對象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定位作用的認同度最高。因此,未來在科技類社會組織政治建設過程中,需要考慮如何發揮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者的帶動引領作用。
5.不同研究類型科研人員及非科研人員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功能定位的認同度比較
為考察不同研究類型科研人員及非科研人員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定位作用的認同度是否存在差異,我們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見表7。
由表7可以看到,不同研究類型科研人員及非科研人員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定位作用的認同度幾乎全部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從多重比較來看,差異主要表現為:主要研究類型為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對問卷所列6類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定位作用的認同度均顯著高于從事應用研究的科研人員。另外,非科研人員對“科技類社會組織是科學共同體的重要組織形式”認同度顯著高于從事應用研究的科研人員;主要從事試驗發展研究的科研人員和非科研人員對“科技類社會組織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力量”“科技類社會組織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載體”認同度顯著高于從事應用研究的科研人員。總體來看,主要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定位作用的認同度最高,主要從事應用研究的科研人員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定位作用的認同度最低。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更多地依靠國家公共財政的支持,因而對國家宏觀政策的變化更為敏感,認為上述定位有助于強化基礎研究創新源頭的地位;而應用研究類科研人員對市場信號的變化更為敏感,加之在2012年啟動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的背景下,面對社會的期望,他們在研究成果轉化成效方面的壓力增大,因而心理上產生了某種剝奪感。因此,需要考慮通過適當途徑和方式加強對應用研究科研人員的政治引領,增強其科技政治意識。
6.學會成員與非學會成員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功能定位的認同度比較
為考察參與調查的科技類學會成員與非學會成員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定位作用的認同度是否存在差異,我們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見表8。
由表8可見,屬于科技類學會成員的調研對象對于“科技類社會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重要群眾組織”的認同度顯著高于非學會成員。對其他5條關于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定位作用的表述二者的認同度無顯著差異。屬于科技類學會成員的調研對象對于“科技類社會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重要群眾組織”的認同度顯著高于非學會成員,說明在當前情況下,我國加強科技類社會組織的政治建設具有扎實的現實基礎,其成員政治意識符合國家政策導向,對黨和國家政策的認同度相對較高,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推進相關工作。
三、推動科技類社會組織政治建設的政策建議
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六種功能定位的認同度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分析,明晰了這一向度下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政治建設的基礎。為了更好推進科技類社會組織政治建設,提出以下結論性建議:
(一)科技類社會組織政治建設的目標方向是推動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加快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
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不斷推進,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民族主義思潮再次崛起的情況下,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科學技術的人類公益屬性與科技產業發展的民族競爭屬性之間的關系,大力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的技術體系。這就需要科技類社會組織認真履行政治職能,做好輿論引導工作,加大政治動員、政治引領工作力度。同時要明確,科技類社會組織政治建設的成效要看科技工作者是否有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的思想自覺與行動自覺,使科學技術在中國“強起來”的過程中發揮應有的積極效用,而非指“泛政治化”,即像美國等部分西方國家片面強調技術的安全化與意識形態化。
(二)科技類社會組織要積極提升科技政治意識
合作與競爭是科技創新過程中的常態。只有把科技創新與國家外交戰略相結合,主動設置全球性議題,推動建立廣泛的創新共同體,才能在更高水平上開展科技創新合作的同時力爭成為若干重要科學技術領域的引領者。因此,科技類社會組織必須把“開展國際科學技術交流、促進國際科學技術合作”“引導科技工作者了解世界科技發展態勢”作為自身承擔的重要工作事項。作為我國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載體,科技類社會組織聚集了一大批戰略型科學家。他們既懂科學技術,也清楚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情況。因此,只要大力提高政治站位與政治能力,就能確保提出符合國家戰略意志的政策建議,服務黨和政府決策。換言之,增強科技政治意識特別是國際科技政治意識,服務于中國科技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歷史進程,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是科技類社會組織亟待加強的工作。
(三)科技類社會組織要旗幟鮮明反對極端科學技術民族主義
在高新技術已經成為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得以構成與發展的堅實基礎與巨大杠桿的背景下,“科技政治”是我們理解世界科技、經濟發展與現代國際政治格局演變的一個最基本范疇。科技類社會組織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必須對在科學成為重要的政治資源條件下,部分國家通過國家權力干預國際科技合作的動向保持足夠的警覺,并通過科技創新、科學普及與智庫建設等多種途徑,在增強影響國家政策能力的基礎上,為政治決策的科學性提供論證,在為中國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智慧的同時,促進科技向善與技術可及性,服務于人類福祉的增進。[1]
(四)科技類社會組織要強化精準思維,科學規劃未來的工作重點與努力方向
應該充分利用我國科技工作者對當前我國科技類社會組織功能定位的高度認同契機,差異化精準推進各項工作。可以利用對“科技類社會組織是我國參與科技領域國際規則制定和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渠道”這一政治理念“非常認同”和“比較認同”比例在科技類社會組織6類功能定位選項中最高的思想基礎,加大科學文化傳播力度,推動更高水平、更大范圍的國際科技人文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科技治理,為服務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進程貢獻科技力量。加大打造服務地區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科創中國”品牌力度,在促進科技創新更好服務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強化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方面作出更大貢獻。對于“很不認同”“不太認同”比例相對較高的各類功能定位,我們也要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改進,以更好發揮科技類社會組織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作用,助推中國國家實力與國家形象的同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建民.更好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加強科技類社會組織建設[N].人民日報,2022-07-19(11).
(責任編輯 馬樹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