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澤文 邵彩玲
摘? 要:高校是為社會輸出人才的主要基地,推行志愿服務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奉獻與付出精神,并在服務社會中提升自己。相較于理論教學而言,實踐教學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實效性。因此,將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途徑意義重大。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面臨實踐教學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的導向作用難以有效發揮等問題,接著探索了將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途徑的具體意義,分別體現在:志愿服務是促進高校思政課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紐帶、是促進大學生綜合發展的實踐平臺、促進了我國社會公益文明的建設與發展這幾方面。總而言之,志愿服務是輔助學生知行合一的重要教育途徑,可以有效改善當前教學中的不足,夯筑思政教育基石。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2-0193-04
一、研究背景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了解國情、社會發展趨勢的一種有效途徑,在實踐經驗積累中可以提升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及自我認知能力。單從教育層面分析,志愿服務無疑是拓展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空間的重要法寶,可以幫助學生認清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避免課程教育流于表象。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志愿服務既能體驗人生,又能將內化于心的思想政治知識外化于行,在實踐中驗證理論。當前,部分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尚不理想。為改善這一現狀,大學生志愿服務急需融入思政課教學,最大化發揮這一教學途徑的意義,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落實。
二、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以育人為原則,這就意味著教師在實踐教學中需要開發多元化教學模式,組織豐富有趣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良好習慣。但是現階段部分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不理想,或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如實踐教學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的導向作用發揮稍顯不足、教學未突出學生主體性、校企合作陷入困境等。
(一)實踐教學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當前,部分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多圍繞理論知識展開,導致實踐課教學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單一的教學形式難以滿足現階段學生接受教育的需求與社會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1]。具體來講,在理論知識覆蓋下的實踐課,主要以演講會、辯論賽、情景劇表演、參觀紅色文化遺址等活動為主,課堂教學多以微課視頻、情景表演等形式為主。理論教學層面涉及內容廣泛,但是在實踐課中通常出現教學形式單一、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成為紙上談兵的問題。如此一來,不僅難以體現實踐課的育人優勢,還難以落實立德樹人教學目標,這對于學生的自身發展而言是不利的。
(二)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的導向作用難以有效發揮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序開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在實踐教學之前,教師需要結合課程教學目標制訂教學方案,羅列活動教學要點,做好項目實施的預備性工作。在實踐活動進行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參與到活動中,結合實際情況實施教育,將思想政治內容貫穿于實踐活動中。與此同時,做好活動項目進行過程中的協調與監管工作,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主發揮[2]。在實踐活動結束之后,教師應結合教學目標反思實踐活動成果,整理與分析活動項目中的不足,并與學生積極交談,善于采納學生的意見,做好后期實踐活動項目規劃工作。但是現階段部分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并非遵循這一過程,反而以教師的主觀意識為主,使得實際教學活動難以發揮實踐教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響作用。
(三)思政課實踐教學中未凸顯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實踐教學的主體,尤其是高校學生,其具備個性化思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主體,做到因時制宜、因人而異。只有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才能在實踐教學中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進而提升實踐教學實效性。結合大學生學習現狀分析,大部分學生都有實踐教學的需求,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對實踐活動的積極性較高,對于志愿服務、公益服務一類的活動,學生愿意參與其中,以期在實踐中了解國情,更好地認識社會,發揮個人價值;另一方面,學生愿意在實踐中驗證理論知識,以自己的專業能力解決實踐中遇到的不同問題,并以自己的知識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實現積累實踐經驗的現實目標[3]。但是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課在實踐教學中難以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無法將實踐教學目標有效落實。
(四)校企合作陷入困境,實踐教學需重新規劃
校企合作在高校教育中已經全面普及,但是現階段部分單位對于學生的實踐表現存有質疑,主觀層面上,并不愿意提供相關實踐機會,認為學生的實踐會對企業的經營與運轉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這一思想誤區阻礙了校企合作,導致雙方間長期合作將陷入困境。因此,現階段高校和企業是否能就思政課實踐教學這一項目達成共識,進而達成長期合作,在合作中實現雙贏,還需要高校對于實踐活動項目重新規劃,消除企業的合作顧慮[4]。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途徑的意義
(一)志愿服務是促進高校思政課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紐帶
皮亞杰指出:教育即經驗之生長。高校思政課作為現階段教育部門與社會關注的課程,在教學中應彰顯其人文性特點,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驗證理論,確保二者相互協調,不可偏重一方。以理論為導向展開分析,一方面,其內容源于實踐,無論是思政課還是其他課程,理論都是在實踐中獲得的經驗,在總結中延伸出理論知識,是實踐的整理與歸納,也是實踐的升華;另一方面,理論具備開放性特點,即理論可以從文字與知識層面與現實生活展開無聲的溝通。具體來講,理論只有在應用于實踐的過程中才能發現新問題,進而在新問題的解決中完善理論,確保理論的生命力,在教育中賡續延綿,永不凋零。以實踐本性為主展開分析,實踐是離不開理論的,包括科學性實驗、人文性實驗等,都必須依附于理論的支撐,缺乏專業理論支撐的實踐是盲目的,沒有理論的實踐通常很難成功。同時,沒有理論的升華與整合,實踐將會缺乏其存在的價值與魅力,創造性優勢或難以展示。故此,理論與實踐之間是共生的關系,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理論知識的傳輸需要與實踐相互結合,在結合教學中豐富教育空間,讓社會實踐教學優勢展現出來。贊可夫曾提出“課堂上的生活”理論,說明沒有生活氣息的課堂就如同一潭死水。歌德也曾說:“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是長青的。”[5]足以證明缺乏實踐的理論教學是難以獲取理想教學成果的。總體而言,理論是實踐的動力,但需要在實踐中檢驗。
基于理論與實踐的優勢,高校思政課在實踐教學中應注重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改善傳統教學的單一性與局限性,以創新教育空間、更新教學模式為基點,夯實教育基礎,實現素質教學目標。志愿服務是大學生將思政課外化于行的一種方式,有助于樹立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德育教育。關于志愿服務,可以從皮亞杰的“學生只有對自我發現的東西,才能被積極地同化,從而產生深刻的理解”這句話進行理解。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項目無疑是在實踐中發現理論,在項目中提升自身學習積極性,如此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深度,還能確保理論內容走進學生的生活,在生活中驗證知識。在志愿服務中,學生與社會可謂是“零距離接觸”,在接觸過程中可以加深學生對于社會的了解程度,進而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獲取理論經驗,這無疑是為理論與實踐的掌握提供了便捷。例如關懷社會弱勢群體的志愿服務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經濟狀況,明確社會發展過程中弱勢群體占據何等比重,并且在生活實踐中可以竭盡所能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高度樹立互幫互助、樂于奉獻的社會責任意識。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可以開闊自身的視野,增長知識,積累經驗,提升知識運用能力,對于未來職業發展具有較大幫助,如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將會在志愿服務中有效提升,而這兩方面能力正是工作中必須具備的能力。互聯網背景下,學生之間的交流多依托于網絡這一虛擬平臺,部分學生人際交往能力逐步弱化,語言使用準確度稍顯不足。志愿服務可以避免學生長期依賴于互聯網,在實踐中積極貢獻自己的能力,在服務中體會社會群體的角色,在項目中教育自己,時刻保持熱情高漲,應對實踐活動中遇到的難題,潛移默化地培養自身的心理素質與抗壓能力,提升社會適應能力,在實踐中驗證理論知識,彰顯思政課教育的價值。
(二)志愿服務是促進大學生綜合發展的實踐平臺
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和教育部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其中明確規定高校思政課教學必須側重于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樹立其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其求真務實、知行合一,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知識貫穿于生活與實踐中,在運用中提升思政課實踐課堂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思政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輸,更不是要求學生長篇大論背誦,而是要以知識為載體,提升學生的內在素養,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結合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分析,在項目服務過程中,可以有效樹立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與個人責任感。自主管理能力需要在實踐中養成,引導學生將其視為一種習慣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核心內容。志愿服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輔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管理能力與社會責任感,進而在自主管理的作用下改善自身的不良習慣,遵循見賢思齊的原則,時刻向更好的方向看齊[6]。
由此可見,志愿服務不僅可以豐富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途徑,還能最大限度提升教育活力,為增強高校教育影響力提供保障。在志愿服務中培養大學生服務能力的先決條件是樹立其責任意識,而責任意識則需要學生在生活與集體兩個方向中養成,將自身與集體結合起來,在集體中實現個人價值。即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集體中,嘗試在實踐中換位思考,衡量集體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在換位思考中提升自身的身心素質。
志愿服務既是大學生奉獻的過程,也是接受教育的途徑。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可以掌握人際交往技能,提升抗壓能力,還能在提升其樂于奉獻精神的同時輔助其提前適應社會。在志愿服務中,學生腦力勞動、體力勞動都不能少,在項目中學生可以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而這一勞動成果正是最好的教育證明。部分學生家庭環境優越,勞動機會較少,在志愿服務中,學生的勞動意識將會得到進一步培養,在忙碌中體會奉獻的快樂,正確認識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傳統哲理。志愿服務不是一方的付出,更不是單純地為他人、為社會服務,而是鍛煉學生的一種途徑,是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形勢,幫助其感受助人為樂榮譽感的關鍵環節。所謂渡人者可自渡,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掌握這一內涵,在學習與生活中心境將會逐步提升,在心境提升的過程中,其精神層面得到了升華,良好的道德品質也可進一步形成。學生在志愿服務中不僅可以掌握社會不同群體的生活,還能在實踐中觀察社會階層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與學生的思想政治內容關聯起來,學生在以知識解決問題的同時,其社會公德心將會逐步形成。此外,在志愿服務中學生的眼界將會不斷開闊,而眼界的開闊正是提升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關鍵因素,教師應善于利用這一內容引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在知識的運用中提升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此外,學生還可以在實踐活動中看出自身的短板,并在理論與實踐中完善自身的不足[7]。總而言之,志愿服務就是既服務了社會,也成就了自己,是思政課實踐教學最直觀的教育途徑。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極大促進了我國社會公益文明的建設與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經濟思潮的沖擊,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關注道德內容,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國家事業建設有效發展,必須從大學生教育入手。志愿服務可以呼吁社會良知,引導更多人關注社會公德,實現公益文明建設目標。從志愿服務理念分析,一方面是為我國公益文明事業作出了貢獻,培養了一批以大學生為首的志愿者,為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另一方面為公益文明建設拓展了全新的空間,創新了形式、完善了內容、優化了思路。大學生是社會群體中最具活力的年輕群體,是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是社會事業建設的主力軍,是民族的未來。社會公益文明包括綠色環保、社區服務、支農支教、慈善捐贈等活動,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諸如此類的領域基本可以涉及,如大學生參與植樹、清理公共區域垃圾、消除小廣告等等,在這些服務中可以培養其持之以恒的決心與服務公眾的耐心。當前部分高校學生已經自主開展社會服務項目,如幫助弱勢群體、幫助校內貧困同學,幫助新生入學等。抑或者開展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等等,參加無償獻血、科普一些急救知識等。大學生志愿服務是一個需要堅持的過程,為確保社會性服務在高校內延續,必須發揮共青團、學生社團的作用,加強制度化、信息化建設,構建專門的志愿服務站,確保志愿服務更加規范化、標準化、系統化、專業化、常態化[8]。例如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可以建設社交群,如微信群、微博論壇、公眾號等。志愿服務的開展應確保科學性與合理性,而不是毫無底線的志愿服務,志愿服務的前提條件是學生的知識需要運用,學生的優勢需要展示,在提供服務的同時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才能體現志愿服務的價值,體現志愿服務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意義。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志愿服務可謂是促進教學目標全面落實的直觀性途徑。志愿精神貴在互相幫助,既能為需要的人提供幫助,還能在幫助他人中提升自己。志愿服務既是愛心的傳承與弘揚,也是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互相幫助的主要形式。高校學生在志愿服務項目構建中,應結合社會發展形勢,結合地域文化特色提供志愿服務,以期增強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提升教育吸引力與感染力。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新一輪接班人,落實思政課教學無疑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核心基礎。
參考文獻:
[1] 白淑珍,徐東亮.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網絡實踐教學和評價體系探析[J]. 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6(04):131- 134+143.
[2] 楊云飛,田雯娟. 大學生志愿服務與思政課育人實踐融合創新研究[J].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2(05):157-160.
[3] 韓璐.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社區服務相結合的可行性分析[J]. 職業教育研究,2013(01):6-7.
[4] 汪軍. “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路徑探索——以巢湖學院為例[J]. 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2,24(01):94-97.
[5] 郭霄鳳,張國民.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涵及特點探析[J]. 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5(01):44-46+53.
[6] 陳俊.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融合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9(01):92-96.
[7] 周俠. 高校思政課社區志愿服務教學模式SWORT分析[J].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7(02):56-59.
[8] 于慶峰.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節日紀念日主題教育活動研究[J]. 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5(03):181-183.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