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迪
摘?要:混合式教學為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供了“線上+線下”的可能。文章通過問卷調查分析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提出存在的問題,基于Byram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型,探究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旨在為相關教學提供理論及實踐參考。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ICC理論模型;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3.021
1?ICC理論模型及混合式教學模式概述
跨文化交際能力,即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ICC)。1959年,美國人類學家Edward?Hall出版著作The?Silent?Language,自此,有關于跨文化交際學的研究拉開了序幕。20世紀80年代后,大批學者展開有關ICC理論模型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及影響力的當屬美國語言學家Michael?Byram(1997)的?ICC理論模型,他在1997年依據建構理論,提出了ICC文化教學法。Byram?的?ICC?理論模型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態度:求知欲和開放的文化比較心態,即辯證對待本國文化,不盲目地全盤肯定本國文化,同時也理性地對待他國文化。(2)知識:對本國及他國行為方式,社會風俗及一般概況有足夠的了解與認知。(3)闡釋和聯系:結合本國文化的相關準則,對他國文化中的對等現象做出闡釋。(4)發現和/或互動:主動獲取他國文化新知識并且在實際跨文化交流中綜合運用態度、知識和技能。(5)批判性文化意識/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夠依據客觀的標準,對本國及他國文化中的觀點、行為和態度做出評判。Byram的?ICC理論模型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重點強調以交際式語言學習為基礎的“交際能力”的概念。第二,處于ICC理論模型核心位置的是批判性文化意識/政治教育。由此可見,Byram將前人未重視的“交際能力”作為重點提出,對先前理論進行了一定提升。
混合式教學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即“線上+線下”教學。通過兩種教學組織形式的有機結合,將學習者引向深度學習。混合式教學在互聯網+時代發揮著其獨有的優勢,使得英語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模式更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打通線上及線下教學全流程后,學生可以主導課堂,使得其學習能力大幅提升。混合式教學在提升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前、中、后期發揮著全方位的優勢作用。前期,教師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可以設計有效的團隊學習方法,使得線上、線下有效銜接;中期,教師線上學習答疑、線下疑難精講,教學過程輔助線上手段,使得學生更樂于參與課堂;后期,由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更需要走出課堂,付諸實踐,混合式教學整合校內及校外資源,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
2?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國外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相關研究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定義及要素研究。國外學者大多數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ICC)與跨文化能力具有同等性。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素組成,多數學者將其歸納為動機、知識、技能。
(2)理論模型研究。國外的理論模型研究大多數始于20世紀80年代,分別提出了行為主義理論模型,U型理論模型。直至2000年,成分分析模型和發展階段模型占主流。21世紀以后,學者們開始采用歸納法,通過調查及整合群體性意見,構建新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型。
(3)測評研究。國外學者在開展跨文化交際能力相關研究時主要采用定量測量法、質性評價法、混合測評法等研究方法,這些研究方法主要源于心理測量學,研究成果主要用于教育、組織發展與科學研究等領域。
我國有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相關研究主要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跨文化交際能力主體研究。2000年《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開始重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國內學者開始以教學大綱為基礎,定義、構建跨文化交際能力體系。
(2)培養路徑實證研究。國內學者為實現某一教學目標,分別針對不同受試群體展開相關的實證研究,旨在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多數實證研究在外語教學領域展開,少部分研究呈現出跨學科、跨領域的傾向。
(3)跨文化交際能力相關體系研究。我國跨文化領域的學者分別從課程設置體系、教學活動體系、課程評價體系等角度研究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為一線的課堂教學提供了理論參考。
3?現狀與思考
為了更客觀地分析民辦高校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以期更好地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本研究首先展開了問卷調查。受試對象:長春光華學院英語專業2019級英語專業跨文化教育方向本科生,共發放問卷71份,有效試卷為69份,回收率為97.1%。
(1)問卷設計:依據Byram?ICC理論模型五要素,結合我院最新版英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參考跨文化教育方向2022-2023學年所開設課程使用的教材中有關于Byram?ICC理論模型五要素的知識點,形成調查問卷問題。調查問卷的客觀題部分為單選題,答案唯一且每題1分。主觀題部分分為簡答題及案例分析題(兩種類型),其中簡答題部分每題1分,案例分析得分采用Likert五級量表,1~5分別代表“完全不符合我的情況”,“通常不符合我的情況”,“有時候符合我的情況”,“通常符合我的情況”,“完全符合我的情況”。受試者從五個等級所對應的不同程度中選擇出與自身實際情況最貼切的描述。
(2)結果分析:對比分析學生五要素相關問題的回答正確率,正確率最高的是知識要素部分的客觀題,正確率達到了76%,這說明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較為扎實,效果比較理想;態度要素部分的客觀題正確率達到了64%,僅次于知識要素部分,說明選擇跨文化教育方向的英語專業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秉承著積極的態度;闡釋部分的正確率為45%,說明學生對特定情境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案例理解不夠深刻,有待加強;正確率最少的是發現和/或互動部分,說明學生跨文化交際場景下,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有待提升。主觀題部分,與批判性文化意識/政治教育要素有關的題目中,選擇“3”即“有時候符合我的情況”的學生最多,說明一部分學生在跨文化交際時已具備一定的批判性思維意識。
(3)問題總結:通過問卷調查的結果數據以及情況分析,發現我校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存在以下三點問題: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其對相關知識的靈活掌握度及理解程度有待提升;在跨文化交際中,學生已經具備了積極的心態,由于課時有限,課上理論知識講解部分較多,而對學生實操訓練的時間分配不夠充足;一部分學生已經具備批判性思維意識,但教師仍需在各個環節幫助學生樹立跨文化比較思維,引導學生批判性地包容、吸納他國文化。
4?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路徑探究
本研究在圍繞ICC理論模型設計并展開問卷調查后,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并總結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狀況。
4.1?基于態度,重視課程思政
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正確價值觀的引領。以英語專業的課程精讀為例,在楊力民主編的《現代大學英語》第一冊教材中,Unit?1可對比中西工業化進程及其為人類生活帶來的利、弊,讓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Unit?3?可通過對比中西傳統耕種模式,培養學生擁有“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心態,弘揚傳統文化習俗的精華部分。Unit?9?可對比中西文化視角下“友誼”觀的差異,使學生在跨文化交際時具備正確的“友誼”觀,避免因中西文化差異導致不必要沖突。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中態度的引導,可通過以上具體案例,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課前階段采用線上任務分發,初步培養其思政意識。
4.2?基于知識,提升認知的深度與廣度
要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知識水平、跨文化交際認知廣度,需要鍛煉學生從不同學科的角度認識、闡釋跨文化交際現象。首先,英語教師需要提升自身文化素養,課堂教學除傳授英語知識外,還應盡可能拓寬學生視野,廣泛地把中外政治、經濟、文化,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相關知識融入課堂教學,通過混合式教學為其提供可能性。其次,要引導學生優化思考過程、培養愛思考的學習習慣。學生在廣泛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后,應積極思考如何將其付諸于實踐。最后,在提高認知的深度與廣度這一過程中,要保持積極的心態和包容的態度。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課后可以布置線上作業,更好地指導學生展開電影賞析、名著閱讀、新聞時事熱點積累等系列活動,使學生長期通過這些日常積累潛移默化地提升認知水平。
4.3?基于闡釋和聯系,深化中西文化對比
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時,教師要具有聯系的思維意識,在對跨文化理論、現象、行為進行闡釋時,要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進行中外知識、文化對比。對于學生而言,可以進行橫向拓展學習,學習一個新知識點的時候,可以對比其對等的中國文化現象。例如:?在跨文化交際視聽說課上,通過電影《律政俏佳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中西文化背景下,“好學生”的定義;通過電影《刮痧》可以引導學生抒發自己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解,并對比分析中西文化背景下“負責任”的家長的內涵意義差別;通過電影《世界是平的》對比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時間觀念的差異;通過電影《推手》,引入荷蘭學者吉爾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人類文化中五個具有普遍性的價值維度,分辨不同文化中公民行為差異。混合式教學使得教師在線上布置課前預習作業和課后復習作業更為便利,學生通過對比課前、課后作業中跨文化交際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
4.4?基于發現和互動,增強運用能力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式學習,引領學生感知探究式學習的高效性及交互性。在介紹跨文化知識時,教師應將知識與案例相結合,通過案例使學生體會如何在實際的跨文化場景中應用理論知識。為了更好地提升運用能力,以我系跨文化交際系列課程跨文化商務實務為例,教師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文章,感知跨文化交際中主、客文化差異,對于跨文化場景做出積極的預設,努力適應文化差異。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為了高度提升學生的運用能力,我校可發揮民辦高校校企合作及第二課堂的優勢,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企業,將理論付諸于實踐,檢驗學習成果。
4.5?基于批判性意識,加強文化包容度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以及信息高速化公路上,學生要對本國及他國文化加以辨別,摒棄刻板印象,打破傳統觀念,用海納百川的胸懷看世界,打破文化交往的屏障。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批判意識,教師不僅要塑造其批判性思維,也要改革課程評價方式,允許學生“發聲”。對于跨文化案例分析題型的答案,教師應采取多元化評價方式,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各抒己見。在授課及命題時多設置主觀思考題目,允許學生回答問題時多種“聲音”的存在。批判性思維的塑造不僅要依托學校,更有賴于家長。混合式教學模式拉近了校內和校外的距離,有助于家、校合作,各抒己見的家庭環境更有利于塑造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意識,因此,教師可利用假期布置家庭型作業,讓家長也參與到學生批判性意識的塑造中,使得學生在日后的跨文化交際中擁有更強的文化包容度。
參考文獻
[1]Byram,M.,&?Feng,A.Culture?and?language?learning:teaching,research?and?scholarship[J].Language?Teaching,2004,37(03):149168.
[2]Deardorff,D.K.The?identification?and?assessment?of?intercultural?competence?as?a?student?outcome?of?international?education?at?institutions?of?higher?education?in?the?United?States[D].North?Carolina?State?University,Raleigh,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