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黎 韓小龍
摘?要:《世界經濟》是國際經濟與貿易的專業必修課,“課程思政”視域下《世界經濟》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有助于課程教學質量和立德樹人效果的同步提升。該論文基于《世界經濟》課程思政建設現狀分析,完成課程教改的基點、重點、難點、痛點環節:確立和分解課程思政教育目標,挖掘和梳理課程思政教育內容,重構與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建立與評價課程思政目標達成度,以期為其他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以推廣運用的教學設計方案和思政評價方案。
關鍵詞:課程思政;課程思政矩陣;課程目標達成度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1.013
新時代的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大學教育應充分發揮“三全”育人的功效,高校專業課的思政建設勢在必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緊緊圍繞家國情懷、政治認同、法治意識、文化素養等重點課程思政內容,進行專業課程與思政內容的多維度融合。《世界經濟》這一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以分析課程思政建設現狀入手,確立其教育目標,梳理課程思政教育內容,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模式與方法,構建課程思政有效性評價體系,為其他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以推廣運用的教學設計方案和思政評價方案。
1?《世界經濟》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分析
課程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融合難度較大。《世界經濟》課程思政“孤島”化效應明顯,教學目標定位不明確,缺乏科學系統的思維,教學沒有從“思政元素”融入課程的有效性出發,制定可實施性較高的教學改革方案。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的力度不夠,授課過程中有時顧此失彼,有時過猶不及,“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效果不佳。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方法單一。課程通常采用傳統講授法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活動,沒有深入思考探索增強教學內容時代性和符合學生認知意趣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設計沒有處理好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的關系,缺乏課程思政實效性評價。缺乏對課程思政教育活動有效性評價,缺乏對課程教學的實施過程和結果進行現實或潛在的價值判斷。缺乏課程思政實效性評價體系的研究,缺少可定性的評價模型與評價方法。
2?《世界經濟》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路徑
《世界經濟》是國際經濟與貿易的專業必修課,是傳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具有鮮明政治屬性的課程。《世界經濟》教學改革將思政教育理念融入教學中,充分利用“互聯網+”思政教學手段,依托課程教材體系,充分探尋思政資源,遵循“課程思政”建設理念,找準思政教育融入點,制作課程思政案例集,并制定符合課程思政建設要求的新教學方案。教學改革路徑包括:確定思政教學目標、梳理思政教學大綱、探尋思政教學內容、提高思政教學設計、創新思政教育教學方法、強化思政教學評價。
2.1?《世界經濟》課程思政教育目標的確立
《世界經濟》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首先要明晰課程思政育人目標,明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教學思政目的,增強學生在世界經濟運行中的“命運共同體”的觀念,培養學生作為新時代中國青年的家國情懷。根據《世界經濟》課程大綱教學要求,確立以下三個課程思政教育目標。
課程思政目標1:增強學生世界經濟專業技能和素養,學會用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思想、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和世界經濟大局觀來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透過復雜的異國社會政治、文化、經濟背景思考和解決問題的修養。增強學生世界經濟運行中的“命運共同體”的觀念,培養學生新時代大國青年的家國情懷。
課程思政目標2:以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為基礎,結合歷史時空和國際視野二者,整合世界經濟發展史,結合“激進式”轉軌模式的失敗,來證實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大歷史意義。
課程思政目標3:通過對轉型國家、發展中國家道路選擇和發展現狀剖析,展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成就,使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
2.2?《世界經濟》課程思政教育內容的梳理
根據新時代的新文科發展要求,特別是在《世界經濟》課程目標中,加入思政要素,利用世界經濟時事熱點、國際關系、家國情懷等思政元素豐富教學,增強學生專業技能和素養,學會用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思想、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和世界經濟大局觀來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透過復雜的異國社會政治、文化、經濟背景思考和解決問題的修養。增強學生世界經濟運行中的“命運共同體”的觀念,培養學生新時代大國青年的家國情懷。
2.3?《世界經濟》課程思政教學模式與方法的設計
在《世界經濟》課程教學設計中加入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確定每一章課程內容的思政教學“子目標”、思政教學“子設計”、思政教學“子方法”。通過課堂和網絡平臺二者混合的教學模式,把思政知識及時準確地傳遞給學生,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于主要教學環節。為了符合課程思政教育目標要求,教學模式與方法采用翻轉課堂和對分課堂,使課堂講授和學生討論、課內學習和課外探究、教師引導和學生主體有機結合。教師在每一章節講授中,以專題化教學內容為指引,向學生闡明本章節重難點,重點講授世界經濟理論及原理,并采用案例教學法向學生演示如何運用世界經濟理論解釋世界經濟現象,課程思政點穿插于教學內容講授過程中,達到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世界經濟》課程思政教學模式采用教師分配任務、組成項目團隊、團隊成員分工合作并匯報成果、教師評價反饋的方法,以團隊學習任務調動學生探討的熱情為手段,增強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引導在學生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實現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價值升華。在具體實施方面,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2.3.1?確定選題,分配任務
根據《世界經濟》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基于教學內容和世界經濟熱點問題,確定每組選題,并組成項目團隊。團隊成員按照不同宿舍、男女搭配原則進行人員安排,制定項目計劃書,內容包括主題研討時間安排、研討方式安排、人員任務分配記錄、過程記錄、主成果展示。教師在項目團隊組成后,發放學習資料及課程思政案例集,對項目團隊開展工作提出考核要求,最大化實現翻轉課堂和對分課堂模式的教學效果。
2.3.2?組員探索、小組研討
項目組學生根據項目計劃書和教師布置的小組基本任務及考核要求,通過查閱中國知網數據庫等其他互聯網資源,擴展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提高學生深入探究問題并分析判斷的能力。項目組確定項目內容提綱及組員分工。項目組成員根據教師教授的討論提綱記錄方法、匯報PPT制作注意事項、項目報告撰寫格式和規范等開展成員獨立探索,小組定時研討活動。項目組組員探索及小組研討活動均需做好過程性記錄,過程性記錄成績以項目組為評定單位,此成績納入項目總成績,充分調動項目組成員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提高項目團隊的協作能力與協作效率。
2.3.3?代表匯報、教師點評
項目團隊成員借助各種渠道搜集資料,在團隊內進行交流學習,將最后成果制作成PPT,選取團隊代表在全班進行匯報交流。在項目組成果匯報交流過程中,教師從項目匯報內容的設計思路、主題的把控情況、課程思政元素的帶入、PPT的制作水平、匯報代表的言行舉止等方面進行打分點評,指出各項目組的共性和個性問題,并向項目組成員進行抽查提問,評價其在項目組中的貢獻度。教師對項目組的點評要有針對性,既能加深學生對討論主題的深入理解,引導學生運用世界經濟理論解釋世界經濟現象,又能激發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大國精神、思辨能力、創新精神和職業素養,從而堅定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4?構建《世界經濟》課程思政有效性評價體系
對“課程思政化”進行有效性評價,構建課程思政有效性評價的層次分析模型,定性分析該課程立德樹人、“三全”育人的有效性。借鑒工程認證OBE理論,構建課程思政的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體系,合理評價思政目標的達成情況,高效追溯和改進教育環節中的各個環節,合理評價思政目標是否達成,在教學過程中及時實踐與反饋。
2.4.1?《世界經濟》課程支撐的畢業要求指標點
《世界經濟》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形成課程目標1、2、3,支撐專業要求中的3個分指標點。(1)了解世界經濟發展歷史、發展格局和其運行基本機制;了解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和投資發展格局和方向。(2)問題分析能力。能夠應用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等基本原理和方法,對國際貿易、投資和金融問題進行有效的識別、解釋,能夠運用邏輯和實證研究方法進行定性和定量因果分析。(3)科學文化素質。具有較好的人文、藝術修養、審美情趣及文字、語言表達能力,具有全球化視野,掌握自然科學常識,具備基本數據分析技能,跟蹤科技發展動態,對中外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2.4.2?思政教育融入《世界經濟》的課程目標設計
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政教學應放到同等地位,二者之間協同發展,根據上述畢業要求分指標點,設計融合思政教育的課程目標。課程目標1為知識目標。掌握世界經濟的形成基礎和發展動力,較熟練說明其成因和機理;了解不同類型國家的經濟特征和世界經濟總體格局;了解世界經濟關系的協調機制和運行機制;了解世界經濟發展中涉及的資源環境問題、發展不平衡問題。課程目標2為能力目標。培養解釋世界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成因的能力,運用世界經濟理論知識初步解釋當今世界經濟現象的能力;解釋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經濟特點和世界經濟基本格局;發現和獲取世界經濟新知識和新問題的能力及相關科研能力。課程目標3為素質目標。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增強學生世界經濟專業技能和素養,學會用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思想、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和世界經濟大局觀來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透過復雜的異國社會政治、文化、經濟背景思考和解決問題的修養。增強學生世界經濟運行中的“命運共同體”的觀念,培養學生新時代大國青年的家國情懷。
2.4.3?《世界經濟》課程思政目標達成度評價
基于《世界經濟》課程目標,結合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畢業要求,找準思政教育與課程內容的“契合點”,建立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之間的“生成性”關系,建立課程思政矩陣。課程思政內容可凝練為家國情懷、大國精神、思辨能力、創新精神、職業素養五個思政點,在矩陣中顯示課程每一章節對應的思政點(如表1所示),在每一章節教學內容設計中,根據思政點挖掘思政元素,編寫思政案例。
以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之間的支撐關系為依據,《世界經濟》教學按照融入思政要求的課程目標開展教學活動,其教學效果評價的重要手段是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通過過程性考核來計算課程思政目標達成度(表2)。《世界經濟》課程思政目標達成度計算公式為:課程思政目標達成度=(A1+A2+A3)/100。若達成度高于0.6,則課程思政目標達成,否則為未達成(表3)。
3?結語
“課程思政”視域下《世界經濟》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要做好“四環”,即教改工作中的基點環節、重點環節、難點環節、痛點環節。基點環節在課程思政教育目標的確定和分解,重點環節在課程思政教育內容的挖掘與梳理,難點環節在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重構與設計,痛點環節在課程思政目標達成度的評價。在課程思政教育目標的確定和分解環節,要堅持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目標不動搖。要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貼近教學內容、經濟時事、工作實踐和學生實際,不斷增強針對性和親和力,讓學生“身臨其境”,促進師生情感共鳴,更好的達到教書育人的成果。在課程思政教育內容的挖掘與梳理環節,要打破課程思政是思政元素簡單嵌入課程的認知,達到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的效果。要根據課程思政教育目標,將挖掘出的育人元素隨專業課程內容有機融入到教學之中,無需每節課都融入思政元素進行講解,應該準確把握每一章節中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某一個或者某幾個契合點,構建“課程”與“思政”的“如春在花、如鹽化水”的關系,在顯性知識傳授中融入隱性育人知識,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做到專業內容與思政內容同向同行,相得益彰。在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重構與設計環節,要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作為課程設計的目標,教師在備課與編寫教案的過程中,需要聚焦重點、難點、關鍵點,通過精心細致的教學設計確保學習效果。教學設計要形成國家層面(宏觀)、社會層面(中觀)、微觀層面(微觀)的融合思路,從各方面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解答學習成長中的困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遠大的抱負,在社會中建設中實現自我價值。教學設計還要注重“單向”教學向“雙向”教學模式的轉變,增加教學模式的“黏性”,使學生充分融入課程思政教育過程中,教師給予及時的反饋與評價,提升學生的學習獲得感和教師的教學體驗感。在課程思政目標達成度的評價環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機制。評價體系要將學生的認知、情感、價值觀等問題納入其中,采用過程評價、結果評價、動態評價等方式,建立精細的評價指標體系,反映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最大化契合,為建立滿足課程思政要求的目標達成度評價體系提供科學支持。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劉建軍.課程思政:內涵、特點與路徑[J].教育研究,2020,(9):2833.
[3]孟繁杰,郭寶龍,張玲霞,等.新時代“信號與系統”課程教學探索[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20,42(03):3840.
[4]李蕉,方霽.課程思政中“思政”:內核、路徑與意蘊[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108113.
[5]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6]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