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云 張小鹿 朱琳 李瑞
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新發展階段,統籌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協同育人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創新進路。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打通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路”,成為統籌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價值意蘊。本文從科學審慎的評價態度、系統性的評價方案、項目式的評價體系和常態化反饋機制探究“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成效評價,形成育人合力,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價值意蘊;成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3.082
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強調“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國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成為未來高校教育工作的重心。在“大思政”視域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成為如何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要抓手和切口(劉長軍,2022)。在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的高質量建設,統籌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同向同行,打通課程思政建設的“最后一公里”才能形成育人合力,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1?統籌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內涵要義
1.1?“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辯證含義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是既相互區別又普遍聯系的兩個概念,這并不是表面上語序的顛倒,而是深層次內涵的協同交融。一方面,“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有各自的側重點(彭菊萍、高敏,2021)。“思政課程”側重于“德”,目的是形成一個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體系,旨在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及人文素養。“課程思政”側重“智”,重點強調高校的所有課程都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另一方面,“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內涵要義的協同交融。不同學科課程蘊含的科學精神、人文素養成為“大思政課”的重要元素和內容。首先,理論教學過程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將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煥發出理性思考的魅力;其次,實踐教學過程則強調課內課外實踐能夠預設社會情境,喚醒學生感性體驗與理性思維的內部張力,力促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建設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優化專業育人、思政育人的一體化建設,讓學生在感性與理性的碰撞中實現科研育人、組織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
1.2?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闡釋分析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了《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文件中明確提出“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把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結合起來”。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機結合,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頻共振,這在深層次上拓展了育人合力的深刻內涵(佘雙好,?2019)。
首先,思政課程是顯性課程,體現了顯性教育的基本特征。思政課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顯性課程需要采取正面教育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理論化、系統化的思想理論教育,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埋下美好的種子。通過理直氣壯地講述思政課程,扎實打牢思想政治根基(張家瑋,2022)。其次,課程思政是隱性課程,體現了隱性教育的基本特征。不同種類的專業課程中蘊含著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這些都成為不可或缺的思政元素。如果在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忽視這些隱性的思政元素,沒有將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有效融合,必將割裂教育過程中教學與教育的統一規律,會影響和沖淡思政課程的教育效果。再次,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有機融合。兩者的有機融合是與“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相統一的,這為落實立德樹人提供重要抓手,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體系的全過程,為“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關于教育的時代之問提供了優秀答案。
2?“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價值意蘊
2.1?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根本遵循
2021年習總書記在視察清華大學時強調教育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是站在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戰略高度,為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更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同向同行打下深厚根基。
2.2?立德樹人、育人鑄魂是“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協同目標
新的歷史方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成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根本目標。一方面,思政課程作為顯性育人課程,要不斷引領課程思政的政治方向,不斷夯實專業課程的知識傳授、素養訓練、思維鍛煉、能力培養和人格培育工作的基礎。另一方面,課程思政作為專業課程中的隱性育人課程,要肩負起立德樹人的根本職責,不僅傳授專業知識,更要努力傳播前沿思想理論,爭做教書育人的“大先生”。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兩者的同向同行實現了通識教育知識傳授與思想政治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
2.3?深度耦合、統籌齊抓是“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重要抓手
在高等教育的培養核心、培養目標和培養任務問題上,“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存在價值指向的一致性特征(楊國棟、馬曉雪,2022),但這并不排斥在具體的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差異性和多元化。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差異性和多元化恰好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因此,統籌齊抓“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推進課程思政的差異化發展,尊重不同專業課程之間的獨立性特征,實現兩者互構互通成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重要抓手。
3?“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成效評價
人才培養效果是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標準,“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是否同向同行成為課程思政體系化建設中亟需關注的焦點問題,其成效評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佘雙好、張琪如,2022)。深層次探究?“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評價效果,是完成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的必然進路。
3.1?采取科學謹慎的評價態度,戰略上高度重視,戰術上審慎推進
針對“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成效評價首先應該采取科學謹慎的態度,要在戰略上高度重視,將其納入人才培養體系考核和學科專業評估的重要標準;要在戰術上審慎推進,不可操之過急。應將評價重點放在課程思政體系化建設的規范性內容,再逐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標準化內容,以此審慎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有效融合的效果評價。
3.2?采取系統性的評價方案,整體上把握規律,局部中強化過程
針對“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成效評價應采用系統性評價方案,整體上把握教書育人和學生成才的基本規律,著眼于“三全育人”視域下學生培養效果的整體性評價;實踐過程中不應局限于某一門課程展開僵硬式的固化評價,而是強調過程性的實踐嘗試和結果糾偏,強化過程性的建設進路。
3.3?采取項目式的評價體系,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大課程思政的評價權重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關鍵在教師,培育教書育人的“大先生”是兩者同向同行體系化評價的重要內容。通過對任課教師教學效果的科學評價能夠激發出任課教師立德樹人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以問題為導向,運用項目式的運營思路將過去偏重業務評價轉化為思想政治評價與業務評價并重的局面,把立德樹人的育人要求納入評價體系,適當加大這部分的權重,激勵教師將教書育人內化為自覺行動,勇擔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
3.4?采取常態化反饋機制,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優化思政課堂的反饋機制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成效評價主體是學生,新時代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具有不同以往的嶄新特點:愛國和開放的意識逐漸增強,關注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向往自由自主的思想行動,敢于競爭、突破、創新;但個人意識較強,社會意識和集體意識較弱,容易受到非主流文化的負面沖擊。精準抓取當代大學生的時代特征和心理特征,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暢通課程思政的課堂反饋渠道,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培養有歷史責任感、志存高遠的時代新人成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合力育人的重要成效。
參考文獻
[1]劉長軍.新時代黨的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J].紅旗文稿,2022,No.469(13):3841.
[2]彭菊萍,高敏.“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實踐路徑研究[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21,42(12):6468.
[3]佘雙好,周偉.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成就、基本經驗與發展趨勢[J].思想理論教育,2022,(09):1218.
[4]佘雙好,張琪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評價的特點及改革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21,(03):1824.
[5]楊國棟,馬曉雪.新文科視域下課程思政與知識傳授融合的基本邏輯與實現路徑[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05):96105.
[6]張家瑋.理直氣壯講好“開學第一課”[J].紅旗文稿,2022,No.472(16):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