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姍姍 高瑜
摘?要:國有資產的合理配置是高校發揮作用的基本前提。在高校新校區建設過程中,國有資產流量速度加快,造成總量迅速擴大,國有資產管理的支撐體系難以適應新形勢,制約管理水平的提升,再加上各校區物理空間距離較遠,校區之間和校際之間協同共享程度低,由此造成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因此,解決這一系列問題需要樹立大資產理念和“資財融合”理念,完善協同管理、技術支撐和績效考核機制,建立高校國有資產共享制度機制,從而加大教育園區公共產品提供力度,提高高校國有資產管理效率,為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關鍵詞:高等學校;新校區建設;國有資產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1.059
1?問題的提出
國有資產的優化配置是高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是高校進行人才培養、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前提。高校國有資產包括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其中,有形資產包括教學用地、建筑物、儀器設備、辦公設備、圖書資料等,無形資產包括校名校徽、名譽權、知識產權等。高校國有資產的數量及其配置效率是高校實現其功能地位的基礎,直接影響人才培養、教學科研、行政辦公、社會服務等功能發揮,從而直接影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
近年來,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高等教育需求,各地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造成部分高校原有校區無法滿足辦學需求,因此,不少地區的高校進行了新校區建設。以廣西為例,為了擴展高等教育的辦學空間并提升辦學水平,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從2015年起啟動南寧教育園區項目建設。截至2022年底,10所學校首期工程投入使用,園區入駐學生約10萬人。在新校區建設過程中,無論是校舍面積、辦公用房、教學用房、教學設備、圖書資料等國有資產都呈現出爆炸性增長的特點,原有的國有資產管理理念、管理體制、人員配備、技術支撐等需要適應新形勢的變化,我們需要對高校新建校區過程中國有資產管理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進行研究,針對性優化管理推動高校國有資產管理的科學化,保障高校教育事業健康穩定發展。
目前,相關研究主要從新建高校和多校區管理的角度,探討高校國有資產管理出現的新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主要關注高校合并或新校區擴建完成后形成的多校區國有資產管理問題。張有認為,多校區高校具有地點分散、各校區管理基礎不同、管理人員不齊等問題,加劇了管理的難度,主張通過協同管理提高效率;劉永芹指出多校區高校國有資產存在管理職責不明、缺乏信息化管理平臺等問題,主張通過基于校園網的資產管理系統提高效率;潘麗主張從轉變觀念、提高素質、建立公共平臺實現共享等方面解決多校區國有資產管理在觀念、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已有主要關注常規狀態下的資產管理以及多校區建成之后的資產管理問題,和對于在新建校區過程中高校國有資產管理的研究文獻尚不多見。因此需要我們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現實工作需要,深化對此問題的研究并提出相應對策。
2?高校新校區建設過程中國有資產管理的難點
高校新校區建設過程中,國有資產流量速度加快、存量暴增,管理難度增加;多校區的因素造成物理空間的隔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復購買、使用效率低等問題;管理制度、管理技術等支撐體系不足,造成國有資產協同管理程度不夠高,影響了國有資產的使用效益。
1.1?國有資產流量速度加快,總量迅速擴大,管理難度增加
在新校區建設過程中,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國有資產總量會出現爆發性增長。從國有資產管理的前端來看,新校區建設過程中,對教學設備、辦公設備等采購的頻率、采購的數量都會大大增加,一方面會增加國有資產管理的廉潔風險,另一方面,原有采購管理模式和人員配備等不能及時調整,會影響辦學規模擴大對基本設備的需求;同時,新校區投入使用進度不一,甚至出現提前交付或延后交付使用,使原有采購計劃無法按時實施,造成突擊采購和提前報廢的現象,國有資產配備和預算管理的合理性不能得到充分論證,造成資源浪費。此外,新校區建設過程中,短時間內大量采購辦公設備、教學儀器等國有資產,最終會造成存量快速增長,管理難度增大,原有管理理念、管理體制、管理人員、管理技術難以跟上管理需要,造成國有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賬務管理、配置管理、服務水平不協調、不匹配,國有資產管理系統整體不能很好地服務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和人才培養等重點工作。
1.2?各校區物理空間距離較遠,重復投入造成浪費,影響資產使用效益
各高校新校區建設一般遠離城市中心,集中在郊區的大學城,離老校區距離較遠,如南寧教育園區位于武鳴區,離南寧中心城區約30公里,入駐高校的老校區大多位于南寧中心城區。各校區物理空間距離較遠、校區分散,各校區之間大多依靠學校交通車進行通勤,使得學校內部教學儀器、教學設備等共享存在一定難度或者共享使用成本過高,造成新校區建設過程中,各個校區無論是教學場所、辦公設備、科研設備、生活服務場所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資源都要重復投入,一些相近的學科在原校區可以共享使用的教學儀器等專用設備都需要重新采購、各自使用,浪費現象較為嚴重。同時,新校區的出現,需要擴大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的規模或設立派出機構,增加國有資產管理人員數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進一步擴大高校行政機構規模,進而可能造成管理機構臃腫和管理效能較低,影響高校國有資產管理水平。
1.3?高校國有資產管理的支撐體系難以適應新形勢,制約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新校區建設過程中,國有資產的爆炸性增長,給原有的管理理念、制度支撐體系、技術支撐體系帶來沖擊。在管理理念上,國有資產管理更多強調經濟理念,在預算環節強調節約資金,在采購環節強調少花錢,更加注重資金的管理和會計核算的管理,對資產利用效率、配置結構、保值增值等要素關注較少,造成重復供給、低效供給,不能很好地挖掘現有資產使用效能。在制度支撐體系上,新校區建設過程中,會大量采購教學設備、科研儀器等,舊校區受重視程度逐漸變低,造成不同校區之間資產分配不合理;國有資產資金來源、資產結構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而管理體制沒有隨之更新,管理方式滯后,影響資產共享的效率。在技術支撐體系上,管理者大數據思維意識不強,存在偏重視國有資產的實物管理、價值管理的傾向,對技術管理的重視不夠,將日常的技術維修等同于技術管理;再加上信息人才和技術缺失,無法有效對國有資產管理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進行收集、分析和運用,降低了國有資產管理的精準度,不利于國有資產綜合效益的提升。
1.4?校區之間和校際之間協同共享效率低,無法形成組團優勢
就本校各校區之間的關系而言,新校區的建立,高校形成了多校區管理的模式,國有資產配置單獨進行,存在重復購置的情況;由于各個校區之間距離較遠,相近專業的專有設備、教學儀器、辦公設備等無法共享使用,影響國有資產使用效率;此外,空間距離較遠造成的搬運費用過高,各校區之間閑置資產再配置的成本過高,進一步降低了國有資產的效益。在校際協同方面,不少高校都在大學園區建立新校區,相互之間距離較近,但是由于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制約、教學協同安排機制的缺失以及較為狹隘的單位理念,使得各高校之間難以共享專有教學設備、科研儀器等,進一步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在大學園區公共服務方面,政府部門負責大學外部的道路、水電、綠化、大學生活動中心等公共產品的提供,但很少關注各高校共同的教學儀器等公共產品的提供,大學園區內部缺乏面向高校、企業、培訓機構、社會團體等協同共享的公共實訓基地,不利于優勢資源互補和產教融合的實施。
2?高校新校區建設過程中提高國有資產管理水平的對策
針對高校新校區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國有資產管理難點問題,需要從管理理念轉變、管理體制變革、強化技術支撐、建立協同共享機制等方面提高國有資產管理水平,更好地支撐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
2.1?樹立大資產理念和“資財融合”理念,讓國有資產管理回歸教育本位
從大資產理念來看,首先要打破校內資產管理條塊化和相對封閉化的現狀,組建學校層面國有資產管理和使用的協調機構,打破校內各教學單位條塊管理的格局,進一步強化校內資源橫向共享的機制;從校內外合作層面上看,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原則,打造學習型管理隊伍,強化管理的責任意識,提高管理效率,同時,利用市場化機制解決國有資產不足的問題,降低采購成本。從“資財融合”理念來看,要將國有資產管理和財務管理有效結合,在預算階段,注重整合校內需求和資金,強化國有資產存量和增量的合理性論證,避免資產的閑置;在管理過程中,要將靜態的“賬、卡、物”管理模式轉化為“成本—收益”的價值化管理模式,減少資金的浪費,提高高校國有資產利用效益。此外,國有資產管理的理念需要從經濟理念轉化為教育理念,“回歸高校國有資產管理的教育本位,堅持教育理念的主導和支配地位”,樹立以生為本、育人優先的教育理念,樹立資源的服務意識,強化資源的利用功能。
2.2?強化國有資產管理創新,完善協同管理、技術支撐和績效考核機制
從協同管理角度來看,要堅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原則,全方位覆蓋國有資產從采購到報廢整個生命周期內的各種管理,打破多頭管理、責權重疊、各自為政、條塊分割的被動局面,建立“集中領導、統籌協調、縱向貫通、橫向互聯、信息共享”的管理模式。從技術支撐體系來看,在建立國有資產信息化管理系統基礎上,利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監管與服務效能并重的配置管理模式,實現國有資產管理的模塊互通、數據共享;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收集、處理、分析高校國有資產過程中產生的各類數據,通過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提高高校國有資產管理的精確化程度,使高校國有資產發揮最大價值。從績效考核評估機制來看,構建資產保障、資產管理、資產運行“三位一體”的綜合考核評估機制,把資產存量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保障程度,管理體制、制度建設、人力配備、信息化程度等管理水平高低以及高校使用、處置國有資產的效率和質量等作為考核的重要指標,進一步提升國有資產的管理水平。
2.3?完善高校國有資產共享制度,形成“校-校”“校-企”合作共贏機制
從校際合作角度上看,高校新校區大多位于教育產業園區內,以南寧教育產業園區為例,入駐的高校近20所,在教育園區內部交通便利,各高校之間距離相對較近,建設新校區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如果強化相似行業高校之間或相似學科之間的教學設備、科研儀器、實訓場所等資源共享,不僅能節約新校區的建設成本,還能整合優勢教學資源,提高高校國有資產的利用效率,促進高校國有資產實現更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從產教融合角度來看,高校面對教學資源短缺的困境,需要從“被動的資源獲得者”轉變為“主動的社會資源整合者”,不僅是要爭取上級經費支持,還需按照“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念,跨界整合企業產業資本、高校教育資本,借助政府、市場、產業資本的力量,激活產教融合參與者的積極性,實現各類資產的有效利用。以南寧教育園區為例,各高校大多位于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那里企業眾多,是理想的產教融合改革示范基地,通過高校與企業的合作,以產權設計為核心加強教學設備(生產設備)等投入,打造產教融合共同體,從而實現互利共贏,提高高校國有資產利用的績效。
2.4?加大教育園區公共產品提供力度,強化公共實訓基地建設
高校教育園區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具有文教同質性、資源開發性等特點,是知識密集、人口密集、產業密集的特定區域,需要通過總體規劃強化教育園區內部餐飲、商業、交通、綠化、供電、環保以及社區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高校教育園區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但在以往的高校園區建設過程中,往往注重道路、水電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教學資源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較少,各高校新校區建設過程中也就存在重復建設的情況。通過強化高校教育園區教育公共產品的提供,由政府或者市場出資建立教育園區的公共實訓基地,面向各高校和企業提供服務,可以減少高校間的重復建設,達到節約資源、提高國有資產利用效率的目標,使教育資源在各高校之間互通有無、實現開放共享,強化跨院校、跨專業的合作。
3?結語
國有資產合理配置是高校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基本功能的重要基礎。在高校新校區建設過程中,高校國有資產規模不斷擴大,需要對國有資產管理面臨的新形勢、出現的新問題進行有效預判和管理,加強資源共享的力度,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參考文獻
[1]郭劍.多校區大學資產一體化管理的探索與實踐[J].高校后勤管理,2019,(4):15.
[2]李燕秋.高校國有資產管理的教育理念[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48.
[3]王官祿.高校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融合的實踐思考[J].?會計之友,2020,(20):100.
[4]張海峰,鄭旭,劉一,等.大數據時代高校國有資產全生命周期信息化建設探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0,(10):282283.
[5]?楊誠,袁媛,梁荔.產教融合背景下的地方高校資產管理創新[J].財會月刊,2020,(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