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楊
摘要:校園文化氛圍對于人才培養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職院校建設良好校園文化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衍生和升華,是高職院校提升校園文化質量、實現文化育人的重要路徑之一,以第二課堂為載體,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生的校園文化活動之中,對于高職院校踐行文化育人、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 第二課堂, 高職院校
文化是推動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動力,高職院校作為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重要路徑之一,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主線貫穿工作的各個方面,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院校文化建設,利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十分有益[1]。千禧年代的大學生身處大社會環境中,文化意識、自主理性意識薄弱,在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第二課堂的校園文化活動中,不論是對高職院校文化建設,還是對于學生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創新文化傳承[2]均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延伸和補充,其自身具有內容廣泛性、形式多樣性、參與自主性的基本特點,是提高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認同感、培育文化創新意識,提升校園文化質量、增強文化育人的重要路徑,更是高職院校文化育人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環節。但目前傳統文化與第二課堂融合的文化育人功能并沒有充分發揮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形式單一落后。當下,部分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融入第二課堂實施的教育形式落后,缺乏創新意識,學生參與積極性低,主要以開展課程、專題講座、論壇、社會實踐等活動為主,且在大數據信息時代,活動的開展渠道僅限于線下活動,線上教育僅部分涉及,很難引起大學生的廣泛關注,零散式的講座、論壇、實踐活動對大學生較難產生系統、持續性的教育影響。
二是注重理論傳授。大部分高職院校對傳統文化融入第二課堂更傾向于理論方面知識的傳授,重視基礎知識、理論內容的深度,一定程度上并沒有脫離第一課堂,相對于高職院校大學生而言,他們接受信息、獲取資源比較多樣性、思維比較活躍,更重視人文關懷,對于純理論層面知識的傳授,并不能達到較好的文化育人效果。
三是師資隊伍薄弱。當前,部分高職院校第二課堂具體工作的開展主要落在專職輔導員、行政兼課教師身上。一方面,不利于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另一方面,削弱了第二課堂的實效性、深度性。此外,部分高職院校是由專業教師擔任,雖重視第二課堂教育,但由于專業技術的約束,在一定程度上又不具備相對全面的育人功能。
四是體系建設不健全。為推進傳統文化育人,多數高職院校都在積極號召倡導加大開展第二課堂教學,但均沒建立健全“第二課堂評價體系”,使得第二課堂教育工作落實在具體行動上無法考量與改進;設置“第二課堂評價體系”的院校,評價體系形式較單一、不完善,缺乏從實踐的角度檢測。
近年來,各高職院校都在積極開展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工作,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大學校園的方法和路徑[3],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升華,對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校園文化氛圍、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高職院校也在紛紛進一步加強以第二課堂為載體,開展創新形式、豐富內容、貼合學生實際的系列活動,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學生培根鑄魂。
(一)落實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文化建設是關鍵、是軟實力,要保證高職院校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需要一流的院校文化來引領,而優秀傳統文化對人才培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引領高職院校師生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首先,優秀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的互補共生[4],其內容民族特色鮮明、內涵博大精深,涵蓋政治、文化與社會、心理等方面,不僅有利于個人修養的提升,還有利于擴大格局,增強自覺抵制腐朽文化思想的意識;其次,優秀傳統文化包含儒家主流文化,強調“仁義禮智信”,是德育的寶貴理論資源,立德樹人要培育的時代新人,就是要求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兩者之間具有延習性,這對于落實根本任務、文化育人來說起到重要作用。
(二)助于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
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國務院明確提出高校肩負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重要使命。高職院校在培育全面發展的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時,更應該深刻認識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優秀中華民族文化知識對塑造高職院校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底蘊深、涵養人心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的“第二課堂”建設,兩者之間的交互聯動,不僅培養了學生文化創新的主體意識,還有力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承與創新性發展。
(三)豐富與創新文化育人模式
相較于第一課堂的傳統教學方式,第二課堂是一種通過參加有組織性、目標性的課堂外活動以獲得知識、提升能力、陶冶情操的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更是對高職院校大學生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其一,它彌補了第一課堂以講授理論知識為主,形式單一、時間集中、內容固定的傳統教學形式的不足。第二課堂形式多樣、教學時間、教學地點范圍廣泛,教學內容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可以滿足不同學生興趣需求,文化育人效果更持久;其二,可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獨特的教學形式可一定程度上激發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實踐能力,除此還能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其三,第二課堂的制定與時俱進,教學活動設計與組織更具有時代性,目標明確,從大學生實際出發,滿足大學生需求,讓其在活動中激發自身潛能,達到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效能。
(四)增強文化自信與人文關懷
近年來,韓流、歐美等文化的來襲,占據了高職院校大學生絕大數業余的文化生活,日韓明星、歌手陸續成為大學生崇拜的偶像,追星的熱潮只增不減,不管是日常生活交往中,還是各種新媒體上,韓流文化的聲音不絕于耳,相繼的國外商品、國外生活習慣、國外服飾穿搭成為大學生爭先模仿的對象,這些日常行為習慣,以文化為載體嚴重入侵大學生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動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心中的地位,導致當代大學生文化認同感降低、文化自信意識逐漸薄弱[5]。高校作為教書育人的主要陣地,應利用實踐形式、教學內容豐富的第二課堂平臺,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自我修養、文化“育人”、“熏陶人”的功效,以優秀傳統文化引領大學生主流思想,樹立文化自信意識、加強文化自信認同。
此外,高職院校的教育在注重培養職業技能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人文關懷,兩者則應是相輔相成、相為互補、互相促進。傳統文化與高職院校第二課堂的融合,恰好滿足學生在獲得職業教育的同時獲得人文關懷,使其成為既擁有技能技術,又有文化涵養、人文精神的新時代青年。
(一)明確目標導向夯實根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6]。高職院校在培育專業技能人才的過程中也必須牢抓這一根基。為此,高職院校第二課堂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也必須明確目標導向。高職院校應堅持正確方向,以文化育人為目標導向,結合院校實際情況、自身特色,弘揚與傳承內容不同的優秀傳統文化。
另外,高職院校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理論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決于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因此,高職院校也應對青年的素質構成、特點等進行調研分析,遵從他們的自身發展規律,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點、成長需求,因人、因時、因事、因地探索建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以促進大學生系統性學習傳統文化理論知識為基礎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第二課堂課程體系,廣泛開展既能讓學生學習到系統性的傳統文化理論知識,又能深刻的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文化底蘊[7]、價值意蘊的教育實踐活動,為傳承與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夯實理論基礎。
(二)擴展第二課堂教學方式
第二課堂是由大學生依據興趣愛好在第一課堂外的時間進行與第一課堂相關的教學活動,不能僅局限于以專題講座、論壇等形式開展,應充分利用第二課堂自身的特性,擴展多樣性的教學方式。
第一,在校園內,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打破傳統講授為主的教學形式,開辟既有豐富的教學內容,又有別樣的文化體驗的新型第二課堂教學方式,比如:開設花藝、茶藝、陶藝、剪紙、音樂等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課程,設立校園社團課;依托各二級院部學生會、學生黨支部等學生組織開展系列主題教育、志愿服務等形式多樣化的活動;以重要節日為節點,按照不同節日文化內涵和價值取向,結合不同的教育主題舉辦形式多樣的系列文化活動。
第二,構建相互協作、互補的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好大學生寒暑假實踐活動,通過前往具有文化歷史、文化故事的地區文化場館進行參觀、考察,體驗傳統民俗實踐活動,讓大學生真正的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浸潤,入心入腦,使第二課堂真正成為繼承和弘揚文化發展的重要陣地。
第三,注重隱性教育,如將傳統的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相結合,將傳統文化滲入到校園建筑、人文觀景、教學場所中,為大學生營造可視、可見、可聽、可感的文化環境。
(三)與時俱進依托網絡媒介
在互聯網、新媒體加速發展的時代,傳播媒介逐漸增多,傳統文化融入第二課堂育人不能只局限于課堂、教材等傳統形式,應與時俱進,順應新時代網絡傳播媒介。抖音短視頻平臺,微信、微博等自媒體,豆瓣、知乎等社區是當代高職院校學生群體每日都會用的信息資源交流、共享媒介工具,高職院校應充分運用當下大學生喜愛、常用的通訊、娛樂工具,適當的創新傳統文化融入第二課堂的方式、方法。比如,可利用現代化媒介進行前期宣傳,相關主題活動的開展,也不僅限于線下,可線上、線下相結合,還可以利用新的道具技術將文藝課程內容進行視頻講解、情景再現;除此,以當下最熱的抖音短視頻、微信視頻公眾號為傳媒載體,以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為內容,走進學生、貼近學生弘揚傳統文化。
(四)打造校園文化育人品牌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打造校園文化品牌戰略是高職院校教育由單一的“規模擴張”“數量型增長”向“整體優化”“內涵式發展”轉變的體現,文化品牌不僅有利于凝聚校園文化,提升社會公眾認可度和影響力,還承載并引領高職院校的內涵發展。高職院校可根據院校自身的專業特色,以傳承與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為重心,聯動志愿服務項目,組織開展系列性的具有傳統文化內涵、形式多種多樣的主題活動,進而構建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參與性于一體的校園文化育人品牌,深入探索傳統文化與高職院校第二課堂相融合的育人模式,促進校園文化育人品牌取得成果[8],實現內涵式發展。
(五)建立健全管理評價體系
高職院校應依據第二課堂開設的實際活動情況建立健全管理評價體系,一方面要注重評估內容的整體性和合理性,比如,對開展的相應傳統文化主題活動,不僅僅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取程度,更應重視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其積極性與表現能力,綜合學生的表現進行整體性、合理性、綜合性評估;另一方面,應豐富第二課堂管理的評價形式,在傳統的問卷問答的形式上,可增添具有新穎性、趣味性的問題形式,不僅提高學生答題吸引力,還能更全面的評估其表現。
弘揚、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職院校的歷史使命,將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第二課堂,打造更具內涵性、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氛圍,提升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增強了文化自信意識、切實發揮了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 PR
參考文獻:
[1]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J].中國勘察設計,2017(02):30-31.
[2]鞠雪,趙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教育“第二課堂”的實踐路徑[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4(03):50-51.
[3]周新勝,李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第二課堂中的傳承策略研究——以安徽大學皖江學院為例[J].紅河學院學報,2021,19(05):111-113.
[4]伊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第二課堂的實現路徑研究[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02):04-06.
[5]岳志慧.通過第二課堂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政育人功能[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03):128-129.
[6]王曼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高校第二課堂的理路[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20,37(08):82-91.
[7]張錚,王傳輝.共生教育視域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第二課堂育人的耦合及實現路徑[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39(02):60-62.
[8]王淵源,千穎利.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第二課堂中的傳承與創新探索[J].財富時代,2021(01):216-217.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