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強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美術教學處于創新的關鍵時期,如何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目前初中美術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文章從初中美術教學實際情況出發,分析了新課改對初中美術教學的要求,同時從革新教學觀念、整合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活動、優化教學評價多個層面出發,提出幾點教學創新建議,希望為培養初中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幫助。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美術;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1-0160-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1.053
初中美術課程承擔著美育的重要功能,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鑒賞能力、審美創造能力有著關鍵意義。新課改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難以滿足培養初中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要求,創新教學方法勢在必行。初中美術教師應認識到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具體問題,結合新課改要求調整教學方案,加速應用型、創新型美術課堂的建設,實現對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培養。
一、新課改對初中美術教學的要求
新課改的提出是為了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強化素質教育效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對初中美術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要求調整教學目標。新課改不提倡以知識為主、灌輸式的教學,將美術教學目標放在了培養學生審美品位與美術素養方面,包括對線條、形狀、空間、敏感、肌理等造型元素的理解,對美術設計、美術工藝、美術創造等能力的掌握。
第二,要求轉換教學角度。傳統的教學角度多為班級內教學,教師僅僅從教科書內容切入,為學生呈現相關美術知識,導致學生的學習視野狹窄,美術思維僵化。新課改要求教師從多角度切入,如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展示名作、聯系生活等。通過轉換教學角度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使學生能夠擁有靈活的美術學習思維。
第三,要求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新課改提倡以生為本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作為課程學習的主體來探究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美術課程的美育基本特征,通過組織教學活動、布置作業等多種方式讓全體學生參與到美術探索過程中,使學生在探索時發現新的美術知識,積累新的美術學習經驗,在不斷創新與求索過程中提升美術核心素養[1]。
二、新課改下初中美術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
(一)革新教學觀念,奠定創新能力培養基礎
教學觀念是教師教學傾向的一種反映,而這種教學傾向是隨著外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當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發生改變時,教學觀念也應隨之改變[2]。若教師固守傳統教學觀念,以權威的教學態度、師本化的教學理念進行美術教學,勢必會導致美術課程氛圍的僵化,影響學生創新學習思維的發散。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認識到革新教學觀念的必要性,積極接收教學改革的相關信息,對比新、舊初中美術課程標準中的課程性質、課程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各學段教學重點等內容,明確初中美術教學的新方向。根據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文化與生活”“注重創新精神”等內容,教師應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價值觀,讓學生成為課程學習的主體。教師還應樹立求變的教學價值觀,反思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積極運用新的教學模式,突出初中美術課程的創新教學特色。通過革新教學觀念,使學生在深度參與、深度探究、深度實踐的過程中形成新穎的美術學習體驗,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奠定課程教學基礎。
(二)豐富課程教學資源,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無充足的教學資源,學生很難跳出固有的學習視野,限制了創新意識的生成與發展。教師應認識到教學資源對創新能力培養教學的重要性,并根據初中美術課程教學的具體需求,整合教材內外、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以豐富的教學材料填充初中美術教學課堂,使學生在廣泛涉獵的過程中了解更多美術創新方面的知識,從而激發自身的創新意識。一方面,教師應圍繞美術課程的教學主題整合教材內外的教學資源,將教科書、教輔書中的相關內容編入教學設計當中,同時查閱與教學主題有關的書籍、文獻,將搜集到的資料同樣編入教學設計當中,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教師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在美術教學網、知網查閱與教學主題相關的資料,將適合初中學生閱讀、鑒賞、學習的資料下載下來,整編到教學設計當中。教師應按照課堂導入、新知講解、師生互動、拓展延伸的順序,循序漸進地展現搜羅到的教學資料,使學生在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復習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美術基礎知識,了解更多美術創作故事,從而樹立創新學習的美術學習價值觀[3]。
(三)創新知識教學方法,夯實創新知識基礎
1.應用微課教學,提升感知能力。板書教學、口述教學無法突破傳統教學的束縛,存在教學形象性不足、趣味性不足、新穎性不足的問題,無形中限制了學生美感的形成與美術創新能力的發展。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有必要對傳統的教學手段進行創新,借助新的教學輔助工具建設新穎的初中美術課堂,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微課是一種短小精悍的數字化教學工具,具有形式新穎、內涵豐富、不受時空限制的教學特點。應用微課教學可以創新美術造型、藝術表現、美術設計、美術應用等知識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在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過程中突破傳統學習思維的限制,形成現代化的學習思維習慣。同時,微課教學中,教師可將教學內容分為不同的模塊,對每一個模塊制作相應的微課視頻,如理論講解視頻、藝術作品欣賞視頻、習題闖關視頻等。教師可以應用多種微課視頻加強學生對美術知識的認知與理解,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穎的造型表現方法,奠定美術創新的理論知識基礎。
2.應用課件教學,提升建構能力。課件教學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其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圖像教學內容、聲音教學內容。應用課件教學,可以極大程度地豐富教學內容的表現力和外在張力,使學生通過媒介軟件進行學習和交流,不斷突破自身局限,在新式教學中探索新思想,學習新理論。一方面,教師可以發揮課件聲音教學內容的作用,通過解說、音樂、模擬語音、合成效果等方式呈現美術教學內容,賦予學生全新的美術學習感受,使其在聽的過程中串聯新舊知識。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發揮課件圖像教學內容的作用,借助靜態圖片、錄像、效果圖、過程演示等呈現美術作品、美術創作過程,使學生在看的過程中學習藝術創作的新方法。通過視聽結合強化美術原理、美術技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在聆聽、觀看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美術知識,建構獨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達到“青出于藍勝于藍”的學習效果[4]。
3.應用VR教學,培養想象能力。VR技術是虛擬現實技術的簡稱,具有高沉浸感、高實時性、高度直觀的技術特點。將VR技術應用到初中美術教學中,可以使學生在身臨其境的學習過程中引發廣泛聯想與想象,實現對創造能力的有效培養。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教學的具體內容制作相應的信息技術教學視頻,使用VR技術將教學視頻嵌入虛擬場景中,之后借助電子白板將虛擬情景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體會美術理論知識在虛擬情景中的具體體現。以人教版七年級美術上冊《描繪我們的校園》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提前錄制好校園內各處景觀的視頻,應用視頻在課上進行VR教學,使學生在虛擬現實技術的作用下感受教學樓、操場、小路、涼亭等景觀的特色,想象設計校園景觀時應使用的透視方法。具體教學中,教師應明確VR技術的應用目的是通過增強學生體驗觸發學生的想象,注意VR視頻的適當留白,給學生留下想象空間,從而達到啟發學生創新的教學目標。
(四)組織多樣教學活動,培養美術創新思維
1.組織討論活動,創新思考問題方式。“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如果學生陷入“孤陋寡聞”的學習境地,則不能對美術事物形成知覺、記憶等系列的復雜思維活動,造成局限思維與慣性思維[5]。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調整學生“獨學”的狀態,積極組織多樣化的討論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與教師討論、與同桌討論、與學習小組內成員討論的過程中發散美術學習思維,轉換問題思考角度。活動中,教師應巧妙設置討論問題,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可以設計舉一反三式的問題,啟發學生將對某一事物的思考延伸到其他事物上,從而培養學生觸類旁通的能力;或設計層次性問題,讓學生在層層深入的探索過程中拆解復雜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或設計開放性問題,使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產生更多的獨創想法,從而創新思考方式。然而,部分教師在組織討論活動時過于嚴肅,設置了較為死板的討論教學細節,影響了討論教學的能力培養效果。對此,教師應優化討論教學觀念,確保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轉換思考角度、交換想法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創新思維。
2.組織手工活動,培養美術創造思維。初中美術課程新標準中指出了培養初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必要性。根據這一要求,教師有必要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組織手工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挖掘自身的美術創造潛能,形成良好的創新、創造能力。一方面,教師應將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作為手工活動的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搭建活動教學框架,并提前準備好手工活動所需要的各種工具,如美工刀、彩紙、橡皮泥、模具等。另一方面,教師應結合創造性思維培養的具體需求選擇合適的活動組織方法,如任務驅動法、項目教學法等,針對課程特色有針對性地設計活動方案,進一步增強活動的思維培養成效。以人教版八年級美術上冊《雕刻的樂趣》一課的教學為例,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教師可以組織“雕刻生活”手工活動,準備好木材、石頭、金屬、石膏、黏土、樹脂等多種雕刻原料,讓學生在生活元素的啟發下形成奇思妙想,從而達到創造性思維培養的教學目標。
3.組織戶外活動,培養自然創新思維。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組織戶外活動,有助于學生將繪畫、雕塑等藝術學習與自然生活聯系起來,從而提升學生的觀察力、藝術塑造力和自然創新思維。過去的初中美術教學以室內教學為主,教師主要靠描述、呈現圖片的方式講解美術知識,無法激發出學生心中的審美情感與創作欲望,自然影響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拓寬教學視野,將室內教學、室外教學有機融合起來,通過組織戶外觀察、寫生、娛樂等活動讓學生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從而加深學生對景、物、情的理解與感受,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戶外活動也存在一定的教學缺陷,如空間過大導致學生分散帶來管理困難,部分學生借著觀察、寫生的機會圍在一起玩游戲等。為進一步增強戶外活動的創新能力培養效果,教師需要規范戶外活動的教學規則,形成教師對學生干部負責、學生干部對美術學習小組組長負責、美術學習小組組長對組內成員負責的活動管理機制。這樣,教師再說明活動目的、活動內容、活動注意事項,由各級學生干部落實下去,確保戶外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使學生在自由活動中迸發創造靈感,提升創新思維能力。
(五)完善教學評價標準,促進長效創新發展
傳統的教學評價中,教師往往只關注學生的美術應試成績,導致學生盲目追求高成績、忽視了個人創新創造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新課改調整了初中美術課程教學目標,說明了培養學生創新的必要性[6]。在此背景下,教師應調整課程教學評價模式,以恰當評價調整學生的學習心態,使學生養成既注重理論知識更注重能力發展的學習習慣。首先,教師要根據初中美術課程新標準,設置以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的評價體系,確保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互為補充,使評價內容更加全面。其次,教師要根據課程特色設計有針對性的評價標準,比如將創新能力的發展情況作為評價重點,將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作為評價要點等,通過明確重點、要點來突出教學評價的促學作用。最后,教師要結合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實際需求,構建多角度評價體系。由美術教師、班主任、學生、學生家長作為評價者,對學生階段性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使學生全面、客觀看待自身的發展情況,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反思提高與創新發展。
綜上所述,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美術感知能力、鑒賞能力與創造能力,促使學生生成美術核心素養。教師應順應新課改的教學要求,立足現實設計科學、有效的能力培養教學方案。教師不僅應革新自身的教學觀念,還應對美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作出改進,進一步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生成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含燁.新課標下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1(34):139.
[2] 劉文.初中美術鑒賞教學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22):132.
[3] 公麗.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途徑分析[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11):89.
[4] 溫文成.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2021(37):215.
[5] 張彥青.初中美術教學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1(7):100.
[6] 賀見.初中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J].新課程,2021(29):136.
[責任編輯 竇伊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