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中國共產黨百年思政課教學的發展歷程,提出百年黨史視野下,高校開展思政課教學應該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方法為指導和根本內容,堅持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的高度統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與傳播、價值引領與科學理性的統一,堅持“全領域、全過程、全方位”的融合統一,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教法研究與學法指導、教師發展與學生成人成才的統一。
【關鍵詞】百年黨史 高校 思政課 基本經驗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3-0031-05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史,是一部百年立德樹人的教育史,也是一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發展史。當前,全國高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關鍵課程、全面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意見精神,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充實專任思政課教師隊伍,一批青年教師走上了思政課教學崗位。本文從宏觀的角度,以黨的百年思政課教學史為依據,總結探究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基本經驗,為高校思政課青年教師掌握教學的基本規律和方法、打造高質量的高校思政課堂提供參考,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標。
一、中國共產黨百年思政課教學的發展歷程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發展歷史蘊藏著豐富的教育智慧,為高校青年教師更好地從事思政課教學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依據黨的百年思政課教學史呈現的不同特點,可以將其分為三個歷史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以來。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適應中國革命斗爭的需要,一批先進分子和革命分子用先進的理論和思想發動群眾,“喚起工農千百萬”。從行軍打仗的宣傳動員到有計劃、有目的的課堂教學,從不自覺到自覺,從零散到相對系統,從包含馬克思主義在內的各種主義或黨派學派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以政治教育為主到較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使這一時期的思政教育逐漸系統化、規范化。其中,比較集中開展思政課教學的是軍隊、農民運動講習所及訓練班、軍校等。軍校是開展思政課教學的陣地之一,是黨在軍隊中開展思政教育的初步嘗試。軍校采取軍事教育與政治教育并重的方式,通過報告、演講、討論會、問答、測驗等形式,對學生、軍官、士兵進行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教育。課程主要圍繞三民主義、共產主義、不同黨派和學派的思想理論設置,開設了包括“中國國民黨史”“三民主義”“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中國近代史”“帝國主義”“政治學”“經濟學”“中國政治經濟狀況”“世界政治經濟狀況”“政治經濟地理”等主干課程。
農民運動講習所和訓練班等,也是開展思政課教學的重要陣地。在廣州的農民運動講習所,每屆學員都要學習20多門思政課程,主要有“三民主義”“中國國民黨史”“中國農民問題”“農村教育”“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等。教學中重視理論聯系實踐,主要討論土地、武裝、鄉村自治、農村教育等問題。同時,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邀請貧苦農民和農運干部到講習所做報告;組織學員深入農村調查農民受剝削壓迫的情況和揭露地主土豪劣紳的罪惡。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積極培養人才,創辦了許多干部教育學校,如中共中央黨校、抗日軍政大學、馬列學院、延安大學、華北聯合大學、抗大分校等。干部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理論教育、業務教育與文化教育。毛澤東撰寫的《反對自由主義》《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劉少奇撰寫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等文章和論著,成為教育黨員干部的重要素材。其中抗日軍政大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設了“馬列主義基本理論”“政治經濟學”“哲學”“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民運工作”“中國問題”“中國革命運動史”等課程,重點教學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同時結合實際進行國內外形勢以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教育,加強艱苦奮斗、組織紀律和團結的教育。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積極開展武裝斗爭、開展土地革命和建立革命根據地等活動,在軍隊、農民、干部中廣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為統一全黨思想、贏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和迎接執政考驗、形成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我們黨和國家著手制定思政課程設置方案,把思政課作為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這一時期的思政課教學內容除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還包括了新民主主義論、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等。同時,針對不同類型的高校、學科、年級等設置不同的課程、學時及課程教學順序要求等。
1949年10月,華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員會發布《華北專科以上學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課過渡時期實施暫行辦法》,提出本年度開設“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包括社會發展史)“新民主主義論”(包括近代中國革命運動史),文、法、教育(或師范)學院畢業班學生必修政治經濟學。1952年10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全國高等學校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課程的指示》,規定全國高校開設“新民主主義論”“政治經濟學”課程,其中綜合院校及財經類、藝術類院校還要開設“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課程,明確規定了每門課程開設的學年、學時和教學順序。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確定“馬列主義基礎”自1953年度起為各類型高等學校及專修科(二年以上)二年級必修課程,把課程“新民主主義論”改為“中國革命史”。1956年9月,教育部規定高等學校政治理論課程一到四年級分別開設“馬列主義基礎”“中國革命史”“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二年制專科只開設“中國革命史”,三年制專科同時可根據專業性質開設“馬列主義基礎”或“政治經濟學”或“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并規定了各門課程的學時。1964年10月,中央宣傳部、高教部黨組、教育部臨時黨組提出了改進高等學校政治理論課的意見,規定今后高等學校共同政治理論課除繼續開設“形勢與任務”外,設置“中共黨史”“哲學”“政治經濟學”等課程。
(三)改革開放以來
改革開放后,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將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并重,除了設置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還有思想品德和法律課程,教學內容進一步理論化、系統化,教材與要求逐步形成全國統一。
1980年7月,教育部印發《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馬列主義課的試行辦法》的通知,對馬列主義課的地位和任務、教學方針、課程、學時、大綱和教材、教學制度、教學環節、教學方法、教研室的設置與任務、教師隊伍的建設等提出了明確的規定。1982年,教育部要求高校逐步開設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程,并于1984年對該門課的任務、內容、教學原則、教師隊伍、教學機構等進行了明確規定。1985年,中共中央要求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明確了小學、中學、大學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的主要內容和要求。
從1986年起,教育部組織編寫高校政治理論課試用教材,并要求逐步開設“馬克思主義原理”“中國革命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世界政治經濟和國際關系”4門思政課程。1986年9月,國家教育委員會通知在全國高校開設法律基礎課。1987年10月,教育部規定“形勢與政策”“法律基礎”為必修課程,“大學生思想修養”“人生哲理”“職業道德”為選修課程。1993年,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教育委員會提出要加強和改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1995年,國家教育委員會印發的《關于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進一步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簡稱“兩課”)教學改革。1998年4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通知普通高校開設“鄧小平理論概論”課程,同年6月,在普通高校本專科設置“兩課”的課程:在二年制專科開設“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和“鄧小平理論概論”,在三年制專科加設“毛澤東思想概論”;本科除開設三年制專科的課程外,增設“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文科類開設“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本專科均開設“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
2003年,教育部將“鄧小平理論概論”課程調整為“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程。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正式設立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2008年更名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3門思政課程,本科院校還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并規定了本專科的學分、教學和教材全國統一的要求。
2020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制定《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一體化設計了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體系、課程目標,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改為“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要求在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本科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各高校還要結合本校實際,在本科及高職院校專科統籌開設選擇性必修課程,要求學生至少選修1門“四史”(中國共產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課程;同時,要求各高校要規范實踐教學。
二、黨的百年思政課教學史的基本經驗
(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方法為指導和根本內容,以黨的中心工作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根本任務
黨的百年歷史表明,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根本指導思想,它具有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并且是不斷發展開放的理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高校應該強化思政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功能,實施思政課教學時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方法為指導和根本內容;始終圍繞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心工作,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方法的學習和運用,推進黨的中心工作的完成;始終突出思政課教學的政治性、黨性,把立德樹人、為黨育人作為思政課教學的根本任務。三者構成了一個統一整體,缺一不可。
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務。思政課教學作為上層建筑方面的實踐活動,必須為經濟基礎服務。在課程設置上,開設反映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發展的最新成果的課程,以適應和服務黨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務,堅持用反映時代特征和實踐要求的最新科學理論成果指導黨的中心工作實踐。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主要任務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因而這一時期思政課教學除了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類課程,還開設了關于中國革命相關問題的課程,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民運工作”“中國問題”等,并相應進行革命理想和信念教育、組織紀律和任務業務等方面的教育。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思政課教學是圍繞黨的主要任務而開展,即實現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轉變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因而除了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還開設了“新民主主義論”“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形勢與任務”等課程,對學生進行國內外形勢、黨的方針政策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教育。改革開放以來,黨的主要任務是使人民擺脫貧困,實現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奮斗目標,因而思政課程除了設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還有“思想品德和法律”“形勢與政策”“思政實踐”等課程,教學內容進一步理論化、系統化、規范化。
(二)堅持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的高度統一
政治認同是指對政治制度、政治機構、政治立場、政治主張、政治道路等政治體系的支持、贊成以及擁護的傾向。縱觀黨的百年思政課教學史,思政課教學就是引導學生對黨和國家的政治權力、政治立場、政治制度、政治價值以及權力的實施和運行等的認同,包括維護和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認同黨的治國理政方略等。沒有對黨和國家政治體系的高度認同,就無法在思想上、言行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無法實現黨的主要任務。
思想認同是指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科學性、體系性、有效性、指導性的認同。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等各有不同,但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對黨和國家的性質、發展方向、道路、思想理論主張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認同。
理論認同是指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具體表現為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以及與之相應的其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指南,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是經過長期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的思想理論。思政課教師只有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科學有效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并且做好思政育人工作,更好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培根鑄魂。
情感認同是指在感情態度上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認可、贊同。在思政課中開展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法治等內容的教學,使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和偉大的祖國、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穩定的態度與深厚的情感,從而將這種情感投入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變成改造世界的行動自覺。
在這“四個認同”中,政治認同是前提,思想認同是根本,理論認同是基石,情感認同是靈魂和境界,四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思政課教學的內在本質要求。
(三)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與傳播、價值引領與科學理性的統一
從黨的百年思政課教學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既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也是教師不斷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研究和運用的過程,能夠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促進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大眾化。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傳播的過程中,高校思政課教師既要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價值引領作用,又要堅持用科學理性的思維、態度研究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思政課教學要做到“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表明價值引領與科學理性是思政課教學的指針和方法。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堅持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價值引領作用,引導學生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堅定不移地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地把個人夢建立在中國夢的基礎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貢獻個人力量;必須注重用科學理性的態度和方法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推動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入腦、入心、入行,使思政課成為大學生終身受益的課程。
(四)堅持“全領域、全過程、全方位”的融合統一
“全領域”是指世情、黨情、國情以及學情等領域的實際情況。“全過程”是指思想理論的歷史發展過程。“全方位”是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內容。從黨的百年思政課教學史中可知: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革命歷史或中國共產黨歷史、國內外的形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方面的教育,是思政課教學的主要內容。要講透、講活這些教學內容,必須緊密聯系世情、黨情、國情和學情;必須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分析其創立和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和科學性,以及分析其對未來的指導作用;必須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全方位地了解和掌握其精神實質。這三個方面的教學要求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增強思政課教學針對性、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的必然要求,缺一不可。
(五)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教法研究與學法指導、教師發展與學生成人成才的統一
縱觀黨的百年思政課教學史,思政課教學的過程既是理論教學的過程也是實踐教學的過程,通過理論教學總結提升理論和指導實踐,通過實踐教學感悟和檢驗理論、豐富和發展理論;既是教師不斷地研究教法以有效傳授理論的過程,也是教師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以促進學生有效接受理論的過程;既是教師在不斷研究和傳授理論中促進自我發展的過程,也是教師在有效傳授理論中促進學生成人成才的過程。思政課教學離開實踐談理論就會空洞無力,離開學法談教法則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力,而缺乏學習力的學生難以成人成才。在這三者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是形式,教法研究與學法指導是方法,教師發展與學生成人成才是目的,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思政課教學的基本要求。其中,思政課教師的發展是關鍵,沒有思政課教師的發展,其他的一切均難以達成。黨的百年思政課教學史也是一部思政課教師成長史。思政課教師研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研究世情、黨情、國情和學情,與時俱進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就是他們自我發展的過程。有了思政課教師的發展,才能促進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改革創新。因此,高校要把思政課教師培養成為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
百年黨史蘊含著豐富的智慧,是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好思政課最好的智力資源。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陣地、主渠道,在解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上至關重要。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善于從百年黨史中總結經驗,深刻認識這些基本經驗是指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輝煌成就的重要保障,充分認識思想政治工作作為黨的經濟工作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線作用,進而在思政課教學中堅持和運用這些經驗,以不負使命和擔當,為學生導好航、為黨育好人、為國育好才。
參考文獻
[1]王樹蔭.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胡椿,趙秉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設置的歷史與經驗[J].高校理論戰線,2009(12).
[3]崔秋灝.改革開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沿革[J].世紀橋,2008(1).
[4]楊彩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設置的歷史沿革[J].教育與職業,2012(18).
注:本文系2020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三全育人視野下廣西高職院校大學生政治素養強化提升研究”(20FDJ010)、南寧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度高層次人才科技項目“基于立德樹人視野下的高校教師思想政治與師德師風建設研究”(2021GCC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蒙運芳(1971— ),廣西賀州人,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南寧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