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的實施,不僅對教學目標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還為教師進行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的創新指引了方向。從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情況來看,部分教師仍舊按照傳統的教育思路組織教學活動,脫離學情,導致學生對“學什么”“怎么學”“如何學”等感到迷茫,難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文章分析了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明確了初中歷史教學的具體要求,基于新課改的要求,從多角度進行了教學策略的分析,以期促進初中歷史有效教學的開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新課改;有效教學
作者簡介:楊柳(1971—),女,山東省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四中學。
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是新課改對歷史學科教學提出的目標與原則[1]。歷史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如何讓學生探尋其真相、認識其規律,是需要教師重點關注的問題。然而,在現階段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興趣不足,教師教學銜接不到位、教師教學方式單一等問題較為突出,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質量。針對這一情況,本文以問題分析為切入點,結合新課改對初中歷史教學的具體要求,從創設教學情境、改善互動方式、創新課堂提問、開展小組合作、加強素養培養等角度,進行教學策略的分析。
一、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待提升
興趣是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關鍵情感,對學生未來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是一個較突出的問題,究其根本原因,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壓力。初中階段的學生學習的科目比小學階段的多,他們的學習壓力較大,而歷史學科的內容相對抽象,且歷史事件與學生當下的生活相距較遠,學生容易在學習中產生疲倦感。二是師生互動不足。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尤為重要,但部分教師受傳統教育思維的影響,過于重視知識講解,在課堂中采用“填鴨式”教學法,缺乏與學生交流互動,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被激發。
(二)教學銜接有待加強
把握好每一個教學環節,做好教學環節的銜接,是保證教學活動有序且有效推進的關鍵。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對教學銜接認識不到位,存在目標不明確、組織不嚴密等問題,這對教學活動的整體效果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2]。部分教師對新課標的要求認識不足,對教學安排缺乏宏觀把控的能力,其教學活動存在隨意化的問題,影響了教學質量。部分教師受專業水平、教學經驗等因素的限制,未能進行良好的教學設計,影響了教學銜接的效果。
(三)教學方式有待優化
教學方式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運用的指導方法。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積極性,還有助于提升教學活動的質量[3]。然而,在具體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運用的教學方式較單一,他們未能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或學習情況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和優化,影響了教學效果。此外,部分教師在歷史資料拓展和教學范圍的延伸方面能力不足,僅局限于教材內容開展教學,或按照時間軸進行歷史知識講解,難以引導學生形成清晰的歷史觀念和知識體系,限制了學生深度學習活動的開展。
二、新課改對歷史學科教學的要求
(一)基于唯物史觀看待歷史
唯物史觀是指用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歷史,包括生產力、社會形態、社會制度等,以此發現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這能為學生學習歷史、認識歷史以及改造社會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和價值導向[4]。唯物史觀的滲透還有利于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深度挖掘和有效探索,幫助他們形成科學正確的歷史觀,助力其人文素養和思維能力的提升,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提供更多的動力。
(二)基于時空觀念考察歷史
了解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是學生應具備的關鍵能力。加強時空觀念的滲透具有積極的作用:一方面可加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記憶,使學生在有序梳理歷史事件的過程中,提高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使其能從時間、區位等要素對歷史事件進行比較與聯系,形成橫縱交叉、內外兼顧的思維模式,助力學生整體把握歷史事件,為其后續進行更深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基于史料實證了解歷史
史料是歷史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其能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從史料實證的角度引導學生探究歷史、了解歷史,這既可以幫助他們認識歷史,培養其科學的辨析態度,使其掌握有效的探究方法,還可以使其學會思考、深度學習,從多個角度理解歷史,正確判斷歷史資料真偽,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基于客觀分析表達歷史
歷史解釋是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度與方法。為使學生學會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教師應從多角度培養學生客觀分析歷史的能力,如設立問題、還原事件、剖析細節等,使學生能夠基于一定的認知對歷史事件進行全面、客觀且理性的認識與思考。
(五)基于家國情懷探索歷史
歷史是敘述和闡釋人類歷史進程的一門社會性學科,教師從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角度探索歷史,既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還可以引導其發現社會發展的規律,以史為鑒、奮發圖強,繼而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感與民族責任感,落實德育。另外,家國情懷是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教師以此為切入點開展教學,可促使學生遷移和內化歷史知識、陶冶情操,促進學生成長。
三、新課改下的初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分析
(一)創設教學情境
歷史學科的內容相對抽象,教師若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就難以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對此,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如數字課件、投影、微視頻等,創設教學情境,重構歷史課堂,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歷史情境中獲取知識,深化理解,這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積極的作用。例如,在“三國鼎立”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了解歷史背景、掌握知識要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運用多媒體的影音播放功能,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節選片段,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深化學生對三國時期社會環境的認識,從而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發展過程。教師還可以引入視頻《說唱臉譜》,結合相關史料,引導學生客觀、理性地評價歷史人物,多角度認識曹操,明白其在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教師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對歷史的認識;另一方面可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其自主學習、客觀分析歷史的能力,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改善互動方式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過于主導課堂,導致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師生互動效果比較差。良好的師生互動是構建有效課堂的前提條件和重要基礎,改善師生互動的方式,不僅對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具有積極的作用,而且對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有促進作用。教師可以從以下兩方面改善師生互動。其一,以多媒體改善師生互動。多媒體的引入與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學方式,為學習氛圍的營造提供了支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促進師生、生生之間開展交流互動。其二,以游戲改善師生互動。游戲是活躍課堂氛圍、實現趣味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將游戲活動引入課堂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以“堯、舜、禹人物識別”這一內容的教學為例,教師可運用希沃白板軟件中的游戲模塊,如趣味分類、知識配對、分組競爭等,設計多個配對選項,如“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穩定局勢”“鼓勵人們開墾農田,發展歷法,適時耕種”等,讓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進行歷史人物與歷史知識的匹配,以此加強他們對歷史知識的掌握。
(三)創新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對學生深度學習的開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5]。然而,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提問環節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師未能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時間、設問方式單一、重提問輕反饋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應結合現實需求和學情特點,優化設問內容,創新提問方式,不僅要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還要注重反饋,達到學思融合的效果。例如,在“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一課的課堂提問中,教師可通過設計思維導圖,串聯并展示“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歷史巨著《史記》”“道教和佛教”等內容,利用一些教學軟件或教學道具,如希沃蒙層、Xmind等,導入相關問題。以“造紙術的發明”這一內容為例,教師可設計如下框架:①早期書寫材料分析(甲骨、簡帛或青銅器上)→②發明(西漢時期,掌握造紙的基本方法)→③改進(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④意義。這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建構知識體系。課堂提問的方式很多,如檢查性提問、總結性提問、鋪墊性提問、探討性提問等,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目的以及知識的學習難易程度,有效選擇與創新提問方式,還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間,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開展小組合作
開展小組合作,一方面可突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其主觀意識;另一方面可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協作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的小組合作活動開展方式不科學,導致小組合作的效率不高、學生互動不強,未能將合作學習的作用發揮出來。為了保證小組合作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實施,教師還需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分組。分組是小組合作的第一步,教師可根據實際學情進行分組,如同階段分組、混階段分組等,并幫助小組確定學習的具體方向。二是分工。教師可以結合組內成員的性格、能力、學習情況等信息,為不同小組成員匹配不同崗位,如協調員、發言人、小組長、記錄人等,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發揮作用。三是分題。因材施教是實施教學的重點和關鍵,教師應針對各學習小組的實際情況和發展層次,為他們安排與其能力相對應的討論主題或學習任務,促使其共同成長。例如,在“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一課的小組合作中,教師可讓各學習小組分別領取和探討不同的主題任務,如“為什么賈思勰強調農業生產要順應天時地利?”“祖沖之在天文歷法、機械制造方面有哪些成就?”“曹魏時期的書法名家有誰,其書法特點如何?”等。這既可以引導各組成員進行深度思考,又可以使他們在交流探討中整合和分享知識,實現共同發展。
(五)加強素養培養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應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設計教學目標,將核心素養培養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以核心素養培養作為課堂設計的切入點,既要更新教學觀念,又要優化教學模式,使學生進行更有意義的學習。例如,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形勢圖和淝水之戰動態形勢圖,并提出相關問題:這一時期的特點是什么?前秦、東晉分別是哪個民族建立的?為什么前秦80余萬兵力打不過東晉8萬兵力?如此可以加深學生對前秦失敗原因的理解,并提高其歷史解釋能力。教師也可以通過讀圖識史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孝文帝遷都、改革等內容展開探究。教師還可以運用時間軸工具,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提升其實證辨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內容與細節的調節,如單元主題、關鍵問題、大概念體系、歷史情境等,這對學生綜合素質以及核心素養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結語
創設教學情境、改善師生互動、創新課堂提問、開展小組合作和加強素養培養是有效開展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措施。教師應通過有效的歷史教學,深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使其對歷史發展形成更為理性和深刻的認識,同時,引導其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等,落實育人任務,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德云.以新課改為基礎的初中歷史教學模式分析[J].華夏教師,2022(8):79-81.
[2]徐滋潔.論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方法的創新[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11):22-24.
[3]陳興友.初中歷史有效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11):91-94.
[4]張義科.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策略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16):29-30.
[5]戴東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探析[J].考試周刊,2021(58):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