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桐 薛文娟
摘要: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水產養殖作為農業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障地區營養補給和食物供給的重要來源。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信息化轉型的關鍵階段,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移動智能終端的快速普及,為信息化產品設計領域增添了活力。移動端應用程序因其強大的傳播功能深入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催生了一系列農業應用程序,有效地介入農業生產生活中。文章以長三角地區水產養殖為代表,闡釋區域農業的基本內涵,基于用戶體驗理論,分析當前農業信息化產品存在的痛點和用戶體驗的局限性,以區域農業信息化產品“魚管家”應用程序作為設計實踐對象,基于用戶體驗五要素理論,從戰略層、范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五個層面,展現從抽象概念到具體產品的完整設計流程,優化產品信息架構,豐富用戶體驗層次,給用戶帶來便利體驗,體現“5G互聯網+智慧漁業”的理念,充分發揮移動端應用程序在漁業養殖中的工具優勢。文章旨在為區域農業信息化產品提供可規模化復制的設計策略,推動農業信息化產品的設計發展,對促進農業信息化轉型升級、推動數字技術和農業生產深入融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等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區域農業;信息化產品;用戶體驗;長三角區域;水產養殖業;移動端應用程序
中圖分類號:F323.3;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3-00-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江蘇省研究生實踐創新計劃項目成果,項目編號:SJCX22_0241
0 引言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黨和政府從我國農業發展實際出發,明確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方向。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信息化轉型的重要階段,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快速普及和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移動端產品憑借其強大的傳播功能已經滲入用戶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此出現了一系列與農業技術相結合的應用程序,有效介入了農業生產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傳統農業優化升級,加快農業實現信息化、現代化轉型,推動數字技術和農業生產深入融合。
同時,通過對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和農業信息化產品的調查分析發現,當前的農業信息化產品在功能架構、用戶體驗等方面存在局限性,用戶黏性弱,導致移動端應用程序無法發揮出農業信息化服務的優勢。本文從用戶體驗的五要素角度對區域農業信息化產品進行設計,為區域農業信息化產品提供可規模化復制的設計策略,對促進農業信息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區域農業和用戶體驗概述
1.1 區域農業
區域農業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的農業生產,區域空間內的農業生產既具有條件、特征和發展方向的共性,又存在與區域外農業生產的差異。區域農業生產過程既是自然再生產過程,又是經濟再生產過程,同時具有經濟和自然兩大屬性。區域農業的形成受資源、市場、位置、技術、環境、政策等因素的共同影響,在有限范圍內,自然條件、社會條件和生產特點的相似性構成了區域農業存在的客觀基礎。
以長三角地區為例,長三角是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區域之一,區內河湖眾多,廣闊的水域面積為淡水養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自然資源豐富是區內水產養殖業較為發達的重要因素。區內人口稠密,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也位于全國前列,是我國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
長三角地區水產品消費總量約占全國水產品消費總量的25%,消費的水產品種類多樣,對優質水產品有著巨大的需求,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各種產業鏈的形成,提高了水產養殖的專業化程度。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發展格局下,區域農產品市場逐漸整合,促進了區內水產養殖業的聚集,為長三角區域水產養殖業提供了客觀基礎。
1.2 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概念由設計心理學大師Donald Norman提出,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被廣泛認知。所謂用戶體驗是指用戶對所使用的或希望使用的產品、服務或系統,在心理、生理、情感、行為等方面的認知、反應和綜合感受,貫穿使用過程中的各個階段,并且通過特定的設計對象,為用戶提供一段可記憶的、能反復的、可延伸的體驗。用戶體驗受用戶、產品、應用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在主觀感受、適用領域等層面產生多種表現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感官、情感、認知等方面,適用于人機工程學、美學、心理學、交互設計等領域,是多維度的廣義概念,根據應用場景的差異,其實用價值、美學價值、情緒價值等價值重點也有所不同。
在《用戶體驗要素: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設計》中,基于用戶接觸產品時的先后順位,Jesse James Garrett將整個產品設計流程概括為戰略層、范圍層、結構層、框架層和表現層五個要素[1],最早應用在網站設計中。由于可接受性較高,所以成為通用的指導用戶體驗設計人員設計的重要理論依據,并逐步拓展到PC端、移動端等各式各樣的互聯網產品設計領域。
在這五個要素中,戰略層是指產品目標及用戶需求,為整個設計流程奠定了基調,是產品設計的基礎。在確立產品目標時,要明確產品定位和產品要滿足的用戶需求,即用戶從產品中可以得到或者期望得到的價值。范圍層是指功能規格及內容需求。設計范圍層時,要在戰略層的基礎上,把概念化的抽象需求及目標細化,轉化成具體的產品功能,對產品的核心功能進行說明,挖掘產品功能的范圍,按照功能的重要性分出優先級。
結構層是指交互設計和信息架構。確定好產品功能及用戶需求后,組合排列功能,使功能之間的交互具備一定的連貫性,充分考慮功能之間的連接邏輯,使之符合用戶的使用習慣和思考方式。框架層包括界面設計和導航設計,這些功能入口都要在結構層信息規劃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布局和設計。表現層主要指視覺設計,是產品中直接影響用戶感受的重要因素。這是集合內容、功能、美學的綜合性設計,最終的設計成果需要滿足其他四個層次的目標[1]。
這五個層面層層相扣,展現了一個產品從抽象概念到具體產品的完整設計流程,總結了用戶使用產品的全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需求,包括選擇產品前、使用產品時和使用產品后各個階段。因此,有效運用用戶體驗五要素理論框架,對產品進行詳細研究與思考,對產品本身的開發、設計和產品的用戶體驗都十分重要。對于農業信息化產品而言,則要從產品端和用戶端綜合考慮用戶體驗。
2 基于用戶體驗的區域農業信息化產品設計——“魚管家”應用程序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互聯網的快速普及促進了農業信息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互聯網企業面對廣闊的市場,開發了眾多農業應用程序,用戶利用這些移動端應用程序,可以查看農業資訊,學習農業技術,享受農業服務,轉變了傳統的銷售模式和生產方式。但由于發展時間較短,缺乏經驗,以及農業自身的特點,這些問題逐漸顯現出來。
對具有代表性的數十款農業信息化產品進行分析發現,當前的農業應用程序主要包括傳播農業資訊、農產品銷售、農業技術學習、農產品溯源等,其中以農產品供銷類為主,而輔助生產的技術工具型產品較少。研究概括這些產品的不足,主要表現為三方面。
第一,在產品功能上,產品提供的功能服務與用戶需求的適應度較低,即產品功能供給與用戶需求不一致,產品所提供的應用價值不能滿足用戶需求。
第二,在操作難度上,產品操作流程復雜,用戶理解和掌握應用的難度較高,所付出的學習成本超出用戶的可接受范圍。
第三,在表現形式上,產品的功能模塊、交互方式、視覺設計等未充分考慮用戶的體驗感受,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2]。另外,這些應用程序主要針對種植業,忽略了養殖業龐大的消費市場和從業人員基數。隨著農業信息化產品的逐步細分,市場對豬牛羊、水產等養殖領域應用程序的需求凸顯。
水產養殖是農業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障食物供給的同時,在補給營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研究設計水產養殖應用程序,促進長三角地區形成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專業分工的水產養殖集聚地,實現技術設備與互聯網產品的綜合應用,提高養殖生產效率和信息化水平,將科技成果轉變為現實生產力[3]。
在前期的調查基礎上,本文積極利用新媒體,深入分析和研究當前農業信息化產品的痛點,以促進長三角地區水產養殖業發展為設計目標,基于用戶體驗五要素,設計開發智慧漁業養殖應用程序“魚管家”,為水產養殖業的信息化轉型及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規模化復制的策略。可以根據本區域的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發展戰略和實施路徑,推動水產養殖業實現由傳統的人工養殖向數字化、智能化養殖的轉化與升級,提高水產品質量,促進漁業從業者持續增收,保證漁業市場供應充足,為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賦能。
2.1 戰略層
戰略層是指產品目標和用戶需求,戰略層的確立主要針對產品需要為用戶提供什么功能或服務以及用戶能夠從產品中獲得什么價值兩大問題。
第一,產品目標。“魚管家”應用程序是一款將物聯網設備、5G互聯網和移動端應用程序相結合,助力漁業數字化轉型的信息化產品,同時也是一款工具型應用程序。通過該產品可以實現漁業養殖過程智能化、簡單化,并基于與物聯網傳感器等設備的連接實現管理過程的精準化、可視化。
第二,用戶需求。用戶使用智能手機就可以實時掌握魚塘情況,遠程操控智能設備,實現高效投料、施藥,降低成本,減少養殖風險,提高養殖效率和收益水平,養殖人員不再需要長期半夜巡塘,降低勞動強度。另外,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充分研究養殖群體的用戶特點,簡化操作流程,使用便捷,降低實際應用時的使用難度。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式各樣的農業信息化產品層出不窮,服務水平和產品質量也參差不齊,使產品的服務供給適應用戶需求成為當前面臨的關鍵問題。因此,確定戰略層時,需要進行詳細的前期市場調查,而且要在設計過程中不斷優化完善。
2.2 范圍層
設計范圍層時,要在戰略層的基礎上,將概念化的抽象需求及目標細化,轉化成具體的產品功能及內容。范圍層主要是對產品的核心功能進行說明,一層一層挖掘產品功能的范圍,按照功能的重要性分出優先級。在“魚管家”應用程序設計中,將用戶需求分為三個層級。
第一,基礎需求。用戶個人信息關聯的賬號,用來管理用戶的個人信息、魚塘信息以及魚塘設備情況,在此基礎上提供幫助和反饋等衍生的客戶服務,便于及時接收用戶反饋,解決用戶痛點,并為后續產品迭代升級提供數據支撐。
第二,核心需求。在滿足用戶個人信息管理的需求之后便是養殖的核心需求,將高度集成化的物聯網設備和5G網絡相結合,提供實時水質監測、遠程智能控制、智能投喂等服務,減少用工、用電,節約成本,提高飼料利用率,實現精準控制和智慧養殖,增加養殖收入,降低養殖人員的勞動強度。
第三,信息獲取需求。智能設備在魚塘獲取的數據,通過產品端呈現給用戶,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用戶可以根據獲取到的數據信息在應用程序中進行能動操作。并且系統也可以根據數據情況自動發送提醒消息至用戶,通過這個過程實現設備端、用戶端、產品端的信息傳輸閉環。在設計范圍層的過程中,要基于大量產品調研、用戶反饋和使用數據支持。
2.3 結構層
結構層是指交互設計和信息架構。
第一,交互設計。“魚管家”應用程序的交互流程為用戶首先添加魚塘和設備,用戶可以查看設備在魚塘獲取到的實時數據,并根據數據在應用程序中遠程操作設備,給予用戶反饋,形成一個良性互動的在線養殖系統。“魚管家”應用程序立足于當前我國漁業養殖群體的特點進行交互設計,交互框架符合信息化產品交互邏輯,符合目標用戶使用習慣,交互操作流程簡便快捷、準確直觀。
第二,信息架構。范圍層的三層需求緊密相連,構成“魚管家”應用程序的三個板塊,分別對應“魚塘”“消息”“我的”三個模塊,這里使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直觀清晰地繪制產品信息架構。在結構層的設計過程中,需要精簡用戶的操作步驟,準確引導用戶去往指定頁面,完成目標。
2.4 框架層
框架層是指界面設計、導航設計。在框架層的設計過程中,要根據結構層設計已經完成的信息架構規劃,合理布局相對應的功能入口,實現這些功能入口的使用效率最優化。信息架構中“魚塘”“消息”“我的”三個模塊分別對應三個主頁面,主要通過繪制低保真原型圖的形式來初步確定頁面布局,在后續的推進中不斷優化頁面布局。
在“魚塘”頁面中,頁面頂部提供定位信息,展示當前定位環境中的氣候數值,頁面主體為用戶所添加魚塘的實時數值,通過卡片式設計區別不同魚塘,數值下方則是所添加的設備,點擊不同的設備按鈕,就可以跳轉至對應設備的操作界面。
在“消息”頁面中,頁面頂部為搜索框,便于查找信息,頁面主體為消息內容,按照信息層級分為警告、提醒、通知信息,點擊相應層級則可以查看信息具體內容。
在“我的”頁面中,頁面頂部展示用戶基礎信息,頁面中部功能區為產品的基礎功能,如添加魚塘、添加設備,與“魚塘”頁面部分功能重合,降低用戶對操作目標的記憶難度,聯系客服則為用戶提供人性化幫助,頁面主體部分針對用戶提供相關個性化服務。
三個主頁面底部均為三個導航按鈕,與其他主流信息化產品操作方式一致,間距合理,簡便快捷,有效避免誤操作。框架層的重要意義在于優化功能入口的布局,使用戶快速接受新產品,熟悉主要頁面和關鍵布局,降低用戶的操作難度和學習成本,使用戶在短時間內熟悉產品的使用流程,以增強用戶黏性。
2.5 表現層
表現層是指視覺設計,是產品中直接影響用戶直觀感受的重要因素。“魚管家”應用程序的視覺風格簡約、清新,漁業與水不可分離、相輔相成,因此選取代表水的藍色為界面整體的設計色調,黑白灰作為輔助色,在視覺上區分出不同層級信息的優先級順序。界面底部導航欄圖標采用線性圓角圖標,通過不同透明度的小塊面與線性邊框相呼應,使其更加具有視覺沖擊力,并通過不同顏色表現不同狀態。其他圖標主要為功能性圖標和提示性圖標,風格以線性圓角圖標為主,顏色為主題色和輔助色。字體則通過不同的顏色、大小、粗細的設計來區分出不同信息層級的重要順序。整體界面視覺風格統一,色調清晰,信息內容主次分明。
表現層是一個綜合設計過程,集合內容、功能和形式產出最終設計,這個過程需要綜合考慮戰略層、范圍層、結構層、框架層四個層面的全部目標。根據產品特點設計界面時,可以利用與產品相適應的設計原則,還需要注意其他感官因素,如觸覺、嗅覺等。
總之,用戶體驗五要素理論以產品為出發點,從用戶和產品兩個方面研究用戶體驗,將用戶體驗按照設計流程劃分為五個層次。隨著該理論在互聯網時代被廣泛應用,學術界對用戶體驗理論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運用該理論分析用戶體驗的局限性也逐步暴露出來,例如,該理論未重視用戶的心理、情感、感知等主觀感受。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需要將用戶的主觀感受作為重要因素融入產品設計中,運用正確的調查研究方法,探索用戶的真實需求,遵循理論指導的同時,在實踐中根據市場需求、目標用戶的不斷變化,提出與之相適應的策略與優化方案,從而增強產品的適用性、易用性[4]。
3 結語
本項目基于移動智能終端和高度集成化物聯網設備,從用戶體驗五要素理論出發,設計并開發智慧漁業信息化產品“魚管家”應用程序,體現了“5G互聯網+智慧漁業”的理念,充分發揮了移動端應用程序在漁業養殖中的工具優勢。用戶可以實時掌握魚塘狀況,遠程開啟物聯網智能設備,智能預警、一鍵操作、遠程遙控,使用便捷、領先的物聯網傳感器技術,使水質指標監測更準確、更穩定,極大地提高了水質數字化檢測和實時診斷能力,魚不再因半夜缺氧而死亡,養殖戶不用再長期半夜巡塘,實現高效投料、施藥,為漁業提質增效,為養殖戶減負增收。
長三角地區的智慧漁業發展水平領跑全國,產業發展環境逐漸完善,這與產業環境優化、數字技術進步、商業模式改進與政府政策支持等因素密不可分。盡管如此,區內漁業數字化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漁業信息化轉型還需要深入發掘漁業發展需求和趨勢,建立基于物聯網的漁業養殖和信息管理系統,根據需求延伸生產、銷售、運輸、倉儲、生鮮供應、金融服務等功能,為建設數據互通的一體化數字服務平臺和產業鏈提供健全的信息服務。總之,農業信息化產品設計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優化創新,農業信息化轉型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 王名祺.基于用戶體驗的工具型APP優化設計[D].成都:四川大學,2021.
[2] 劉倩,劉愛軍.移動互聯網時代農技APP發展分析及建議[J].浙江農業科學,2017,58(9):1671-1674.
[3] 尹瑩,楊懷宇,平瑛.長三角區域2008—2017年水產養殖業的時空演化研究[J].中國漁業經濟,2021,39(5):25-34.
[4] 徐芳棋,李昕.交互設計中的用戶體驗五要素綜述[J].流行色,2020(2):132-133.
作者簡介:高桐(1978—),男,江蘇南通人,博士在讀,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產品設計、數字媒體藝術。
薛文娟(1999—),女,山西臨汾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信息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