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楊 李楠竹 黃倍倍
摘要:藝術是人類對所生活世界認識的重新表現。新媒體表達基于一定的媒介,媒介是人與人、人與物之間信息交流和行為活動的物質與能量載體,具有被發現、被使用、被取代的特定生態周期。在媒介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成為新媒體藝術構建與傳播的推動者。在科技發展的促進作用下,數字媒體中新媒體藝術的沉浸式體驗能帶來良好的互動,促進藝術設計形式的革新,能提供跨領域的藝術交流,同時也是傳統藝術形式無法獲得的變革機遇,能夠創造出新的交互特征和沉浸式體驗。從人性角度、顯示文化及技術背景來看,新媒體藝術的交互性是通過時空、人機以及媒體交互參與的邏輯關系完成的。文章從媒介的視角分析新的藝術表達,系統梳理新媒體藝術的認知特性,構建新媒體藝術交互模式。通過交互過程揭示交互認知特性,通過時間與空間的交互性比較分析、審美主體與客體的交互性比較分析來研究新媒體的交互藝術。隨著新媒體交互藝術表達的不斷成熟,其從由信息技術支撐的新藝術表現形式,發展到在社會語境和不同領域中有目的、有意義的應用。VR技術在救援訓練中的應用、沉浸式體驗在超常設備研發過程中的功能和操作模擬,都是新媒體交互藝術應用于生產生活的極佳例子。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數字媒體;交互性
中圖分類號:J505;TP3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3-0-03
1 數字媒體藝術概述
在人類追求美的過程中,藝術是最偉大的創造,在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同時,使社會生活更加高雅。數字媒體藝術是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融合傳統藝術設計形成的新興方向,借助新媒體的多元化技術,對藝術設計的不足進行改良創新。
在大數據、虛擬現實和人機交互等技術的基礎上,將以新媒體為媒介的藝術和現代藝術范疇中的設計、音樂、舞蹈、戲劇、造型、聲音等元素相融合,讓用戶深入參與情境塑造,從而和用戶產生共鳴。隨著技術革命的周期越來越短,我國藝術設計領域的主流將會演變成數字媒體藝術,從而更好地滿足用戶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2 媒介視角下的藝術表達
新媒體技術的出現是20世紀以來人類文明傳播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文化的形態,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用戶的心智。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對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積極動力。新媒體藝術強調藝術表達必須具有連接性與交互性的特征,從而帶給藝術更多元的發展與突破。新媒體藝術引領了現代生活的新風潮,追求生命藝術化,在虛實交織的時空中,滿足人們對生活即時資訊的追求,并創造了人際交流全新的可能性。
2.1 媒介與藝術表達
媒介是藝術傳播的必要條件,將科學技術、美學、文學、心理學和行為學等諸多媒介相融合,從而刺激作者的創作能力,讓藝術的多樣性表達成為可能。用戶心智和精神狀態的改變成為新媒介和新技術發展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藝術的革新與顛覆。
用戶參與藝術的方式從傳統的單向模式轉變為雙向溝通模式,是新媒體藝術的重點,在人機交互的基礎上,跨學科、跨領域、跨媒介與新技術不斷融合,形成顯、隱和顯隱共生的藝術形態。
2.1.1 媒介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人人、人機間的數據交流以及某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和能量信號就是媒介。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指出,“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1]。他論述了相同媒介進化過程,以及媒介之間競爭、互動、共生等關聯結構狀態的媒介進化過程。新媒體是以新技術和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的傳播媒介,其特點是高互動性、高滲透性。
2.1.2 媒介與藝術
歷史上,人類具有利用媒介進行藝術傳播的習慣,最普遍的媒介包括貝殼、絲綢、壁畫、石頭等,媒介在藝術史上具有特定的生態周期,從使用、進化到更替,很難維持長時間的生命周期。例如,在16世紀,盛極一時的木刻版畫在具有細膩刻畫特點的銅凹版畫出現后逐漸被取代,隨著時代的發展,由于成本和速度要求越來越高,平板技法又完全取代了銅板技法。不同時代對媒介的需求不同,形成了一個時代科學與藝術的標記。
2.2 新媒體產生的影響
新媒體藝術設計具有無限的傳播復制能力,通過對新媒體交互性技術的運用,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信息的無限傳播,同時減少傳統藝術設計活動中的大規模重復性工作,極大地提高藝術設計效率和品質。對于規模較大的藝術設計工作,能逐步實現小批量的工作。
2.2.1 思維方式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意識形態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而人的思考模式和思想受傳播方式影響。法國媒體與社會理論家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在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媒體不單純以消息的價值為傳遞對象,更是從媒體的視角影響人們的感知方式和思考方法,人們往往依靠媒體來了解周圍的世界。
新媒體時代,大量零散的、非線性的圖像、音頻、動畫和視頻等媒體信息充斥人們的日常生活,而與傳統文本信息相比,這種新媒體信息是不需要上下文語境的,甚至是為了分離事實所進行的堆砌,而這時人類的思考模式也是非線性和拼貼的。
2.2.2 生活方式
隨著互聯網及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無時無刻不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媒介的更新正在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2.2.3 文化滲透
新媒體在變革人們生活的同時,影響到了精神層面,各類新型媒介的誕生引導著嶄新的全球文化現象。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指出,在進入一個文化時,會有更大影響力的媒介進入其中,并不是單純混接與嫁接,而是順勢演變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2]。
新媒體藝術符號容易與現代流行文化接軌,且具有時空交互性。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新的媒介日漸出現,新興的人機交互、遠程交流和虛擬現實技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展廳展覽和傳統文化傳播中。
2.3 新媒體藝術的表達
新媒體在信息技術的發展下應運而生。在新時代、新技術、新媒體和新思維的四位一體下,參與社會、政治、文化、美學等相關領域的藝術實踐,以交互為主要特征實現信息的互通和情感的交流。以虛實藝術為例,其可以讓用戶身臨其境,從而達成人與環境的交互目的,具有沉浸感、交互性、想象力等特征[3]。
3 新媒體藝術的交互形式
新媒體交互藝術中,任何一種交互形式、互動情節和藝術家體驗的情感都是依托隱秘的暗示或藝術創造中所附加的情感,讓受眾置于情境之中,達到傳遞和感染的目的。新媒體交互藝術跨領域的創造與創新,在展廳展覽、虛擬現實場景以及面向殘障人士的公共和私人空間等領域的應用十分廣泛。藝術家的“七情”是通過“六欲”的交互形式來創作的,其中所包含的寓意和情感則是運用獨特的藝術符號交互表達。未來的研究目光應集中于新媒體藝術交互性在各種情況中的具體表現,并力求建立完備的關于新媒體與藝術交互性語言的認知架構。
3.1 基于視覺感知的交互形式
視覺是新媒體藝術表現的第一優先級,用戶在觀察到事物的基礎上,將眼睛觀察到的內容過渡到知覺和審美體驗層面,身體觸碰等其他感官互動產生的沉浸感則解釋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情感。新媒體交互藝術作品側重視覺感官的表現形式,是要求用戶通過視覺來辨識作品內涵的表現意義,是一種視覺經驗行為。
3.2 基于聽覺感知的交互形式
人體感覺過程中較為重要的感官之一便是聽覺,任何與聲樂相聯系的信息都是由聽覺所接收的,其審美意義主要表現為隨聲而動。音樂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藝術資源,影視作品中的音樂豐富了藝術性。人聲在創作中起著內容表現的作用,當人聲充分參與到創作中,可以使創作內容的表現更加豐富多彩。每種聲音在自然界中都有其獨有的頻率,人與人、人與環境的交互也充斥著這些獨有的頻率,從而產生了聽覺感受。
3.3 基于觸覺感知的交互形式
以觸覺感知作為新媒體交互藝術的表達形式,可以具體體現為觸摸或身體接觸的交互方式,能拉近受眾與藝術作品的距離。觸覺是人體透過肌膚和神經網絡對物體形成的感受。在視覺藝術領域中,觸覺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因為只有看得見、摸得到,才能形成深刻的感受。觸覺感知不單單是感受作品,更多的是以觸覺感受和肢體接觸的方式拉近受眾與藝術作品的情感距離。
3.4 基于認知的交互形式
新媒體藝術的交互形式是指藝術家、受眾、作品和環境之間信息互通的方式。交互形式決定了作品以何種方式呈現主題,以及受眾以何種方式、途徑與作品發生信息交流。而這個信息交流的過程即受眾在欣賞藝術作品時的審美認知過程,即是通過感知、注意、記憶、情緒和反饋等認知行為獲取信息、加工信息、貯存信息及使用信息的認知模式。因此,新媒體藝術的交互形式直接體現受眾對藝術作品的認知模式,決定了藝術家的藝術理念、創作內涵和藝術情感能否順暢傳遞給受眾。
4 數字媒體視角下新媒體藝術的交互特性
4.1 新媒體藝術的沉浸式交互特性
新媒體藝術中,空間交互理論所研究的焦點是藝術作品對空間的依存性,即藝術作品的時間和空間之間具有較高的聯動性,使信息內容通過互動與體驗融入受眾的內心,從而得到全身心的沉浸感。沉浸理論是1975年由德國的實驗心理學家奇克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首先創立,亦可理解為沉浸的體驗,是指一個人在活動時充分參與到環境之中,并過濾掉一切不相關的感覺,從而達到流暢的境界。
多感官的沉浸式體驗過程,將數字虛擬的物質空間作為優先級,再進入心理空間?;拥挠押贸潭饶苡绊懯鼙娦蕾p作品時的狀態,在欣賞過程中產生濃厚的好奇心和興趣,獲得沉浸式體驗。
4.2 新媒體藝術的虛擬與現實交互特性
虛擬時空和真實時空的相互交錯是新媒體藝術虛擬性的常見特征,通過虛擬時空跳脫時間、空間的局限,在概念上通過數字技術模擬真實狀態,為藝術創作帶來了多種可能性[4]。新媒體藝術的創作者們通過虛擬藝術和接受者形成了交流,而虛擬藝術也表明了藝術創作者的基本品質是追求藝術的優質化。
新媒體藝術創作的核心是與受眾保持穩定的互動關系,但如果這種互動打破了機器在場的束縛,那么對受眾藝術認知的影響將成為創新進程中的重要綱領。
4.3 新媒體藝術的主體與客體交互特性
在新媒體藝術中,藝術作品的主體和客體都是可以彼此互動的藝術主體,即藝術家和欣賞者,兩者可以彼此溝通,雙方也共同得到了藝術感受[5]。在新媒體藝術的審美活動中,通過藝術表現、藝術意識以及情感的高度整合,揭示出審美主體和客體之間密不可分的互動關系。
新媒體藝術的內容,是與審美主體并沒有直接關系的新客體。但隨著社會審美實踐的深化,審美主體的精神境界逐步走向開放。此時,美學生活的主體開始成為文化美學主體與文化美學客體,體現出多媒體美學的交互過程,這也是交互接受與提升美學體驗的過程。
5 結語
數字媒體技術和新媒介美學之間的高度交互性,是新媒介美學產生與發展的必然結果,是藝術和科技之間的完美融合,它將藝術審美理論引入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新媒體藝術與當代藝術存在著自然的交互性。新科技和美學價值的融合,可以彰顯出新媒體藝術作品的美學價值,傳統藝術作品在新科技的支持下將擁有更強的審美體驗感,新科技也給創作者們帶來了更多的藝術形式,通過交互的表現形式,為受眾帶來更好的沉浸式體驗。
參考文獻:
[1] 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55.
[2]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5-16.
[3] 方興,鄭楊碩.新媒體藝術的現狀與未來探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6,28(3):166-168.
[4] 方睿,董斌.新媒體藝術交互性的時空特質[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1(2):258-264.
[5] 程狄.基于新媒體公眾平臺的交互性數字公共藝術設計與實踐:以中國畫為例[J].電視技術,2018,42(9):130-133.
作者簡介:焦楊(1980—),女,山東濟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及理論。
李楠竹(1999—),女,黑龍江綏化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建筑環境設計及理論。
黃倍倍(1997—),女,安徽蕪湖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建筑環境設計及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