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巖巖 劉芹

摘要:城市文化軟實力是一座城市形象的映射,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能夠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和知名度。西藏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資源,這些資源具有當地特色,但由于地理位置較為偏遠,未受到較多關注。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非遺”保護和傳承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只有加強對“非遺”的活態展示,才能將其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城市文化資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對其開展保護與傳承工作,進而發展文化旅游。增加“非遺”展示,是西藏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途徑之一。文章著力挖掘西藏擁有的天然優勢,分析當前“非遺”保護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出西藏發展文化旅游的建議,希望能夠提升西藏文化軟實力和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助力西藏發展。與此同時,文章對“非遺”展示與城市文化軟實力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指明西藏“非遺”展示所取得的成績,以及西藏“非遺”保護和傳承遇到的問題,提出應加強對“非遺”的傳承與傳播,挖掘城市文化內涵,塑造城市精神。將“非遺”展示與文旅發展相結合,能夠促使“非遺”煥發新的活力。因此,結合西藏發展現狀,提升當地文化軟實力,需要結合文旅發展,創新“非遺”展示形式;促進公眾參與,優化城市形象;推廣“非遺”,推進“非遺”保護并改善城市面貌,講好西藏故事。
關鍵詞:“非遺”;展示;城市文化軟實力;西藏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3-0-03
1 城市文化軟實力與“非遺”展示
“軟實力”這一概念最早由著名政治學家約瑟夫·奈提出,他認為軟實力不同于硬實力的強迫性,硬實力主要是通過軍事和經濟等外在因素提升國家影響力,而軟實力則是通過吸引來達到目的。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包含政治、制度、文化、價值觀等多方面內容[1],而我國學者則主要強調文化的重要性,將軟實力歸結于文化實力,提出“文化軟實力”的概念。隨著城市的發展,將文化軟實力運用于城市發展中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并由此衍生出“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概念。有學者將城市文化軟實力定義為城市通過物質、制度和精神文化,吸引資源自愿參與經濟建設,以此來提高城市的經濟效益。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界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的概念,其定義經過多次修改,可以概括為各族人民世代傳承、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主要包括表演、民俗活動、知識以及物品、使用工具和文化場所。“非遺”作為文化軟實力的一部分,對提升人民文化修養、城市綜合競爭力、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目前,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明顯進步,未來應從搶救、修復轉向傳承和推廣,使“非遺”深入家家戶戶。我國有關“非遺”的展覽較為豐富,包括長期展和臨時展,其中,“非遺”博物館和展館為人們提供長久性、固定性的展示空間;而臨時展形式多樣,時間不定。另外,我國設立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受到節日影響而策劃的“非遺”活動多達數千項,還有一些大型國際項目,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這些項目能夠將“非遺”展示給世界各地的人民,促進“非遺”傳播以及國內外文化交流。“非遺”展示不僅能夠讓大眾進一步感受“非遺”,還能帶動其衍生品銷售,樹立城市文化形象,加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推動城市及國家間的文化交流。
2 西藏“非遺”資源及其展示保護
目前,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已經取得一些成就,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以及56個民族各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在長期的發展中交匯融合成富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畫卷。西藏擁有繁多的文化資源,涵蓋文學、藝術和醫藥等領域,這些資源彌足珍貴。眾多的藏文化,主要可以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后者主要包括藏紙、藏香、唐卡以及壁畫等。目前,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關注的重點仍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西部地區較少被關注,其文化軟實力建設較為落后,對此,應加強西部地區文化建設和優化西部地區城市形象。西藏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在經濟發展方面有一定的優勢。進入新時代,西藏積極轉變發展模式,依托文化優勢和少數民族特色等彌補其地理位置和環境劣勢。在政府的領導下,西藏致力于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積極建設博物館、展館,與外界合作,策劃具有當地特色的展覽、展會。
2018年,當地完成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建設,項目主題為“一館一園”,以展覽為重點,結合多媒體設備,園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園,包含活動展演,融合藏式園林元素。2020年1月,拉薩市舉辦主題為“非遺保護·你我同行”的展銷活動,此次展銷活動邀請了“非遺”傳承人現場演示,拉近了人們與“非遺”之間的距離,使人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遺”,展示了拉薩豐富的“非遺”資源以及“非遺”保護成果,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了“非遺”的影響力。此外,西藏林芝于2021年9月參加廣東旅博會,此次展覽采用沉浸式技術,呈現藏式建筑、展廳以及歌舞,給人們帶來了身臨其境之感,吸引了許多人駐足觀看;援藏隊進一步挖掘林芝“非遺”內涵,設計近百款文創產品,打造林芝特有旅游品牌,實現了當地文化的有效傳播。
3 提升西藏文化軟實力的“非遺”展示路徑
3.1 發展文化旅游,講好城市故事
當前,我國進入小康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文化的重要性愈發凸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十四五”時期,要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博物館、展館是文化展示的載體,促使文化得到傳播。而如何利用各類展館、展會來展現城市文化內涵,必須作進一步思考。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固定展,通常以博物館為主,如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西藏達爾佳拉姆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中心;二是臨時展,可以在美術館或博物館舉辦,展覽地點不固定;三是生態博物館形式[2]。在進行展示規劃時,要打開思維,敢于創新,避免千篇一律的展覽形式,展現城市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形式多樣,以往的展示形式較為單一且重復,不具有獨特性,以圖文解釋為主,人們往往難以理解其表達內容,對其感到乏味與困惑,不能較好地傳達信息。在進行展示空間規劃時,應考慮多方面的因素,結合展覽的文化內涵,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投影等,充分調動人的五感,帶給人們全方位的感受,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這不僅能夠更好地詮釋“非遺”,其可觀性和敘事性還能使展示更具吸引力。
“非遺”展示能夠推動文化旅游發展。20世紀90年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受到重視,成為研究熱點,學術界開始關注“非遺”旅游,從有形轉向無形。2019年,西藏林芝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游客量達百萬人次,旅游收入增長15億元,于2020年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非遺”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可見一斑。《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受疫情影響,我國旅游人次首次大幅度下降(見圖1)。我國文旅應該如何發展引發了人們的思考。當前,國內旅游逐漸從資源開發轉向休閑度假,2020年末,我國A級旅游景區相較于上年末新增930個,休閑度假和鄉村旅游人次呈上升趨勢。在旅游過程中,人們會參觀當地的博物館、展館,以了解當地的歷史、人文,因此政府在進行規劃時要打造地標性展館,結合文旅,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政府要做好“非遺”展示工作,積極舉辦“非遺”展覽,利用好當地的“非遺”資源,深挖“非遺”內涵,打造優質旅游產品。“非遺”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這也能解釋為何各國將文旅視為城市形象的代表。因此,深挖“非遺”展覽的影響力,吸引國內外游客參觀,增強“非遺”展覽的趣味性,是促使“非遺”進一步傳播以及提升城市影響力的有效途徑。
3.2 利用數字技術推廣“非遺”
傳統的文物展示以圖文、實物展示為主,但“非遺”屬于無形遺產,形式多樣,其保護與傳統文物不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非遺”的傳播面臨著轉變保護形式的困境,如何在數字化時代實現“非遺”傳承成為現實問題。利用AI對“非遺”進行保護有以下優點:一是可儲存“非遺”數據,對“非遺”進行記錄,方便觀看和查閱;二是人工智能可以儲存聲音,還可以增強視覺效果,能夠更好地實現活態展示,如戲劇和歌舞等;三是人工智能能夠加深“非遺”傳承人的認知,使“非遺”得到優化,實現進一步發展。同時,這種保護形式符合當下社會發展趨勢,更容易得到青年一代的接納和認同。
數字技術豐富了“非遺”保護手段,提供了新的“非遺”保護方法。利用數字技術不僅可以保留表演藝術類“非遺”的真實性和原生態,還可以展現表演藝術類“非遺”的發展過程、相關歷史事件等,對其發展歷史時期中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進行保存[3]。近年來,西藏不斷推進“非遺”數字化建設,以此來解決“非遺”傳承的困境。目前,對“非遺”傳承人的數字化保護工作已基本完成,傳承人信息被收錄進信息庫中。據了解,西藏許多“非遺”傳承人的年齡較大,相繼離世,因此,針對高齡傳承人的數字化保護工作被擺在了首位。傳承人作為“非遺”的靈魂,做好對其的數字化保護工作,有利于延續“非遺”文脈,確保藏族優秀傳統文化長存世間。
西藏壁畫是西藏歷史的縮影,綜合了多方面因素,堪稱中國藝術的瑰寶。由于自然條件等因素,西藏壁畫變得非常脆弱,經過多年實踐發現,采用數字化保護和修復技術能夠將壁畫永久保存下來,儲存完整數據,可供后人欣賞。可以利用科學技術對壁畫進行虛擬修復,分析壁畫破壞過程,降低保護工作的危險度。例如,《格薩爾史詩》的數字化保護工作已經完成,該項目主要分為六個部分,其中“精品唱腔”和“藝人口述史”填補了史詩研究的空白,2014年通過了國家檢查,現已投入大眾使用。總之,數字技術對“非遺”保護具有深刻意義,是傳統與現代科技的交互融合,能夠更好地傳承“非遺”。
3.3 依托人才,打造西藏文化品牌
人才是“非遺”傳承的核心,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家更加注重人才培養,人才也是衡量國家實力的標準,實行產教融合,能夠較好地解決人才匱乏的問題。高校師生具有專業的知識儲備和創新意識,為了解學生對“非遺”的認識,相關機構開展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非遺”具有較強的感受力和創新力,對“非遺”有著較大的興趣。當前,亟須賦予“非遺”創新意義,與高校合作開展人才培養,讓“非遺”走進學校,利用設計學科的專業知識為“非遺”設計一系列衍生品。關于如何將“非遺”融入高校教學,目前正處于積極探索階段。
西藏一直以來十分重視“非遺”傳承和人才培養,2019年西藏自治區文化廳與城關區雪小學聯合開展“傳承民間藝術,守護千古文化”主題活動。此次活動主要教授拉薩風箏的制作技藝。拉薩風箏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面臨傳承人老齡化的問題。傳統技藝不可后繼無人,通過這次活動,能夠讓青少年親自感受“非遺”的魅力,體驗傳統技藝,深刻認識到保護“非遺”是每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為了加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應開設傳承人學習課程,提升其審美能力和拓寬其眼界,促進傳承人整體實力的提升。同時,在社會層面應對“非遺”進行大力展示,與外界進行充分交流,在“非遺”展示中融入品牌意識,推進產品創新,保留“非遺”內涵。另外,開發符合大眾要求的新產品,開創城市品牌,開發出大眾喜聞樂見的“非遺”產品,使文化走進大眾生活,激發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創生力量。
在進行“非遺”展示時,會涉及衍生品及文創產品的設計。藏族傳統文化具有獨特性,近年來被廣泛運用,且藏族的商業廣告充分保留自身特色并不斷創新,較多運用藏族宗教、舞蹈、服飾等文化元素,受到人們的喜愛。藏族品牌文化雖然存在一定優勢,但也受到一定限制。第一,在打造品牌時運用一些普遍化元素,容易給人留下刻板印象。藏族的文化元素是豐富多彩的,需要人們進行更深入的挖掘。第二,藏族品牌設計往往是圖案的簡單拼湊,設計手法單一,商家為了自身的利益,模仿他人設計,這不利于品牌的傳播。對此,需要各界人士積極探索,將藏文化推向市場,使其走向世界各地。
4 結語
加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需要充分運用好“非遺”,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加強“非遺”的傳承與創新,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構建和諧的生態環境。整合“非遺”資源,不斷提高城市文化軟實力,平衡城市發展,增強文化自信,提高人口素質,提升社會凝聚力、政府公信力和城市輻射力,進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衛海.城市競爭背景下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內涵解析[J].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35-38,45.
[2] 劉芹.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陳現狀綜述[J].齊魯藝苑,2018(1):4-11.
[3] 徐嘉慧.數字化技術對傳統藝術表演類非遺項目的保護與應用[J].戲劇之家,2021(33):31-32.
作者簡介:馮巖巖(1996—),女,河南安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會展與空間環境設計。
劉芹(1981—),女,江西樂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傳統建筑文化、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陳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