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大環境中,新聞傳播類課程思政的開展有利于為我國培養有新聞職業道德的新聞從業者,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在新聞傳播類課程和課程思政的融合設計與探索過程中,高校應當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從故事、案例、事件、現象等多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將思政元素與相關思政素材有機、系統地融入課程體系,從新聞職業素養、傳媒專業素養以及人文素養的提升三個維度展開課程思政。
[關鍵詞]新聞傳播;高校;課程思政
一、新聞傳播類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意義
課程思政是一種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綜合教育教學理念,指高校教師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把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價值引導與各類課程相融合,使其同向同行,相輔相成,形成協同效應,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標[1]。
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為高等教育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政策指導[2]。綱要強調,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要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促使課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廣泛共識,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全面提升,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樹人成效進一步提高。
(一)開展課程思政是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要求
高校肩負為國家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具備扎實的語言和文化功底、較為深厚的人文科學素養、良好的新聞職業道德。高校對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除了要求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具備傳統的新聞采、寫、編、評等專業技能和專業能力,還要求他們要不忘初心,飽含深情,既腳踏實地,堅持到現場、在路上,邁開雙腳走天下,又仰望星空,堅持勤學習、多思考,從宏觀大局精準洞察社會百態[3]。
(二)新聞傳播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是我國新聞傳播行業的預備人才,是未來新聞傳播行業內容生產的主體。新聞具有發布信息、傳遞資訊、反映社會發展現狀、引導輿論等職能。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我國新聞傳播行業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新聞傳播是黨和政府向社會進行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的主要途徑。新聞傳播事業的特殊性,要求新聞從業者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弘揚主旋律,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其在國際關系動蕩的整體局勢下,新聞從業者堅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顯得更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因此,高校的新聞傳播類專業必須堅持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和引導學生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樹立良好的新聞職業道德,為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培養堅定信仰、具備家國情懷的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
在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社交媒體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能夠表達觀點的平臺,使得“人人都是傳播者”。在日常生活中,學生經常在網絡媒體上瀏覽和發布信息。高校將課程思政融入新聞傳播類課程,提升學生網絡道德感,增強網絡法律法規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新聞傳播素養,提高學生對網絡信息的判斷力,從而進一步營造和諧的網絡環境。
二、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學在課程思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課程思政認識不足
部分高校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不夠重視。如部分教師還沒有意識到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仍然認為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學的主要目標僅僅是教授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政類專業教師或輔導員的責任。這種思想存在的根本原因是部分教師沒有意識到課程思政是從育人的本質出發,是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重要體現,是高校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體現。
此外,部分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時沒有做到將思政內容與專業課內容有機結合,沒有將課程思政內容融入課堂,使得專業課程內容與思政內容脫節。部分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將思政課程植入專業課教學的過程,采用的教學方法比較生硬,不僅沒有彰顯課程思政潤物無聲的意義,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課程思政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領的
作用。
(二)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存在不足
在大思政環境下,雖然越來越多的教師已經意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但是自課程思政概念提出以來,仍有部分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還未總結與摸索出一條經驗性的道路。首先,部分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尚未能很好地將思政內容融入課堂教學,在設計新聞傳播類課程時缺乏對課程思政元素的系統性和整體性規劃,對思政素材的挖掘不到位。其次,部分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難以把握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比例,對如何處理專業內容與思政內容的關系還有待探索。最后,在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學實踐中,課程思政的部分內容創新度和新穎度不足,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較難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存在教學方法和手段較為單一,課程思政素材比較單薄,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融合度較低等問題。這些問題導致新聞傳播類課程難以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在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學實踐中,各種對學生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案例、事件等都可以作為課程思政素材,這要求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在課程設計時做好充分的準備,豐富素材,找到最佳切入點。
三、新聞傳播類教學課程思政設計與探索
(一)完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的過程,要求高校堅持德育為先、以人為本。高校的人才培養要求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高校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在課程設計中要將課程思政內容融入教學活動。
高校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中心。這要求教師開展學情分析,在了解學生學習狀態的情況下開展教學活動,針對不同特點的學生展開不同的教學設計。在學情分析環節,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要了解在互聯網環境下成長的學生的整體思想狀態,他們是網絡原住民,對待社會事件的看法容易受到網絡媒體的影響。而網上信息繁雜,充斥著虛假信息和負面情緒,學生日常接觸的媒介主要類型是各類新媒體平臺,如各類短視頻平臺、直播等。針對這樣的學生特點,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應該注重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增強他們辨別虛假信息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從宏觀層面來看,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過程中,除了結合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思想狀態,還應該在國家規定的專業標準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結合具有學校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院系培養目標,以目標為導向,確定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的發展方向,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發展有機結合[4]。以新聞傳播類課程中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為例,教師要注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富有社會責任感,具有扎實的語言與文化功底和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的學生,要求學生掌握網絡與新媒體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掌握專業核心技能,具備相應的業務能力,具備良好從業素質,具有國際化視野,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高校在設置專業教學目標后,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還要將思政元素與相關思政素材有機、系統地融入教學體系。
(二)課程思政設計融合方法
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學的課程思政內容融入可以從新聞職業素養、新聞傳播專業技能以及人文素養的提升三個維度進行。
首先,在課程思政過程中,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要培養學生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來認識新聞現象、開展新聞工作。“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我國新聞從業者擔負著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營造良好氛圍的重任。因此,我國新聞從業者的個人素養和職業精神顯得尤為重要。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個人素養和增強職業精神。在課程思政素材挖掘方面,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可以從故事、案例、事件、現象等多方面挖掘思政元素。比如,在新聞史的學習中,教師對典型人物的介紹,可重點介紹新聞發展史上的著名記者,如邵飄萍、鄒韜奮等[5],了解“鐵肩辣手”的文人風骨和“以筆為刀”、愛國救亡的“韜奮精神”。學生通過對人物和歷史的學習,能從中領悟新聞職業精神,從而增強家國意識、提升個人素養。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也可以將當下熱門影視作品作為課程思政的良好素材,如講解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引導學生觀影明史。
其次,在提升學生新聞傳播專業技能方面,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樹立為黨發聲、為人民發聲的觀念。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堅持發表真相、堅持新聞的輿論引導,這些是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新聞傳播專業技能和新聞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在進行課程思政設計時,可以根據專業知識和內容,選擇不同媒體的典型報道或評論作為案例,將思政內容和課程知識巧妙結合,找到課程內容和思政內容的契合點。在媒體作品選擇上,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要以國內主流媒體作品為主,兼顧其他優秀媒體的作品[6]。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為例,教師在講新聞的選題和寫作技巧時,可以近期的《人民日報》相關報道為例,讓學生在了解時事和社會發展現狀的同時,學習官方媒體的報道角度與報道方式。
最后,在培養新聞傳播人才時,高校應注重提升其人文素養。當前的國際輿論環境日趨復雜,因此,我國的新聞從業者要拓展國際視野,具備相應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傳播的能力。高校的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教育內容,使學生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比如,在引導學生進行國際傳播案例分析時,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可以李子柒為例,探討李子柒短視頻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和對中國故事講述角度的選擇,引導學生在媒體實踐中有意識地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同時,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要善于將法治素養的普及作為課程思政的內容,融入新聞傳播類課程,讓學生逐步養成正確的法治思維,了解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新聞傳播中的著作權問題。
(三)建立課程思政效果評價反饋機制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以結果為導向的教育教學理念,效果評價及反饋機制的建立是必要環節,合理的評價體系可以保障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達成。目前關于課程思政的效果評價多從“學生認知變化”“學生行為變化”兩個方面展開,具體體現在學生成績的變化與日常學習行為習慣的改變上。此外,合理有效的教學反饋機制也是學生進行教學反饋的重要路徑,學生對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意見與建議等,可以幫助教師對課程思政的內容與形式進行調整與改進。
新聞傳播類課程具有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如新聞評論、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報道策劃等課程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因此,為評價此類課程思政的效果,高校有必要建立一套新的機制。首先,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可以通過判斷學生作品中展現的價值取向,衡量學生對課程思政形式的接受度,如新聞選題的選擇、新聞評論價值觀的體現等。其次,高校應建立起多元主體的課程效果評價反饋機制,適當邀請社會有關人士評價學生課程實踐成果,如邀請新聞傳播業界人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從而幫助學生增強專業素養和新聞職業素養。最后,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師應靈活運用新媒體平臺,鼓勵學生將實踐類作品上傳到新媒體平臺,讓學生正確使用媒體資源、在新媒體平臺上傳播正能量,并以傳播效果作為課程思政評價標準之一,由此推動學生不斷提高業務能力,教師也相應地調整課程思政教學方法與內容。
[參考文獻]
[1]張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發布[J].中國電力教育,2020(06):6.
[3]于艷.新聞人的職業素養[N].山西日報,2020-02-10.
[4]萬陳芳.新聞傳播專業實踐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的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1):228-230.
[5]李微.思政理念在高校新聞傳媒實踐教學中的融入與實現[J].傳播與版權,2021(07):113-115.
[6]廖金英.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改革設計探討:以《新聞學概論》案例教學為例[J].今傳媒,2021(07):4-6.
[基金項目]武漢學院校級科研一般項目“民辦高校新聞傳播類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設計與探索—以武漢學院為例”(項目編號:KYY202323)。
[作者簡介]李淑嫻(1994—),女,湖北武漢人,武漢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