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涂偉
摘 要:我國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這片土地上各民族文化交相輝映、相互融合,組成了多姿多彩的華夏文明。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有著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其中的民族歌舞與音樂是比較被大眾關注和喜聞樂見的形式,它對于豐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時代在快速發展,多元文化的引入和產生,使得原有聽眾就比較少數的民族音樂藝術逐漸趨于邊緣化的境地,再加上隨著傳統民族文化和音樂傳承人的不斷離去,使得民族音樂藝術也面臨后繼乏人的窘境。在此情況下,研究和探討如何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民族音樂藝術,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民族文化與民族音樂傳承的現狀,并對如何傳承與創新民族音樂藝術進行探討,旨在促進民族音樂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民族文化;傳承;視域;音樂藝術;探討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7-00-03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理環境造就不同的人群,也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藝術。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各民族文化又有著自己獨有的特色。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呈現出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狀況,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的民族文化因為其原有的人群少,傳播范圍小,再加上其他娛樂場地對文化藝術場地的擠占,使藝術原本就處于邊緣地位的生存環境就顯得更加艱難,因此,許多傳統民族文化就面臨失傳的危險。作為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民族音樂藝術,也是如此。因此,為了使民族文化及其音樂藝術重新煥發生機,就特別需要相關人士對其發展給予更多的關注。
一、中國民族文化的現狀
華夏文明是由多民族文化組成的,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地理條件、氣候特點,形成了不同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可以說,民族文化是其地域、氣候、風俗等各種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結合基礎上產生的,文化對一個地區的民眾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如果向前追溯,在農耕文明時代,由于交通不發達,各民族之間人員流動少,其文化都相對保持著原生狀態,文化的發展也是與人們當時的生活方式相適應的。但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后,隨著交通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及交通工具的發達,為各地區之間人員流動創造了更為便利的條件。隨著各民族間的互動逐漸增多,這樣就使得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也在增加,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交流與借鑒。到了現代,隨著科學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有的民族文化被時代的車輪碾壓,而逐漸消亡,有的因為傳承人的創新,從而使得其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傳承的弘揚,也顯現出其緊跟時代的文化特色。在當代,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的文化發展現象。不過,因為各民族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對于其文化的發展重視程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其民族文化發展也是存在較大差距。由于不同民族人口數量差距較大,其民族文化的受眾就必然存在數量上的差距。一般來說,人數較多的民族,其文化的傳承情況比較好,而對于一些人口數量較少的民族,其民族文化的傳播力弱,因而導致被越來越邊緣化的境遇。而且,隨著我國城鎮化節奏的加快,有的少數民族原住民離開了祖輩生活的地方遷往他處,這就導致民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環境地理條件,隨著原有外在環境的變化,物質基礎的消失,文化的傳承也受到了很大影響。另外一個原因是,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當地缺少就業機會,許多年輕人離開家鄉外出謀生,使文化的傳承出現斷層[1]。基于以上所述,都是造成原有民族文化逐漸衰落甚至消亡的原因。
由于民族文化的逐漸邊緣化,作為其中較具代表性的音樂藝術也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漸漸失去生機。但是,一花獨放不是春,只有保留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態,才能使中華文明更加興旺繁榮。但也不能否認,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文化與藝術必然會受到新技術與新文化的沖擊,面臨更加艱難的生存困境。然而,對于這樣的狀況,不能聽之任之,否則,民族文化的復興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所以,只有相關部門重視起來,才能更好地保護與拯救民族文化和民族音樂文化,使一些民族優秀文化能繼承和弘揚下去,繼續為華夏文明的繁榮增色添彩[2]。
二、民族文化與音樂藝術的關系
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長期共同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創造出來的能夠體現本民族特點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民族文化包括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的內容,能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音樂藝術是民族文化視域中精神性內容的一部分。列夫·托爾斯泰就曾在他的《論藝術》中指出:文藝創作是藝術家“在自己的心里喚起曾一度體驗過的感情并且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后,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及言詞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民族音樂藝術活動生長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其表現形式與表現力都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音樂韻味,帶有更多的地域性特征。為了更好地傳承音樂藝術,就需要更好地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因為只有文化的繁榮才能成就藝術的繁榮,而藝術的發展也離不開文化的滋養。但是,在時代的浪潮中,民族文化面臨著諸多的生存困境。在此種情況下,需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來傳承民族文化,讓音樂藝術在民族文化的興旺與繁榮中得到更多精神營養,使民族音樂藝術得到傳承與發展。
三、民族文化視域下音樂藝術面臨的生存困境
目前,除了中國本土音樂之外,由于國內外文化交流的日漸增多,許多西洋音樂也進入了大眾的視野。由于外來音樂藝術的引進更受一些專家或民眾的歡迎,因而有著更廣大的展示舞臺,再加之西洋音樂人才培養的渠道更為廣泛、暢通。正因為如此,西洋音樂就有了更多的受眾。與西洋音樂引入中國本土的情況不同,民族音樂藝術多產生于少數民族地區,一般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因而沒有更多的資金用于精神性的文化藝術建設上,從這個方面來看,與西方音樂相比,民族音樂就存在一些必然的弱勢。從當前的音樂教育現狀來看,大眾對于音樂藝術的認識往往有重“洋”輕“土”的現象。一般的家長都喜歡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課外學習班學鋼琴、小提琴等西洋樂器,但很少有家長送孩子去學習中國的二胡、古箏等傳統樂器。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部分人對于西洋音樂與民族本土音樂存在的一些觀念上的偏見,這也是造成民族音樂越來越式微的一個原因。除此之外,對民族音樂造成影響的,還有流行音樂,流行音樂英文名為Popular Music。它是19-20世紀起源于美國的一種音樂形式,因其內容通俗、結構簡單、形式活潑等諸多優點,而更受大眾的喜愛,因而也被稱為“大眾音樂”。因此,流行音樂有著比較廣泛的傳播范圍,有著數量更多的受眾。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民族音樂生存與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了。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藝術欣賞品位越來越趨向于簡捷、方便、易懂等方面,正因為如此,在民族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民族音樂藝術由于其地域的局限和語言的差異,也使得與大眾有著較大的距離。所以說,民族音樂藝術要興旺發展,想真正走進大眾中間,確實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3]。
四、民族文化視域下音樂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一)用行政的力量引導大眾對民族音樂藝術的審美
有句話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然而,從現實的情況看,許多民族的東西并沒有能走向世界,反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與多元文化的交融,不斷被更強勢的文化擠占,從而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在這樣的情況下,非常有必要通過行政力量的推動來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在那些民族文化特色鮮明的地區,通過行政與經濟力量,推動和促進民族音樂文化藝術在民眾間的傳播。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僅僅將一些原汁原味的音樂藝術展示出來,而是要根據大眾的審美口味,對原生態的民族音樂進行適度包裝,把一些傳統的藝術通過一些特定的形式展示出來,從而讓大眾有耳目一新之感。隨著大眾對民族文化藝術的認識和了解逐漸增多,就會產生一種親切感,如新疆維吾爾族的歌舞藝術,蒙古族的歌舞藝術,西藏的歌舞藝術等,都各具特色,都有著較為廣泛的聽眾。在這個民族藝術傳播的過程中,既需要民族音樂藝人從地區性限制中走出來,走向更為廣闊的藝術舞臺,更需要地區政府宣傳部門發揮行政力量的推動作用,將屬于本地、本民族的音樂和文化藝術傳播到更廣的范圍。
(二)用教育的力量弘揚民族文化的藝術精神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民族地區,音樂藝術對于人心的教化、情操的陶冶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試想,一個地方如果在大眾口中所傳唱的都是正聲雅樂,這一區域的民風民俗一定是健康、正面積極的,是正能量。反之,若一個地區,在大眾口中傳唱的都是一些靡靡之音,那么這一地方的民風就會存在一些問題。所以,與其說是在傳播文化,不如說是在傳播一種生活理念。在這個過程中,最需要的是教育。教育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實施,可以是師帶徒弟的方式口耳相傳,比較正規的方式,就是將我國民族音樂藝術編入中小學教材中。把民族音樂藝術歌曲演唱的特定方法與世界上的普通唱法技術相融合,使歌唱的呼吸氣息、發音吐字、聲調、語氣、弱聲與強聲演唱互換時歌聲更流暢,使歌聲再度美化。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民族地區的學生,對自己本民族的音樂藝術產生一種心理上的認同,而且了解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在此基礎上開展音樂藝術教學,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從而更有興趣開展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也更容易使民族藝術和精神在下一代心中播下種、扎下根,使其實現更好的傳承與弘揚。
(三)用大眾的力量推動民族藝術展現活力生機
任何一種藝術要想在大眾心中扎根并生存下去,離不開群眾口耳相傳的推動。正因如此,民族音樂藝術要想在當今社會立足并生存下去,就需要更多人對這門藝術加以關注并重視。那么,面對著流行音樂廣泛流傳這樣的現狀,民族音樂就可以借著這股音樂之風,使其民族音樂藝術與流行音樂進行適度的音樂演唱技術融合。即可以以流行音樂的外在形式,將民族音樂的內容納入其中,在這個音樂藝術相融合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外在的包裝只是為了讓大眾接受這門藝術的途徑,而不是將民族音樂藝術整成不倫不類的東西。只有適度的包裝才有助于增加其藝術的受眾,使其更容易走進大眾中間,但不能靠一些嘩眾取寵的辦法或過度的包裝來吸引人們眼球,否則,就失去了民族音樂藝術原本的韻味,反而得不償失了。
(四)在傳承中創新民族音樂藝術
民族音樂藝術的傳承人目前大多年齡偏大,而且并非是專門從事音樂藝術的,這就導致傳播力很有限,其文化傳承也僅限于傳統的口耳相傳的模式。因此,民族文化的傳播力很有限。而要讓民族藝術更好地傳播下去,就需要帶動更多的年輕一代從事這項藝術實踐活動,藝術要有生命力,就一定要跟隨時代的發展進行創新。因為在歷史長河中,民族藝術能長久地傳下來,一定是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與時俱進的。民族藝人對音樂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一個值得一提的音樂人組合,即“彝人制造”,它是比較受大眾喜歡的將民族音樂進行創新的代表,三位音樂人都是彝人。1997年,他們出了一張《傳說中的英雄》專輯,這是一張純彝語的專輯,他們開國內流行音樂先河,其無伴奏和聲被美國MTV音樂臺的國際總裁譽為,在中國所聽到的“最美的聲音”。因其濃郁的民族音樂風格,“彝人制造”現已成為中國少數民族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演唱組合。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民族音樂藝術的發展,需要更多年輕一代的創新,在此過程中,只有將民族的音樂元素與現代的音樂元素進行巧妙融合,才能使民族音樂藝術重新煥發生機[4]。
(五)通過民族音樂藝術的實踐活動推動其發展
民族藝術活動來自民間,來自祖輩生活的民族地區人們的精神創造,更來自其不斷地實踐與創造。要想讓民族音樂藝術傳承下去,就需要多開展實踐活動,通過各種實踐活動的開展,使得民族文化在實踐中發展,在發展中提升。文化實踐,既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也促進當地的精神文明建設,讓人的精神得到更多的滋養。民族地區的音樂藝術實踐活動可以有多種的形式,如在節假日期間開展活動,安排群眾性的音樂藝術活動;在開展本地文化藝術節期間,安排富有當地特色的音樂藝術節目;民族音樂人參與政府部門牽頭主辦的各種文化藝術活動;邀請本地有名的老藝人進行民族音樂藝術的講解或文化演出;適時舉辦一些民歌大賽、民族歌舞比賽等;有條件的音樂人可以通過唱片、開演唱會的形式擴大民族音樂的傳播范圍,使中國民族歌曲演唱與世界歌曲演唱并軌形成中國唱法。例如,歌唱家郭頌演唱的《烏蘇里船歌》,廖昌永演唱的《船工號子》《橋》,廖昌永與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歌唱家多明戈同臺演唱的四川名歌《康定情歌》,李丹陽用四川名歌《高高山上一樹槐》的風格,創新演唱《相思崖上一樹槐》,魏松演唱《茉莉花》,范競馬演唱《小河淌水》,王宏偉演唱《壺口瀑布酒歌》……以上各種文化藝術實踐活動都能極大地促進民族音樂藝術的發展,從而使民族音樂藝術得到傳承與弘揚。
五、結束語
我國民族音樂藝術是在民族文化土壤中發展起來的藝術,在其中蘊含了一個地區民眾對于生活、對于社會的認識和因獨有的地域特色和風俗習慣特點而形成的民族精神,民族音樂藝術對于提升民眾的審美品位、藝術修養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正因為如此,需要地方政府在發展當地經濟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本地民族文化特色,對于民族音樂藝術來說,由于易傳播性的特點,將其運用到體現本地特色的文化創意或文化傳播上,為民族音樂文化藝術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增添一抹獨特的色彩,通過加大宣傳與傳播力度,從而使得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李祁潤.民族文化傳承視角下的音樂藝術研究[J].戲劇之家,2022(36):70-72.
[2]張兵.我國民族音樂藝術的傳承與創新[J].戲劇之家,2022(34):101-103.
[3]饒旭琦.淺議我國民族音樂藝術的傳承和傳播[J].明日風尚,2021(19):41-43.
[4]楊穎.民族音樂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策略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08):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