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帥 楊美嬡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流行音樂如雨后春筍一般蓬勃發展起來,華語樂壇更是出現了一些流行音樂人,伴隨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中國流行音樂也隨之發生變化。而“中國風”又是其中較為典型的創作風格,在流行音樂中的傳統創作手法中加入民族元素已成為一種新的流行趨勢。除此之外,這些包含中國元素的流行音樂作為大眾娛樂文化中的一部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教化,也起著積極的作用,本文將從21世紀初的流行音樂作品入手,尋找其中國元素以及帶來的文化傳承作用。
關鍵詞:流行音樂;中國元素
中圖分類號:J6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7-00-03
一、中國元素之概念創作
中國風,就是三古和三新,即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結合的中國獨特樂種。“中國風”音樂中融入了許多民族民間音樂,采用具有中國古典文化內涵的歌詞和現代流行音樂的旋律、唱法及編曲技巧, 達到懷舊的中國背景與現代節奏的完美結合, 從而產生含蓄、內斂、幽雅氛圍的歌曲風格。
“中國風”是中國流行音樂中一種新的音樂類型和創作風潮。這種音樂類型汲取了傳統音樂的元素和內容,又將結合新的流行音樂元素加以改編,體現出亦古亦今的審美風格。中國元素在當代流行音樂中的應用是近年來較為流行的表現形式,創新是流行音樂能夠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在許多方面有著和而不同的創作背景,但是在創作手法、體裁元素方面又有著共通之處,將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的創作手法結合起來,運用在旋律、歌詞、演唱、配器、編曲等方面,使流行音樂有了新的潮流,也讓傳統的民族音樂展現出新的生機!
二、中國元素之表現手法
(一)意境深遠的歌詞之情
中國風歌曲是流行音樂的又一種藝術表現方式。在華語歌曲創作史上,出現了許多代表人物,他們所創作的藝術歌曲在整個華語樂壇均占有重要地位。其歌曲中的歌詞所蘊含的韻味、情感與相應的音樂構成要素(主題旋律、和聲、織體等)可謂是達到了完美契合。中國風歌曲創作凸顯出21世紀早期創作手法,暗含其對新音樂元素的理解與推崇;音樂人奠定了歌曲新風格的基礎,將中國風藝術歌曲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古典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圖騰,不勝枚舉的文言詩句,立意高遠,意境優美,內涵豐富,如同中國人的性格一般,含蓄而內斂,經過上千年的文化積淀歷久而彌新。一些新生代音樂人,更是將中國古典詩詞與現代音樂元素相融合,將中國古典文化傳承的同時,也使他們的流行音樂作品變得更有韻味![1]
語言是民歌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歌詞內容是最為直觀的讓聽眾感受情感的方式,同時也是演唱者最為重要的情感表達途徑。《青花瓷》的詞作者就是采用中國傳統古詩詞的創作手法,將現代白話文與舊體詩語言的結合,形成一種被稱為“素顏韻腳詩”的獨特歌詞創作方式,現代的白文豐富了中國民族古詩詞,給予古詩詞潤色,使得歌詞具有活力,提高了歌詞的文化品位,使古板的歌詞具有活力,青花瓷的形象躍然眼前,呈現出青花瓷和天青水墨的美麗畫卷。歌詞中,“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兩個“等”字,“籬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三個“惹”字,將天色、雨水,芭蕉、門環都賦予了生命,這些靜態動態的物,通過詩詞一般的描繪,相互間都有了情感。《江南》中,詞作者寫的一句“圈圈圓圓圈圈,天天年年天天”表現出江南雨季,雨水落下,在水面上的形狀。而更深層面表達出一種人生輪回的嘆息,一語雙關!這里不得不佩服作詞老師的強大文學功底,更加感慨于漢語言文學的博大精深。《神仙擋不住人想人》里的歌詞語言生動形象,取自《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的歌詞,但是經過改編后又有著不同的韻味,作詞運用了大量的比興、疊詞的手法,歌詞通過一些看起來普普通通的風物來表達人物的情感[2]。
(二)詩情畫意的旋律之美
這種民族調式風格特點鮮明,就其種類來說分為五聲調式、六聲調式、七聲調式三種。代表性的作品如《青花瓷》《江南》《曹操》《竹林深處》《susan說》等,都是采用這種民族調式的寫作手法,但是風格卻又各具特點。
《青花瓷》這首作品就是采用民族五聲調式,樂思為下行的五聲音階。旋律走向以二、三度的級進走向為主,表達一種陳述性的主題旋律,歌曲巧妙地融合歌詞中的詞韻,一種傳統的工筆水墨畫和青花瓷的技藝躍然入腦,形成生動的畫面感,將一種歷史文化傳承的厚重感深深地印刻在聽者的心里,副歌部分也采用下行音階,音域展開,拉長,旋律如行云流水般,獨特清新,不僅有著深刻的意蘊美,同時也具有很強的敘事性,真摯感人,質樸自然。
如果說《青花瓷》為代表的中國風歌曲是韻味深遠的古代詩,那么《江南》這首作品則是張力十足的現代詩!這首作品多采用五聲調式的手法 ,展現出一幅江南水鄉的情景!在傳統的五聲調式創作中,一般表現中國元素的作品偏多,而曲作者又創新地將五聲調式寫作手法運用在更多作品中,使情緒更加深情優美地表達出來!還有一些中國風作品,如《竹林深處》更是運用少數民族的調式曲風,融合了現代流行作曲手法,達到耳目一新、編曲豐富的聽覺體驗!《緣分一座橋》這首歌曲有很多編曲細節,來體現歌曲的民族風味與西方藍調音樂相結合,使得整首歌更加立體而富有層次感。第一段運用了秦腔的旋律,比較正統,第二段加入藍調風格就顯得隨性而又時代感,音樂人的創作風格也多有不同。一類是西方視角融合民族曲調形成的獨特風格,另一類則是從國人的文化看待國外的視角,融合R&B曲風,形成自己的音樂風格。
回到本土音樂流行化改編來看,民歌的旋律十分優美,在民歌的基礎上二度創作,也有一些特別有新意的流行歌曲,以陜北民歌《神仙擋不住人想人》為例,主調為羽音A,以D、E、A為骨干音,采用了四度、五度大跳進方式。陜北民歌這種跳進的創作方法,形成一種蒼涼、空曠、壯闊的自然之美,也強烈地烘托了人物內心的思念之情。在歌曲《神仙擋不住人想人》的創作中,作曲家加入民族聲樂器樂與西方作曲創作手法融合,使得傳統音樂流行化,從一個全新的音樂視角,去體會陜北獨特的地域文化與人文精神[3]。
(三)中國元素的器樂、戲曲之韻
縱觀近年來創作的“中國風”流行音樂,其曲作者在傳統電聲配器加持的同時,大量融合了民族器樂演奏,來凸顯作品的民族風格,將“中國風”發展到極致。以《千里之外》為例,樂曲一開始,晶瑩剔透的鈴聲,如同風鈴一般,仿佛從千里之外傳來,從前奏就將聽眾帶入一種古典韻味的環境中,緊接著古箏演奏主旋律,二胡演奏副旋律,并融入西洋的鼓負責節奏,貝斯作為低音,保留古典韻味的同時,又不失音樂的律動性,引人入勝。進入主歌部分,采用民族調式的寫作手法,加入特色的音樹作為過渡段落,緊接著鋼琴的柱式和弦,加入沙錘的節奏,烘托了整體的氣氛,仿佛置身于亭臺樓閣,美不勝收!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中西樂器的融合,在鋼琴演奏部分,和弦經過音也仍然是大量地采用宮商角徵羽的五聲調式。主歌到副歌的過渡階段,琵琶的輪值演奏,古箏又加以點綴旋律,更加渲染了歌曲的民族曲風,渲染氛圍。副歌段落,更是二胡作為主奏樂器,古箏演奏五聲音階,還加以弦樂群鋪底,民族器樂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西洋樂器的加持,卻不喧賓奪主,增強了整曲的律動性和立體感;似一張水墨畫,行云流水地開始,又濃墨重彩地收尾;流行作曲手法融合民族調式創作,西洋樂器融合民族器樂演奏,層次分明,律動性強,更好地引導聽眾的思想感情與審美體驗! 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流行音樂采用了戲劇、唱腔等元素,使得歌曲更加新穎、抓耳。如《緣分一道橋》大量使用了秦腔的唱法,曲作者在編曲時將陜北秦腔“急促”和“點狀”的旋律拿捏得恰到好處,無論是彈撥類、吹奏類、弓弦類、節奏類都是強有力并且短促的,旋律有明顯的點狀特征,整首歌曲大氣磅礴,富有英雄氣概。另一首歌曲,《霍元甲》是 R&B和京劇融合的又一個典范。這段唱腔的使用兩次出現在主歌與副歌之間,再配合京劇常用的鑼鼓、京胡等樂器伴奏與RAP搭配不但不顯生硬,反顯得獨具藝術魅力[4]。
三、中國風音樂的新發展
作為一名90后的音樂學習者,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的音樂課堂,如若不是從小接觸學習民族器樂或者聲樂的學生,聽到教師講民族民間音樂的內容,或者在電視等媒體上聽到一些戲曲等內容的傳統音樂,絕大部分學生都會覺得枯燥乏味,如同嚼蠟。可是當談起《東風破》《菊花臺》《青花瓷》《醉赤壁》這樣的流行音樂,反之會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
以鋼琴為例,鋼琴作為樂器之王一直受到學生和家長的熱情追捧,中國青少年兒童學琴人數穩步遞增。當學習者對所學教材的內容、文化背景感到陌生,教材的知識就很難獲得遷移,學習者因為無法從其中獲得認同感而感到迷茫困惑。筆者于2020年11月18日在太原師范學院第四屆音樂節聆聽了中國風鋼琴創始人,著名鋼琴教育家王磊老師的講座,在本次講座中他用深入淺出的話語,系統而又不失風趣地講到他對中國教育觀的認識以及中國風音樂如何在中國的音樂課堂中普及等一些問題的理解。講座結束產生了熱烈的反響,包括筆者在內的所有聽眾都非常認同!的確,中國風在教學中的應用太少了,當我們聽慣了貝多芬、莫扎特,從小接觸著599、拜厄、小湯,都是為學習更高難度的作品打基礎!不斷追求如何彈好肖邦、李斯特的作品,反而忽視了怎么去彈好中國作品,又有什么樣的作品詮釋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富有價值和深刻內涵?!鋼琴之外亦如此。
對包含中國元素的音樂作品的詮釋,必然要分清所面對的對象為何物,這才可能使音樂表演具備合格的藝術身份。只有建立在作品基礎上而形成的詮釋,才是符合音樂作品自身規律的詮釋,才最具有說服力。通過對中國風音樂作品的研究,深深感受到對于音樂本體諸多構成要素的研究成為能夠準確詮釋音樂作品的核心支撐。中國元素作品的大火,是音樂創作者智慧的結晶,在整個流行音樂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5]。
20世紀90年代流行音樂人奠定了早期浪漫主義時期的創作技法,主題的構成與發展和歌詞所影射的意象緊密相連,和聲技法則是通過宏觀意義上的交替大小調手法呈現出明暗、動靜不一的音樂情緒,他力求通過不同類型的織體結構以及調式、調性的變化共同繪制出一幅色彩斑斕的音樂“畫卷”。
21世紀初,中國風作品歌曲可謂是達到了流行音樂歌曲創作的最高峰,主題動機貫穿于全曲以求得整體藝術的統一性,同主音調式交替運用得更為自如、更加頻繁,使得音樂情緒的變化極具戲劇性,在音樂結構上則是秉承歌詞內容為主體的遞進發展原則。
四、結束語
所謂“中國風”,作為一種創作風格也好,創作手法也好,是流行音樂文化的一部分,中國元素便是中國的文化和中國人的審美標準,中國元素的流行音樂正是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民族血脈,汲取著傳統文化之精華,有著自己的色彩,民族器樂如二胡、琵琶、古箏、笛子的使用,古詩詞韻律的加持,讓流行音樂帶著聽眾置身于古代的亭臺樓閣,沉醉于山水之間,又時而與古人對話,靜靜地重溫著歷史文化,深受聽眾喜愛。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創作的不同手法和創新,具有中國元素的流行音樂早已不拘于一種形式,流行音樂屬于大眾文化, 不僅以其動聽悅耳的魅力廣泛地傳播于廣大民眾之間, 同時也成為整個流行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和推手。“中國風”這樣的音樂人,在創作中不斷融合新的元素,如配器的使用,編曲的創新,作詞的考量,都為中國元素這一文化形態賦予新的活力!他們不是流行音樂中國風的創造者,他們是中國元素的繼承者,將商業化和藝術化有機結合起來,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很好的范式。需要注意的是,流行音樂中的中國元素,絕不是一首作品加入一些中國民族樂器,有幾段戲劇的唱腔那么簡單!真正好的作品,無論歌詞、旋律、編曲、配器、唱腔的選擇都是經過反復的推敲和思考,代表著一種文化意識形態,表達了民族的韻味和精神,希望未來有更多創作“中國風”作品的音樂人,創作出更多優秀的具有中國元素的音樂作品,為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獻出一分力!
參考文獻:
[1]段曉宇.周杰倫“中國風”流行歌曲創作手法探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0):148-150.
[2]王佩雯.方文山中國風歌詞的張力之美[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20,38(01):69-73.
[3]王滔.流行音樂創作中的中國形態[J].藝術研究,2019(06):60-61.
[4]許曉薇.論中國當代流行音樂中的民族元素[J].北方音樂,2011(02):47.
[5]吳爽.中國民族元素在當代流行音樂中的體現[J].藝術評鑒,2018(24):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