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文彥
摘 要:箏是一種古老的樂器,它誕生在我國大地上經過了長時間的洗禮,從古到今記載了中華文明和悠久的音樂文化。如今由于它的歷史積淀較為深厚,因此人們叫他古箏以表尊重。古箏在民間的音樂生活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流傳,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來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樂器。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古箏演奏技巧開始了漫長的探索和發展之路,自此,古箏樂器和古箏藝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新時代煥發出獨有的魅力,無論是在演奏技巧還是在演奏曲目、演奏流派等不同的方面都得到了大力的開發和拓展。
關鍵詞:古箏藝術;演奏技巧;發展探討
中圖分類號:J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7-00-03
古箏藝術的發展過程中需要繼往開來,在借鑒傳統的基礎之上對古箏演奏技巧進行創新,現代古箏藝術家和演奏者需要保持敞開的心態,對新時代的古箏藝術進行創新發展,為現代古箏藝術和其演奏技巧爭取到更加廣闊的發展舞臺與空間。在新時代,發展古箏藝術需要配合新時代的文化與背景,體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要求。表演者和作曲家需要展現更加高超的樂曲演奏技術,加強對古箏樂曲特征的分析,充分體現出古箏文化的屬性。本文圍繞著古箏藝術的演技與演奏技巧的發展展開論述,希望為有關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
一、古箏藝術的歷史演進
(一)起源
古箏的前身叫加耶琴,是古新羅國古老的民族樂器。經過大量的史料研究可以表明,加耶琴和古代的古箏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然而對于古箏的歷史緣起一直以來都存在較大的爭議,很多考古學家通過文物發掘和古書出土嘗試著證明古箏的歷史來源,但是在緣起這一問題上一直都有莫衷一是的爭論。在眾說紛紜的討論之下誕生了關于古箏起源的不同說法,有的學者認為古箏的前身是筑,它起源于古代的一種五弦樂器,在此樂器的外觀之上改進成了古箏,還有學者認為它來自古代的樂器瑟,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古箏是由歷史上的某一著名人物發明而制造的樂器。雖然古箏的來源各執一詞,坊間也流傳著多種多樣的故事和說法,但是古箏的具體來源和歷史緣由并沒有一個真正確切的答案,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考古學的不斷發掘,我們一定會借助古箏文化了解古代音樂文化的繁茂,也最終會找到古箏的源頭。
(二)歷史演進
相對于古箏爭論不休的源頭,我們更關注古箏藝術的歷史發展。古箏無論如何都是我國的一件古老樂器,古代詩人曹子建曾經為古箏賦詩一首:“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這句話就充分描寫了古箏的藝術魅力。唐代九部、十部樂的創作也都運用了古箏。詩人白居易曾有詩云:奔車看牡丹,走馬聽秦箏。這些古詩句可以透露出古箏在民間已經廣泛流傳,并不是一件只局限在大雅之堂的音樂樂器。在宋代,我國古箏的發展和演奏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經過將近3000年的音樂歷史發展,古箏從形態上有了一些改變,但是本質上仍然是弦樂器,只不過由原來的五弦變成了明清時期的十六弦,一直到近代和現代變成了普遍使用的二十一弦。在音樂文化不斷繁盛的當今社會,為了讓古箏的使用更加具有音樂表現力,能夠配合各種各樣的音樂作品,現代演奏家和音樂工作者對古箏再次展開了研究,出現了蝴蝶式古箏、轉調古箏,這些都屬于新型古箏的類型。
在演奏形式、演奏技巧上,古箏和其他樂器的發展和演變有所不同,古箏繼承了古代演奏的慣有手法,同時也能夠包羅萬象,把當今社會的新氣象融合進去,從最早的宮廷伴奏,古箏傳至民間,接下來融入戲曲音樂中,與各種類型的音樂創作形式齊頭并進,共同發展,最終形成了我國新時代的獨立音樂學科類型。其演奏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器樂合奏、戲曲伴奏,也有獨奏重奏,還有大型協奏音樂。古箏作品流傳至今,有大量的傳統經典保存了下來。一代又一代的古箏音樂人和作曲家以時代特色為先導,創作出大量的古箏音樂佳作,這本身就是對古箏樂器的肯定,也促進了古箏藝術繼續向前發展[1]。
二、古箏演奏技巧的繼承
(一)手法技巧
“左手司按、右手司彈”是現代古箏演奏對古代古箏的技巧繼承。古箏樂曲音樂風格較為舒緩,音準和韻味需要相互結合,二者之間需要相互平衡才能達到技巧上的圓滿,左手在技巧上偏向于修飾,而右手則是主要的撥琴手,也就是曲音技法的協調。左右手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演奏出一部完整的樂曲,在傳統的古箏演奏中,右手的活動是主要的聲音動力來源,演奏的時候演奏者會用右手大拇指、食指、無名指和中指相互配合,這是演奏的主要基礎和肢體,通過控制四肢手指的節奏以及強弱變化傳遞曲子的內在力度。在傳統的古箏演奏技巧中,用手技法包括單音、和弦、琵琶音和持續音等不同的表現形式,最基礎的形式是單音,這也是最常用的表現技法之一,體現出了古箏的代表性和技法形式,而左手則不然,左手圍繞著琴的左側對音符進行潤色和修飾。
左手的技法包括顫音、滑音、按音等不同類型。按音指的是右手演奏完成之后左手按住本弦之外的音節對樂曲展開修飾和潤色,相對于其他的技法來說,暗音的表現力度比較小;顫音是通過撥動琴弦來回顫動,讓聲音得到響動,表演者在運用顫音的時候需要做好技巧處理,配合演奏歌曲的情緒和特征,選擇不同的顫音處理方式;而滑音指的是在按弦的同時上滑或下滑發出上滑音和下滑音等不同的音響效果,滑音具有比較強的藝術張力,因此在古箏演奏中比較常用。在古箏演奏技巧的不斷發展和流傳中經過了創新和突破,以上這幾種經典彈奏技法是對古箏演繹法的重點描述,也是現代古箏演奏對古代手法的繼承,現代古箏演奏家需要在新時期對傳統的演奏手法加以繼承、批判和創新。
(二)經典作品
現代古箏藝術除了對古代古箏彈奏技法有所傳承之外,對創作作品的內容以及經典作品的相關方面也有一定的繼承和延續。我國古代出現了很多經典的古箏獨奏曲目,對于現代音樂演奏人來說,這些樂曲仍然具有不錯的審美價值和運用功效,如傳統著名的古箏曲目《高山流水》就是廣為傳唱的一首音樂作品,通過高山流水,人們能夠進入俞伯牙和鐘子期相談甚歡的場景,能夠為聽眾帶來絕美的視聽盛宴,其背后的故事更是源遠流長,為人稱道。古箏北派有《高山流水》,古箏南派則有《高山》和《流水》兩曲,這兩部作品無論是旋律曲調還是風格都各自迥異,但是其歌頌的內容和傳唱的故事卻是殊途同歸的。在經典的古箏曲目中充滿了對我國大好河山和美麗自然風光的歌頌,如《漁舟唱晚》《歸去來兮辭》,這些作品都抒發了古代藝術家和古箏演奏家對故土的眷戀和對我國山水的強烈熱愛[2]。
三、古箏演奏技巧的創新
(一)解放左手
解放左手是當代古箏演奏對古代古箏演奏技巧上的創新。和古代的古箏演奏相比,現代古箏演奏在技法方面最重要的突破和創新無異于對左手的放開,左手彈奏技法越來越豐富,除了古代的按住琴弦還有更多的作用。在現代古箏演奏的過程中,左手不僅可以修飾、裝飾音符,而且也能夠和右手真正地相互協同配合,參與到整場演奏中,也就是說現代古箏演奏的左手一樣可以發揮旋律表達的重要作用,這種彈奏方法最早出現在1935年左右,在杭州國樂社《將軍令》這部作品的演奏中最早出現了雙手抓箏的技法,這種技巧在當時是石破天驚的效果,對傳統古箏演奏進行了突破,但是這種雙手抓箏的演奏彈法受到戰爭以及當時形勢的影響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流傳和運用。一直到了1955年,趙玉齋先生又重新啟用了這樣的方式,在作品《慶豐年》的彈奏中突破了傳統古箏的演奏技巧,不僅采用了雙手抓箏的彈奏手法,并且創造性地融入了北方民族樂曲的風格,在古箏演奏樂曲中體現出了明顯的鑼鼓節奏。自此,我國古箏音樂有了更加開闊的“戲路”和演奏舞臺,對于古箏演奏歷史來說具有劃破長空的突破性意義。在雙手演奏古箏時,左右手相互交替能夠對演奏旋律加以豐富,使古箏作品的演奏韻味得以凸顯。演奏時演奏家可以利用柱音、全顫等專業技巧對傳統的演奏藝術進行繼承和批判。在《慶豐年》古箏作品問世之后,意味著現代古箏演奏技術正式進入全新的發展節點,和古代古箏的演奏技術來了一場并不明顯的告別。
(二)豐富右手指法
除了突破傳統的演奏技巧之外,右手在彈奏指法上的創新也頗得關注,古箏傳統的演奏中用手可以利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個指頭相互配合,演奏成基本的旋律,在這樣的演奏技巧下,手指組合的形式比較單一,尤其是無名指其實并沒有什么實際的作用,它只可以演奏古箏琶音,手指之間運用力度的不平衡也會導致古箏演奏技法的發展不完善。在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后,古箏演奏家和作曲家在右手的彈奏手法上吸納了西方流行音樂的特征,加強了對技巧的豐富和優化。在新時期,我國音樂界創作出了不同類型的古箏曲目,這些古箏曲目在演奏節奏上相對較快,如果再采用傳統的古箏演奏技巧可能無法完全凸顯出新時代的要求,必須多多開發右手手指功能,才能把現代古箏樂曲的韻味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因此,現代古箏演奏技法的研究就開始了,它突破了傳統演奏技法的固定組合形式,讓左手右手所有的手指聯動起來,尤其是發揮了無名指的作用,使古箏樂曲的現代演奏效果增強,并創造出了多種類型的手指搭配與組合形式。在這一過程中,趙曼琴先生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根據現代古箏的樂曲特征開創了快速指序法,能夠把對稱性和慣性與現代古箏技法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古箏演奏模式,演奏者通過合理的排列秩序打破了傳統古箏對8度彈奏的依賴,在演奏時演奏家的手指可以任意組合,甚至可以獨立彈奏,讓右手的發揮空間更大,這也為現代古箏樂曲的演奏和演出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3]。
四、提升古箏演奏質量的建議
(一)做好技術練習
在演奏過程中如果要讓整場演出更加成功,就必須科學地安排演奏的指法。古箏本質上屬于彈撥樂器,需要運用到各種手指指序的不斷搭配,如左手的按、滑、揉,右手的打、勾、抹。如果要讓每一種指法充分發揮出其優勢和優越性,演奏者就必須在日常練習中加強揣摩,通過長期的實踐使各種類型的指法得到靈活安排,避免重復,也不要過多地使用某手指,否則可能會形成演奏定式,對演奏效果的達成造成不良影響。也要注意不能繞指,也就是手指相互纏繞打結,如果樂曲需要快速彈奏,手指需要手掌的支撐力度,同時也需要利用靈活慣性去帶動手指的運動。古箏的琴弦排列有高有低有一定的順序,離演奏者較遠的琴弦往往音色比較粗低,手指在撥弦的時候需要注意力度的控制,同時在低音區彈奏的時候還需要發揮手臂、手腕甚至四肢的力量,不能單靠手指單打獨斗。同時,演奏者還需要具備良好的聽覺辨識能力,聽覺是音樂展現的基礎和起點,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一部古箏作品,就必須對作品進行欣賞之后才能展開深加工。聽覺能力的培養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不同音樂作品的鑒賞,音樂作品有其不同的節奏,節奏是音樂的生命,在練習的時候需要使用節拍器展開節奏訓練,使自己的節奏感越來越好,把控音準,如果不注重音準的練習,得過且過,很容易出現演出烏龍,只有多聽多想多看才能在頭腦中形成準確的音高概念,彈奏好作品。
(二)掌握呼吸節奏技巧
在古箏演奏中看似只和手指有關系,其實它和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有聯系,彈好古箏作品絕非易事,在演奏時演奏者需要加強對呼吸技巧的合理使用。呼吸技巧對樂曲的表達和感情的傳遞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古箏樂曲沒有呼吸,就好像人類沒有了生命,缺少律動性,也就無法表現出其藝術張力,控制好呼吸節奏能夠讓樂曲的演奏更加連貫,掌握呼吸的頻次頻率能夠表現出樂曲的清晰度和律動性。在演奏古箏曲目的時候,雙腿需要作為支撐點,氣沉丹田之后再發出到手臂身體上,一起匯聚到指尖上,自然而然地讓四肢及身體扭動起伏,最后再回到丹田處沉淀下來。演奏者在日常的呼吸訓練中需要穩健自如地收發,根據不同的曲調節奏和特點靈活地運用呼吸技法,如果該古箏的旋律比較歡快明朗,起伏波動較大,那么呼吸就要由弱到強,呼吸到了最高點的時候會感覺到身體即將爆發出一股力量,如果旋律較為平穩,上下起伏不大,那么則需要心平氣和,慢慢地推動氣流穩健運行,在整個演奏過程中要注意對心態的調節,不要產生慌亂和緊張感,否則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除此之外,古箏演奏還要注重肢體技巧的培養,調整面部表情,提升個人的氣質,讓舞臺演出形態更加高貴典雅端莊。切記,無論是歡快的曲目還是舒緩的曲目,肢體動作都要得體,切不可張揚,演奏者需要用自身的情緒感染在場的觀眾,具體動作需要隨著節奏律動保持自然起伏,幅度太大會導致演奏失敗。
五、結束語
古箏藝術經過了長時間的演變和發展已經成了現代較為成熟的演奏藝術,在具體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需要把握其歷史沿革的過程,了解古箏這門藝術的緣起和發展,同時要注意對左右手技巧的搭配,使四肢動作與呼吸頻率相互協調,為觀眾帶來美輪美奐的古箏演奏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冠.淺談當代古箏演奏技法的傳承與發展[J].黃河之聲,2017(05):90.
[2]李若婕,張巨斌,丁巖.傳統作韻技巧在現代古箏演奏技法中的應用[J].藝術教育,2016(06):120-121.
[3]閆妍.當代古箏演奏技法的傳承與發展[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5(12):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