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英



摘要:通過改變藥品呈現方式、改進裝置結構、改變反應條件等方法,重新設計碳酸氫銨受熱分解、雙氧水分解制氧氣、白磷在水中燃燒、硫在氧氣中燃燒、鐵生銹等實驗。新設計的實驗操作簡單、現象直觀、有益環保。可用于學生分組實驗或獨立開展有價值的實踐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與實踐”等化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推理思維;科學思維;實驗改進;實驗探究
文章編號:10056629(2023)06006705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B
“推理”是邏輯學的重要研究對象,是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所謂“推理”,是指根據已知的判斷推導出未知判斷的思維形態[1],它包含直接推理、間接推理或正向推理、逆向推理等。從科學探究視角看,推理是指在探究過程中所涉及的普適性思維和推理技能,包含實驗開展、證據評價、推斷和辯論等環節,由此形成、修正關于自然(或社會)的概念和理論[2]。
推理思維是改進、優化實驗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們課題組和興趣小組在系列實驗創新再設計時,用常規思維方法(如轉化法、例證法等),常陷于“黔驢技窮”的困境;若轉換思維路徑,巧借推理思維,則有“峰回路轉”之效。
查閱文獻資料發現,多數教師對教材實驗實施某些改進以規避教材實驗的局限性,取得較為理想的演示效果。但改進的實驗主要指向教師演示,難以突破學生分組或獨立開展實驗。如何為學生提供探究活動的舞臺,我們課題組和興趣小組運用推理思維從實驗微型化設計、改變藥品呈現方式、改進裝置結構、改變反應條件等方面創設現象直觀、操作簡單、綠色環保的新實驗裝置。下面結合具體案例予以說明。
1 微型化的實驗
在學習“碳酸氫銨受熱分解”時,滬教版(P3)在“觀察與思考”欄目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實驗,現象明顯,學生通過感官感知到刺激性氣體為氨氣。但生成物還有哪些?教材未設計相關探究實驗。檢驗水可用無水硫酸銅,檢驗氨氣用無色酚酞溶液,該知識在滬教版下冊“應用廣泛的酸、堿、鹽”章節,這種前后知識的不連貫性,給學生理解反應的原理造成障礙。為幫助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化抽象為形象,意義較大。正向推理:檢驗氨氣、水蒸氣、二氧化碳需選擇何種試劑?怎么放置?如何改進裝置?教師擇機展示玻璃管、球形干燥管等儀器,啟迪學生思維。興趣小組在教師啟迪下,進一步推理裝置設計、試劑擺放順序等,再交流、評價,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實驗。教師點評:圖2裝置看似很完美,但推理欠嚴密:該藥品擺放順序能逐一證明碳酸氫銨的分解產物嗎?反應快的學生領悟了酚酞試液中的水也會被無水硫酸銅吸收變藍,對碳銨受熱分解產物水的檢驗造成干擾(提示:氨氣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無水硫酸銅遇水由白色變為藍色)。
教師利用信息提示,機智處理“前導知識對后繼知識鋪墊”和“后繼知識與前導知識融合”的關系,實現前后知識銜接“一體化”之效[3]。助推學生實驗設計與活動順利進行,從而促進對反應原理的深層次理解。
1.1 實驗方案
興趣小組依據信息提示,并借助定制的玻璃管對圖2實驗再作改進,設計了如下實驗,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1.1.1 實驗用品
橡膠塞、玻璃管(2cm×24cm)、導管、酒精燈、酒精噴燈、酒精、手套、石棉網、火柴、碳酸氫銨、無水硫酸銅、藥匙、酚酞試液、脫脂棉、澄清石灰水、氣球
1.1.2 實驗裝置
借助玻璃管設計的實驗裝置如圖3所示(固定、夾持裝置略)。
1.1.3 實驗步驟
(1) 取一長玻璃管,用酒精噴燈彎制成如圖3所示形狀,放置于石棉網上,冷卻備用;
(2) 向玻璃管內分別放置滴有酚酞溶液的棉團、無水硫酸銅、適量碳酸氫銨,V形玻璃管中倒入適量澄清石灰水,塞緊左右兩邊橡膠塞,導管另一端系一氣球,用酒精燈加熱碳酸氫銨固體;
(3) 觀察現象:碳酸氫銨固體逐漸減少,無水硫酸銅由白變藍,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變紅,石灰水變渾濁,氣球逐漸膨大。
1.1.4 實驗優點
(1) 現象明顯、直觀,促進了學生對碳銨受熱分解原理的理解;
(2) 實驗將4個反應進行微型一體化探究且操作簡單;
(3) 適宜學生分組實驗,發展學生推理思維、合作探究等綜合實踐能力;
(4) 該裝置還適用于銅綠受熱分解的實驗探究。
2 改變藥品呈現方式的實驗
在學習“雙氧水分解制氧氣”時,滬教版(P36)在“活動與探究”欄目設置的實驗如圖4所示。該實驗具有易操作、反應速率適中、制取的氧氣較純等優點。但不能控制反應的發生與停止,且二氧化錳的回收較復雜。逆向推理:如果將粉末狀的二氧化錳制成小顆粒或塊狀,既能控制反應的發生與停止,又能回收再利用[4],裝置見圖5(a)。教師試問:該裝置有何優點?有無不足?小組學生思考、辨析、評價。學生代表:該裝置能控制反應的發生與停止,氣流穩定。教師啟發學生再思量:不妨從圖5(a)催化劑的成分考慮!學生豁然開朗:水泥也能加快雙氧水的分解,對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造成干擾。
學生在圖5(a)基礎上,能創設更合理的二氧化錳呈現方式嗎?學生探究熱情被點燃,思維的碰撞產生智慧之花。學生提出:用百得膠(氯丁膠)制成二氧化錳小球,如綠豆般大小,使用后可回收再利用。經師生交流評價,學生設計了圖5(b)裝置。經實踐,有“異途同歸”之妙。
吳俊明教授曾說:“化學物質千差萬別,難以用抽象演繹方法做出準確和精細的推定,需逐個研究、認識,它的這種個性決定了化學對實驗、實踐的強烈依賴。[5]”
3 改進裝置結構的實驗
在學習“燃燒的條件”時,人教版(P129)設計的實驗裝置如圖6所示。實際操作中,當通入氧氣時,因白磷熔點低,遇熱水易熔化,在氣流作用下,白磷在水中四處游動,難以與氧氣充分接觸,實驗成功率較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使白磷與氧氣充分接觸?反其道而行之或有另一番風景!學生聯想逆向推理:設計一個有限空間,持續通入氧氣至這一空間內,白磷與氧氣充分接觸,問題可迎刃而解。
3.1 實驗方案1
興趣小組借助硬質玻璃管、不銹鋼網等器材優化教材實驗裝置,取得較好的探究效果。
3.1.1 實驗用品
制氧氣裝置、20%過氧化氫溶液、自制二氧化錳小球100粒、帶導管的雙孔橡膠塞、硬質玻璃管(3cm×13cm)、過濾豆漿的不銹鋼網、白磷、螺母(外徑×高:2.7cm×1.3cm)、銅片、剪刀、小刀、燒杯、熱水(高于80℃)、廣口瓶、氫氧化鈉溶液
3.1.2 實驗裝置
借助硬質玻璃管、不銹鋼網等儀器和用品設計的實驗裝置如圖7所示。
3.1.3 實驗步驟
(1) 螺母內放一圓形銅片,大小與螺母內徑相匹配,銅片中央凹陷,將圓形(比螺母內徑稍大)不銹鋼網嵌入螺母內;
(2) 硬質玻璃管上端塞緊橡膠塞,長導管下端插入不銹鋼網(中間制成與玻璃管匹配的孔),短導管與氫氧化鈉溶液相連;
(3) 將2粒綠豆大小的白磷從不銹鋼網小孔放入,硬質玻璃管下端套在螺母上;
(4) 向燒杯內倒入200mL熱水,通入氧氣(發生裝置可水浴加熱,產生氧氣速率更快);
(5) 觀察現象:白磷在水中燃燒,呈現“水火交融”的景象!
3.1.4 實驗優點
(1) 操作簡便、現象直觀,有利于學生深度理解可燃物燃燒需具備的條件;
(2) 解決了白磷燃燒后產生的白煙逸散至空氣中造成環境污染問題。本實
驗體現激趣、安全、環保、創新等理念,充分發揮了實驗的育人價值。
3.2 實驗方案2
在學習“氧氣的性質”時,人教版(P33)設計了硫在集滿氧氣的集氣瓶中燃燒的實驗。該實驗現象明顯,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但硫燃燒產生的刺激性氣體會造成環境污染。教師提問:如何設計一個綠色、環保、又能檢驗燃燒產物的裝置?學生逆向推理:教材實驗是半封閉的,若設計成硫在封閉裝置內燃燒,再增設檢驗、除污的裝置,方案就水到渠成了。
學生巧借推理思維,用常規儀器及用品將“半封閉型”裝置改進為“封閉型”,集趣味性、知識性、綜合性于一體,充分體現了可視性與環保性。
3.2.1 實驗用品
橡膠塞、導管、錐形瓶(250mL)、15%過氧化氫溶液、用氯丁膠制成的二氧化錳小球、U型管、無水氯化鈣、棉團、硬質玻璃管、硫、藥匙、酒精燈、火柴、廣口瓶、粗玻璃管(1.5cm×12cm)、高錳酸鉀溶液、氫氧化鈉溶液
3.2.2 實驗裝置
借助推理思維設計的封閉型實驗裝置如圖8所示。
3.2.3 實驗步驟
(1) 按圖8裝配好儀器,檢查裝置氣密性,向U型管、硬質玻璃管中央部位預先分別加入棉花包裹的無水氯化鈣、0.1g硫粉,兩廣口瓶內分別盛適量的高錳酸鉀溶液、氫氧化鈉溶液,粗玻璃管伸入高錳酸鉀溶液內約0.5cm(防倒吸);
(2) 在錐形瓶內放約100粒自制二氧化錳小球,并倒入85mL 15%的過氧化氫溶液,塞緊橡膠塞;
(3) 當廣口瓶內玻璃管下端有氣泡連續冒出時,將燃著的酒精燈對準硬質玻璃管中央部位加熱;
(4) 觀察現象:硫由固態變為液態,燃燒,產生明亮的藍紫色火焰,高錳酸鉀溶液褪色,現象十分明顯、直觀!
3.2.4 實驗優點
(1) 自制二氧化錳小球作催化劑,效果好,且能回收再利用;
(2) 實驗中,硬質玻璃管管徑粗、空間大,硫與氧氣充分反應產生藍紫色火焰,生成的氣體能使高錳酸鉀溶液褪色(檢驗二氧化硫氣體),剩余的有害氣體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避免了對空氣造成污染,體現了綠色化設計。
不過實驗時應注意以下2點:
(1)自制二氧化錳小球數目不能太少,雙氧水濃度不能太低,否則生成的氧氣量不足,硫不能燃燒;(2)發生裝置產生的氧氣需經干燥處理。
4 改變反應條件的實驗
滬教版教材安排的鐵生銹實驗(第127頁)如圖9所示。實際教學中需提前準備實驗,才能觀察到現象。該實驗反應時間長,無法在課堂內演示或分組實驗。正向推理:怎樣才能加速鐵的銹蝕?化學反應速率與哪些因素有關?受教師啟發,學生推理:增加氧氣濃度;提高反應溫度;增大反應物
接觸面積;加入氯化鈉等。如何設計實驗呢?學生自主思考,組內交流,然后派代表表述見解,開展師生評價。
興趣小組從控制變量角度改進、優化實驗,取得顯著的實驗效果。
4.1 實驗用品
錐形瓶(250mL),6%、 10%、 15%過氧化氫溶液,單孔橡膠塞、自制二氧化錳小球、藥匙、細導管、T型管、膠皮管、剪刀、來回折疊2次的鐵絲(長約6cm)、砂紙、4支試管(1.5cm×14.5cm)、蒸餾水、植物油、棉花、無水氯化鈣、氯化鈉、大燒杯、計時器、熱水(80℃以上)
4.2 實驗裝置
利用自制二氧化錳小球作催化劑,并從控制變量視角設計氧氣的制取、鐵生銹一體化裝置,如圖10所示。
4.3 實驗步驟
(1) 按圖10所示連接裝置,檢查裝置氣密性。
(2) 1號試管內盛有6cm鐵絲
和6mL水;2號試管盛6cm鐵絲、6mL水和
植物油;3號試管先放入6cm鐵絲,再收
集滿氧氣,試管口放一團包裹無水氯化鈣的棉
花,塞緊橡膠塞;4號試管內盛6cm鐵絲和6mL氯化鈉溶液;向大燒杯中倒入熱水。
(3) 設三組實驗,向錐形瓶內各加100粒自制二氧化錳小球,分別倒入6%、 10%、 15%的過氧化氫溶液85mL,塞緊橡膠塞(同時水浴加熱)、水浴溫度控制在80℃以上,觀察、記錄實驗現象。教師擇優展示成果,見表1。
4.4 實驗現象與結論
學生通過實踐發現:過氧化氫溶液濃度越大,水溫高于80℃時,在鹽溶液中,鐵的銹蝕速率最快。可見,利用變量控制思想可以把多種因素相互交錯、共同作用的復雜問題,簡化成研究對象與各個單一因素發生聯系的簡單問題,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6],更加契合學生的認知能力。
5 結語
本課題主要運用推理思維對教材的部分實驗作再改進和再設計。新設計的實驗操作簡單、實驗時間短、現象明顯,較適合小組學生獨立完成實驗。學生通過實驗設計,學會運用推理思維解決問題,發展了化學思維與創新能力。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增強了對化學反應原理的本原性認知,并由此體驗推理思維的創造性、正向或逆向探求的奇妙性[7]。
參考文獻:
[1]黃士平. 簡明邏輯學[M].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201.
[2]Zimmerman C..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asoning skills [J].? Developmentai Review,2000,20(1): 99~149.
[3]陸軍. 重構課程內容: 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J]. 化學教學,2022,(7): 3~7.
[4][7]李德前,魏海,馬逸群,朱玉忠. 基于逆向思維創新化學實驗的嘗試[J]. 化學教學,2022,(8): 73~76.
[5]吳俊明. 初中化學的育人功能與觀念滲透[J]. 化學教學,2017,(2): 12.
[6]董俊,王瑛,吳俊明. 基于“變量控制”策略的初中化學實驗探究教學[J]. 化學教學,2022,(4): 67~7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