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鳳艷
[摘要] 鄉村振興呼喚高質量的鄉村教育。鄉村留守兒童的德育問題一直是鄉村教育的難點。本文研究分析了新時期鄉村留守兒童的德育所面臨的挑戰,從三個方面提出了鄉村留守兒童的德育實踐策略,即情感呵護、心理輔導、活動育人,以期為鄉村班主任提供幫助和借鑒,提升鄉村留守兒童的德育工作水平。
[關鍵詞] 鄉村振興;留守兒童;心理輔導;情感呵護;德育創新
鄉村振興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而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鄉村教育是我國教育發展的短板,尤其是鄉村留守兒童的德育始終牽動著國家教育部門的心。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管教,鄉村留守兒童的心理較為敏感,容易表現得偏激和固執。因此,教師需要圍繞“情感引領,愛心滋養”的理念,找到更加適宜的方法,針對鄉村留守兒童因地制宜地進行德育教育,確保他們健康發展。
一、鄉村留守兒童德育面臨的挑戰
由于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也越來越快。大量農村勞動者進入城市工作、生活,導致鄉村留守兒童越來越多。鄉村教師在留守兒童的德育中面臨更多的挑戰。
1.家校協同教育落實難度增大
鄉村兒童的德育離不開教師和家長的密切配合。在班主任開展家校溝通時,家長需要準確反饋孩子在家中的表現,以便班主任第一時間掌握孩子的實際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優化德育方式。但是,鄉村留守兒童的父母不能常年陪伴在孩子身邊,導致家校協同教育難以真正落實。
2.留守兒童心理亞健康狀況突出
近年來,鄉村留守兒童的隱性心理問題較為突出,如缺乏安全感,感情比較淡漠,容易產生不良的行為習慣和思想,有些孩子還會出現極端行為。若這個特殊群體的德育效果不佳,在他們走向社會后,很可能會影響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如何給予留守兒童足夠的關心與愛護,因材施教,這對鄉村小學班主任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3.鄉村學校的德育資源滯后
德育是一個長期、連續、系統的工作,鄉村學校的德育資源較為滯后,缺乏整體規劃的德育課程,相關部門對留守兒童德育也不夠重視,德育工作的開展較為單一。如何將抽象復雜的德育內容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德育教育形式,是鄉村班主任面臨的又一大挑戰。
二、鄉村留守兒童的德育實踐策略
基于鄉村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的特殊環境,學校應承擔相應的德育責任,從不同角度進行德育創新,幫助留守兒童走出困境;班主任則需要從學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認知特點出發,從多個角度來優化德育實踐策略。
1.情感呵護:建立多重關愛機制
留守兒童出現問題,大部分原因是缺失情感關懷,這對兒童的健康成長極其不利。這就要求學校和班主任從情感上去精心呵護這個群體,為留守兒童營造溫馨有愛的成長環境,從而對他們的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
學校可以設立多重關愛機制。班主任不僅要負責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還要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同學、代管人溝通。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在和孩子父母溝通時,應對留守兒童父母做好相應的家庭教育指導,需要定期與孩子聯系,掌握孩子的生活、學習和情感動態,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時刻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從而為他們營造良好的成長空間。班主任還可以開展以“關愛”主題的系列班會活動。通過參與班級集體活動,留守兒童能感受到同學之間密切的互動,體會團結、和諧與奮進的快樂。
2.心理輔導:構建個性教育體系
學校應該將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和矯正作為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學校應鼓勵鄉村留守兒童遇到心理問題時,及時找心理教師疏導。此外,定期組織心理教師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測試,以便及時發現并有針對性地解決他們的心理困惑。
第一,建立留守兒童心理檔案。班主任在學生進校第一天起,就需要摸排清楚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深入了解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并與家長保持有效聯系。每個學生在每次溝通時,班主任都要做好詳細、連續的記錄,并建立個性化的心理檔案,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輔導,從而提高心理教育實效性。
第二,設立“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兒童之家”即專業的心理咨詢室,旨在對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留守兒童進行個別輔導。在這里,心理健康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專業心理知識,耐心與學生交流,鼓勵他們吐露內心的感受和真實的想法。
第三,實施留守兒童幫扶措施。對心理問題較為突出的學生,學校應從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來采取幫扶措施。一方面,專門組織教師“一對一”幫扶,讓他們勇敢地面對生活,養成積極向上的態度;另一方面,組建學生互助小組,讓學生在互助小組的活動中學會正確的交往與表達。
通過一系列幫扶措施的實施,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明顯得到改善,他們逐漸融入集體,歸屬感和幸福感越來越強。
3.德育創新:開展豐富的德育活動
德育活動是德育的最好載體,在活動中探索、發現、體悟是德育的最佳方式。學校除了開展重大節日主題活動、行為規范教育、每周升旗儀式、體藝特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還利用得天獨厚的鄉土資源,創新了融教育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實踐性于一體的“行走田間”系列課程化德育活動。
學校旁邊有一大片竹林,竹子象征著堅韌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結合小學語文古詩《竹石》中的詩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我們嘗試從生活化角度開展德育活動。一是“趣味挖筍”活動,由經驗豐富的家長講述挖筍的絕招。學生學習了理論基礎,繼而進行實踐。在實地挖筍的過程中,學生不僅了解到竹子的生長特點,還體驗到勞動的快樂。二是“大廚爭霸”活動,學生制作竹筍美食,拍照發在班級群內。留守兒童在參加這項活動存在困難時,班主任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在不斷努力和嘗試中,學生們不僅品嘗到竹筍的美味,還體會到父母或其他長輩的辛苦不易。三是創意竹編活動。竹編是非遺文化中的瑰寶,開設竹編課旨在讓學生感受竹編文化的同時,傳承竹編手藝。竹編活動既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磨煉他們的耐心和毅力,讓他們親身體驗勞動的不易,從而更加珍惜勞動成果,常懷感恩之心。
德育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鄉村教師在開展德育的過程中,要善于從生活出發,將德育內容融入學生的現實生活中,讓留守兒童在與他人、自然、社會的交往中理解、體驗、踐行所要求的價值和美德,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行為規范,端正品行,發展個性與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以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楊麗.家校社共育,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J].閱讀,2022(87).
[2]婁永軍、姚慧.在留守兒童中進行德育滲透路徑探索[J].吉林教育,2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