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珍 張琴
【摘 要】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二者是相互促進、相互生成的關系。將中學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相融合,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語言美感的訓練,強化意境感悟的訓練,注重學生情感的熏陶,構建跨學科的多元審美體系,從而使學生“豐富情感體驗,提高審美認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學習效果;完善人格品質(zhì),提升審美修養(yǎng)”。
【關鍵詞】審美教育 中學語文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4-27-03
中學語文教學具有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意識、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功能。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提到: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味,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由此可見,對中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之間的聯(lián)系
近年來,審美教育已逐漸走進中學語文教學,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為學生補充相關的美學資源,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文學鑒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逐漸學會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因此,中學語文教學成為實施審美教育的前沿陣地。中學生接受審美教育,可以開闊審美視野,培養(yǎng)高雅的藝術情趣,提升個人的審美品味,學會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美的情感體驗,提高自身的生活質(zhì)量。同時,對中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豐富了中學語文教學活動,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逐漸提高,這對于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語文課堂大有裨益。相反,如果在課堂上只有教師單純的講授,這樣就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都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總的來說,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二者是相互促進、相互生成的關系,在語文教學中需要審美教育來為其增添光彩,審美教育也需要語文教學來為其保駕護航。
二、中學語文審美教育缺失的原因
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講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實施效果有待加強,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師審美素養(yǎng)不足
教師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主體,因此教師審美素養(yǎng)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審美教育的成功與否。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教學側重點在知識的傳授和技巧的講解上,教師自身的審美素養(yǎng)可能存在不足。首先,教師自身接受的審美教育并不是很完善,一般只注重專業(yè)技能的訓練和培養(yǎng),往往忽視對教師進行審美熏陶,這就導致教師在審美教育方面可能缺失,難以對學生產(chǎn)生真正的審美影響。其次,由于教學任務較繁重,部分教師難以再花費精力去學習審美教育的相關知識,去進行審美活動的設計和策劃,這也是造成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活動缺失的直接原因。
(二)審美教育方法缺失
在語文教學中,采用較多的審美教育方法就是閱讀與寫作。教師通過帶領學生進行誦讀,使學生能夠感知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從而產(chǎn)生審美體驗,再將這種審美體驗融入寫作之中,這就形成了審美教育的整個流程體系。雖然閱讀與寫作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方式,但是這種固定的教育方法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思維定式,學生在閱讀不同文章時可能就不容易產(chǎn)生新的審美體驗。因此,教師可以將閱讀的方式多樣化,采取朗讀、吟誦、分角色讀等方式,還可以設計新的審美教育活動。例如高中語文必修下的戲劇單元,有《雷雨》《竇娥冤》的戲劇節(jié)選,教師可帶領學生以戲劇表演的方式來感受人物的情感。總的來說,多變的審美教育方法對于提升學生的多元審美能力有促進作用。
(三)審美教育的作用被忽視
之所以審美教育沒有成體系地發(fā)展起來,是因為在以往的教學中不重視審美教育對學生發(fā)展的作用,學校和家長往往只看重怎樣去提高學生的分數(shù),而沒有格外關注學生整體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審美教育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認知,提升審美能力,而且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生活品質(zhì),促進個體的和諧發(fā)展。同時,審美教育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的重要手段。總的來說,成功的審美教育可以較好地、適時地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想象,讓審美鑒賞活動變得更加有意義。
三、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的策略
(一)加強語言美感的訓練
對于文章語言的賞析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語言是人類交際的工具,學生通過鑒賞語言文字,自身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都會有所提升,并且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逐漸豐富自己的審美體驗。在所有的文章體裁中,抒情散文是比較適合進行語言美感培育的。
例如《荷塘月色》一文,作者巧用新奇和富有詩意的修辭手法,將月下荷塘的景色描繪得令人陶醉。教師可先組織學生找出審美對象,建立審美直覺,然后逐步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的精妙之處。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這句話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舞女的裙”將荷葉形狀生動地描繪出來,“裊娜”“羞澀”讓讀者仿佛看到了荷花含苞待放、嬌羞可人的姿態(tài);“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句話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將聞到的荷香用聽到的歌聲表達出來,斷斷續(xù)續(xù),似有若無,仿佛讀者真的可以聞到荷香、聽到歌聲;“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微風吹過荷葉而形成顫動,通過視覺描寫,構建出一幅月下荷塘的動態(tài)圖。通過分析《荷塘月色》的語言特點,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審美體驗。為了加強學生的語言美感訓練,教師要引領學生仔細研讀文本,對文本信息加工重組,并反復推敲其中所蘊含的情感,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
(二)強化意境感悟的訓練
王國維曾經(jīng)提出,意境是由真景而引發(fā)的真情,因而“真”才謂之意境,即要想強化學生對于意境的感悟,就要通過解讀作者所描繪的景色來感知作者此時所要表達的情感。意境的生成多伴有模糊、朦朧的語言氛圍,這種特點較為突出的文章體裁就是詩歌。詩歌語言精練,詩人在表達感情時往往借由某些意象來創(chuàng)設意境,以此來抒發(fā)感情。
例如《沁園春·長沙》這首詞,上闕以“看”字引起所看到的湘江之景:“萬山”表現(xiàn)出山的數(shù)量之多,“紅遍”表現(xiàn)紅色的普遍和范圍的廣大,“層林”體現(xiàn)出山林的層次感,“盡染”中的“盡”與“遍”有異曲同工之妙,都體現(xiàn)出范圍的廣闊,“漫江”的顏色是碧綠的,“百舸”的狀態(tài)是爭先恐后的,“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中的“擊”和“翔”充分說明自然界中的動物都具有搏擊和斗爭的精神。作者最后提出“萬類霜天競自由”的觀點,認為一切有生命的物體無論弱小與強大都為自由而生,這是一種多么偉大又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師在教學中,先要讓學生回歸文本,并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所提到的各種意象,結合文本的其他語言進行深一步的感知,這樣學生對于意境的感悟就會進一步加深。值得注意的是,對于詩歌教學應盡量避免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因為過度翻譯可能會造成詩歌自身美感的缺失。總之,詩歌教學可以加強學生在誦讀方面的引導,以讀促悟,真正提高學生的意境感悟能力。
(三)注重學生情感的熏陶
審美教育的核心就是情感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學生去探索和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教師應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獲得審美情感體驗,進而助力于審美教育的實施。由于學生在解讀文本后所獲得的情感體驗是多種多樣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應局限于前人的成果,這樣容易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形成阻礙。
例如在《老王》這一課的教學中,作者最后說道:“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作者到底該不該產(chǎn)生“愧怍”之情呢?這是值得學生去討論和思考的問題。從教師層面來看,這就需要教師打破固定的思維方式,通過仔細研讀文本來探尋文章的情感脈絡,同時還應充分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老王》一文的時代背景是盡管作者一家本身已經(jīng)比較困難,但對于老王還是盡可能地去幫助。作者或許不應該產(chǎn)生“愧怍”之情,但是根據(jù)老王去世之前與作者的對話及描寫老王“活命”狀態(tài)的語句,可以看出作者當時沒有很好照顧到老王的這份善良,從這個角度來看,作者的“愧怍”之情或許又應該產(chǎn)生。這種情感的爭鳴為學生提供了暢所欲言的平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總的來說,教師先要對文章進行深入解讀,并且融入自己的情感,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這樣才能帶領學生加深審美情感體驗,進一步促進審美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
(四)構建跨學科的多元審美體系
審美教育沒有學科的界限,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采用多學科融合的教學方式來進行審美教學。藝術是相通的,審美也是相通的,教師應該致力于擺脫學科的限制,為學生構建一個多元的審美體系。
例如在詩歌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入音樂元素,采用吟誦、配樂朗誦等方式開展多樣的教學活動。《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文章,都描繪出令人沉醉的風景圖,教師可以與美術學科知識結合,引導學生“將你心中作者描繪的風景畫出來”,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探界者”鐘楊》這篇課文可以與生物學科中的種子知識相聯(lián)系;等等。構建跨學科的審美教育體系,要比單純的依靠文字進行審美教育更有效率、更有質(zhì)量。因此,教師的審美教育應致力于拓寬培養(yǎng)渠道,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積極的審美價值觀。
四、中學語文教學進行審美教育的意義
(一)豐富情感體驗,提高審美認知
對中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審美體驗,提高學生審美認知能力,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審美教育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心靈交流和精神溝通。教師在教學中帶領學生鑒賞語言、感悟情感、了解作者,都可以作為推動學生審美認知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文本本身所傳遞出的審美意義也是十分重要的,作者通過作品來反映一定的社會現(xiàn)實,學生只有深入感受作者所表達的精神世界,才能與文本產(chǎn)生精神碰撞,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和學生產(chǎn)生的審美感受才能顯現(xiàn)出來,從而進一步幫助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人文美學思維,樹立積極向上的美學觀念,提高鑒賞評價的能力,獲得多樣化的情感,以此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進一步實現(xiàn)審美教育目標。
(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學習效果
學生在接受審美教育的過程中,還可以發(fā)展自身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是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教師應采用合理方式推進審美教育,開發(fā)學生的智力,讓學生逐漸掌握相應的學習技巧,并且通過強化訓練使審美能力逐漸得到提升,創(chuàng)新意識和探索精神也得到培養(yǎng)。同時,審美教育的關鍵還在于引導學生想象和聯(lián)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這就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提供了條件。例如在學習王維的《使至塞上》、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詩人所描繪的場景畫面感很強,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去勾畫出大漠的景色、游子在外漂泊的畫面,這樣的教學活動在潛移默化中鍛煉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了語文綜合學習的效果。
(三)完善人格品質(zhì),提升審美修養(yǎng)
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還具有完善學生人格品質(zhì)的重要作用。首先,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學生受到文章傳遞出的正確價值觀的感染,也會逐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例如學習《論語》,可以領會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可以領會作者“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學習《沁園春·長沙》,可以體會詩人對青春的贊美;等等。這種情感態(tài)度的引導對于學生人格品質(zhì)的發(fā)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語文教材的選文大多是值得傳誦的經(jīng)典文章,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資源。審美教育使學生從中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并且與學生自身的情感相融合,在情感體驗的過程中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也獲得了相應的提升。
總的來說,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雖然存在一定的缺失,但是近年來的整體發(fā)展趨勢還是上升狀態(tài)。教師要注重加強教學中語言、意境、情感等方面的引導,才能真正帶領學生徜徉在語文學習的海洋之中,感悟到文學作品的美,有效促進審美教育的發(fā)展。
張月珍 / 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從事學科教學(語文)研究;張琴 / 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黃岡 4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