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霞 徐翔
[摘? ? 要]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健體、潤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培養學生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具備基本勞動能力,養成良好勞動習慣最直接有效的教學手段。近年來,各中小學在實施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存在形式化、課堂化、娛樂化、片面化和工具化等問題,需要通過建立勞動清單制度,從“主題型”勞動課程入手,落實勞動清單“細節”,全學科滲透勞動清單制度,倡導多元化勞動評價,打造“家校社”勞動清單實踐共同體,切實提高勞動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勞動清單制度;勞動教育;實踐探索
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著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理念在于弘揚勞動精神,培育時代新人,讓學生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偉大、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新性勞動。學校深入開展勞動教育,積極探尋勞動教育價值,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近年來,各地中小學在推進勞動教育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嘗試,但實效性不高,筆者結合學校開展的勞動教育實踐,探尋勞動清單制度在小學勞動教育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多樣路徑,有效實施勞動清單制度
勞動清單具有培育學生勞動技術技能、技術素養的主要功能,同時還具有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益美和以勞創新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功能。
勞動清單制定是提升小學生日常生活勞動的有效策略,讓每名學生都能獲得必備的勞動技能,為未來生活、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勞動清單制定是勞動實踐教育的開始,是讓教育者有章可循,讓參與者有跡可循,讓兒童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勞動目的,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避免出現勞動教育空泛化、無序化、形式化。
學校制定適合小學生的勞動清單,以此為依托有效推進學校的勞動教育。通過研究勞動清單制度,以求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理念,完善學校目前的勞動制度,并探索勞動清單制度的實踐策略,通過廣泛實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提高他們的勞動能力,有效促進他們健康健全人格的培育發展。
(一)從“主題型”勞動課程入手,有效落實勞動清單制度
體力勞動能夠不斷拓展人的心智疆域,使人的心智人格得到充分地錘煉,從而不斷豐富完整。高效的勞動教育可以讓學生學生活知識,練生存技能,悟生命意義,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勞動樂趣,培育勞動意識,養成勞動習慣,掌握勞動技能。
針對學校勞動清單制度內容,學校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打造了“主題型”勞動教育課程,把勞動教育納入學生培養全過程,貫通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主題課程以學校為勞動實踐場所,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以及勞動技能習得規律,針對勞動清單制度內容,有效開展多樣化的主題課程。
在一年級開展“自我管理”勞動主題課程。學校勞動教育備課組教師自編《自我管理勞動讀本》,設立“穿戴我能行”“整理我在行”“清潔我最棒”三個板塊,利用主題班會、延時服務開展主題課程教學,教師通過示范、實踐,讓一年級學生學習自主整理書包、自主整理班級講臺和圖書角、正確擺放桌凳、餐后擦拭課桌臺面、及時清倒學習垃圾等內容體驗基礎勞動,有效落實勞動清單制度,習得基本生活技能。
在二年級開展“自主服務”勞動主題課程,分為“友情行動”“師愛行動”“孝心行動”三個板塊,教師利用編寫的校園配套讀本,基于勞動清單制度,通過開設專門的德育實踐課程和主題班會,引導學生想一想為同學、老師、家人能做的“力所能及二三事”,通過實踐正確認識個人、老師、集體之間相互友愛的情感聯系,從小培養學生和諧友愛、誠信善良的為人品格。
在三年級開展“環保公益”勞動主題課程,分為“環保初體驗”“垃圾分類與回收”“節約低碳小行為”三個板塊,融合科學、美術、勞動技術等學科課程開設專門實踐課,宣傳環保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欣賞、熱愛大自然,關注家庭、社會、國家乃至全球環境問題,深入了解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的人文關系。鼓勵學生多學習、多調查、多研究人類生態環境知識,積極參與保護環境、節能低碳的實踐活動。
(二)落實勞動清單“細節”,有效實現勞動教育目標
勞動是人類獲得幸福的源泉,勞動者永遠是最美的模樣。為了有效實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深入強化學生的勞動觀念,基于“五育融合”視野,學校依托“校園”“家園”“社園”三大不同勞動環境,攜手家庭統一思想、構建“學校勞動清單制度”,打造勞動教育新樣態。
家校攜手制定“一至六年級學生勞動清單”,有效落實勞動清單“細節”,清單內容細化到每個學期、每個月、乃至每周、每日完成的各項勞動內容,指導學生參與家務勞動、校內勞動、農場基地勞動、社會志愿服務勞動等,鼓勵學生利用豐富的課余時間、周末參與圖書館志愿活動、社區志愿活動,用勞動豐盈學生的生命成長。
在“校園勞動”中,學校按“低、中、高”三段式、年度按培養目標、從“室內”“室外”“個人”“集體”四方視角設置班級專項勞動清單,在校園生活中學生做到以勞動開始,以勞動結束,切實加強每名學生的勞動主體意識,有效落實班級專項勞動清單的“細節化”“常態化”。
班級專項勞動清單內容具體分為“室內”四項:“桌椅、清掃用具擺放”“擦洗黑板、垃圾桶”“整理講臺書柜”“掃地倒垃圾擦玻璃”;“室外”四項:“撿拾紙屑包裝袋”“打掃包干區、定期鋤草”“給窗外綠植澆水”;“個人”四項:“書包整理”“桌凳歸位”“臺抽、臺面清潔整理”“學習垃圾清潔”;以及“集體”四項:“門窗定時開關”“電燈、風扇、投影定時開關”“書柜書籍定期更換”“綠植定期更換”。
學校堅持“勞動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把細節化、生活化的勞動教育通過實施完成勞動清單的活動形式,滲透在學生常態化的學校生活中,促使學生將日常生活中勞動當成自我成長的常態,自覺尊重他人勞動成果,從小培養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塑造新時代學生良好勞動習慣。
(三)全學科滲透勞動清單制度,樹立大勞動教育觀念
新時代勞動教育強調在多學科融合中發揮綜合育人價值的大勞動教育觀念。體力勞動不僅是對知識教育的補充,其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內容,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在勞動中創造生活經驗、創新勞動發展技術的能力。因此,學校采用推進課程融合和多學科滲透的創新形式,讓學生在學科課程學習中動手實踐、接受鍛煉、磨煉意志,樹立學生大勞動教育觀念和優良的勞動品質。
學校教師則在教學中注重以大概念為奠基,將核心知識融入學科或跨學科的主題、項目或任務中,進行課程內容組織融合與教學活動的整合設計,有效將“課本”納入生活,讓學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在勞動中發展學生身心,感受勞動帶來的獨特情感體驗,從知識到實踐,從課程到活動,讓勞動為學生生命成長賦能,實現勞動教育的增效提質。
在科學課上教師帶領學生探究光影的秘密時,為了激發學生對光影投射這一科學知識的掌握,教師可以融入勞動教育、美術,教學生制作膠帶彩虹投影的小游戲,讓學生在膠帶上涂上彩虹的顏色,然后把膠帶置于黑暗之處,用手機的手電筒打光,發現白墻上投射出五顏六色的光芒。教師不僅是在課本上講授學生感興趣的科學知識,還要把這些看似離我們很遠的科學知識融入生活中,學生通過親手制作彩虹膠帶,讓他們在實踐中加強對科學概念的掌握,激發他們勇于探索的信念和動手制作的興趣。
在譯林版英語Birthdays一課教學中也能很好地融入勞動教育,教師找準切合點,深入挖掘勞動教育和英語學科融合的育人價值內涵,通過讓學生親手做一份母親節禮物或為母親做幾件力所能及的事,融洽提升了家庭成員間的情感關系,有效落實學校設置的勞動清單,融合多學科元素滲透勞動清單制度,讓勞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懂得勞動為人、常懷感恩的德育內容。
在英語Letsmakea fruit salad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該單元的教學內容及特點,開展一次制作水果沙拉的派對活動,學生通過分組,組內合作制作一盤水果沙拉,并票選最美的水果沙拉,最后在派對上一起分享,體味勞動果實。學生通過有趣的英語課堂,并且融合美術、勞動與技術等學科課程,在勞動中獲取有趣的生活體驗,掌握做水果沙拉的本領,讓學生愛上親手勞動,知道勞有所獲、勞有價值的深刻內涵。
多學科融合滲透勞動清單制度,能喚起人們對美的賦形、美的色彩和美好生活的感知,能促進學生在長期學習思考的過程中,體察客觀事物發展變化的美的規律,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認知能力。
(四)倡導多元化勞動評價,有效服務勞動清單制度
為了切實做好勞動教育,學校在制定和實施勞動清單制度之后,對學生進行多元化勞動評價。學校采用了教師、家長、學生多個評價主體,運用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從勞動技能、勞動習慣、勞動態度、勞動成果等方面,進行主體多元化、內容豐富化、方式多種化的勞動評價,考核學生的勞動實踐能力,有效服務勞動清單制度,培養學生可持續性的勞動品質。
學校在“校園勞動”中針對勞動的不同方面,創新勞動評價方式,采用“個人30%+教師30%+小組40%”的形式,設立了“整理小達人”“掃地小達人”“綠植小達人”“自我管理小達人”等不同評價目標,建立學生個人的勞動成長檔案,讓學生通過及時的評價反饋正確認識自我,使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得到認同,從而激發他們尊重勞動、愛勞動的意識,培養他們會勞動的能力,有效提高他們的勞動創造力。
二、豐富平臺,形成“家校社”勞動清單實踐共同體
真實的勞動教育存在于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密切聯系的空間中,只有三方聯動、協同推進才能共同營造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深入挖掘勞動教育的內涵價值,形成“家校社”勞動清單實踐共同體,實現勞動教育獨特的育人功能和文化價值。
(一)以校園文化為基礎建設,讓勞動厚植生活
校園文化是學校有效開展勞動清單制度的重要文化載體。學校通過正確理解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深入挖掘勞動教育資源,開展豐富的勞動教育實踐,深入落實學校勞動清單制度。
一方面,學校結合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挖掘蘊藏在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中的勞動教育資源,結合學校教育理念、歷史文化積淀,依托學校勞動文化墻、學校勞動大講堂、學校勞動實踐基地等傳遞勞動精神,潤養學生勞動品格,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實現勞動教育的“潤物細無聲”。
另一方面,學校善于結合節日文化開展多姿多彩的勞動實踐活動。例如,學校在秋分這一重要節氣中,開展勞動果實采摘活動,通過在學校的勞動實踐基地采摘豐收的果實,體會勞動的充實與艱辛。通過“身體與心靈在勞動”的獨特體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從小樹立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學生健康的勞動習慣、積極的勞動態度,增強他們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尊重勞動成果的感情,能在勞動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二)以家庭教育為實踐基地,讓勞動成為生活
家庭是優化實施勞動清單制度的重要實踐基地,學校通過協同家庭設置家庭勞動清單開展家庭日常生活勞動,例如,學校鼓勵家長通過與孩子一同做飯洗衣、整理房間、種植綠植等基礎勞動,鼓勵孩子主動分擔家務,培養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體現勞動清單制度的日常化、連續化、生活化。同時,學校也通過讓家長向孩子普及學習智能家電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對孩子進行生活中的科學教育,教會孩子正確使用家用電器,掌握生活技能,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和家庭責任感。
(三)以社會實踐為提升平臺,讓勞動服務生活
社會為學生搭建了勞動教育實踐的特殊平臺,為了進一步深入落實勞動清單制度,使勞動教育真切回歸生活,培養“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中有愛”的勞動的新時代好學生,學校結合社會層面例如校外農場養殖基地、社區活動中心、圖書館、養老院等地點開展層次多樣的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真實的勞動場景,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學校帶領學生在農場體驗“制作豆腐”“制作饅頭”的手工勞動過程、在農場田地體驗從插秧到收割的全過程,在圖書館體驗圖書管理員圖書歸納工作的過程,在養老院感受和孤寡老人一起包餃子的溫馨場景,在勞動實踐中體驗勞動生產的不易,在志愿勞動、愛心勞動中體會助人為樂、愛敬誠善的道德價值觀念。
學生埋下什么樣的種子,就為國家“種”下什么樣的未來。學校在實施并優化勞動清單制度的過程中,除了關注學生在勞動教育中得到的顯性成果,更時刻關注著學生在勞動教育內在精神品格方面的隱性收獲。真實有效的勞動教育應把學生的個人成長與人民需要、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類時代使命緊密聯系在一起,為學生生命成長賦能,讓學生志存高遠、不斷攀援,在勞動實踐中真正實現知行合一的豐盈成長!
參考文獻:
[1]錢麗娟.真實情境下的小學勞動教育項目化學習[J].教學與管理,2021(29).
[2]許小娟,楊婷.城市小農夫:勞動教育課程的創意設計與實施[J].江蘇教育,2020(34).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