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云
本期話題:小學數學落實“雙減”,優化作業設計是重中之重
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離不開作業的有效設計。“雙減”背景下,優化作業設計是課堂教學效果的有力保證,也是學生提高學習成績的最佳途徑。
[摘? ? 要]作業,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效的一種常規手段,因此只有讓小學數學作業保持有效性,才有可能把學生從過去那種重復頻率高、無學習成效的課時作業負擔中解脫出來。本文以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方面普遍存在的追求數量、形式單一、缺乏個性的問題為出發點,分析了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科學合理地設計小學數學作業,運用減數量提質量、豐富有趣的作業、關注學生差異、組織開放練習、讓教材生活化、融入小組、自主設計七條法則提升作業效能,讓學生在課時作業時學到知識、掌握技能、培育能力、創新思維、升華知識,讓課時作業成為激發興趣、提高素養、優化教學的有力抓手。
[關鍵詞]七條法則;小學數學;作業效能
國家正式出臺“雙減”政策,并隨之發布一系列“通知”“辦法”和舉措,重拳出擊治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問題。各中小學要落實好教育部要求,切實下大力氣做好、做優、做強、做特校內教育,健全學校教育質量服務體系,發揮教書育人的主陣地作用,堅持“五育”并舉,使學生的學習更好地回歸校園,讓教師做到應教盡教,學生學足學好。為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作業管理水平,提高課后服務水平,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當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方面存在的普遍問題進行梳理,就如何運用七條法則設計小學數學作業,以提升作業效能,有效落實“雙減”政策精神。
一、認清小學數學作業效能低下的問題
問題一:作業追求數量,學生倍感壓力
在體育運動、技術工作等很多領域中,大量的練習對于技能水平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們也從這些經驗中看到“量變引起質變”的巨大效果,并將其應用于學校教育中,希望通過讓學生做大量的練習題來提高對知識的掌握,因而出現了題海戰術、大量的課后作業等情況。學生經常寫作業到深夜,學習對他們來說不僅毫無樂趣,而且壓力重重,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大量的作業雖然對學生能力和成績的提高有一定作用,但也很容易給學生的身心帶來負面影響。從總體上看,得不償失,不值得提倡。
問題二:作業形式單調,學生缺乏興趣
除了追求數量以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還存在一個突出問題是作業形式單調、重復。在學習某個知識點時,有的教師為了使學生鞏固對知識的掌握,課后作業會重復出現形式單一的練習題。例如,在學習100以內的加、減法時,有的教師會給學生布置幾十道甚至上百道計算題,單調、枯燥的題目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容易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就是像計算器一樣做題,進而產生疲憊感和倦怠心理。
問題三:作業缺乏個性,效能有待提高
全班學生統一做一樣的課后作業,這似乎是無可厚非的事情。這是合理、科學的做法嗎?近年來,核心素養培養目標、“雙減”政策的提出,一再強調要以學生為本、滿足學生需要,時刻提醒一直以來“整齊劃一”的作業形式并非完全合理。同樣一份數學作業,學習好的學生做起來很輕松,但基礎和學習能力不好的學生做起來可能會很吃力。所以,課后作業在鞏固、提高學生數學知識和能力方面便無法發揮最佳效能。
二、運用七條法則提升小學數學作業效能
“雙減”意見明確指出,要注意提高作業設計的質量,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可見,減量提質,提升效能,是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重要目標。
在作業設計中,要特別注意對作業進行優化程序,以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點,結合課堂知識要點,注重數學知識在實際運用中的延伸,科學有序地運用七條法則設計一些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個性特點的作業內容,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法則一:以提升數學作業效能為目的進行減數量提質量
教師要摒棄一直以來的“題海戰術”思維,綜合考慮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情等具體因素,以提升數學作業效能為目的進行減數量提質量。例如,在設計“萬以內的加法”作業時,要明確這節課關鍵知識點是加法連續進位方法,需要學生真正理解其原理,進而掌握其運用方法。一方面,設計的作業題目要能考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為什么滿十以后要進位,對此可以設計一道作業題目,假設學生的同學或家長,不知道怎樣計算萬以內數字的相加結果,學生來充當“小老師”給他們講解加法連續進位法,這樣不僅能檢驗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這一計算方法的原理,通過這種知識輸出的方式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設計的作業題目要鞏固學生對這種計算方法的運用,對此可以設計相應的計算性質的題目,來促進學生掌握計算方法的應用。
法則二:以激發數學學習興趣為考量設計豐富有趣的作業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小學階段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以激發數學學習興趣為考量設計豐富有趣的作業,能夠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挖掘學生潛在的優點,讓學生變得更加優秀。具體來說,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除了關注作業題目的功能性,還應該注意其多樣性、趣味性和生活性。例如,“雙減”政策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設置家庭書面作業,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就可以徹底放手。而是需要教師創新作業形式,用非書面作業的方式來幫助學生鞏固和檢驗學習效果。所以,針對一二年級的學生,可以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設計一些側重操作、語言表達等方面的作業題目。這樣,不僅能鞏固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還能體會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還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動腦、動手、畫畫等,將數學知識與美術藝術融為一體,制作出一張張個性鮮明、內容多樣的手抄報,讓童真樂雅的學習作品,每每折射出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靈動的天分設計。在一張張美美的手抄報面前,學生的數學思想,讓人感受到“趣味數學,快樂無限”。豐富的作業形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全面地鞏固數學知識,還可以挖掘出學生對數學知識源源不斷的興趣點。
法則三:以適合各層次學生需求為基礎來關注學生差異
設計適合各層次學生特點的作業,是滿足學生需求的題中之義。教師要以適合各層次學生需求為基礎來關注學生差異,依據班級內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符合各種能力水平學生的作業題型。例如,教師可以事先設計數學作業題庫,圍繞每個知識點設計3種不同層次的作業題目,包括基礎性的數學題、具有適當難度的進階性數學題,以及更高層次的探究、拓展類的數學題。再綜合考慮學生課堂表現和課堂練習的情況,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將其分為三個層次,即未完全掌握、基本掌握、熟練掌握。然后“對癥下藥”,為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搭配不同的數學作業題目,如為未完全掌握所學知識的學生設計的作業中主要安排基礎性數學題,少量添加有一定難度的進階性數學題。這樣不僅能夠關照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還能避免作業題目太難或者太簡單,而導致學生學習熱情的下降。
關注學生之間的差距,依據學生各自的特點,設計和布置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分層次作業,是當前作業減負的一項重要措施。在實施分層作業時,可通過作業公開制度,提倡“作業自助餐”,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效學習,可有針對性地選擇完成不同數量、不同內容、不同難度的作業,以實現梯次進步的學習目標。
法則四:以強化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為前提組織開放練習
在數學教育中,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基本任務。發現并提出問題,是學生進行創新學習的基礎。可見,以強化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為前提組織開放練習,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設計綜合練習題時,如“三角形三邊關系”這一課,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演示杭州灣跨海大橋的鳥瞰圖,后播放出杭州灣跨海大橋和杭嘉高速、杭甬高速所形成的一個三角形,再向同學們提出問題:“為什么從寧波去上海通過這個跨海大橋能夠縮短距離?”這時,同學們可以結合剛學習“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點知識進行解答:“杭甬高速與杭嘉高速二個距離的和大于杭州灣跨海大橋的長度。”老師還可以問:“如果你是橋梁設計師,你能設計出比這個距離更近的大橋嗎?”有學生答:“在技術完善、地質環境等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會設計一座橫跨上海與寧波的大橋。因為杭州灣跨海大橋與嘉滬高速的長度之和要比所設計的這座新橋的長度要長,也就是課本中所學的‘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知識。”通過這種情景對話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運用課本中“三角形三邊關系”知識點來讀懂生活中的數學作品,從學生正確的回答中可以劃出練習的知識重點和亮點,強化知識學習的創新意識。
法則五:以提高趣味學習鏈接作用為紐帶讓教材生活化
“以教材為中心編制習題”來設計給學生練習的作業,目的是幫助學生讀懂“例子”,也正是因為這個“幫助”無形中限制了學生橫向縱向的擴展學習,使得學習與生活失去聯系,知識與現實產生了屏障。因此,建議在設計作業時應從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所具有的特征和生活環境出發,融入生活化、趣味化、兒童味、科學味等元素進行設計,以提高趣味學習鏈接作用為紐帶讓教材生活化,讓學生在快樂中主動學習。
對此,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要注意把課內向課外延伸,把作業與現實結合起來。為了讓學生的學習更具生活味,老師可把教室的前后2塊黑板、書角、畫廊全部整合起來筑成一個“作業超市”,把“基礎性作業+拓展性作業”結合起來,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不同的角度分別為學生列出“超市清單”。“作業超市”的題型琳瑯滿目,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社會見識在這里找到適合自己的練習題目。其中,老師把學生的各種學習圖畫有序地分好類別,盡數貼在畫廊里,讓他們都來學習中的美麗風景線,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學習。
法則六:以注重合作學習集體效應為參照去融入小組
縱觀一些興趣班、培訓班之類的集體學習,總會出現跟不上節奏的“差生”,拖這個或那個后腿的,難道他們“身在曹營心在漢”根本就沒能體會到比學趕超的氛圍嗎?老師想,問題不全然在學生身上。且看,學校在組織這種集體學習時,講究的是集體效率最大化,對待學生是集體視角,而對于這些跟不上的學生就無法顧及“跟不上的距離”。學校多數會認為,幫助后進生精力大、效果差,付出與回報終究成不了正比,還不如把更多、更專的精力放在那些能出好成績的生員身上。
當前,探究性作業是學生不可或缺的作業部分,這就需要學生之間密切地合作,才能更為有效地完成。從課程的開放性來看,個人要想獨立完成大量的作業,確實是難上加難,若能與他人做到同一個目標性的協同合作,教師要引導學生以注重合作學習集體效應為參照去融入小組,適時尋求教師、同學、家長的幫助,讓作業在集體面前無難可言。在這種協同合作所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切身感受互幫互助的學習,既能體會到合作學習成功的快樂分享,也能改變以往做作業的無趣。
法則七:以點燃學生創新學習為本能指導學生自主設計
過去,學生往往因遵循傳統教育思想而把日常學習“服從”于老師。老師講到哪一節課、安排什么作業,學生就會預習哪一課,做哪些作業,這是一種典型的“服從型”學習方式,學生完全讓老師牽著鼻子走,沒有自主權、發言權。對學生而言,學習失去了判斷方向,沒有了自主動力。為了讓學生能夠變被動為主動,老師要以點燃學生創新學習的欲望為本能指導學生自主設計,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做到不拘泥于課本教材,不迷信于知識權威,不遵循傳統思維的學習模式,科學地繼承與學習知識,勇于用批判的精神提出新問題,用大膽探索的求知態度發表自己的新見解,善于在舊的知識里用新的組合。最后得出新的結論,讓學生在無窮無盡的知識海洋里,尋求新發現,促進新發展,從而點燃學生創新學習的希望。
通過課堂上的說說寫寫畫畫,全然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把培養學生創新學習的能力作為自己應盡的、義不容辭的責任來抓。
“雙減”政策的出臺體現了國家解決學生負擔日益加重問題的決心,也對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政策重點針對“學生作業”的問題,需要教師認真反思,積極實踐,不斷創新作業設計,真正提高作業效能。
參考文獻:
[1]顏美珍.讓作業更具人文性——小學低年級數學趣味作業設計與實施的實踐與探索[J].新課程導學,2014(5):49.
[2]陳鳳鳴.不可囿于泥沼,要有變化神通——淺談小學數學作業的多樣化設計[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10):200.
[3]郭建東.有料 有趣 有效——信息化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與實施[J].小學教學研究(教學版),2021(12):11-13.
[4]陳輝.淺談課外作業設計實踐性和探索性——小學數學課外作業創新設計策略例談[J].考試周刊,2018(88):19.
[5]潘美娟.“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單元項目化作業設計實踐探索[J]. 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21(3):281-282.
[6]崔洪喜.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探索[J]. 青海教育,2022(5):47-48.
[7]楊思琦. 聚焦“雙減”,提質增效 ——小學數學單元作業設計策略探索[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2(15):32-34.
[8]沈友娟.小學數學作業分層設計例析 ——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圓》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2,23(5):80-82.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