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
[摘? ? 要]生活化教學設計,教師要關注教材內容的貼合性,還要對學生生活體驗認知基礎有準確判斷,這樣才能推出最為適合的教學方案。道德與法治學科培養學生良好素質,不能只靠教師的說教。教師要深度研究教材,把握學情,組織更多生活化學習活動,通過遴選內容,滲透生活化德育管理機制;創新情境,營造生活化德育管理氛圍;優化活動,提升生活化德育管理品質;延伸實踐,打造生活化德育管理品牌等策略,引導學生生動展開生活化學習。
[關鍵詞]生活教育;致用體驗;道德與法治
道德與法治課與學生生活比較貼近,引入生活化教學機制最為適合,強化學生應用最為科學。教師要圍繞德育管理主題展開教學,精選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優化教學活動、延伸教學實踐,促進學生體驗認知的形成。學生對生活應用性學習比較有感覺,如果能夠推出更多信息搜集、案例整合、生活觀察、社會調查、實踐探索、走訪采訪、網絡互動等活動,學生參與主動性更高,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知識的增長,還能夠促進學生良好思想行為習慣的培養。
一、遴選內容,滲透生活化德育管理機制
教材內容帶有普適性特點,教師對學生學習需求展開科學評估,結合學生生活認知積累進行方案組織,可以激發學生更多學習動機,讓更多學生順利進入到學習體驗環節。學生對課外相關內容有關注熱情,教師要及時做出增設安排,為學生提供適合的學習素材。
(一)圍繞德育篩選素材
道德與法治課有固定教材,教師要適當做整合處理,增加一些生活化素材,或者是結合生活案例進行教學設計,為學生帶來鮮活的學習體驗。學生對熟悉的生活案例比較有興趣,能夠自然進入到探索環節,在深入思考和交流中找到學習切入點。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不同思想追求,不同生活環境下的學生,其思想認知呈現差異性,教師要深度研究教材和學情,為生活化學習活動提供必要信息支持。
教學五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讀懂彼此的心”一課,教師推出小組“吐槽大會”活動方案:以家庭矛盾為主題,選擇一個典型案例,說說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學生對“吐槽大會”活動形式比較感興趣,回饋主動積極。因為是聊家庭矛盾,學生講述的案例呈現個體差異,教師深入到小組,不僅傾聽學生“吐槽”,還對學生心理現實進行評估。“吐槽”進展到一定程度,教師繼續推出“金點子”活動,要求學生針對家庭矛盾設計解決方案,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教師設計“家庭吐槽大會”,是比較有創意的活動,學生對這種組織形式比較認同,自然能夠主動響應。教師讓學生揭示問題,然后研究問題,給出解決方案,形成完整的認知鏈條。教師對教材內容做深度發掘,找到方案設計取點,為學生規劃操作路線,學生有生活體驗積累,學習思維順利啟動。
(二)根據案例設計方案
生活化教學方案的組織,教師不僅要把握教情和學情,還要對程序安排、活動組織、材料運用、學習環境等因素做深度分析,以便找到最佳設計角度。學生有生活認知積累,這是最為重要的教學生成性資源,需要教師加以合理運用。學生對生活化學習活動最為熟悉,能夠快速形成回饋,教師結合教材相關內容展開優化設計,為學生創造適合學習和實踐的環境,這對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有一定幫助。
教師執行教學方案時,要對其可行性做全面評估,以便做出及時的調整。在教學“讓我們的家更美好”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讓學生演唱《家和萬事興》這首歌曲,渲染了學習氣氛。課堂程序由此展開,教師要求學生現場填寫表格,進行學情調查。這個表格為“家庭責任單”,學生需要如實填寫家里成員在家庭中承擔的責任內容。學生填寫完畢后,教師對這些表格進行梳理,歸結出典型討論問題:“家庭成員都承擔自己的責任,其分工意識比較明確,如果做一個橫向比較,誰承擔的責任更大一些?作為學生的你,需要承擔哪些責任?你感覺你做到了嗎?”學生進入到話題討論之中。教師現場安排填寫表格任務,其目的是讓學生對家庭成員各自承擔的責任有一個清晰的把握,然后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自己存在的問題,特別是自我反省部分,對學生心理形成觸動。
二、創新情境,營造生活化德育管理氛圍
情境教學有豐富調動力量,學生對直觀性學習情境比較有感覺,教師利用媒體展示、問題設計、實地觀察、實物展示、話題討論等手段創設情境,學生反饋更為強烈。教師深入研究學生生活認知經歷,為學科教學設計提供重要參數,能夠順利啟動學生學習思維,確保生活化學習活動自然推進。
(一)圍繞德育創設情境
教師設計生活化學習情境時,要做好學科滲透,還要對學生興趣取向有更多了解,以提升情境的適配性。情景再現、故事講述、電子信息展示、實物觀察、問題設計、案例介紹等,都能夠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教師結合學生生活認知積累情況做對應設計,學生回應更為主動,教與學形成更多契合。如果能夠滲透一些生活觀察、游戲競賽、展示表演等內容,學生響應會更為積極。
在教學“我們的公共生活”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先展示一部分圖片,要求學生觀察和發言:“結合教材內容閱讀,說說哪些場所是公共區域?這些場所有什么共性特點?我們應該如何在這些公共場所進行活動?”學生有生活積累,對這些場所都比較熟悉。學生總結道:“電影院、公園、超市、車站等,這些場所有更多人群聚集,每一個人都要保持適合的姿態,講究文明和禮貌,不干涉他人活動,尊重他人的權利。”學生發言踴躍,其觀點也比較實在。為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教師設計生活場景,讓學生做出應對,如:“家里來客人了,家長讓你準備一些食材,你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這是生活化問題,學生大多沒有這樣的經歷,自然產生探索的主動性。教師適時做出引導,讓學生主動思考和討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二)依據教情打開教程
教學方案設計需要考慮到諸多制約因素,教材分析是第一位的,教師對教材內容做深度研究,找到更多教學設計素材,利用情境設計進行活動組織,都能夠確保教程順利啟動。學生對生活化學習任務比較有感覺,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推出生活化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生活體驗中養成學科能力。學生思想教育需要良好的環境,教師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熱心,與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交流對話,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
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學生回饋更為主動,其助學效果顯著。如教學“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課時,學生對遵守公共秩序問題比較熟悉,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公共交通事故的視頻,并設計思考討論問題:“觀看這段視頻后,你有哪些聯想?這些交通事故大多都是人為造成的,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類似的事故發生?”學生看到血淋淋的交通事故現場,其心理觸動更為劇烈,在對交通事故原因展開分析時,其感知體驗逐漸走向理性。學生能夠意識到這些慘案的發生,都是人為操作失誤造成,這是多么慘痛的教訓。學生進入分組討論環節,其思想感觸更為深刻,學習氛圍更為凝重。教師適時展開引導,要求學生從事故原因角度展開思考,引導學生自然建立交通安全意識。視頻帶有立體感、直觀性,學生接受更為順暢,其調動作用更為突出,教師要做好優化設計,以提升其調動作用。
三、優化活動,提升生活化德育管理品質
教師推出生活化學習活動,要對活動程序做優化設計,對活動進行科學調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為學生提供更多主動探索的機會,培養其實踐意識。學生對常規的活動形式沒有太多關注,如果能夠展開創新設計,勢必能夠激發學生更多學習動機,以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自然進入到學習核心。
(一)圍繞德育組織活動
教師對生活化實踐活動展開創新設計,能夠激發學生更多學習動機。生活案例信息搜集、身邊故事講解、社會焦點新聞整合、網絡信息交互、生活環境觀察、社會現象調查等,都帶有生活化特征,學生參與主動性很高,其訓練價值更為豐富,教師要做好篩選和歸結,以提升教學適合性。
教師組織德育管理活動時,要對教材內容做深度解析,還要與學生生活進行對接,以提升教學設計的契合性。如教學“我參與我奉獻”一課時,教師與學生一起閱讀教材相關內容,然后教師推出了一項集體活動:“在我們生活中,我們可能得到過別人的幫助,也可能幫助過別人,回想一下,評選出我們班級的‘愛心大使”。學生對自身經歷進行梳理,開始講述自己受到其他人幫助的事情。教師組織學生展開投票活動,先讓學生推舉出候選人,然后教師主持,讓學生用舉手表決的形式投票,選出班級的“愛心大使”,并要求其做典型發言,講述自己的奉獻故事。這個活動流程設計完整,學生行動迅速,操作效果良好。學生從活動中獲得豐富體驗,對奉獻精神有了全新認識。
(二)參考學情設計方案
學生對生活化學習活動有特殊關注,教師對學生活動訴求展開分析和歸結,能夠確定正確的設計方向。學生是活動主體,教師通過詢問、問卷、觀察等手段搜集學情信息,能夠為活動方案設計和組織提供有力支持。學生直觀思維比較敏感,其學習心理也比較單純,教師準確把握學生心理展開活動組織,其訓練效果值得期待。
在教學“弘揚優秀家風”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在課前搜集關于“家訓”的信息,可以是經典的家訓,也可以是精彩的故事,準備在課堂上展示。在課堂導學環節,學生踴躍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如“朱子家訓”“顏氏家訓”“袁氏世范”,以及“岳母刺字”等。教師鼓勵學生對經典家訓內容做解讀,學生積極回饋,課堂研究氣氛逐漸形成。為對接學生生活認知,教師要求學生介紹自己的家訓內容,學生家庭大多沒有家訓設置,難以做出回應。教師現場連線一些家長,要求家長介紹自己的家風、家訓方面的內容,雖然很多家長都沒有給出很準確的信息,但對家庭教育等問題展示了一些見解。教師將相關內容用關鍵詞梳理出來,在班級中展示。學生對家長連線比較敏感,其關注度更高,對家訓的理解更為深刻起來。教師設計家校連線環節,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四、延伸實踐,打造生活化德育管理品牌
延伸實踐活動設計,對接學生生活認知,讓學生在實踐中健康成長,這是道德與法治學科德育管理的核心目標。教師結合教學實際需要,組織學生展開探索性學習,其教育價值更為豐富。德育管理包含諸多內容,教師對訓練設計方法做出創新處理,能夠創造更多實踐體驗的機會,對提升學生學習品質有一定幫助。
(一)圍繞德育延伸訓練
設計生活化訓練活動時,教師要對訓練目標做科學規劃,對學生生活訓練條件進行合理分析,這樣推出的訓練任務具有更強針對性。電子作業、社區活動、社會觀察、網絡交互、讀寫結合等,都是比較常見的訓練形式,而且具有一定的生活化特征,學生接受度更高,教師對這些訓練任務進行優化設計,及時傳授一些活動方法,能夠順利培養學生學習習慣。
學生對生活中難忘經歷有深刻記憶,教師從這個角度展開訓練設計,能夠及時喚醒學生學習心理。如教學“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一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國慶閱兵視頻片段,讓學生在觀看中展開回憶:“國慶慶典最為壯觀,你記憶中有哪些難忘的瞬間?你知道國旗、國徽、國歌特點嗎?如果我們班級要舉行一次‘快閃歌唱活動,圍繞歌唱祖國主題展開設計,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學生對這些內容都有清晰記憶,可以快速做出回饋。特別是設計“快閃歌唱”活動,這是最吸引學生的。電視、網絡上有不少精彩的“快閃”活動,學生大多有觀看經歷,自然有不少建議提供。教師從學生生活記憶出發展開設計,成功激發學生參與主動性。贊頌祖國是學習活動主題,教師沒有一味說教,而是推出鮮活的活動,讓學生主動進入到研討環節。
(二)對接生活升級實踐
學生進行生活化學習活動之后,很容易遇到一些疑惑問題,教師要主動做出計劃調整,對學生學習活動效果做科學評估,對訓練實踐形成展開升級設計,這樣學生回饋會更為主動。家庭采訪調查、自我反思學習、遠程學習互動、小課題研究、網絡師生互動、心理門診組織等,都屬于生活化活動的升級處理,教師要做好教學組織,對學生回饋做及時調整,確保訓練活動順利推進。
教師關注學生心理成長,結合學生生活認知展開教學訓練設計,推出系列活動任務,能夠為學生創造更多學習體驗機會。如教學 “富起來到強起來”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設計系列訓練活動任務:其一,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引領學生觀看相關視頻材料,設計一些互動性強的小品,總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其二,開展主題演講活動,要求學生圍繞“中國夢”主題展開現場即興演講,結合自己的夢想,展示自己的宏大志愿,為偉大“中國夢”實現奉獻力量。其三,組織座談會,交流學習心得,圍繞“爭做時代好少年”主題展開討論。教師深入到學生互動環節,與學生展開多重對話,逐漸達成思想共識。從這些活動方案設計和執行情況可以看出,教師有拓寬意識,針對學生生活經歷展開設計和組織,可以讓更多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接受信息,形成學習體驗,展開自我矯正和反思,實現新的成長。
學生大多對生活化、實踐性、互動性活動比較有興趣,特別是帶有實踐操作的活動,能夠快速啟動學生學習思維。教師要做好教學調查,對教材內容做細化處理,找到生活對接點,引導學生進入活動環節,在生活化學習中成長思想品質。德育學科活動設計生活化,具有更高可操作性和持續性,教育歷練作用更為突出,教師要做好科學組織。
參考文獻:
[1]王春麗.多向滲透,發掘小學德育管理新起點[J].小學教學參考,2021(27):95-96.
[2]李旭英.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創新策略[J].甘肅教育,2021(21):18-20.
[3]尤瑋.小學德育管理班主任角色定位探微[J].教育實踐與研究(C),2022(04):14-15.
(責任編輯: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