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瞳 趙晉
摘要:通過分析戰略文件、相關文獻與項目,論述中國職業教育在國際推廣方面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概述其實現路徑。發展機遇上,“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推廣;現實挑戰上,我國職業教育缺乏專項人才標準、概念和措施體系,知名度、品牌優勢亟待優化;實現路徑上,應建設職業教育國際品牌,與沿線國家共建有關標準。
關鍵詞:國際推廣;職業教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3)06-0064-05
作者簡介:李依瞳(1997—),女,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研究;趙晉(1978—),女,博士,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治理與質量保障。
基金項目:山東省部省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理論實踐研究課題“各國典型的職業教育模式研究”(項目編號:GD65)
一、 研究背景
由于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穩步發展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促進,中國的企業正在日益走向海外,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也將對我國企業的海外發展產生影響。一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職業教育還存在教育體系不完善、教育質量低下等方面的問題,在技術技能的培訓方面存在明顯不足[1]。為配合我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和“一帶一路”建設,中國有必要幫助一些沿線國家培養能適應我國企業海外業務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努力提升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化水平,使其適應不同國家的經濟、社會、文化背景和學生的需要。同時,作為教育與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的中國職業教育也逐漸轉變了角色,承擔起向世界廣泛傳播職業教育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的關鍵性使命。例如,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起便開始與德國進行職業教育合作,合作進程主要經歷了“旅行者說—拿來主義—比較選擇—本土化”四個階段[2]。起初中國在這一過程中多扮演“受援國”的角色,在資金、技術等領域接受德國的指導與幫助;隨著中國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中國不再只是職業教育國際經驗的學習者和受讓方,還新添了傳播者、給予方的身份。
無論是出于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還是出于對職業教育所面臨的重大歷史機遇的把握,當下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推廣都成為領域內的一個重要命題。我國職業教育的根基越來越深厚,已經具備了“走出去”的能力。當前,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推廣越來越成為一個關鍵性任務。
二、 發展機遇
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的契機,近年來,我國為職業教育的國際化與中國企業的海外拓展做出了一系列的綜合性安排。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職業教育發展模式與中國企業和產品的“走出去”相配合,培養本土化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以滿足企業的海外經營需求。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等機構發布《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職業院校協助企業“走出去”,深化境外辦學。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共建與“一帶一路”倡議有關的教育行動,鼓勵支持高等院校、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同走出去,共建一批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與合作、人文交流等基地,尤其指出要進一步建設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知名品牌“魯班工坊”。2020年9月,教育部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要求進一步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急需人才的培養,加強職業教育體系中機構、人才與師資等元素的交流;促進我國與國外優秀職業教育機構的合作,提升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應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品牌,方法包括拓展中外合作交流平臺、推動職業教育“走出去”,促進職業院校與中國企業一同“走出去”等。
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的20個國家不斷開展合作,搭建了56個經貿合作區,以國際化的產能制造為依托,以“集群式”的方式引領中國企業“走出去”。在經貿合作不斷深化的未來,我國更是將與“一帶一路”倡議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更多合作協議,推動經貿合作深入發展。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將促進中國與各國之間經貿、基礎設施、投資、能源、交通等領域的發展,我國的企業與人才也會跟著“一帶一路”的腳步走出國門,在海外進行經濟活動。在海外企業的發展方面,人才支持十分重要。海外企業的運行需要高端的裝備制造專業人才,也需要負責執行的中低端技術人才,而職業教育是這些人才的主要來源。2019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優化社會環境,促進中國企業承擔職業教育責任,形成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共同體”,即職業教育服務企業“走出去”,使職業院校、“走出去”企業、政府之間形成融合、共享的多主體人才培養系統。有關部門應當在“一帶一路”的規劃中重新界定、明晰職業教育的職能定位,聯系有關企業以了解其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并做好一系列的全面性準備,使職業院校為承擔跨國境生產任務的中國企業培養技能型人才[3]。
三、 現實挑戰
我國的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已取得了一些令人矚目的成就,包括培養了數以億計的職業學校畢業生,為強國的人力資源做出了突出貢獻,并適應我國的產業需求,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等[4]。然而,中國的職業教育想要漸漸“走出去”,助力“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度發展,只有相關力量同心協力、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保持恰當的合作,才能克服困難,完成職業教育國際推廣的戰略目標。
(一)缺乏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標準、概念和措施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堅持走職業教育的中國特色發展道路,提升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推進職業教育的全方位改革,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輸送了數量龐大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目前,中國在職業教育領域取得了許多成就:在規模方面,我國的職業教育不斷擴張,這一趨勢加速了高中階段教育普及化、大眾化的進程,有效地滿足了人民不斷增長的教育需求;在結構方面,我國的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逐漸形成,整體結構也在不斷自我調整與優化;在效益方面,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同時為個人與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增加了社會的人力資源儲備[5]。然而,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仍然存在問題,例如職業教育體系不完善、缺乏可以對外輸出的高質量職業教育標準與概念等。長期以來,我國的職業教育一直是國際標準的被動接受者,在參與國際職業教育標準制定的過程中沒有足夠的發言權,尤其是缺乏積極輸出我國職業教育標準的能力。
(二)缺少職業教育的專項國際化人才
近年來,隨著“走出去”戰略在中國的廣泛實施,許多中國企業也在擴大其國際業務,但國際化人才隊伍的缺乏,成為制約中國海外企業國際業務發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國的國際人才隊伍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難以滿足我國企業發展海外業務的需要。我國主要缺乏如下幾種類型的人才:一是熟悉海外市場規則且熟練掌握海外業務流程的市場拓展人才;二是在海外工作的、熟悉項目經營方面知識的人才;三是駐外的產品售后、維護等方面的人才;四是既擁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又具備對中國職業教育深入理解的跨文化能力的人才。我國海外企業在運營過程中,不僅需要同時掌握外語技能和目標地區文化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同時也需要具有管理才能、能夠承擔起對當地員工進行培訓的技術型人才、能在生產一線做出貢獻的指揮型人才。為獲取更多的人才支持,企業需要建立、拓展與職業院校的合作關系,進行校企合作,共同培養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人才。
(三)國際知名度和品牌優勢亟待優化
近年來,我國的職業教育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在國際范圍內來看,尚未成為特別值得學習的經典模式。許多國家認為中國經濟的增長是廉價勞動力、單一市場所造就的,只有普通教育在其中起到了促進作用,職業教育并沒有扮演重要角色[6]。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之一是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理念中缺乏對職業教育發展經驗的提煉,也缺乏高度概括的典型職業教育模式和符號。世界上的先進職業教育模式,例如德國職業教育的“雙元制”模式、澳大利亞的TAFE職業教育體系、北美的能力本位職業教育理論等,均具有高度概括、高度典型化的特征,為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了代表性的范式,也增加了這些國家成功進行職業教育國際化推廣的可能性[7]。
(四)缺乏對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
“一帶一路”連接的64個國家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在這些國家之間進行職業教育國際合作必然遇到多種形式的挑戰[8]。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往往擁有著獨特的社會背景、發展歷史與社會文化,這就需要我國的職業教育相關人員在與之合作辦學時進行文化上的適應與理解。此外,在海外學習、工作的職業院校畢業生需要在陌生的文化環境中生活,在很多方面會面臨異國文化的沖擊,這需要畢業生具備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與自我調節能力,能夠從容應對在不熟悉的文化環境中所產生的心理壓力。這要求我國培養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自身的適應能力。職業院校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需要職業院校對學生的職業通用能力加強培養,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領域對于跨文化教育以及畢業生職業綜合能力的培養重視程度不夠,這也為職業教育的“走出去”造成了巨大的挑戰。
四、 實現路徑與未來展望
(一)實現路徑
結合“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應主要遵循兩條原則來推動我國的職業教育“走出去”:第一,使職業教育更充分地為我國在海外的企業服務,為其輸送技術技能型人才;第二,向海外展示、推廣我國特有的職業教育模式與內容,擴大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為此,我國職業教育的對外推廣可以從四個途徑來開展:
1.與沿線國家共建職業教育標準
“一帶一路”倡議涉及的部分國家,如立陶宛、新加坡等國家的職業教育質量相對較高,體系較為完善,我國的職業院校可與其進行合作開發職業教育標準[9]。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國際標準的制定,進行學術研討并制定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的專業標準和課程體系,構建覆蓋大部分行業的職業教學標準體系;第二,推動沿線各國政府深化合作,形成有效的中外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三方溝通機制。同時,以國際標準為基礎,結合沿線國家的法律政策、經濟現狀、人才供需等情況,開發有中國特色、接軌對象國家產業發展的高質量雙語職業教育標準,促進國家標準的互認和對接。
2.有針對性地輸出職業教育人才
在職業教育人才的輸出方面,不僅要考慮到人才輸出的地方性原則,也要著重培養外語能力出眾的復合型人才。第一,根據當地的人才需求提供技術技能人才,聚焦全球產業發展前沿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聯合相關行業企業,建立國際技術型人才培訓場所,與“走出去”企業合作開展當地員工培訓,提供學徒崗位,培養熟悉國際規則的技術型人才及中國企業在國外運行所需的本地化人才。第二,積極培養職業教育與外語的復合型人才。全面提升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外語應用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加強職業教育領域中的商務外語教育及相關專業建設,根據國家戰略布局以及企業用人需求,加大區域國別研究力度,開展小語種教育培訓。
3.打造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品牌
國際品牌是一個國家職業教育在國際上樹立的旗幟,不僅具有提升本國職業教育知名度的作用,也有利于形成職業教育的品牌效應。第一,加強職業院校留學生教育與境外合作辦學。依托專業優勢,擴大留學生招生規模,在海外建設職業院校分校、魯班工坊機構等,傳播優秀職業技術技能和工匠精神,加強知華友華教育,建設我國特色的國際職業教育辦學品牌。第二,推動職業教育科研的國際化,進行有關國際化人才培養、產教融合等領域的研究,圍繞促進國際合作和“走出去”的發展問題,加強應用對策研究,推動國際科研合作與交流。第三,繼續推進“中國制造”,形成中國品牌效應。支持“走出去”企業的投資與并購,構建中國制造的國際產業鏈,發揮海外企業的職能,建立實訓基地以提供培訓機會和崗位,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國際融合。
4.進行多元主體的跨文化教育
首先,從理念層面開始,加強跨文化教育的頂層設計,包括對跨文化教育的精準定位,對相關制度、政策環境的完善與創新,以及政策與資金保障[10]。有關部門也應當加強跨文化教育宣傳,打造跨文化氛圍,強化跨文化的觀念認同[11]。其次,搭建跨文化教育平臺,如職業院校與海外企業合作建立海外分校,助力海外企業的轉型升級;與目標國家或地區的科研機構、職業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建設職業教育文化融合交流中心,提升跨文化的服務能力。最后,應當優化跨文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政府、企業、職業院校分工協作,聯合開展文化與技能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提升學生的跨文化發展能力。職業學校教師也要關注對各種文化與價值觀的批判學習,豐富課堂內容[12]。
(二)未來展望
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契機,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化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國職業教育正努力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全面合作,在國際上樹立合作新風尚,建立合作新形象,打開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新格局。
1.樹立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新風尚
依托現有的雙邊、多邊機制,以區域合作平臺為基礎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伙伴關系,合作建設國家之間的責任共同體。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的契機,我國近年來就職業教育的對外開放以及中國企業的“走出去”做出了一系列部署:推動國內的職業教育與有關企業開展合作,一起“走出去”,在海外進行建設培訓中心、開發課程等職業教育任務;職業院校應當同“一帶一路”倡議的沿線國家進行充分的合作與交流,努力完成職業教育的各項相關任務。這為我國職業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指明了定位,并規劃了職業教育“走出去”的方向。
2.建立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新形象
進入新時期,我國與海外的職業教育合作也走向了新階段,中國不再只是被動接受他國職業教育先進成果的輸出,而是開始成立中外合作機構,如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現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等,中國逐漸開始在職業教育的國際合作過程中扮演經驗的介紹者和協調方。一些前期成立的職業教育國際職業合作本土機構,例如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開始承擔國內職業教育院校與外國職業教育推廣機構之間的銜接、協調工作。伴隨著“一帶一路”的持續推進,這些合作機構基于對國內外職業教育的充分了解,有效表達國內職業教育院校的現實需求,并及時與國外方面溝通方案、負責具體實施。
3.打造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新格局
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需要,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推廣可以在各種類型職業院校的建設方面開拓新的領域。一是交通建設類院校。“一帶一路”倡議的目標之一是推動港口與能源管線等基礎設施的互聯共建,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臺州職業技術學院、河北工程技術高等專科學校、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在道路橋梁類專科院校中具有較大的競爭力。二是語言類高職院校。如廣西民族大學的應用越南語、國際商務、應用印尼語等專業都有專科一批招生,學校不僅進行“一帶一路”沿線東盟國家所需要的語言教學,還包括對該國文化的深入介紹,有利于學生提高文化素養。三是傳統技藝傳承及文化交流類院校。“一帶一路”是一條經濟建設之路,也是藝術交流的媒介,而藝術類職業教育的優勢是可以將傳播文化精品和藝術創作相結合。例如,陜西藝術職業學校舞蹈表演專業編排的節目作為“陜西文化強省戰略”的重要文化成果,在歐亞非等沿線國家進行演出。此外,數字化、互聯化的加持也能夠促成中國職業教育國際推廣的新模式。利用互聯網的實時性、便捷性,參考圓桌會議形式搭建“一帶一路”倡議在線職業教育聯盟,可以快速建立利益相關者的溝通網絡,體現成員間的協作與資源共享。各成員之間是橫向的平等協作關系,可組織開展相關討論會、論壇等活動,發揮網絡對教育合作的積極作用。
五、結語
我國的職業教育對外交流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角色上來看,我國在職業教育領域的角色逐漸從單方面的職業教育經驗接受者轉變為促進本國經驗走向世界、走向國際的經驗推廣者,將國外經驗的“引進來”與國內經驗的“走出去”相結合,進行雙向互動。從機構上來看,我國職業教育有關部門已在國內、海外建設了眾多的職業教育交流平臺,在“一帶一路”倡議理念的指引下為我國職業教育的“走出去”提供載體。從合作的領域上來看,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合作區域越來越廣,合作范圍也向著全方位、多層次的方向發展,涉及多個領域和多個行業。然而,我國職業教育的對外交流起步較晚,亟待對其在國際范圍內的品牌優勢進行強化,并優化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體系,為我國海外企業的業務拓展提供人才支撐。同時,我國的職業教育也應更加關注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質量,并調整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內容與方式,培育具備跨文化素質、能力的國際化人才。總之,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推廣目前呈現出良好的局面,發展前景也十分值得期待。然而,我國職業教育領域的研究者們仍是任重道遠,未來我國的海外企業、科學研究者、政府有關部門、有關職業院校以及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等主體更應積極交流、分工協作,提升自身對于職業教育國際推廣的認識,將我國的職業教育更好地推向國際,向世界展現中國職業教育的智慧與積淀,讓世界領略中國職業教育的優秀之處。
參考文獻:
[1]李俊.德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經驗與啟示——兼談對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借鑒[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8(6):1-9.
[2]姜大源.中德職業教育合作30年經驗與啟示[J].職教發展研究,2020(2):1-8.
[3]邵彥,許世建.職業教育服務企業“走出去”協同辦學共同體的構建——基于三螺旋理論的解釋框架[J].職教論壇,2021(3):14-21.
[4]趙其勉,王軍福.“一帶一路”戰略中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機遇、差距與路徑[J].職教論壇,2017(31):67-72.
[5]孫誠,宗誠,聶偉.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成就、問題與對策建議——《教育規劃綱要》十年回顧與展望[J].職業技術教育,2021(7):6-12.
[6]郝天聰,莊西真.走出去:職業教育發展的中國經驗[J].職教論壇,2016(13):34-38.
[7]李俊.德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經驗與啟示——兼談對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借鑒[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8(6):1-9.
[8]金巍.梅花與牡丹:“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國文化戰略[J].全國新書目,2016(2):13.
[9]紀洪江,徐紹華,王穎.“一帶一路”戰略下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研究述評[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0-17.
[10]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2019.April[R].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19.
[11]陳正,錢春春.德國“跨文化教育”的發展及對中國的啟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1(2):53-58.
[12]陶啟付,趙明媚.跨文化教育:職業院校服務“走出去”企業的挑戰與實踐理路[J].職教論壇,2021(3):134-138.
(責任編輯:張宇平)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Realiz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LI Yi-tong, ZHAO Jin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trategic documents, literature and relevant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ject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are discussed, and the pathways to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are outlined.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created momentum for the promo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In terms of challenges,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hina lacks specific standards, concepts and system, and needs to be optimised in brand advantages. In terms of paths, we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to build the international brand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build voc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s with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