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紅梅
【摘? 要】 閱讀是小學生獲得知識、積累語言經驗和形成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是語文學習的核心。作為語文教師,要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基于此,文章在分析了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意義和閱讀水平現狀的基礎上,提出有效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實踐策略,以期增強學生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為學生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 小學生;閱讀能力;閱讀方法
語文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積極地探索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閱讀能力是一種綜合素質,教師要讓學生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和自學能力,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會獨立地選擇和判斷,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一、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意義
1. 閱讀是一種思維活動,也是一種表達活動,更是一種實踐活動。通過閱讀,人們可以積累知識,獲取信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小學生通過閱讀可以了解世界、了解社會和認識自我,從中得到啟迪和感悟,并掌握信息獲取的渠道。
2. 小學生的思維具有直觀形象性、直覺沖動性等特點,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充分地利用好語文課這一主陣地,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
3. 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素質;有利于學生懂得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有利于學生在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中,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4. 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無法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料,還能引起學生的思考、探索和研究興趣,激發學生濃厚而強烈的求知欲。教師應在教學中重視課外閱讀工作,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世界。總之,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應得到充分的重視。
二、小學生閱讀水平現狀
(一)對閱讀的重視不夠,缺乏閱讀興趣
家庭是學生接觸書籍最多的場所,學生在學校學習文化知識,也可以在家里接觸到各種書籍,但是家長們往往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孩子的課外閱讀。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考出好成績,只為其選擇一些比較難的試題,讓孩子進行大量的練習,即便購買了書籍,也只是放在房間讓孩子隨意翻閱。大部分家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許多學生無法從家長處了解到更多的課外閱讀知識,也就無法體會到課外閱讀帶來的樂趣,便失去了課外閱讀的動力;有的學生對語文不感興趣,對教師和家長的話聽得多,卻理解得少;有的學生認為學習壓力大、時間緊,不愿意花費時間讀書;有的學生習慣了家長為其購買書籍和學習用品,卻很少看書。
(二)閱讀方法不當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剛剛接觸到一些比較抽象的文章,對其認識不夠,學習方法也不是很得當,無法更深刻地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教師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多讀一些經典文學作品,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語言和情感內涵。
(三)缺少閱讀習慣
如今,很多學生喜歡上網、看電視和聽音樂等,缺少了一些讀書看報、了解世界和增長知識等方面的時間,從而造成很多學生喜歡閱讀文字信息卻不愿閱讀書籍的情況。
三、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
(一)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激發人的感情和探索知識的動力。只有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才能在快樂中學習。學生愛讀什么樣的書,這需要教師去引導、去啟發。如果教師能從激發學生的興趣角度出發,就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學《四季之美》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第一自然段,體會四季之美,同時讓學生找出描寫四季的語句,并讓其聯系生活實際,闡述在文章的哪些語句中可以看出四季美。如:“秋天最美是黃昏,夕陽像個羞答答的小姑娘,躲在西山背后,天空是一片火紅的顏色。冬天最美是早晨,雪停了。遠處的大山披上了一層銀白色的外衣,近處的小河也結了冰,孩子們都到冰面上玩耍去了”。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生愛游戲、愛運動,他們對生動、有趣的活動更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將一些游戲、故事引入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玩中獲取知識、熱愛閱讀。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是自主學習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二)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師要培養學生善于傾聽的習慣。如果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注意力不集中,就會影響到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無法有效地分析文章。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邊聽邊思考,讓學生在聆聽和思考中掌握閱讀的方法,在閱讀的基礎上,懂得分析、提取和概括文章的內容。同時學生必須養成認真、仔細閱讀的習慣,讀準字音和字形,理解詞義,并注意遣詞造句的準確。
學生在閱讀中,要善于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重點內容和關鍵語句,并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提出問題,形成獨立思考問題的意識。學生的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要表達的情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讀書筆記中寫下自己對文章內容、人物性格或事件的見解。
(三)要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
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在閱讀中篩選信息,使學生應用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用恰當的詞語描述文章內容。
1. 教師應教會學生在閱讀中篩選信息,學生讀什么、怎么讀,都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對此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理解文本,在教學中,對文本內容進行加工處理。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應準確地把握單元目標、課時目標和單元人文主題,培養學生準確處理文字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理解、判斷和記憶文字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快速發展。
2. 教師應教會學生使用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學生讀一篇文章,應先通讀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通過抓住作者表達思想感情的重點詞句理解文章。對于文章中的一些語句,學生可以反復朗讀,加深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還要學會抓住關鍵的語句進行提問;可以通過找出文中每個部分間的聯系或不同之處,來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主要內容,從而提高自身分析、綜合和概括的能力。
3. 教師應教會學生用恰當的詞語描述文章內容,這是學生能夠進行獨立思考和探究性閱讀的重要標志之一。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薄弱,這就需要教師通過一些教學手段和方法,幫助他們逐步提高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和書面語言表達;要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蘊含的情感,使學生能夠正確運用掌握的語言知識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要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情感體驗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體驗,是一種內在的精神需要,也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關鍵。要想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教師就必須以教材為依托,通過閱讀感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如《愛如茉莉》一文,文中寫道:“茉莉盛開時香氣撲鼻,它那淡雅而樸素的香、清、甜,令人心曠神怡。它還可以用來制作成芬芳的香包或放置在室內作為觀賞物。人們用它來美化居室環境,增添生活情趣”“每當我聞到茉莉花香時,就會想起奶奶、爺爺、爸爸、媽媽……”教師可以以這段話為切入點,讓學生先讀一讀這段話(也可以讓學生先當小教師領讀)。讀完后,讓學生闡述茉莉花是怎么來的?它是用什么方法完成制作的?這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引發了學生的思考;既讓學生了解茉莉花的用途,又讓學生懂得了茉莉花是如何生成的。
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如在《春天來了》一文中:“……我愛春天!”“我愛春天”既是對作者一生經歷的概括和總結,又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加強寫作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是精美的文章,這些文章不僅具有鮮明的思想內容,還體現了優美的語言和生動的意境。在教學時,教師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對學生進行提問,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主題。如果是一篇抒情散文,那么教師就要抓住文章的“情”字,并在教學的過程中,和學生一起體會這種“情”,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火燒云》等。教師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讓學生進行寫作訓練,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的寫作奠定基礎。
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寫作訓練。如以課內的閱讀課文為素材,指導學生寫文章;也可以在文章寫好后,讓學生進行修改或抄寫練習。在學生寫作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細心觀察事物和人物,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編寫故事或童話。為了增強兒童的想象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編寫故事或童話,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又能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和寫作思維。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在課外閱讀中學到的一些寫作方法和技巧進行寫作訓練,同時鼓勵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寫出更多、更好的作文,來表達學生對課外文章的理解和思想情感。
(六)讓閱讀走進生活
1. 建立家校聯系,讓學生在閱讀中成長。學校教育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家長應該擔負起家庭教育的責任,積極配合學校,主動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 要有計劃地讓學生參加讀書活動。對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課外閱讀指導與訓練,是提高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重要措施。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及閱讀需要,向學生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鼓勵學生廣泛地開展課外閱讀。
3. 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鼓勵和幫助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教師應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讀書活動中,形成人人愛讀書、人人會讀書的良好風氣;在課余時間,鼓勵學生多讀各種有益于學習、健康發展、提高自身修養以及提高寫作能力的書籍;從班級中評選出“書香小組”和“書香家庭”,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使學生愛讀書、會讀書。
4. 將課外閱讀與課內學習相結合。課文是教材的核心內容,是教材改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培養學生良好語文素養的基礎和源泉,也是教學質量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證。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不同階段教材中要求學生背誦或理解需要掌握的內容,選擇相應的內容進行教學。教師還應結合課文中體現出的思想和情感,以及課文中語言文字蘊含的語文知識開展一些語文實踐活動,如開展“知識競賽”“故事會”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語文知識、汲取語文營養、豐富語文積累,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語文,進而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語文知識;要將閱讀與學習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將課本中要求背誦、理解或掌握的課文內容應用到生活實踐中。教師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增強學生對閱讀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結語
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和能力的基本途徑,它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浩坤.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 科幻畫報,2022(04):102-103.
[2] 韓曉艷. 小學語文新教材教學方法探微[J]. 讀寫算,2020(14):51.
[3] 沈貴國.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新策略研究[J]. 天津教育,2020(2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