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AI技術不斷進步,悄然影響和改變著各個行業。尤其是對于傳統播音員主持人來說,AI虛擬主播作為一種新興技術成果,給播音主持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過去,播音員主持人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在AI虛擬主播的強勢介入下,其優勢逐漸消失。人工智能時代,傳統播音主持必須積極適應時代發展變化,推動與AI虛擬主播的融合發展。
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與案例分析法,分析當前AI虛擬主播的發展概況與發展優劣勢。AI虛擬主播的優勢在于,能夠實現長時間、低錯誤率播報,實現勤奮式主持和智慧式主持兼備;劣勢在于,按算法指定程序播報,營造一種過分規矩式的主持等。在此基礎上,文章進一步分析人工智能時代傳統播音主持存在的問題:風格固化,單一式主持;存在失誤,人工化主持;條件限制,局限性主持等。文章從而得出結論:為促進播音主持行業高質量發展,保持其競爭力,須推動AI虛擬主播與傳統播音主持融合發展的。文章針對時下傳統播音主持面臨的挑戰,提出內容創作分類互動、播報形式人工協同、互動信息及時反饋、培養堅守工匠精神等建議,旨在推動AI虛擬主播與傳統播音主持融合發展,促進播報內容人文化、播報形式智能化、播報過程趣味化、播報工作專業化。
關鍵詞:AI虛擬主播;播音主持;融合發展;人文化;情感性;工匠精神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8-0001-03
當前,人工智能已經逐漸與各個專業領域相融合,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也使傳統專業領域面臨挑戰。對于播音主持行業而言亦是如此。人工智能創造出的AI虛擬主播,展現出傳統播音員主持人所不具備的優勢,也暴露出傳統播音員主持人存在的諸多一些問題。人工智能時代,應積極探尋AI虛擬主播與傳統播音主持的融合發展路徑,推動播音主持行業高質量發展,為播音主持行業拓域創新提供更多方向。
AI源自人工智能的英文縮寫,是信息技術時代發展的成果。近年來,其理論與實踐發展不斷深化,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拓展,極大促進了各大領域的發展。
在新聞播報工作中,AI虛擬主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具體來說,AI虛擬主播主要是利用語言合成、圖像處理、機器翻譯等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多語言的準確新聞播報。目前,廣受大眾歡迎的AI虛擬主播包括人民日報的“果果”、新華社的“新小微”、微軟的“小冰”等[1]。
客觀來看,相比傳統播音員主持人,AI虛擬主播因其嚴謹的程序化格式而具備極大優勢,其可以完全不受體能、時間和空間等的限制,高效率地完成工作,能夠節省傳統播音員主持人在新聞報道過程中消耗的時間和精力,但同時其也存在劣勢[2]。
在人工智能不斷升級的時代背景下,應積極探尋AI虛擬主播與傳統播音主持的融合發展路徑,在保證播報質量的同時,有效提高傳統播音員主持人的業務水平,實現優勢互補。
(一)全天候不間斷,勤奮式播報
一方面,全天候不間斷工作,提高工作效率。AI不同于人類,它可以超越人類的生理極限,24小時不間斷播報,源源不斷地向受眾傳遞信息,更可以超越人類的心理極限,隨時進入工作狀態,不會產生負面情緒,這極大地增強了播音主持節目的長效性和可控性。
另一方面,整合海量信息,大容量播報。全天候不間斷的播報勢必會導致工作量的增加,在采集、分析、錄入數據的過程中,AI虛擬主播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完成高頻次、一對多的信息輸出[3]。
因此,從上述兩方面看,AI虛擬主播的勤奮式播報是傳統播音員主持人無法企及的。
(二)低錯誤率,智慧式播報
AI虛擬主播最大優勢在于低錯誤率的播報效果。
首先,在實際應用中,AI虛擬主播可以通過深度學習與訓練,從發音習慣、說話方式等方面學習真人播音主持,并達到近乎一致的程度,進而實現以AI虛擬主播為主的獨立的播報[4]。
其次,AI虛擬主播依賴于成熟的智能技術,隨著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AI虛擬主播可以實現長時間且無差錯的高效率工作。即使是在不斷變化的語境下,它也能如真人一般自如地應對多音字、重音、輕聲、諧音等難以區分的語音[5]。
最后,AI虛擬主播在低錯誤率播報的基礎上還具備快捷性。其利用技術設備處理文字稿件更為快捷,且文稿一旦形成,AI虛擬主播便可以即時播報,增強新聞的時效性,尤其是在面對突發事件或需要持續報道的新聞時,AI虛擬技術可以充分發揮優勢,實現準確、及時的播報。
(三)按程序播報,規矩式主持
AI虛擬主播依賴于固定的程序算法運行,這雖然能保證其高效性和準確性,但是也導致了一些弊端。
首先,缺乏應變能力。對于大型節目中的突發狀況,AI虛擬主播缺乏自動識別、獨自應對的能力,并不能像傳統播音員主持人那樣隨機應變,這會導致工作環節出現問題。
其次,缺乏共情能力。AI虛擬主播雖然能按照程序設定模仿人類的語言表達、說話聲音、語言節奏等,但即便是聲音最動聽的AI虛擬主播,仍然欠缺共情能力,缺乏情感性,無法真正與觀眾實現情感共鳴[6]。
最后,缺乏穩定性。AI虛擬主播始終要依靠智能技術,因而難免會因為技術設備紕漏而出問題,一旦技術設備出問題,AI虛擬主播就無法獨立完成播報,對于工作的完整度會造成不利影響。
(一)風格固化,單一式主持
傳統播音員主持人在長期的工作練習中會形成自己的風格,對于個人而言,會造成風格固化;對于觀受眾而言,很容易形成刻板印象,產生審美疲勞,久而久之,便會失去競爭力。
相比之下,AI虛擬主播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根據大數據不斷調整,迎合觀眾喜好呈現出不同風格的節目效果,使觀眾收獲較好的體驗。
(二)存在失誤,人工化主持
傳統播音員主持人需要接受嚴格的專業化學習,并經過層層選拔,憑借出眾的能力才能走上工作崗位,但人工化主持難免會出現讀錯字等失誤。相比之下,AI虛擬主播可以有效避免這類失誤,甚至做到零失誤,能夠有效保證節目效果,保證觀眾接收信息的準確度。
(三)條件限制,局限性主持
在一些高難度的播音主持環境下,傳統播音員主持人可能出于安全、心理因素等方面的考慮,無法在這類特殊場景下高效工作,即便工作也難以保證節目效果,由此會出現局限性主持[7]。
相比之下,AI虛擬主播幾乎沒有這類顧慮,比如在野外采訪、拍攝,可以使用AI技術,這樣既可以保證直播場景的真實化,又可以通過AI虛擬主播進行播音講解,為觀眾了解信息提供渠道。
(一)播報內容人文化
對于播音主持工作而言,最為重要的就是傳播內容,不論是AI虛擬主播還是傳統播音員主持人,都需要服務于內容。要想實現AI虛擬主播與主持傳播的融合發展,應當推動實現播報內容人文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在內容生產上,應結合AI虛擬主播的智能信息化技術,利用其強大的數據搜集和處理能力,彌補傳統播音員主持人自身不足;應積極轉變角色,挖掘稿件背后的故事,并利用AI虛擬主播實現采編一體化,增加節目內容的深度[8]。
第二,在內容播報上,應與AI虛擬主播相結合,實現情感與理性的融合。根據不同的內容,確立不同的播音主持風格;在播音主持中增加互動,以AI虛擬主播為溝通橋梁,在新聞內容中注入更多情感。
(二)播報形式智能化
在AI虛擬主播深入播音主持行業的過程中,應當明確播音主持需要形式與內容的統一,要在播報內容人文化的基礎上實現播報形式智能化。具體而言,可以通過以下幾點實現。
首先,以人工協同為基礎[9]。AI虛擬主播與傳統播音員主持人發揮各自優勢,優化組合,AI虛擬主播可以負責播報環境中的新聞信息篩選、觀眾大數據偏好等,傳統播音員主持人則需要增強自身的專業性與情感性,促進兩者實現合作共贏。
其次,以互動體驗為特征。目前AI虛擬主播雖然可以模仿人類的播報語氣,但卻無法時刻隨機、有效地與現場觀眾或遠程觀眾互動。因此,應由AI虛擬主播收集信息,幫助傳統播音員主持人了解觀眾對新聞的認知,進而采用在線回答等形式與觀眾互動[10],從而獲得更好的節目效果。
最后,以場景體驗和視聽體驗為手段[11]。AI虛擬主播與傳統播音主持的融合發展,可以通過智能技術提高觀眾的可量化程度,綜合判斷其行為,精確鎖定觀眾范圍,進而更加精準、更加動態化的了解觀眾需求,為觀眾提供符合其興趣的、沉浸式的場景體驗。
(三)播報過程趣味化
大多數傳統播音員主持人給大眾的印象往往是嚴肅的,AI虛擬主播與傳統播音主持的融合發展打破了以往固定單一的氛圍,使其朝著更有人情味、更有溫度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播報過程的趣味化,極大提升了播音主持在大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群體的受歡迎程度。
一方面,播報的即時互動促進及時反饋。傳統播音員主持人在AI虛擬主播的助力下基于觀眾需求及時改進節目。
例如,康輝的第一支Vlog上線后,有網友在評論區糾正其發音,康輝很快在后續Vlog中以調侃的方式對此進行了更正。這樣正向的反饋拉近了播音員主持人與觀眾的距離,實現了雙向參與[12]。
另一方面,在AI虛擬主播與傳統播音主持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傳統播音員主持人能夠展現更加鮮明的人格特征,而不是局限于傳統的播音主持。如今的播音主持依托多媒介平臺,打破了固定的傳播模式,吸引了更多年輕受眾,如《主播說聯播》與“央視Boys”直播等。
(四)播報工作專業化
人工智能時代,AI虛擬主播與傳統播音主持的融合發展將給播音主持行業帶來巨大變革,傳統播音員主持人面臨極大挑戰。在融合發展過程中,傳統播音員主持人應正確看待AI虛擬主播的優劣勢,提高自身專業素養,促進播報工作專業化[13],關鍵在于兩點。
轉變培養模式。在AI虛擬主播不斷優化升級的過程中,傳統播音員主持人必須具備一專多能的綜合素質[14],這就要求高校相關專業緊跟時代要求,培養復合型人才,在培養人才專業技能的基礎上,拓展專業背景,同時注重對人才的個性化與情感化培養。
堅守工匠精神[15]。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傳統播音員主持人面臨嚴峻挑戰。傳統播音員主持人應認清發展趨勢,培育工匠精神,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優勢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與AI虛擬主播合作制作更多出內涵豐富的節目。
人工智能時代,AI虛擬主播與傳統播音主持的融合發展已是大勢所趨,這有利于提高播音主持行業的工作效率,提供全新的信息傳遞與互動模式,但同時也給傳統播音員主持人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傳統播音員主持人應充分認識到AI虛擬主播與自身的優劣勢,推動AI虛擬主播與傳統播音主持融合發展,建構播音主持新格局,進而實現播報內容人文化、播報形式智能化、播報過程趣味化、播報工作專業化。
參考文獻:
[1] 童云.智媒時代主持傳播變革:基于對虛擬/智能機器主持人功能的研究[J].中國廣播,2018(12):64-68.
[2] 張建國.淺談智媒時代AI與播音主持融合創新[J].中國有線電視,2021(10):1069-1071.
[3] 楊曉.播音主持行業新趨勢:AI主播與傳統主播共舞的時代[J].新聞文化建設,2021(11):96-98.
[4] 任璐.淺談AI與播音主持的融合創新[J].傳播力研究,2020(11):9-10.
[5] 杜朋.智能媒體下播音主持與AI的現場協作途徑[J].新聞文化建設,2022(6):75-77.
[6] 金葉.虛擬·實景融合背景下新聞主持話語體系和傳播形態重構的再思考[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7(24):70-73.
[7] 邢芙蓉.人工智能時代播音主持的挑戰與發展[J].傳媒研究,2021(3):87-88.
[8] 楊軼男. AI科技沖擊下播音員主持人的發展與創新[J].新聞傳播,2022(3):104-105.
[9] 李俊文. AI虛擬主播發展對播音員主持人才培養的影響與啟示[J].文化產業,2022(3):25-27.
[10] 戴偉. AI主播的人性化傳播實踐與探索[J].視聽,2023(2):140-142.
[11] 危歡,盧海婷. AI合成主播沖擊下主持傳播行業的價值理性回歸[J].中國主持傳播研究,2021(10):110-115.
[12] 孫曉青.接受美學視域下新媒體新聞報道創新的可能性[J].藝術理論與美學研究,2020(18):13-20.
[13] 孔令強.模仿、創新與新聞黑箱:對“AI合成主播”的技術反思[J].傳媒,2020(17):47-49.
[14] 吳鋒,劉昭希.人工智能主播歷史沿革、應用現狀及行業影響[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21(5):174-183.
[15] 袁靖華,李文玉.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智慧影視發展與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1(7):35-39.
作者簡介 王熙熙,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藝術學、播音主持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