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琴
摘? 要? 通過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德育協同育人的理論依據,進一步研究二者協同育人的重要性,并分析當前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德育協同育人現狀,從提升教職工二者融合的意識、利用文化資源打造課程體系、豐富德育教學內容形式、利用媒體平臺拓展融合載體等方面,逐一論述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德育協同育人的有效對策,僅供參考。
關鍵詞? 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德育;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711?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3)09-0067-03
0? 引言
立德樹人乃是當前高職院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學生在這一階段正處于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節點。對于這些即將踏入社會,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學校應加強對其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素質教育為主線,不斷創新教學形式,使得學生的核心素養得以提升。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將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與德育融合,可使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提升一個大的臺階。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德育協同育人的理論依據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過幾代學者接續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1]。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哲學思想,蘊含儒、釋、道宗教信仰,包含藝術、文學等文化色彩,其展現的途徑與方式也豐富多樣。而德育不僅要從思想上為學生指引正確的方向,更要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二者在思想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將輝煌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并為現代化社會主義建設注入全新的靈感,而德育初衷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因此,二者的教育目的存在相同性,是相輔相成的關系[2]。
2? 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德育協同育人的重要性
2.1? 增強德育育人效果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德育通常會依靠公共基礎課程作為承載途徑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教學形式較為單一,教學內容存在局限性。通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夠豐富高職院校的德育教學內容,增加德育教學形式的多樣性,突破當前德育教學停留于表面、教育理念不夠深入的狀況。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使得德育教學與其充分融合,從而增強育人的效果。
2.2?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德育更注重教育過程而非教育的結果。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高職院校的日常德育教學之中,以正確的價值觀為指引,能夠強化對學生人格的塑造,使得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樹立強大的文化自信,也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3]。
3? 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德育協同育人現狀
3.1? 得到高職院校重視
當前,我國進入“十四五”時期,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各大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日常德育教學。在此背景之下,高職院校作為為現代化社會主義建設輸送人才的主要機構,非常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推進,一直十分重視德育教學,制定了相應的課程體系,但在此過程中還存在些許短板[4]。
3.2? 教師教學能力有限
由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涉及范圍較廣且包含內容類型較多,部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有限是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德育融合不深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在當前社會背景下,教職工很難主動地去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發展,缺乏對課程體系的研究力度;另一方面,學校未重視教師專業水平的培養,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德育資源未得到深度開發,進而影響了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德育協同育人的發展。
3.3? 課程體系建設不全
當前許多高職院校在公共基礎課程中通過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學,進一步提升德育的質量,但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而言,缺乏相關課程體系的建設,二者缺乏銜接,也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無法在德育中發揮重要作用。另外,部分學校將教育的重點放在專業課程上,上述二者協同教育課程很難有科學的評價機制,從而降低了教學的實效性。
3.4? 缺乏深度融合途徑
新時代背景下,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大現代化教育創新力度是當前的教學改革任務之一。部分高職院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德育工作形式仍停留在傳統教育模式上,二者融合缺乏深度,沒有較好的傳播載體形式,教育缺乏與實際生活的銜接,沒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不能在沉浸式教學中感受來自傳統文化與德育文化的魅力,導致學習情緒不高。
4? 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德育協同育人對策
4.1? 提升教師協同育人的意識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為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與德育教學深度融合、協同發展,首先要從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入手,從源頭上解決當前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問題。
一是提高教師對于二者融合的認識。學校設專項領導小組,就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德育協同育人項目發展做深入研究,召開研討會議,選派專業能力較強、具備特長優勢的教師作為代表,參與方案的制訂,從而科學規劃院校協同育人發展方案,形成系統性的戰略目標;并通知每個教師,讓其了解當前學校發展和課程體系建設的主要方向,以此作為科研目標,提高教學創新性。
二是重視教師的培訓工作,根據當下教學任務統籌規劃,設立培訓計劃和績效考評內容,從而全面提升教師團隊的教學水平[5]。
4.2? 利用文化資源打造課程體系
為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德育中的優勢,應重新規劃課程體系,豐富課程內容,并建立特色選修課程,滿足當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深度發掘學生潛力。
一是德育課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課程體系建設主線,以文化課程為基礎,加大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等元素的滲透[6]。例如:基礎課程可設置傳統文學、哲學思想等課程;選修課程可開設藝術類課程,如茶文化、戲曲類課程以及音樂課程等。為保證課程設置的科學性,應加大對于教材的研究及選擇,在公共教育內容上,通過國學著作《尚書》《論語》《史記》等開闊學生視野,豐富教材內容。
二是教學團隊的設置要打破固有體系,按照培訓績效考評結果,分析當前專業教師的特長優勢,通過整合教學資源的形式重新分配課程教師隊伍,保證學生全面發展。
4.3? 豐富德育教學內容形式
在德育教學中要充分踐行陶行知思想,使得學生脫離文本教育知識的局限性,利用不同的教學內容及模式,提高學生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德育融合教學的積極性。
一是采用小組探究式教學方法,從學生當前年齡段心理的角度出發,通過合理分配小組的形式,根據當前課堂教學任務,設置研究課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研究,設立小組組長,自行分配組內研究任務,最后共同提交研究結果,教師根據課題研究狀況及時進行評價與分析。
二是采用情景再現式教學法,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和典籍典故的認識,可通過編排話劇、角色扮演等形式來豐富學生的文娛生活。例如: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與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就依靠情景再現的形式,結合“戲劇+影視化”的手法,描繪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起源與流轉,并將閃光故事傳播給大眾,與德育思路相輔相成。教師可以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在臺詞中感受古文學文化,在演繹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在練習中了解傳統哲學思想。
4.4? 利用媒體平臺拓展融合載體
進入教育信息化2.0時代,以網絡信息平臺為載體,以新媒體為傳播途徑,進行相關教育工作的管理與教學,已成為主流趨勢,能夠解決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德育教學體系協同發展載體存在局限性的問題。
一是在校內網中可通過設立專區的形式,將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德育融合協同發展相關教學成果并入其中,鼓勵教師和學生傳承中華文化精神,將德育工作落到實處。
二是注重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德育文化云平臺的搭建,依靠先進信息科學技術和云架構平臺,充分整合當前網絡教育資源,豐富平臺傳播內容,可從文藝類節目、文獻書籍、古韻文化等方面,全面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德育的魅力所在,轉變學生對于傳統德育文化教育的固有刻板印象,擴大傳播范圍。
三是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學會利用網絡信息平臺,對現有教育資源進行整合,通過聚類、共享、推送等方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結合教學案例和相關課件、論文的使用,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有利于未來課程體系的發展。
4.5? 注重校園文化氛圍營造
學習氛圍的好壞影響協同育人的實效性,為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應注重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并以此帶動教師和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德育的重視。
一是要將二者協同發展的文化思路貫穿所有課程教學,加大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的結合,提升專業課程的內涵性。
二是充分利用校內宣傳資源,加大對相關文化的宣傳力度,如可以通過宣傳欄、海報、公眾號等形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德育文化充分滲入學生日常的生活。
三是注重文化活動的舉辦,為豐富學生的文娛生活,學??梢砸园才盼乃囇莩?、舉辦講座、組織文化節等形式,拓展教育思路,豐富教學形式,從而提高學生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部分文藝活動還可通過與獎學金、榮譽證書掛鉤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四是重視傳統節日文化,在傳統節日來臨之際,可讓學生自行制作裝飾物裝扮校園,營造文化氛圍,增添節日氣息,凸顯人文關懷。
4.6? 開展社會教育實踐活動
針對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德育協同發展過于平面化而不夠生活立體的現狀,學校和教師要注重社會實踐活動與文化項目內容搭建的重要性,以此將相關工作深度落實并提高其實效性。
一是做好與地方教育資源的融合,與政府部門加強聯系,利用綜合性博物館、地方文化館、藝術節等深入學習地方文化,使得學生有觀摩的途徑,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德育知識的立體性。如山東博物館具有收藏、展示、保護、研究等功能,擁有漢代畫像藝術展、館藏瓷器精品展等多種展覽形式,高達20個門類。院??赏ㄟ^優選參觀展廳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機會,并在其后設立相關研究課題,結合評價機制,加大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德育知識結合的認知。
二是通過走進社區、走進企業、走進中小學等形式加大與地方合作單位的合作力度,通過讓學生充當志愿者、宣講人和演講者的方式,提高現學知識的應用程度,并考查學生實際的學習成果。
4.7? 設立特色評價反饋體系機制
深入推進課程改革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德育深度融合協同發展項目體系建設,還需要科學的評價機制,評定教師的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成效。因此,建議根據當前教學任務和課程體系的開展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特色評價反饋體系與機制。
教師方面,學??赏ㄟ^巡課、評課等形式,進一步規范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的行為,結合周期性研討會議的舉辦,為教師建立一個良好的溝通平臺,有利于教師與學校管理層加強聯系,課程體系的建設與發展會更順利,更便于發現建設過程中的問題。
學生方面,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德育課程體系建設現狀,應在評價機制中設立三個板塊,分別是文化基礎課程評價、社會實踐課程評價、小組合作質量評價,并與專業課程評價內容銜接,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對于部分新設立的選修課程,可通過額外加分的形式,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企業方面,可將學生個人文化素養及德育學習結果列入實習評定標準之中,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自2006年開始,黨和國家就對各大院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出明確的指引方針,并相繼頒布《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關于深入學習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 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意見》《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文件。因此,高職院校要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其與德育深度融合,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高素質、高涵養、高水平的人才。
6? 參考文獻
[1] 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獨特見證[EB/OL].(2022-07-25)[2022-08-10].http://www.qstheory.cn/laigao/ycjx/2022-07/25/c_1128861411.htm.
[2] 常雪.傳統文化與高職院校德育教育融合的策略創新??[J].文化產業,2021(28):75-77.
[3] 蘇敏,杞萬村.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與德育教育協同育人路徑探究[J].文教資料,2021(27):153-156.
[4] 羅文娟.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實施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路徑淺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9):90-91.
[5] 武來成,王冬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可行性分析[J].文教資料,2021(5):68-70.
[6] 張靜.優秀傳統文化視閾下高職院校德育路徑研究[J].知識文庫,2019(2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