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妍婧
摘 要: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背景下,本文對潮汕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及內容進行梳理,尋找適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的教育教學資源,闡述潮汕紅色文化融入當地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價值意蘊;分析潮汕紅色文化融入當地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歸納潮汕紅色文化融入當地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紅色文化 潮汕 大中小學 思政課 一體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進而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已成為當前學校思政課改革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2]地方紅色文化是推進當地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取得實效的有力抓手。[3]廣東潮汕地區革命歷史悠久,擁有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紅色文化資源。將潮汕紅色文化融入當地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對思政育人、賡續潮汕紅色血脈、促進當地建設等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潮汕紅色文化融入當地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仍存在一些問題,需尋求有效的實現路徑以破解難題,推動潮汕紅色文化融入當地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取得實效。
一、潮汕紅色文化融入當地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教育資源
(一)潮汕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4]廣東潮汕地區歷史悠久,紅色文化基因深厚,擁有充裕的紅色文化資源。潮汕紅色文化資源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潮汕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進行的革命活動及其成果,表現為可被人開發利用的歷史遺存。[5]
(二)潮汕紅色文化資源的分類
一是重要革命遺址、革命烈士紀念館、名人故居等,如黃埔軍校潮州分校舊址、潮州西湖涵碧樓、茂芝會議舊址、大北山和大南山革命歷史紀念館、揭陽興道書院、汕頭紅色交通站、東征軍革命史跡陳列館、南澳黃花山抗日陣亡戰士紀念館、許包野烈士陵園、李梨英故居、洪靈菲烈士舊居等。
二是潮汕本土素材的紅色精品佳作,包括影視作品,如紅色電視專題片《潮州紅色歷史文化名片》,紅色電影《跟著紅軍走到底》,紅色文獻《紅色潮安記憶》,紅色革命小說《驚潮》等。[6]
三是潮汕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蘊含的紅色革命文化,如現代革命潮劇《七日紅》《百姓之子》,潮州歌冊《革命母親李梨英》《戰斗英雄麥賢得》等,均以潮汕地區發生的革命英雄故事為背景,展現了潮汕人民可歌可泣的英雄大愛,是非常珍貴且生動的紅色文化資源。
以上三類潮汕紅色文化資源都可以作為潮汕地區大中小學思政課獨具特色的教育資源。
二、潮汕紅色文化融入當地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價值意蘊
首先,有助于凸顯潮汕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優化當地不同學段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推動新時代思政課高質量發展,切實提升思政課立德樹人的關鍵性作用。其次,有助于弘揚潮汕紅色文化,為傳承潮汕紅色文化開拓了思路,創新了方式途徑,讓潮汕紅色文化增添新的活力,在年輕一代薪火相傳。再次,有助于當地相關部門融入“大思政課”協同育人的環境中,在提升“大課堂”“大平臺”條件的同時促進地方建設。
(一)有助于增強思政育人效果
一方面,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7],承載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圣使命。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8]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對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不斷創新思想政治工作內容和形式,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潮汕紅色文化資源充足、形式多樣、載體多元,將潮汕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有利于豐富思政教學內容,拓展多元化教學方式,推動思政課的內涵式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另一方面,我國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關系風云莫測。青少年處于拔節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然而,為偶像應援打榜、大額消費,粉絲群體互撕謾罵、“人肉搜索”等亂象在新聞報道中屢見不鮮,攀比炫富、奢靡享樂等不良價值觀在悄悄蔓延。新時代青少年容易在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網絡輿論亂象中迷失方向。潮汕紅色文化生動地詮釋了潮汕地區革命先烈和老百姓們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為了祖國、為了黨和人民不畏犧牲、英勇奮斗的精神和品格。將潮汕紅色文化作為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有助于滋養“生”心,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家國情懷,也有助于青少年認識、了解、敬畏“家門口”的英雄并將其視為真正的“榜樣”,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堅定理想信念,進而提高抵御各種扭曲的價值觀和西方錯誤思潮的能力。
(二)有助于弘揚潮汕紅色文化
歷史奔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我們要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是因為紅色文化在社會發展中不斷煥發著時代價值,對我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依舊具有強大的引領作用。將潮汕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破除了以往單一的紅色文化宣講模式,開拓了傳承紅色文化的思路,創新了紅色文化教育的途徑和方法,進一步拓寬了紅色教育人群,增強學生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的責任感,讓紅色基因發揮輻射效應,帶動多方主體積極投身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的行動中,使紅色文化得以在新征程中繼續煥發時代光芒,發揮更深厚的精神力量,鼓舞青年在新征程中將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為祖國添磚加瓦。
(三)有助于推動地方建設
將潮汕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不僅需要學校一方努力,而且需要協調地方多方主體,調動多方資源,比如地方教育局、宣傳部門、黨史研究室、文體廣電和旅游局、紀念館等。相關部門或單位協助學校充分挖掘潮汕紅色文化資源,收集更為翔實的資料,對潮汕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清查建檔,建立潮汕紅色文化資源庫,一方面共同助力地方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積極構建“社會大課堂”;另一方面助推地方建設。比如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時,便可充分宣傳利用潮汕紅色文化資源庫推進文化振興,重塑村民的文化自信,激發村民的主人翁意識,積極參與鄉村建設,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內驅力。同時依托本土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加快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盤活農村經濟,助力地方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
三、潮汕紅色文化融入當地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現狀分析
(一)缺乏整體設計和布局
目前潮汕地區不同學段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缺乏整體設計和布局,不同區域存在建設程度不同的情況。[9]比如汕頭市龍湖區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主要集中在中小學開展,地方高校基本沒有參與。龍湖區圍繞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開展的主題活動較多,曾舉辦初高中同上一節課——《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 (探討初高中教學銜接);開設“以僑為橋,感恩奮進”——中小學“開學第一課”活動等,但目前暫未將潮汕紅色文化列為教研主題。而汕頭市金平區、澄海區等區域也基本沒有開展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目前潮汕地區思政課主要以課堂理論講授為主,教材涉及紅色文化的內容多有交叉重復,如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 (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五課“守望精神家園”,其中提到了革命文化和偉大民族精神。高中階段《思政政治》 (部編版)必修四(哲學與文化)第三單元第七課“繼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也提到了中華民族精神,強調了偉大建黨精神及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第九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也談到了革命文化。大學階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課程教材也有涉及相同的內容。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師均表示在授課時會適當融入潮汕地區紅色故事,但融入什么內容、融入多少、融入后需要達到什么教學目標、與其他學段需要如何銜接、融入的內容需要如何由淺入深等并未有總體規劃和指導。
不同學段思政課都開展了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帶學生到當地紅色文化基地參觀學習、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演講比賽、朗誦比賽等。但不同學段學生重復參觀相同的紅色文化基地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教學內容和社會實踐的重疊難以適應學生身心成長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容易造成“低年級吃不透,高年級吃不飽”[10]的現象。
(二)缺乏本土紅色文化教材
目前潮汕地區尚未出版系統的本土紅色文化教材。潮汕地區雖然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卻缺乏系統性梳理和研究,難被當地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師所熟知。盡管思政課教師嘗試將潮汕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中,但大多教師只是通過互聯網簡單檢索或者查閱部分書籍獲得相對單一且片面的文獻資料,難以深度挖掘資源,不同學段教師也極易重復利用相同的紅色文化資源。
(三)缺乏有效合作機制
一是缺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長期有效溝通平臺。潮汕地區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師大多只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彼此教學相對獨立,極少有機會交流分享教學經驗,優質的紅色文化資源也無法共享。汕頭市龍湖區教育局雖曾組織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教研活動,但不同學段教師只是作為參與方被動參與活動,難以形成長效溝通合作機制。
二是缺乏集體備課機制。教師間沒有深入彼此的思政課堂,不了解其他學段的學情、教情,無法探討學段間教育教學銜接問題。
四、潮汕紅色文化融入當地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路徑
(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細化頂層設計
加強黨對思政課建設的領導,是辦好思政課的根本保證。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做出了部署,開展了一系列試點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是地方各級黨委應充分認識到,辦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11]的根本問題,積極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推動潮汕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依據教育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的要求,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究中心,邀請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參與,細化頂層設計,對潮汕紅色文化融入地方大中小學思政課的課程標準、課程目標、教材、教學等一體化建設進行整體布局。地方相關部門協同出力,加大對潮汕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投入力度,邀請學術界專家及相關學者打造潮汕紅色文化資源庫,為思政課教師提供翔實且可靠的紅色文化資源,創新思政理論課課堂的教學話語。宣傳部門加強對紅色文化的宣傳力度,積極發揮新媒體優勢,做好紅色文化宣傳和輿論導向,提高社會影響力,實現文化育人效應。
二是不同學段學校黨委要重視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重視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建立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師交流合作機制,為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提供溝通共享平臺,將不同學段集體備課常態化,定期組織教師前往紅色教育基地學習研修。[12]
(二)重視打通銜接,編寫循序漸進的本土紅色文化教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接續的過程,要針對青少年成長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13]潮汕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需要緊密結合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打通不同學段的有效銜接,堅持教學內容連貫性和認知水平階梯性。[14]由地方高校(如汕頭大學、韓山師范大學、汕頭職業技術學院等)牽頭,各區各學段優秀思政教師、教研員以及地方黨史研究室等專家學者共同編寫潮汕紅色文化教材。在教材內容設計上,小學階段重在啟蒙道德情感,可多以小故事、插畫等形式,增強趣味性,以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階段注重體驗性學習,可適當加以探究性學習,以問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英雄的選擇,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打牢思想基礎。高中階段重在開展常識性學習,可加入對革命遺跡的解說,闡述革命發生的背景等,讓學生更為深刻地了解革命歷史,進一步提升政治素養。大學階段更多側重理論性和探究性設計,可適當增加潮汕地區的發展史,引導學生思考個人發展和未來規劃,既增強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又提升親和力、針對性,以增強學生的使命擔當。[15]除編寫教材外,也可完善相關配套教輔材料,如教材對應的教學視頻、音頻等。
(三)善用社會“大課堂”,豐富社會實踐形式
“思政小課堂”不能脫離“社會大課堂”,要實現思政課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教育的有效交互,使學生對所學課程形成強烈的參與感、代入感和獲得感。[16]
積極挖掘社會實踐資源,對潮汕地區不同區域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梳理,明確其類型和分布情況,綜合考慮不同學段課外實踐和研學活動的要求,統籌建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實踐基地,制定有針對性的研學方案,依據不同學段開展不同的體驗形式,進一步豐富育人資源、拓展育人空間,形成協同育人格局。[17]比如參觀汕頭“紅色交通站”時,小學生可以通過展示的實物、展播的光影、再現的場景直觀地了解一些簡單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初中生可以作為志愿者參與“紅色交通站”,向他人講述革命故事的同時更能身臨其境地感受革命人物的偉大。高中生可以通過調研的形式,對“紅色交通站”產生的背景、對汕頭革命的意義、革命人物的關系等做更深層次的剖析,進一步提升政治素養。大學生則可以通過查閱相關歷史文獻,走訪其他紅色文化基地(如東征軍革命史跡陳列館等),將潮汕革命歷史串聯起來,形成對潮汕紅色文化的宏觀印象,以進一步了解潮汕地區的革命史、奮斗史,激發其為理想信念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 [11] 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2] 習近平.堅定信心埋頭苦干奮勇爭先 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N].人民日報,2019-09-19.
[3] [5] 管桂翠,張平麗.湖湘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探賾[J].理論觀察,2022(4):141-143.
[4] 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 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求是,2021(10):4-18.
[6] 陳佳春,盧繼榮.潮汕紅色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研究:進展與展望[J].黑龍江史志,2020(7):41-44,46.
[7]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8]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
[9] 李麗麗.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路徑探析——以河北省相關實踐為例[J].新生代,2021(4):57-60.
[10] [14] 孫曉,孟軍.膠東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初探[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5):201-203.
[12] [15] 薛敏.陜西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探索[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2(27):77-79.
[13] 習近平.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
[16] 鞏克菊.讓“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協同育人[N].光明日報,2022-09-06.
[17] 周軍海.基于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合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以浙江螞蟻島精神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27):70-72.
基金項目:汕頭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度黨建研究中心黨建研究專項課題“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教育一體化研究——以潮汕地區為例”(2022Y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