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曄 周雙麗 劉玲
[摘 ?要]
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之源的偉大建黨精神,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價值。將偉大建黨精神貫穿融入高校鑄魂育人,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應有之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本文通過系統梳理復旦大學近年來在偉大建黨精神貫穿融入鑄魂育人的整體實踐,總結形成了“一線貫、全面穿、有機融、深度入”的具體做法和相關經驗,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偉大建黨精神;高校鑄魂育人;實踐探索;復旦大學
[中圖分類號] ?D261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009-928X(2023)03-0092-03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并深刻闡述了偉大建黨精神,黨的二十大報告繼而把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寫入會議主題,同時《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也增寫了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內容。因此,偉大建黨精神貫穿融入高校鑄魂育人,理應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應有之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偉大建黨精神貫穿融入
高校鑄魂育人的現實邏輯
偉大建黨精神為高校鑄魂育人的現實邏輯可以從4個方面進行闡釋:一是提供理論滋養。偉大建黨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共產黨相結合的思想產物,其內容和內涵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精髓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為高校鑄魂育人提供了最深厚的理論滋養。二是提供精神指引。相比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要以塑造社會大眾的核心價值理念和行為準則而言,偉大建黨精神16個字所蘊含的精神,具有更高層面的精神引領作用和價值要求,更符合高校師生個人成長需要。三是提供斗爭動力。意識形態陣地斗爭日益復雜,高校師生不僅需要成長為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而且需要始終保持高度政治警覺,不斷增強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具備斗爭本領、做好斗爭準備。偉大建黨精神正是這種斗爭動力的最大精神來源。四是提供實踐支撐。遵循和運用偉大建黨精神所基于的馬克思主義科學實踐觀,按照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認識、再提高的循環往復螺旋上升規律,能夠合理挖掘鑄魂育人內容要素和方式方法,塑造師生的思想和行動。
二、偉大建黨精神貫穿融入
高校鑄魂育人的具體做法
黨的十九大以來,復旦大學在實踐中不斷深化新時代高校黨建育人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堅持并不斷完善“三線聯動”黨建育人機制,并在此基礎上,圍繞《共產黨宣言》中文全本首譯百年、建黨百年、共青團成立百年和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打造了“鑄魂育人三部曲”,在探索偉大建黨精神貫穿融入高校鑄魂育人工作方面形成了一些做法:
(一)強化“一線貫”,加強政治建設,完善“三線聯動”黨建育人機制。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以來,復旦大學創新構建“三線聯動”工作機制,確保中央決策部署“一線貫通”。一是鞏固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中心線”。在保證一致性和紀律性上做到“聯”,在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上實現“動”,修訂完善學校章程和黨委常委會、黨委全委會、校長辦公會等議事決策規則,把黨的全面領導嵌入辦學治校制度體系。二是強化院系黨的領導“中場線”。推進落實院系黨組織、黨政聯席會議制度,把黨委會作為重大事項決策的前置程序,讓黨組織對教學科研管理和人才隊伍建設的政治把關作用在制度運行中發揮出來。三是全面激活黨支部建設“生命線”。實施《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黨支部建設的意見》,全面落實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不斷健全完善組織機構,針對重大、重要工作設立專項工作委員會,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過硬,形成大抓基層、大打基礎的濃厚氛圍。
(二)強化“全面穿”,加強頂層設計,譜寫“鑄魂育人”三部曲。以鑄魂為主軸、以育人為主線,在“三線聯動”黨建育人機制下,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將偉大建黨精神全面貫穿“鑄魂育人三部曲”。一是實施“紅色基因鑄魂育人”工程。持續挖掘校史、學科史的紅色資源,讓豐富的文化資源成為“教材”;加強《共產黨宣言》精神研究、偉大建黨精神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闡釋宣傳,讓感人的先輩模范成為“教師”;著力打造紅色文化育人場域,通過建設參觀“玖園愛國主義教育建筑群”、烈士紀念雕塑和滬上紅色場館,讓校內外紅色教育基地成為“教室”。二是實施“黨旗領航鑄魂育人”項目。全校1000多個黨支部積極開展“黨旗領航·先鋒行動”、組織黨員參加“爭當時代先鋒”實踐服務活動等“七個一”主題活動,組織師生開展“三全育人我當先”“服務師生我創優”“報國成才我奮斗”“救死扶傷我先上”“老有所為我帶頭”活動。聚焦高質量黨建提升育人成效,實施“強基”“聚力”“創新”“引領”四大行動,開展“賡續紅色百年·365行動”。三是實施“強國追夢鑄魂育人”行動。引導廣大青年把愛黨情、報國志進一步轉化為強國行,自覺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鏗鏘誓言。加強歷史觀教育、時代觀教育、成才觀教育、創新觀教育,用好科研育人、學風建設、課外創新體系、創新創業教育等平臺抓手,錘煉創新強國的實際本領。
(三)強化“有機融”,拓展“大格局”、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一是更新思想理念,拓展育人“大格局”。堅持緊密圍繞服務國家戰略設定學科建設目標,制定“大思政課”兼職教師機制,充分發揮教研組集體備課、集體研討功能,及時更新規范教學大綱、教材,將“愛國情”“強國志”融入學生專業培養過程;堅持凸顯實踐教學效果,有效發揮各級各類育人平臺功能,不斷推出優質品牌示范活動,整合創新、系統謀劃,在實踐教學中注重培養、激勵學生們的“報國行”。二是豐富實踐育人資源,建好社會“大課堂”。堅持不斷拓展社會實踐資源,完善師生社會實踐工作方案;堅持落實“五維育德”理念,全面豐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育人內容方式,提升實踐育人效果的寬度和深度。三是“專業不減量、育人提質量”,搭建學生成長成才“大平臺”。堅持以服務國家為使命,聚焦國家戰略發展需要,發展建設重點專業;堅持分層開展教育,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推動學生就業與國家戰略需要、學校“雙一流”建設要求、學生多元成才需求緊密結合。
(四)強化“深度入”,讓偉大建黨精神入腦入心入行。一是發揮高校學術科研陣地優勢,讓偉大建黨精神通過學理化闡釋變得更加透徹易懂易實踐。聯合“學習強國”上海學習平臺,邀請專家學者錄制“復旦·微黨課”;成立高校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分中心,深入推進偉大建黨精神研究、闡釋與宣傳;加強復旦大學“兩大工程”二期項目建設,整合全校馬克思主義學術資源和人才資源,深入研究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二是開辟校內外黨性實踐教育基地,發揮“新時代上海高校黨建創新實踐基地”等教育資源作用,推動理論學習向實踐運用轉化;守正創新宣傳教育方式,將電影《望道》引入主題黨課,通過“影院領學+集中觀影+現場教學”方式,把追尋信仰之源與主動學習理論、提高黨性修養結合起來;綜合提升“星火”黨員志愿服務隊宣講能力,讓信仰“星火”點燃更多人心中的火種。三是精細化設計實施,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開拓創新實踐研學方式,用“紅色巴士”專線帶領師生沿著學校、城市的紅色脈絡,邊看邊聽講解,身臨其境感悟偉大建黨精神;大力推動實踐教學規范化,鼓勵支持專業院系結合學科特點,圍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部署開展特色實踐項目、設計教學大綱,落實實踐學時學分,總結、宣傳、推廣實踐教學優秀成果。
三、偉大建黨精神貫穿融入
高校鑄魂育人的實踐啟示
(一)要強化師生對黨的忠誠教育,鑄牢偉大建黨精神信仰根基。高校鑄魂育人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實際行動踐行對黨忠誠。引導黨員干部發揮“頭雁效應”,通過“關鍵少數”帶頭示范,引領更多骨干教師、優秀青年學生擁護黨、熱愛黨、忠誠于黨,形成廣大師生一心向黨、個人奮斗與國家民族發展同向同行的濃烈氛圍。
(二)要強化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與能力提升“三位一體”,持續推進偉大建黨精神“三進”。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高校鑄魂育人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以偉大建黨精神“三進”為主軸,將偉大建黨精神貫穿融入作為高校立身之本的課程教學和人才培養全過程,堅持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輔導三位一體。
(三)要強化傳承紅色基因與講好新時代故事有機結合,大力挖掘鑄魂育人鮮活資源。高校鑄魂育人要賡續紅色血脈、注重深入挖掘自身豐富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整理并展示資源,筑牢思想根基。同時,用好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中的鮮活事跡,挖掘“攻克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背后無數不忘初心、勇于拼搏的奮斗故事。努力挖掘能夠讓青年人產生思想共鳴和情感追隨的教育內容,把偉大建黨精神真正轉化為廣大師生共有的價值理念、奮斗目標和行為方式。
(四)要強化教育闡釋與資源供給模式創新,實現偉大建黨精神思想性、實踐性的全方位呈現。高校鑄魂育人需要持續創新教育內容的闡釋方式,靈活采用便捷而高效的模式,通過與“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媒體新技術的深度融合,多樣化呈現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性和實踐性,不僅做到“共享”,更要產生“共鳴”,實現內容、形態、時間、空間、方法、模式和途徑的“全方位和根本性”的系統滲透,讓師生獲得更為隆重的參與感,獲得更佳的教育效果,使黨的創新理論在鑄魂育人過程中更接地氣、更動人心。
本文系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偉大建黨精神及其同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關系研究”(21&ZD025)的階段性成果;2022年度上海市教衛黨委系統黨建研究重點課題項目“偉大建黨精神貫穿融入高校鑄魂育人實踐研究”(2022ZD06)的研究成果
作者周曄系復旦大學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副研究員;周雙麗系復旦大學黨委黨校辦公室副主任,副教授;劉玲系復旦大學黨委黨校辦公室科長,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白璇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