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蔣虹

【摘 要】江蘇省江陰初級中學教育集團以學科組建設為抓手,努力構建“教研聯動、課程共建、資源共享、文化共融”的集團學科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著重從學科組頂層設計、學習方式轉型、教研方式轉型三個方面進行實踐研究,探尋集團化辦學背景下的學科組發展路徑,以學科組發展支撐集團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集團化辦學;學科組建設;學習共同體;“教—研—訓”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472.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23-0053-03
【作者簡介】1.李楠,江蘇省江陰初級中學教育集團(江蘇江陰,214431)總校長,高級教師;2.蔣虹,江蘇省江陰初級中學(江蘇江陰,214431)教科室主任,高級教師。
江蘇省江陰初級中學教育集團(以下簡稱“集團”)成立于2019年,實行“名校+新?!钡募瘓F化辦學模式。集團以“學科組建設”為抓手,從制度嫁接、文化認同方面來構建共融共生的集團學科組文化,從學科組學習方式的轉型來構建教學實踐共同體,以教研方式的轉型來構建“教—研—訓”一體化教研模式,以此打造“人人有思想,個個有專長”的專業化師資隊伍,從而依托學科組的專業發展來破解集團發展中面臨的痛點和堵點,實現集團的高位、均衡、特色發展。
一、集團學科組頂層設計
1.設立行政與學術并行的學科組管理架構
學科組是學校教學與研究的基本單位,加強學科組建設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必要途徑,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為了集團學科組的持續長效發展,集團將管理重心下移,設立了行政與學術并行的學科組管理架構(如下頁圖1所示),實施年級部和學科組負責制的管理模式。
集團學科組的組長由本部管理經驗豐富的教研組組長擔任,全面負責集團學科組的教育教學工作,成員校選拔一位學科分組長,負責成員校的教學管理和學科需求反饋工作,并就學科教學事務與本部進行對接,協同一致開展學科教研。在集團層面,每個學科組設有一個學科蹲點行政,負責上情下達、下情上傳,以及集團文化、學科發展思路和方向的引領。另外,集團成立了學科名師工作室(由4個江陰市名師工作室和7個集團名師工作室組成),工作室導師都是區域內有較大影響力的名師,能很好地發揮名師的指導、示范和引領作用,為集團學科組教師搭建了學習、交流、成長的平臺,促進了師資隊伍的建設。
同時,集團將本部學科組建設管理制度移植到各個校區。本部有一套較為成熟的學科組建設管理制度,成立教育集團后,本部發揮名校帶動作用,強化名校主導功能,將本部備課組的活動制度、教研組活動制度、日常教學規范制度、教學常規管理制度、教學六認真制度、課業負擔監測與問責制度等學科教學管理制度推廣到成員校,實現集團各校區學科組的管理移植融合,并進行特色化和適應性的調整探索。
2.打造認同欣賞的集團學科組文化
集團學科組文化是集團學科組精神、制度、行為等的體現,能深層次地對學科組和教師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集團利用日常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來進行學科組文化滲透,構建信任理解、積極向上、善于研究、樂于分享的文化氛圍,學科組成員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拋開情面說實話、說真話,提高交流研討效率,凝聚學科組發展合力。
學科組組長和學科蹲點行政對學科組現狀及影響發展的因素進行調研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制訂集團學科組三年發展規劃,教師也在學科組規劃的基礎上制訂了個人三年發展規劃。
集團要求蹲點行政和學科組組長初步思考集團學科組宣言,在明晰國家育人理念、學校育人目標的基礎上,圍繞課程標準,澄清本學科的“三觀”,即教育觀、教學觀和學生觀。學科組宣言簡明扼要,既要體現學科本質,又要體現校本特色,還要表達理想愿景。制定發布學科組宣言,是為了讓學科組全體教師產生共同的專業信念、價值指向和行動追求,從而為學科組發展明方向、立航標、激斗志、聚人心、促行動。
二、集團學科組學習方式轉型
1.基于課程標準共研教學質量提升的有效途徑
一是共研課堂教學優化范式。集團各校區在開齊開足國家課程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課堂教學改革探索,對照集團“圍繞一個中心、內化一種理念、呈現一種樣態、建構一種模式、突破一個空間”的課堂改革目標要求,堅持“三學”理念(以學定教、以學評教、多學少教),實踐探索“學為中心”的“情境—探究—建構—應用—反饋”五步課堂教學范式。在五步課堂教學范式的推進過程中,集團層面認真計劃、布置,學科組認真研究、落實、實施,集團教學處聯合教科室組織課程推進會,各學科組組長在會上交流五步課堂教學范式的實施情況,分享經驗,查擺問題與不足,提出后續的改進設想和實施計劃。
二是共研大單元教學設計。大單元教學是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之一。集團全面推進大單元教學設計,強化學科育人功能,要求學科組進行大單元設計前先認真研討最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和學科材料,參考相關文獻,研究學生的學習情況,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統籌設計單元教學。各學科組利用集體備課活動探討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可行性和實施策略,基于大單元主題學習目標、學習活動、評價任務的一致性,研究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的一致性。
2.基于國家課程共研校本化實施的優化路徑
一是共研課程理念和體系的嫁接融合。本部“合·成”課程建設和改革于2015年開始,目前已進入第三輪建設階段。通過七年的課程實踐,本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成果,形成了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理念主張;著力構建基礎性課程、拓展型課程、綜合化課程有機融通的三維課程體系;建立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支持平臺,從組織領導、師資培訓、科研指導、技術裝備、制度修訂、經費保障等六大方面重構服務體系。課程建設實踐中,本部各學科組積累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和課程實施經驗,并形成了14份校本綜合素養培育課程材料。成員校在嫁接本部課程校本化實施理論主張和體系框架的基礎上,實現了教研活動同步化、科研活動一體化,與本部一起探索“合·成”課程的校本化實施路徑。
二是共研課程創新與特色發展。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理念和體系下,各成員校立足學校實際,共研課程創新與特色發展的路徑。本部著力研發基于“教材融合、學科融合、活動融合”的五育融合綜合化課程。集團充分開發校外課程資源,建設與學校課程有機銜接的校外課程基地,形成五育并舉、形式多樣、相互補充的中學課程基地和項目體系。成員校以項目為載體推進課程改革,借助新建校的硬件優勢,積極探索創客類、科技類課程,如3D打印、智慧編程、激光切割等課程。
三、集團學科組教研方式轉型
1.以“教”為切入點,開展LICC范式課堂觀察,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
集團每個學科組按照統一要求開展LICC范式課堂觀察。LICC包括學生學習(Learning)、教師教學(Instruction)、課程性質(Curriculum)和課堂文化(Culture)四個方面。教研活動前,組長將涉及LICC范式四個方面的眾多觀察點交給相應的觀察小組,小組成員將自己觀察的結果在小組中分享,小組組長在教研組匯報觀察報告。LICC范式課堂觀察依托團隊力量和教師的專業化能力,全方位把脈課堂教學,對課堂教學進行切片化、精細化的觀察與分析,最大限度地找出課堂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2.以“研”為著力點,開展“2+1+1”模式的教研活動,激發團隊群體動能
集團開展“2+1+1”模式的教研活動,即每月兩次教研組聽評課活動、一次教研組理論學習和一次備課組聽評課活動。集團學科組以“2+1+1”模式搭建教研活動平臺:一是積極開展“三課”活動,即名師引領課、骨干教師示范課、青年教師亮相課,通過學科組課堂觀察,提升教師的觀察能力、反思能力、科研能力;二是開展課程建設、教學改革的推進課或教學比賽,以集團學科組為單位構建“同課異構,同構多模,同模多法”的研究樣態。在“2+1+1”模式的教研活動開展過程中,各校區學科組共研共建,提升了學科組的凝聚力和研究力,加快了教師成長。
3.以“訓”為發力點,推行“雁陣行動”計劃,加強教師發展梯隊建設
第一,以“集團教師發展學?!睘橐劳?,開展好名優教師、骨干教師、青年教師、班主任等4個培訓班的活動,通過師徒結對,推進各校區教師的同伴互助。名優教師“頭雁領飛”,骨干教師“展翅高飛”,新進教師“雛雁學飛”,促進了教師業務能力快速提升,提高了教師隊伍教育教學水平,提升了集團教育質量。培訓方式也具有多樣化特點,包括專家指導、專題教學研究、寫作指導、學科素養測試等。集團還搭建了骨干教師“泮池講壇”、青年教師“泮池論壇”等校際交流平臺,定期舉行活動,讓集團各校區的教師有機會相互學習、分享經驗、交流思想。
第二,以“好教師”團隊為引領,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一是緊扣校訓“今日何成”的時代之問,積極創建“今日有成”無錫市“四有”好教師培育團隊,將團隊建設與學校工作緊密結合,起到了引領全體教師發展的作用。二是利用4個江陰市名師工作室和7個校級名師工作室,定期開展工作經驗分享、教材分析討論、讀書沙龍等活動,新老教師教研相長、共同進步。
責任編輯:汪天穎
*本文系江蘇省江陰市教育科研專項資金重大項目“教育集團學科組建設的創新實踐案例研究”(JY2021A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