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維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工具”,而問題是思維的起點。課堂提問是以問題為中心,以師生交流為主的活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立足思維之于數學學習的重要性,有效提問,給予學生思維機會。有效提問包括設問、提問、理答。文章以設問、提問、理答為重點,詳細論述小學數學有效提問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提問;設問;提問;理答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7-0026-03
引 ?言
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有效的提問不但可以引發學生的思維,還可以串聯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有條不紊[1]。但是,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的提問情況不盡如人意,如部分教師在沒有預設問題的情況下,憑借自己的感覺提出問題。這樣提出的問題容易超出學生的接受范圍,成為學生數學學習負擔。部分教師沒有把握提問時機,導致學生缺乏思維積極性,只能被動地思考、解決問題。另外,部分教師往往提出問題就即刻選擇學生作答,并且沒有進行合理的理答。要想有效地進行課堂提問,教師需要預設問題,精心提問,合理理答。
一、預設問題
設計問題是提出問題的前提。預設問題是指教師在課前階段精心設計問題。眾所周知,學生是數學教學的參與主體,課堂提問的目的之一是啟發學生思維。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為本,依據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和最近發展區,結合數學教學內容預設問題。
(一)依據學生原有知識水平,預設問題
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理論指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聯系[2]。同時,該理論提倡教師先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接著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所以,教師要分析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據此預設問題,確保學生有解決問題的機會。
例如,在“探索活動:三角形的面積”這節課之前,學生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學習的過程中,學
生通過動手操作活動,將未知面積公式的平面圖形轉化為已知面積公式的平面圖形。在探究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時,學生同樣要使用轉化法。于是,教師結合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和新知教學內容預設問題,如“在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時,我們使用了什么方法?”“能否使用這種方法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可以將三角形轉化為我們熟悉的哪些平面圖形?”“三角形和轉化后的平面圖形之間有怎樣的關系?”等。這樣的問題串聯了新舊知識,學生可以在問題的驅動下,開動思維,聯想、應用已有知識,有效地解決問題,認知新知內容。同時,學生會因此掌握數學思想方法,把握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建構知識結構。
(二)依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預設問題
最近發展區是學生現有水平和可能發展水平之間的差異。在維果斯基看來,教學成功的關鍵是創設學生的最近發展區[3]。課堂提問是學生邁進最近發展區的助力。在預設問題時,教師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還要考慮學生的可能發展水平。
例如,在學習“線的認識”之前,學生初步了解了線段,積累了感性經驗。在本節課上,學生要系統學習三種線,掌握它們的特征,為學習角、平行和垂直奠定基礎。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發展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在此階段,學生要從表現概念性活動過渡到概念性思維。具體到本節課,學生要對直線建立如此認知:
“筆直的線是直線”。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設想其最近發展區,確定其相應的目標認知內容:“直線是直的且可以無限延伸的線”。基于此,教師預設系列問題,如為什么線段也是直的,但不能被稱作直線?在種種問題的推動下,學生會觀察、分析直線,發現其特征,由此歸納出直線的概念。同時,學生會因此增強認知水平,發展概念性思維。
二、提出問題
問題的提出是影響提問效果的關鍵因素。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清晰地表述問題,更要把握時機提出問題。如此才能使學生了解問題內容,積極思考、探究。
(一)清晰地表述問題
教師只有清晰地表述問題,才能使學生理解問題。教師清晰地表述問題,要遵循“三性”,即具體性、準確性、簡潔性。
1.表述問題要具體
在表述問題時,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問題在問什么。現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小學生能清晰認知包含認知行為動詞的問題。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教師要盡量使用
“觀察”“回憶”“分析”等行為動詞描述問題。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教師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經過一番操作,大部分學生將圓轉化為了近似的長方形。對此,教師提出問題:“觀察、對比圓和近似的長方形,你發現了什么?”在問題的推動下,學生進行觀察、比較,著力探究圓和近似長方形之間的關系。教師清晰地表述問題,使學生知道了“做什么”
“如何做”,推動了課堂教學的發展。
2.表述問題要準確
表述問題的準確性,直接決定提問效果。當教師無法準確表述問題時,學生不知道要“做什么”。對此,
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教師要增強問題表述的準確性。
例如,在“分一分(一)”這節課上,學生要感知單位“1”。基于此,教師先組織涂色活動,引導學生在不同大小的方格紙上涂出1/4。在學生涂色后,教師提出問題:“涂色的部分都表示1/4。為什么每份的數量不同?每份的數量不同,為什么都可以用1/4表示?”大部分學生清楚地了解了問題,同時邊觀察涂色作品邊思考,意識到“這里的‘1是整體中的‘一份”。教師依據學生的思考結果進行點撥,并在黑板上書寫相關內容。接著,教師圍繞書寫內容,提出問題:“這里的‘1為什么要加上引號?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可以用‘1表示?”在清晰的問題的推動下,學生繼續探究,
一步步地感知單位“1”。
3.表述問題要簡潔
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限。倘若問題過于復雜,學生可能無法抓住重點。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因此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教師要簡潔地表述問題,突出重點,以便學生準確理解。
例如,在“旋轉與角”這節課上,大部分學生認為平角是一條直線。對此,教師可圍繞平角的特點,提出四個問題:“什么是平角?”“平角由哪些部分構成?”
“直線有沒有頂點?”“角和線是一類圖形嗎?”四個問題都較為簡潔,學生很容易就了解了每個問題的內容。之后,學生積極思考遷移已有認知,不斷地解決問題,
逐步了解了平角的特征。
(二)把握時機提出問題
提問時機是影響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因素之一。有效提問講求有針對性,否則很容易出現問題滿堂灌這一現象。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圍繞學生的認知沖突點、易錯之處提出問題,增強提問的針對性。
1.問在學生認知沖突處
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理論表明,學生通過拓展延伸舊知,可以超越舊知,建構出新知[4]。新舊知識之間有聯系,課堂提問是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便于學生產生認知沖突,自覺遷移舊知,積極探究,建構新知。對此,教師要緊抓學生的認知沖突處,提出問題。
例如,在“誰打的電話時間長”這節課上,學生要掌握小數除小數的方法。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學習了小數除整數,掌握了方法。基于學生已有認知,教師先呈現兩道例題(12.24÷2= ________;12.21÷0.2=_______ ),引導學生運算。在運算時,學生遷移已有認知,得出了第一個算式的結果,但在運算第二個算式時出現了問題。對此,教師提問:“12.24÷2和12.21÷0.2之間有什么不同?”在問題的驅使下,學生細心觀察、對比兩個算式,發現區別在于第二個算式的除數是小數。在已有認知的支撐下,學生提出疑問:“在除數是小數的情況下,能否將它先轉化為整數,再進行計算?”教師贊賞學生的良好表現,同時追問:“怎樣將小數轉化為整數?”學生繼續遷移已有認知,聯想將小數轉化為整數的方法,并踴躍作答。
教師把握時機提問,為學生搭建起了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學生在問題的推動下,不斷遷移已有認知,
建構了新知。同時,學生因此把握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建構了知識結構,實現了知識點的融會貫通。
2.問在學生易錯之處
學生因為知識掌握不扎實,很容易出現諸多錯誤。教師肩負引導作用,重在引導學生查漏補缺,而易錯之處正是學生查漏補缺的切入點。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緊抓學生易錯之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查漏補缺。
例如,在“探索活動: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節課上,學生通過體驗操作活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了長方形。轉化后,很多學生不假思索地指出:“平行四邊形的斜邊和長方形的寬相等,底邊和長方形的長相等。”面對學生的易錯處,教師直接發問:“平行四邊形的斜邊真的和長方形的寬相等嗎?想一想,我們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在問題的指引下,學生紛紛回顧動手操作過程,確定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的目的——得到直角。此時,無須教師引導,部分學生就會否定之前的結果,
重新作答:“我們為了得到直角,作高,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了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高與長方形的寬相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教師把握時機提出問題,為學生指明了正確的認知方向。學生沿著正確方向不斷思考、探究,由此建立了正確的認知。
三、合理理答
(一)給予充足的思考時間
1.參照中等生
一個班級中中等生占大多數。一般情況下,中等生會在學優生之后、學困生之前解決問題。因為數學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不可能等待所有學生解決問題。所以,教師可以將中等生作為參照對象。當中等生解決問題后,教師便可組織講評活動。如此不僅能節約課堂教學時間,還能確保大部分學生獲得思考機會。
2.參照問題類型
問題有難易之分。面對簡單的問題,教師可以給出幾秒鐘的思考時間。而面對復雜的問題,教師可以延長思考時間,讓學生慢慢思考。教師可以根據問題的難度設定思考的時間。
3.參照學生表現
學生表現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依據。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有不同的表情。如有學生無法解決問題,眉頭緊鎖或滿臉煩悶;有的學生解決了問題,
興高采烈或滿臉滿足。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表情,縮短或延長候答時間。
(二)傾聽、引導
在學生解決問題后,教師要搭建舞臺,給予學生展示的機會。在學生展示時,教師要認真傾聽,了解學生的問題解決情況。同時,教師要依據具體的情況,
采用恰當的方式進行引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深入思考,彌補現有不足,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圓的面積(一)”這節課上,學生通過體驗操作活動,探究出了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基于此,教師提出問題:“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是什么?”此問題較簡單,所以教師可給學生幾秒鐘的思考時間。在思考后,大部分學生給出答案:“S=πr2”。實際上,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不止這一個。所以,教師追問:“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只有這一個嗎?”學生開動腦筋,探索其他的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在此過程中,有的學生想到圓的直徑和半斤的關系,由此總結出新的面積計算公式,踴躍作答。在學生答出“S=π(d÷2)2”時,教師認真傾聽,并追問:“為什么要用d÷2?”學生描述圓的直徑和半徑的關系。教師對此進行贊賞,并發
問:“大家有沒有想到其他的面積計算公式?”其他學生深受啟發,開放思維,聯想圓的周長、直徑、半徑之間的關系,探索出其他面積計算公式。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靈活應用數學所學,解決問題,由此強化了數學認知,增強了數學思維的靈活性。
結 ?語
總之,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使學生獲得思維機會,不斷地思考、解決問題,掌握數學知識,發展思維能力。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結合教學內容,預設問題,確保提問的有效性。之后,教師要以數學課堂為依托,把握教學時機,清晰地表述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思考時,教師要依據具體情況,給予恰當的思考時間。在學生展示時,教師要認真傾聽,及時引導,使學生走向課堂深處。如此一來,學生可以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積累數學學習經驗,增強數學思維水平,課堂教學效果也會因此得到增強。
[參考文獻]
林枝彬.以有效提問引領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J].亞太教育,2022(17):27-30.
朱濛蓮.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策略研究[J].求知導刊,2022(20):83-85.
劉輝.構筑有效提問之橋: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提問研究[J].新課程,2022(21):64-65.
作者簡介:熊雅琴(1994.4-),女,福建武夷山人,
任教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興田中心小學,二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