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的樂感是初中音樂教學的基本任務。文章從培養學生樂感的重要意義入手,對如何在初中音樂課堂上落實對學生樂感的培養提出了幾點建議,以期對初中音樂教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樂感;音樂教學;初中;訓練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8-0091-03
引 ?言
培養學生的樂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從以往的初中音樂教學實踐情況來看,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學生樂感的形成。教師必須及時進行調整,將培養學生樂感的教學任務落到實處。
一、培養學生樂感的重要意義
首先,培養學生的樂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是初中課程改革對音樂教學提出的一項基本任務。新課程改革后,所有學科都更加關注對學生學習興趣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初中音樂學科自然也不例外。樂感是最基礎的音樂素養,音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樂感的培養能在無形中提高學生音樂素養。
其次,培養學生的樂感,可以強化學生的審美意識。音樂是一門關乎審美的藝術,不論旋律、意境,還是情感,都能帶給學生美的享受。因此,音樂課堂也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陣地。培養學生的樂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音樂的美,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二、培養學生樂感的有效策略
(一)豐富音樂教學內容
大多數音樂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都存在過于依賴教材的問題,教學內容局限在教材給出的音樂作品上。當前所使用的初中音樂教材中的一些音樂作品,與學生生活背景差距較大,難以引起學生興趣。因此,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不妨嘗試調整一下教學內容,加入一些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音樂作品。
當前,很多初中生都喜歡流行音樂,還有不少學生有自己喜歡的歌手和偶像,他們在課下對音樂的熱情往往要勝過在音樂課堂上所表現出的熱情。因此,教師可以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流行音樂中選擇一些優秀的、教學價值高的作品,培養學生的樂感。
例如,許嵩、周杰倫的歌曲受到不少初中生的喜愛,他們的許多歌曲不論作詞還是作曲,都可圈可點,有些作品還被選入了教科書,可見其教學價值。教師不妨選擇其中的優秀作品讓學生鑒賞。周杰倫的《東風破》雖然是很多年前發行的歌曲,但是至今仍然深受學生的喜愛,只要音樂一響起,大部分學生都會跟著哼唱幾句。這首歌無論意境、旋律還是格調,都非常優秀,因此,教師可以將它引入課堂。在對歌曲《東風破》進行賞析時,教師可以搭建起與語文學科的聯系,從古詩詞鑒賞的角度,引導學生賞析歌詞所營造的意境,讓學生進入唐詩宋詞的遐想之中,同時要重點分析歌曲的旋律與曲調,引導學生掌握二胡與琵琶這兩種中國傳統樂器的音色特點,讓學生在樂曲中感受到委婉含蓄的憂愁。這首歌對學生來說比較熟悉,教師展開具體的鑒賞分析,學生會聽得更認真,學得更仔細,樂感的培養目標也更容易實現。
(二)加強音樂理論教學
理論教學是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樂感的基礎,學生只有了解并掌握基本的樂理知識,才能準確把握音樂作品的旋律、節奏,進而形成樂感。教師應當重視對學生樂理知識的教授,加強音樂理論教學。
在開展理論教學時,由于樂理知識專業性比較強,大部分初中生理解難度比較大。因此,教師必須選擇更容易被學生理解的、更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為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積極利用多媒體設備,在講到比較晦澀的樂理知識時,盡量用多媒體動畫進行更形象化的展示和解釋,幫助學生理解。
另外,在開展理論教學時,教師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應積極給予學生自主參與樂理知識學習的機會[1]。例如,在音樂鑒賞課上,教師可以先邀請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鑒賞,嘗試說出自己對音樂作品節奏、旋律、節拍、速度等方面的理解,學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然后,教師再在學生鑒賞的基礎上進行詳細的樂理知識教學,糾正學生在樂理認識上的錯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認知。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讓學生對樂理知識形成更牢固的記憶,從而為樂感的培養打好基礎。
(三)重視視唱練耳訓練
對于大多數初中生而言,他們除了音樂課堂,并沒有系統接受過視唱練耳訓練,班級里從小將音樂作為興趣特長培養的學生占少數。因此,面對大部分缺乏音樂基礎的學生,教師在開展視唱練耳教學時,必須耐心、細致,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訓練中增強樂感。視唱練耳訓練,主要包含兩大方面,一是聽覺訓練,二是視唱訓練。二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真正聽懂音樂,體會到音樂的美感[2]。
1.聽覺訓練
音樂首先帶給我們的是聽覺享受,如果不懂聆聽,學生就無法感知音樂的旋律美,也無法形成良好的樂感。因此,加強對學生的聽覺訓練是基礎。
第一,要讓學生多聽多感受。教師可以收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聲音,如下雨天淅淅瀝瀝的雨聲、小溪嘩啦啦的水聲、清晨校園里的讀書聲,甚至課間同學們跳皮筋時念的童謠聲等,讓學生閉上眼睛,傾聽這些生活中經常聽到的聲音,想象由聲音編織的畫面,感知聲音的形象感。當然,除收錄生活中的一些聲音讓學生聆聽以外,教師還要將各種類型、各種風格的音樂作品帶到課堂上。每播放完一首音樂作品,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分享一下自己的聆聽感受,如在聽音樂的過程中,自己腦海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音樂帶給了自己怎樣的情緒變化等,引導學生從音樂的旋律、節奏中收獲自己的聽覺感悟。同時,教師要從專業角度對音樂作品做出賞析,學生結合賞析,自然就能夠逐步感受到音樂的不同風格和特點,提高對音樂的審美能力。
第二,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節奏感。節奏感是基本的樂感之一,要培養學生的樂感,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節奏感的訓練。對學生節奏感的訓練,要由簡到難,逐漸提高訓練難度與強度。例如,對于初一的學生,教師在開展節奏感訓練時,可以做拍手游戲的形式增強學生對節奏感的形象認識。當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后,教師可以加大難度,通過節奏的記憶、模仿、填空、改錯、自主編排等形式的訓練,增強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感知與聽辨能力,培養學生的樂感[3]。
2.視唱訓練
相較于聽覺訓練,視唱訓練的難度會更大一些,對學生音樂素養的要求也會更高一些。初中階段對學生的視唱訓練,主要包括音高訓練、模唱訓練。
所謂音高訓練,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準確把握音準,實現從唱準單音到唱準旋律的過渡[4]。在進行音高訓練時,教師同樣要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讓學生進行級進、跳進、模進的訓練,逐漸提高訓練難度,引導學生準確掌握不同音階上的音準。音準練習包括音階練習、音程練習、旋律音程練唱三部分。
第一,音階練習。在進行音階練習時,要從單個的音開始,逐漸增加音的數量,對學生進行音的識別訓練。當學生可以牢記唱名之后,教師可以用大調的自然音階作為初始練習,幫助學生掌握全音、半音的關系,讓學生形成聽覺印象,建立音高與唱名之間的對應關系。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民族調式和小調的練習,通過對比教學,幫助學生對三種調式的風格特點形成深刻認識[5]。
第二,音程練習。要想準確唱出音高、音名,學生就必須理解各個音之間的音程關系。在進行音程練習時,教師可以先選擇比較簡單的C大調自然音階中的音,讓學生判斷教師給出的兩個音之間的音高距離,隨后逐漸增加難度,提高學生的反應速度,直到學生可以快速說出任意兩音間的音程關系。反復訓練學生對不同度數音程的演唱,能夠培養學生對唱名、音程的敏感度[6]。
第三,旋律音程練唱。當學生經過了大量的基礎的音階練習和音程練習之后,教師可以將音程練習放置于具體的旋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教師可以選擇當下比較火熱的流行歌曲,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練習,在練習中掌握音高和節奏難點。而所謂的模唱訓練,與旋律音程練唱類似,也是結合了音準與節奏兩方面的樂感訓練,主要是讓學生聽不同節奏型的音樂作品,一邊聽一邊學唱,在音樂作品旋律的帶領下,感受音樂的韻律,提高視唱能力。
(四)組織音樂實踐活動
對學生樂感的培養不能只依靠有限的課堂教學,教師還需要積極組織豐富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在實踐中拉近學生與音樂的距離,起到增強學生樂感的作用。
在初中校園中,可以組織的音樂實踐活動還是比較多的,如小型的音樂會、班級的合唱團、相關主題的文藝演出等。教師可以抽出一節課的時間,舉行班級音樂會,讓學生登臺進行音樂演出,會樂器演奏的學生可以拿著自己的樂器,喜歡唱歌的學生可以給大家獻唱一曲,有舞蹈愛好的學生可以進行伴舞等。這樣班級氣氛會比較活躍,表演的學生會獲得成就感,其他的同學也會靜靜欣賞。在學生表演完后,教師可以進行細致的點評,特別是要圍繞表演的內容,對學生滲透樂感的培養。例如,有的學生彈奏了一首古箏曲,教師就可以結合這首古箏曲,進行音樂專業角度的分析,如古箏特殊的音色、樂曲的節奏旋律、作曲家融入的情感等,讓學生在教師專業講解的幫助下對音樂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從而增強樂感。又如,學過舞蹈的同學隨著音樂表演了一段舞蹈,教師可以圍繞學生的舞蹈,給同學們講一講肢體動作與音樂之間的契合關系,增強學生視覺美與聽覺美的雙重感受,這對于學生樂感的養成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五)營造樂感學習環境
對學生樂感的培養,還需要從為學生營造更舒適的樂感學習環境入手。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環境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環境具有教育功能,在開展音樂教學時,教師應當積極利用環境對學生的感染作用,通過構建音樂環境,給學生創造更多感受音樂美的機會,為學生樂感的培養提供更多的可能。那么該如何發揮環境的積極作用呢?
首先,教師應該積極利用學校的現有資源,如可以爭取學校的支持,將傳統的上下課鈴聲改成節奏、旋律比較鮮明活潑的音樂,讓學生在日常受到鈴聲的影響,增強樂感。教師可以積極利用學生的廣播站,在早晨學生入校的時候、大課間的時候、上晚自習之前自由活動的時候,播放比較舒緩的、悠揚的音樂,在利用音樂放松學生心情的同時,也將音樂滲透進學生每天的生活中,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樂感。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也要注意對班級環境的構建,在說話的時候要注意語速、語調、語氣。教師要想營造良好的班級環境,讓學生更充分地體驗到音樂的美,就必須調動自己的教學熱情,跟著音樂作品旋律、節奏等的變化,做出語氣語調上的調整。例如,在鑒賞一首旋律明朗歡快的音樂作品時,教師要盡可能放松自己的心情,適當提升語速,給學生營造一種熱情的氛圍;而在鑒賞一首感情基調比較哀傷的音樂作品時,教師就要適當放慢語速,多用低沉的語調進行教學,給學生一種陰沉憂傷的感覺,讓學生在教師的感染下,更深刻地體會音樂作品的風格與內涵,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樂感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結 ?語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樂感是初中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但要完成這項教學任務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大多數初中生沒有扎實的音樂基礎,上了初中才開始接觸樂理知識,進行較為專業的音樂學習,因此,教師需要從多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樂感訓練,也要為學生營造更適宜的學習環境,通過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達到增強樂感的目標。
[參考文獻]
岳菲菲.培養音樂樂感,打造活力課堂: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樂感培養的策略研究[J].學苑教育,2022
(8):47-48,51.
侯婧穎.信息技術與初中音樂教學有效融合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以電影《音樂之聲》音樂賞析教學為例[J].教育界,2020(8):34-35.
劉曉麗.初中音樂教學中對學生樂感與鑒賞能力的培養探索[J].黃河.黃土.黃種人,2021(3):47-48.
張珩.初中生音樂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探索:以音樂鑒賞與樂感為例[J].亞太教育,2016(16):48,40.
羅云.初中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分析[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2(3):96-98.
李月勇.淺述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樂感的培養及鑒賞課教學[J].新校園,2018(4):67.
作者簡介:楊頡瑜(1981.5-),女,甘肅鎮原人,
任教于鎮原縣上肖初級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