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蕓
[摘 要]社保待遇資格認證是社保部門的一項基礎工作,服務目標較多,社會關注度較高,與群眾的切身利益存在緊密聯系。建立科學完善的認證制度和流程,持續優化認證方法和手段,對于維護社會保險待遇領取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在社保待遇資格集中認證全面取消以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認證工作在開展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引起相關人員的高度關注。基于此,文章深入研究社保待遇資格認證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社保待遇;資格認證;問題;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F8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3)13-0013-03
隨著社會保險制度的不斷推進和持續實踐,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人群數量不斷增多,冒領、多領保險等問題時有發生,待遇資格認證成為社會保險管理部門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因此,如何規范落實社會保險待遇資格認證工作,持續優化認證手段,提高社會公眾的滿意度,是有關部門需要深入研究和積極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無形認證覆蓋率較低
當前,多數地區都已將社會保險參保人員的住院就醫數據、高鐵乘坐數據等引入到無形認證的范圍中,一些地區通過數據關聯方法,利用社保卡辦理、銀行開戶等實名驗證場景數據完成無形認證,但是通過這些途徑完成認證的人員數量依然較少,無形認證覆蓋率較低,給社會保險待遇資格認證工作帶來了困難。
(二)數據比對篩查存在盲區
信息化系統建設過于落后造成的數據傳遞和共享結構性問題,導致資格認證時間較長,例如在與公安部門分享數據時,只能小批量多次導入,主要是由于數據需要轉換,系統性能較差,難以實時共享多個系統數據。從數據的利用率方面分析,許多數據資源的調閱還存在壁壘,未能在多個系統間建立數據交互和共享通道,無法檢驗支撐數據的認證結果。
(三)基層認證工作基礎不扎實
許多地區的社會保險待遇資格認證工作主要通過村級社保協管員負責宣傳和落實,未能成立專門的資格認證工作隊伍,縣級管理機構也未能提供充足的工作經費,使得管理人員對于資格認證工作缺乏積極性。
同時,基層工作人員不能通過信息化系統查閱轄區內沒有經過資格認證的人員名單和時間等,只能通過縣里工作人員的通知了解區域內人員的認證情況,影響了資格認證的時效性和數據信息的準確性。
(四)異地自主認證渠道不完善
在開展異地或遠程自助系統認證時,手段和方法相對有限,各地區雖然積極利用大數據、AI等技術提高認證效率,優化系統功能,但總體上投入不夠、重視不足,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夠深入,系統功能不能滿足需求,異地認證支撐范圍有限,影響了管理效果。在對異地居住人員的認證過程中,常常需要部級、省級認證平臺轉換和共享數據,基層社會保險管理部門無法自行處理。
(五)冒領問題難以杜絕
經過多年的發展,社會保險待遇資格認證方法不斷完善,規章制度持續優化,對于虛假認證或者隱瞞問題起到了顯著的防范作用,但問題依然時有發生,主要原因與冒領人的綜合素質有關。
受到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影響,許多退休人員與企業缺少聯系、數據資料收集不及時等都給養老金的冒領留下了漏洞,尤其是在較為落后的地區,一些違規人員通過提供虛假證明的方式冒領社會保險,造成了社會保險基金的流失。
(一)拓展無形認證路徑,提高認證工作效率
在全面收集住院就醫數據資料的基礎上,要引用群眾實名制掛號及門診就醫等資料,通過比較和確認,將其納入待遇資格認證的范圍,實現認證范圍的有效拓展。有關部門要將實名認證數據引入無形認證的范圍,比如長期護理險結算、證券開戶、銀行開戶、社保卡辦理、房產過戶和景區售票等場景,實現無形認證在廣度和深度上的擴展。要構建起科學完善的行為軌跡大數據管理模型,將社會保險資格領取人員的生活和工作軌跡引入到認證路徑中[1]。
同時,要以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集中管理平臺和省級集中化政務管理平臺等為基礎,實現共享數據的全面化和系統化,以數據的多樣化和鮮活度為切入點,建立多元化的網絡監測機制。條件較好的地方機構要積極溝通和協作,利用社會保險資格領取人的生活軌跡資料開展關聯認證,提升無形認證工作的創新性。要持續對數據關聯認證進行數據驗證和結果糾錯,通過反復對比和驗證,提升無形認證工作的準確性。
(二)應用大數據技術消除數據比對篩查盲區
有關部門要積極解決數據壁壘問題,建立起內外暢通的數據收集通道,積極推進省級大數據資源池的建設。在外部數據收集方面,要對接社保數據管理系統與在押人員信息系統、民政殯葬信息系統、公安部門人口管理系統等,及時解決數據收集不完整、不準確的問題,實現系統之間的深度融合。
管理部門要持續優化信息化管理系統,精簡數據收集環節,明確數據排查職責,實現數據收集和轉換零差錯。在收集外部數據的過程中,要堅持屬地管理的原則,實地核查和驗證有關數據[2]。
要建立科學規范的數據比較和篩查模式,合理選擇樣本分析、實地核查、系統檢驗和比較篩查等方法,保證所有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明確不同層級社會保險經辦單位的職責,建立數據收集、資格認證、結果應用、問題處理和結果反饋等環節的責任鏈條。省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要采用上層推動的模式,歸集無形認證所需的數據、比較和篩查等,通過省級協查認證信息化管理系統集中推送和管理資格認證的結果資料,實現全省各級單位的數據共享。
市級社保經辦機構要負責下載和推送區域內的資格認證結果數據,督促區域內各級機構正確應用數據結果。縣級和鄉鎮社保經辦機構不但要應用上級機構下發的數據結果,而且要核實可疑的數據資料,并向上進行反饋,以此構建數據審核的完整閉環。
(三)夯實基層認證工作基礎,保證資格認證工作順利推進
雖然多數地區都開始將社會保險待遇資格認證工作轉移到線上進行,但是許多農村地區的老年人無法通過智能手機進行資格認證,要將線上認證和線下認證方式有效結合。各級經辦單位要積極在區域內進行社保待遇資格認證有關知識的宣傳,使人們認識到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針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基層工作人員要到戶宣傳,面對面為其講解政策內容,使其認識到資格認證的具體流程和意義,指導其完成資格認證。同時,要積極利用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宣傳,比如農村宣傳欄、村民微信群和廣播等方式[3]。
在開展社保待遇資格認證的過程中,基層工作人員要努力總結經驗,持續提升綜合能力。縣級社會保險管理部門要定期培訓鄉級、村級社保經辦人員,針對政策制度、專業技能等給予專項指導,提高工作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操作能力。
建立科學完善的獎懲和考核制度,評估基層社會保險工作人員的工作成效,結合區域內社會保險參與人員的數量和工作的復雜程度確定適當的工作經費,鼓勵基層人員深入農村宣傳社保資格認證的有關知識,激發社保經辦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四)引入遠程自助認證模式,解決異地認證難題
目前,參保人員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對社保待遇資格認證的異地服務需求更加強烈。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有關部門要全面整合各種資源,加強對互聯網技術、身份識別等技術的應用,豐富自助認證模式。
加強社保公共服務系統平臺的完善和應用,基于實際社保認證需求,優化系統流程和功能,引導居民熟悉線上社保繳費、查詢等功能,進行自助認證。各級社保單位要定期梳理轄區內沒有領取資格人員自助認證結果的數據,做好核查工作。有效對接部級異地退管系統和省級協查認證管理平臺,共享數據,將跨省異地認證功能延伸到市、縣、鄉鎮和村等網點,便于異地居住的群眾盡快完成資格認證[4]。
統一人臉識別認證管理系統,根據參保需求自主創新遠程自助認證模式,及時將結果共享到省級協查認證平臺,實現全省數據資料的共享和調用。堅持操作快捷、隨時可認的原則,通過全省集中搭建系統和手機App的開發利用,推動人臉識別生物特征認證技術在社保資格認證領域的應用。
(五)搭建信息管理平臺,聯合多部門加強監管
第一,搭建信息平臺,加強數據監管。
有關部門要以國家人口基礎數據庫為基礎,搭建社會保險參保人員基礎信息管理平臺。利用勞動保障基礎平臺對退休人員實施動態管理,社區和街道要加強對退休人員的關注,及時更新社保信息,為養老金的發放提供依據,避免出現冒用死亡者名義領取養老金的問題。
社會保險管理機構要與衛生、公安、殯葬等部門合作,及時整合死亡人員的信息,匯總社會保險的死亡人員名單,核對繳費人員的數據,調查未能及時申報的具體原因,對惡意延誤的行為給予處罰。要搭建和應用信息化管理平臺,對接社保數據信息系統與戶籍信息管理系統,為異地人員的社保待遇資格認證提供便利。認證管理人員可以比對和查詢參保人員的資格,推動社會保險認證工作向著信息化和規范化升級,便于參保人員就近認證社保待遇異地資格[5]。
嚴厲打擊冒領和騙保行為,緊抓具有代表性的案件,尤其是違反有關法律法規的案件,在完成法律流程后要研究和分析案件的代表性,通過在區域內的宣傳,使群眾形成監督社保資金安全的意識。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要積極加強能力建設,建立科學完善的監督管理制度,全面整合經辦資源,科學設置員工編制,有效節約行政資源,通過先進方法的應用和科技手段的創新,在收到醫院、殯葬、社區及派出所等機構出具的死亡證明時,通過網絡收集數據信息,減少再驗證環節。
第二,制定政策方針,推動社會保險監管模式的創新。
國家和地方政府有關部門要結合其權限和區域特點,創新監管工作。要優化工作方法,規范和統一不同區域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服務流程,公開事項辦理流程,便于群眾了解具體的事項,提高資格認證的效率。有關部門要建立案例分析和總結機制,加強隊伍建設,研究防范措施,推動監管模式的創新,實現防范手段和工作模式的優化。
有關部門要全面梳理社會保險有關的政策方針,分清各類問題的主次,核查和監督社保待遇資格認證崗位人員的履職情況。各級政府要明確資格認證所需的文件,廢止落后的辦法,明確行政監督標準,通過內部各類數據資料的共享和利用,保證認證工作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要積極發揮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在數據比較和篩查中的作用,提高認證工作的時效性和精準性。有關部門要積極推進大數據網絡認證分析平臺的搭建和應用,實現社保待遇領取資格認證省級集中管理平臺的建設,通過大數據分析平臺自動完成符合社保認證條件人員資料的收集和識別,為參保人員的資格認證提供便利。
做好社會保險工作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是增進人民福祉的現實寫照。隨著社會保險待遇資格認證工作的不斷推進,經辦管理部門要積極拓展無形認證路徑,夯實基礎工作,引入遠程自助認證模式,積極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搭建和應用信息管理平臺,提高服務管理水平,為社保基金的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保障。
[1]周利,宋文甫.“后集中認證時代”社保待遇領取資格認證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四川勞動保障,2020(01):26-27.
[2]南充市:扎實開展社保待遇資格認證兩年行動計劃[J].四川勞動保障,2022(05):55.
[3]張海利.淺談養老保險待遇領取資格認證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2020(04):122-123.
[4]丁嵐燕.試論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領取資格認證[J].就業與保障,2020(10):23-24.
[5]孫慧.新時代社會保障審計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2(25):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