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璁
摘要: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導下,現代高校治理體系中不斷涌現出育人新模式和新機制。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的出現,順應學生工作管理服務中出現的需求多元化趨勢,是支撐學生工作向精細化、現代化方向發展的重要抓手。在探索和實踐中,部分高校已經積累了寶貴的發展經驗,但仍然存在著一些現實問題。文章分析了“一站式”學生社區的現實意義和發展現狀,并以江南大學商學院為例探究了進一步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一站式,學生社區,高校,教育管理
做好高校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2019年,教育部正式提出高校應加強“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在考察調研后選取全國多所高校開啟了試點工作。高校應全面開展“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努力構建學生思想陣地、防范風險的樣板高地和培養時代新人的實踐園地。“一站式”學生社區是高校集學生學業、教育、管理服務為一體的教育生活園地,是教育培養模式、協同育人體系、管理服務機制的創新產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全面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改革是對全面育人理念的生動詮釋,是提升學生教育管理服務水平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高校立德樹人中心工作系統化、精細化的重要舉措。
一方面,“一站式”學生社區是加強院校思想引領的重要載體。[1]構建學生社區組織體系是加強高校建設和組織建設的重要抓手。學生社區能夠借助空間優勢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覆蓋模式,真正做到學生在哪里、教育工作就在哪里,有效地提升先鋒骨干隊伍活力,形成組織優勢、管理優勢。因此,“一站式”學生社區是加強建設,發揮思想引領作用,維護校園安全穩定,筑牢意識形態思想防線的重要陣地[2]。
另一方面,“一站式”學生社區是推進“三全育人”新局面的重要抓手。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果才是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立足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依托生活社區這一場域載體,圍繞高校文化特色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引導社會資源下沉到學生社區一線,融合立德樹人、生活服務、日常管理等元素,打造了新時期的課外育人基地。社區逐步形成了多主體協同服務學生的特征,構建了全鏈條育人工作體系,準確把握學生成長的各階段要素,全面指導學生成長,結合新時代的要求對學生精準滴灌,實現“五育并舉”,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重要理念,是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空間。
近年來,國內多所高校都紛紛加入“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服務改革的實踐與探索。綜合管理模式的建設具有管理學的特點,因此,各高校的運行機制趨同是存在必然性的。不同院校對于“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的認知存在共通之處,在實踐的過程中也出現了相似的特征。總而言之,除了保障學生基本安全、處理基礎事務以外,各大高校的學生社區都在不斷地集成更多元化的功能,如專業學習服務、社群社團組織工作等。作為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以及全面育人的重要抓手,學生社區的建設伴隨著自身文化性、群體性和社會性的不斷增強。然而這一模式仍處于探索和發展的初期,部分學生社區的試點效果不佳,仍然存在理念共識有待強化、育人合力尚未形成、社區功能不夠全面和管理效能有待提升等問題,影響了學生社區功能的有效發揮。
(一)理念共識有待強化
縱觀各大高校的現實情況,在學生培養的過程中往往更加注重“才”的形成,而忽略了“人”這一根本。首先,部分院校對“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的重視程度還不足,專業輔導員、專業教師、行政管理人員等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育人新機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管理主體對于社區功能的理解也不深入,學生社區作為涵蓋管理、服務和教育的新場域,需要將多部門資源壓實社區一線。其次,部分高校雖然正在推進這一模式的建設,但工作階段仍然停留在硬件設施建設階段,沒有能夠結合學校實際形成具有本校文化特色的實現路徑。有些院校還出現了短期的“盆景式”建設,工作安排不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3]。此外,部分管理主體將學生社區的功能簡單理解為學工隊伍工作內容的延伸,只是認真落實學生管理、思想引領等任務,很少真正深入社區一線,進駐到學生社區定期開展情況調研和相應的教育活動,沒有達成“精準育人”的目標。
(二)育人合力尚未形成
現階段,專職輔導員是學生社區管理的中堅力量。多數專職輔導員需要同時兼顧教學管理工作以及學生社區的管理、服務工作,高校輔導員的職稱申請同樣有科研要求,工作內容復雜繁瑣、工作壓力很大,導致輔導員學生社區管理工作的質量無法得到有效保證。與此同時,社區輔導員存在孤軍作戰的現象,沒有能夠打破壁壘,與院校領導、專業教師、學生代表等形成合力,打好配合戰。因此,在工作的過程中,他們對社區職能的理解不夠深入,對于社區學生的了解不夠全面,育人的針對性不夠強。有時,教育管理的過程中往往只注重解決學生社區突出的、棘手的問題,并沒有計劃性地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文化建設融入其中[4]。換言之,存在“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情況。高校所建立的學生社區可以成為最貼近學生的育人環節,學生社區教育管理目標的達成,最終還是離不開教育管理隊伍多方的協作。
(三)社區功能不夠全面
為了更好地發揮教育管理效果,學生社區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有特定的工作場所,容納多個管理部門,但高校在滿足這一基本條件時存在一定的現實制約。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原有的校園設施很難保證能夠預留出足夠的空間實現社區管理、服務功能的全覆蓋。比如活動室、交流中心等場地的設置,不能簡單依托于校園原有的住宿園區。公共空間的缺少、資金不足的制約都使得教育管理功能無法得到充分實現,導致學生社區的服務還不能達到理想的“一站式”辦理狀態。尤其突出的是,很多學生社區普遍存在“重管理,輕服務”的現象。還有一些高校雖然硬件條件優越,但尚未形成特色學生社區文化。社區功能不具有針對性、配套設施不完備、利用效率不高等也是需要著力破解的難題。
(四)管理效能有待提升
個性化發展背景下,大學生對學生社區服務的需求逐漸增加,然而社區的管理整合度并不高。一方面,高效的網格化管理需要多主體協同。但由于院校工作人員組織結構較為復雜,這一模式處于實施初期,橫向、縱向的信息交換效率較低,不同管理部門之間存在一定的壁壘,面對學生的各類需求,可能會出現職能交疊、工作責任互相推卸的問題。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當代大學生的網絡媒介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一站式”學生社區是線下服務與線上服務結合的管理新平臺,工作的規范化和高效化離不開高校網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但線上學生服務管理平臺缺乏、內容手段創新不足的現象時有出現,容易形成服務對象的“高峰堵車”現象。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實現“三全育人”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持續增強線上線下雙渠道的聯動。
(一)加強思想引領
高校要想發揮“一站式”學生社區全面育人的功能,把牢方向是根本要求。[5]江南大學商學院堅持以思想引領“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的建設方向。學院結合社區空間規劃,探索建立社區領導、樓層社群支部等基層組織架構,創造性地搭建學風建設“教師領航平臺”,以“雙導師制”和宿舍導師制為主導,推進“四進四聯動”,切實將一線和先鋒力量沉入基層,充分發揮社群組織在學生社區的思想教育、學生管理、社團組織等方面的作用,使思想引領工作在社區與學院間、在教師與學生間、在學生與學生間、在學生組織與園區管理間協同聯動,對學生生活、學業、心理、思想等開展全方位關心指導,實現立德樹人與高校人才培養的融合,推動基層社群社區工作高質量發展。此外,學院借助心理方面工作,立足意識形態陣地,多維度、多渠道關注學生輿論看法和思想動態,聽取學生聲音,增強思想意識,傳遞人文關懷。
(二)加強隊伍建設
商學院以服務學生為主要內容,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邏輯起點,竭力推動各部門育人力量入駐“一站式”學生社區,及時發現、回應各類學業訴求及生活訴求[6]。例如,為了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社區擬依托商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為基石,借助“校外心理輔導員”、班主任及雙導師隊伍等力量,構建“校外-院-班-宿舍”四級心理健康育人機制,分層次開展“心理+ X”校園文化活動。用好校外心理輔導員這支隊伍,開展心理健康業務培訓活動,如心理委員培訓、寢室長專題培訓、心理健康知識科普等;用好班主任及雙導師隊伍,開展“走進社區、走近學生”談心談話,真正走到學生中去;抓好心理委員和寢室長兩支隊伍,加強班級和宿舍情感聯結,開設有益健康心態的校園文化活動,如瑜伽、插花、觀影等,提升朋輩關愛互助、發揮朋輩幫扶力量,增強社區育人隊伍的工作主動性和責任感。
(三)優化服務集成
江南大學商學院緊扣學生需求,掌握學生的深層次需求,將服務進一步拓展延伸,將社區打造成生活空間、學習空間、服務空間等,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規劃引導、學業指導以及生活服務等工作。一方面秉持學風導航,瞄準學生學業“總目標”,建立“朋輩幫扶”學習互助平臺,以“學業輔導員制”和“學生班主任制”為主體著力點,組織各類特色學風活動,守護學生成長成才之路。學院將重點策劃開展一系列優質學風建設活動,營造優良學風氛圍、打造優質學風社區,如優秀學業輔導員分享會、學霸筆記分享會、專業學習困惑答疑會等,也將做好小群體“學輔小課堂”重難點課程輔導、小范圍“學困”幫扶等,力爭多層次進行學業幫扶。與此同時,學院以守護學生心理健康為出發點,辦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積極打造學院品牌活動,如睡眠晚安計劃、宿舍雅室大賽、班級小規模心理團輔等,更好地滿足學生日趨個性化、多元化的學習生活需求。
(四)探索長效機制
商學院“一站式”學生社區一方面將積極探索學生自治的可能性,將部分管理、教育和服務的職能交還給學生,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7]。學院將建立健全學生自治工作機制,成立學生社區工作委員會,讓學生能夠積極地以“主人翁”的態度參與到社區公共事務管理、決策中;借助學生干部、社團組織的力量,協助做好社區的日常運營和維護;設立自治考核機制,從而做好社區自治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信息化賦能也是學生社區常態化運行的重要保障。商學院擬借助智能信息化終端設備進行深度挖掘,依托“一站式”學生社區云平臺,建立數據庫,記載學生生活學習的全面數據,通過日常走訪社區、宿舍對信息進行進一步完善,劃分思想素養、學業表現、實踐經歷、身心發展等幾個方向給學生“精準畫像”,真正實現網格化管理、智慧化管理,讓數據多跑路,學生少跑腿,推動學生社區工作向精準、前置、科學的方向發展[8]。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網絡思政育人”在創新高校黨建工作品牌化建設中的路徑探索——以江南大學為例)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SJB0361。
參考文獻:
[1]陸寶萍.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模式的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22(06):20-22.
[2]王懿.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的價值意蘊、現實問題與實踐理路[J].思想理論教育,2022(02):107-111.DOI:10.16075/ j.cnki.cn31-1220/g4.2022.02.017.
[3]羅榮,羅頌.全面育人視角下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探究[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22,43(03):73-77.
[4]嚴明,潘志娟,蔣閏蕾.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育人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02):61-63.DOI:10.19865/j.cnki. xxdj.2022.02.020.
[5]朱偉.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教育管理服務模式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22(12):18-21.
[6]李刁,陳志.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教育管理模式的構建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2):65-68.
[7]史龍鱗,陳佳俊.新時代高校學生社區協同育人的機制研究——基于浙江大學“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的觀察[J].思想教育研究,2021(03):149-154.
[8]周遠,張振.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的空間建構邏輯與路向[J].思想理論教育,2022(07):102-107.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22.07.015.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