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 陳連龍
【內容摘要】“播音主持創作基礎”是高校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西安培華學院傳媒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專業設置的一門兼具理論與實訓的主干專業基礎課。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本課程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表現出教學思維固化、學生被動學習、考核評價及反饋缺乏動態化和及時性等問題。本文在分析本科課程傳統教學問題表現的基礎上,闡述了基于BOPPPS模型的混合式教學設計對本科課程進行教學創新實踐與探索的基本思路及實施措施,以期為高校播音主持藝術專業課程改革創新提供一定的方法參考。
【關鍵詞】BOPPPS模型;“播音主持創作基礎”;課程教學
本科課堂教學質量是高校的立校之本,是衡量高等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核心指標。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推動課堂教學革命。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通過教學改革促進學習革命。積極推廣小班化教學、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①以此為背景,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課程教學的改革和創新。
全媒體視域和各類學科改革創新背景對于播音主持藝術專業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更多樣化的要求,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難以匹配新時代媒介環境對于播音主持人才傳播能力的需求。BOPPPS模型最早是由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的Douglas Kerr于1978年所提出的教學模型,它以建構主義和交際法為理論依據,打破傳統課堂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主體的模式,包括導入、預期成果、前測、參與式學習、后測與總結六個環節。②該模型采用問題驅動法,強調學生全程參與,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傳媒人不僅需要具有過硬的專業能力,還應深植愛國主義情懷,堅守政治立場,在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下,在新時代中國的發展進程中,擔負起“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責任使命。③作為培育傳媒人的高校播音與主持專業,“播音主持創作基礎”是該專業的核心課程,面向本科二年級學生。課程內容圍繞建立正確的創作觀、觸發與調動創作感受、落實有聲語言內外部技巧、呈現多樣化話語樣式等方面展開,引導學生建立融媒體環境下正確的語言傳播創作觀,帶領學生探究有聲語言創作在傳播領域的基本實踐技能,切實提高學生語言藝術創作能力,為增強其語言的感染力、影響力和傳播力打下堅實基礎。
一、BOPPPS模型引入課堂的育人理念
全媒體時代,“50分鐘課堂”是線下教學主戰場,將BOPPPS模型運用至“播音主持創作基礎”課程中,旨在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初步實現以下四個轉變:從注重知識點傳授的“以教師教導為中心”向“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思維轉變;從“灌輸式”“片面追求專業化”向個性化、思政價值融合化的培養方式轉變;教師從“知識傳播者”向激發學生創新創作的“引導者”的角色轉變;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行為轉變。基于此教學育人理念,筆者所在的團隊以西安培華學院傳媒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專業2019、2020、2021三個年級的專業課程組學生作為教授對象進行教學創新,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此模型,打破傳統固定教學模式,將全媒體元素靈活滲入到課程教學體系架構中,進行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設計。
二、BOPPPS模型在“播音主持創作基礎”課堂教學中的創新實施
筆者所在的團隊按照課前感知學習、課中深入學習、課后延展學習的三個主要階段,將BOPPPS模型與藝術專業學習內容及特點相結合,進行課堂實施的適當調序。整合教學過程,使學生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線上享受豐富的融媒體教學資源,完成相應教學內容的學習,線下抓住課堂重點、難點,挖掘其內涵和外延,將主要精力放在播音主持語言創作的實踐和應用上,理論聯系實際地掌握有聲語言從理解、感受到表達的技巧和方法。具體實施為將原有BOPPPS模型六要素導入(Bridge-in)、學習目標(Objective/Outcome)、前測(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測(Post-assessment)和總結(Summary),結合播音主持專業授課特點,將前測(Pre-assessment)提前,以整合教學過程。即課前感知學習階段對應前測、導入、學習目標三個環節,課中深入學習主要對應參與式學習環節,課后延展學習對應后測和總結環節。
(一)課前感知學習了解播音主持創作特征
在信息化教學發展趨勢下,線上課程建設已成為高校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筆者于2021年參與完成陜西省慕課“播音主持創作基礎”線上課程建設,并已在智慧樹平臺上線開課。課前感知學習階段主要利用此類慕課等網絡課程資源,完成前測和學習目標先導,幫助學生積累必備的基礎知識。教師在課前將本堂課的學習目的、重點難點等告知學生以便使其明確學習目標,并將提前準備好的多媒體課件、微課短視頻、慕課等相關資料網站或電子書/冊/卡等發布到云班課、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學習平臺供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對教師上傳的內容開展問題回答或討論,學習完成后在線上進行預習測驗,教師根據前測結果掌握學生學習本堂課知識的情況,并以此為依據,適時調整課堂教學設計和安排。
1.前測。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利用藍墨云測試、投票、問卷等功能,在藍墨云班課上提前發布測驗、提問本課堂練習語句或作品片段,學生提前測驗或者進行作品的錄制及公開發布,根據學生的課前測驗情況或錄制情況,教師進行閱覽和分析,給予相應打分,并篩選出有代表性的測試結果或錄制作品以供學生在課堂現場進行討論或播讀。例如在“正確創作道路”內容教學中,提前上傳2022年8月美國國會眾議長南希·佩洛西竄訪中國臺灣地區的相關資料,以期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并以此為主題,錄制1至2分鐘的模擬主持“主播說聯播”視頻上傳到云班課。
2.導入。充分利用互聯網上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資源,搜集或自制體現課程思政元素或與本課堂相關的知識性微課、慕課資源,將與國家時事、傳統文化相關的抖音短視頻、網絡直播等案例及課件等學習資源,在藍墨云平臺上進行導入式學習。例如在“備稿六步”內容教學過程中,播放3分半《新聞聯播》視頻片段——“黨旗飄揚在電力天路上”,讓學生在了解文稿基礎上,通過視聽進一步增強創作感受,切身體會共產黨員不畏艱苦、敢于獻身的精神,加深學生對職業責任感、使命感的認知。
3.學習目標。該環節借助學生對前測和導入資源的完成情況,及時了解學情,確定每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明確的階段性學習目標,并通過藍墨云班課、微信群等渠道提前發布,讓學生帶著目標去學習,了解應該掌握哪些內容學到什么程度,同時課堂上定時對學生自主學習情況進行及時評價,激勵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持續性。
(二)課中深入學習掌握播音主持創作技巧
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按照確立的學習目標、導入的學習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參與式學習。參與式學習是BOPPPS模型的核心環節,也是有效保障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教師在面對面授課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調整授課策略,同時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對課堂重點難點內容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和答疑,使知識點融會貫通。此環節一般為線下進行,筆者會采取問題導向法、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方法靈活結合,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情節、情境案例或者問題互動進行。常見的設計方法:一是從熟悉的事物入手,可以是學生的生活經歷、社會見聞、名人名言、影視片段等;二是從不熟悉的事物入手,包括奇聞趣事、精彩片段、懸念解析、強烈對比等。④利用適當的數字化教學工具,引導學生通過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小組PK等方式合作解決問題,并由各學習小組通過分組展演、匯報等形式探究成果,激發學生主動性與創造性,最后由教師點評、示范或總結。例如在“情景再現”教學內容過程中,筆者以《易水歌》《秋天的懷念》選段作為教學案例。在《易水歌》片段教學中,首先利用藍墨云班課頭腦風暴功能,以“你所了解的荊柯刺秦現場”為主題讓學生進行描述,引發學生思考;結合紀錄片《復活的軍團》2中“荊柯刺秦”視頻片段,讓學生了解情景再現的內在含義,并以組為單位,結合前測環節學生錄制的《易水歌》,分組討論:刺秦之前荊柯的心理活動是什么?《易水歌》的朗誦需要何種感受和技巧?如何能夠在誦讀《易水歌》時情景再現燕太子一行在易水邊送別荊柯時荊柯的心理狀態等。之后由每組推選一個前測作品在課堂現場播放,并根據播讀情況進行翻轉課堂,由學生個人歸納點評情景再現的運用以及該創作技巧的內容和步驟,教師穿插講解教學內容重點并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需要注意的是,翻轉課堂的次數不宜太多,否則會給學生造成過重的課外學業負擔,也會影響翻轉課堂和案例教學的效果。⑤在史鐵生《秋天的懷念》片段教學中,筆者主要采取情境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史鐵生及其母親,通過分享作品創作背景、內容、技巧或示范播讀等引導學生去體會當下的情境和感受,設身處地分析每一次對話母子的心理活動變化,使得學生更好地觸景生情和現身說法;每組推選代表分角色播講完畢后,以小組PK的方式進行投票,選出學生心目中的“情景再現之星”,由其進行創作體會分享,筆者進行總結評價,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興趣度,增強學生感受力、想象力和表達力,實現課中深入參與式學習的教學目的。
(三)課后延展學習鞏固播音主持創作能力
筆者團隊將后測和總結環節歸于課后延展學習階段。后測是為了了解學生對本堂課程學習目標的完成情況,總結是為了鞏固課堂知識點及掌握每個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把握情況,對于課堂教學效果來說,二者至關重要。
后測的方法和形式多種多樣,以“內在語”教學內容為例,筆者首先利用藍墨云班課發布作業和小組任務,例如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鳥》內在語的文本分析和討論,聯系抗日戰爭的寫作背景,體會和感受知識分子對于祖國、民族的摯愛,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并借助本專業自有的抖音號組織學生進行作品演播和網絡直播等活動,在線接受評價與反饋,從而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同時掌握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吸收情況,進一步鞏固學習的成果。
總結環節,教師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課后總結、測試和答疑,對教學內容的摘要性回顧、知識點總結,布置延伸思考題目、課后作業等。筆者一般利用藍墨云班課同步發布本堂課的思維導圖、課程要點等文字性總結以便學生準確抓住知識要點。發布課后作業后,建立任務小組進行測試,讓學生根據測試結果進行查漏補缺。例如在“重音”教學內容過程中,筆者以重音的選擇、重音的種類、重音的表達方法三個知識點為重點進行結構化整理,制作課堂要點思維導圖進行發布。隨后建立藍墨云班課任務,2-4位同學為一組,將課堂練習素材——《新聞聯播》片段的模擬播報練習作為課后作業內容,要求按照課堂要點對新聞稿件進行細致分析和標注,并按照新聞聯播播報模式進行該片段的音/視頻錄制。課后練習期間筆者實時建立輕直播答疑活動,及時解答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和困惑,并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將錄制完成的音/視頻上傳云班課任務欄,而此處的測試結果作為下一堂課的前測憑據,這樣就使得 BOPPPS模型的六個環節形成良性的循環。
三、BOPPPS模型運用與探索的教學反思
筆者所在的團隊通過對BOPPPS模型的研究以及在“播音主持創作基礎”課程中的運用和實踐探索,結合本專業具體情況對其進行了模塊的重置,三個年級的試驗小班課學生反映普遍良好,其學習積極性、創作主動性、課堂氛圍及專業水準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切實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總結反思如下:
(一)本研究依然存在局限性。筆者所在的團隊所實施試驗教學的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小班課,每班學生人數為19-20人,小班課教學本身對于教師組織和把控課堂、及時掌握各項教學任務的完成進度等存在便利性。班課學生如果過多,則極有可能影響教學質量,難以確保教學過程的實施和教學效果達成。
(二)不同高校不同專業的教師在探索運用BOPPPS模型時,應該在對不同學生學情分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需要進行靈活的調整和把控。在全媒體時代的背景下,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已然成為高等教育教學的趨勢。將此模型運用到課程教學中并對其進行優化與實踐,是對混合式教學做出的積極嘗試,也可以為其他學科教學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徑,從而有利于推動和深化教學改革,加快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設進程。
參考文獻:
①《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2018年10月8日。
②李爽、付麗:《國內高校BOPPPS教學模式發展研究綜述》,《林區教學》2020年第2期。
③方寧蘭、徐丹:《新時代傳媒專業“五維一體”課程思政建設探究——以“電視節目策劃”課程為例》,《教育傳媒研究》2022年第1期。
④楊娜、劉寶華:《混合式BOPPPS教學模式的提出及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分析》,《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7年第29期。
⑤李云鳳、章穎:《案例教學在“紀錄片創作實踐”課程中的運用與探索》,《教育傳媒研究》2022年第5期。
(作者陳雪系西安培華學院講師;陳連龍系西安培華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小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