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情況來看,部分語文課堂并未達到言意兼得的教學要求。文章從言意兼得的角度,分析了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言意兼得;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作者簡介:傅羚(1992—),女,江蘇省泰興市新街小學。
對小學語文來說,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難以適應當下的教學要求。部分教師僅僅關注學生讀懂、領會、感悟文章,卻并未注重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即僅僅關注意的方面,卻忽略了言的方面,這樣的做法是背離新課標的要求的。為了改變這一教學現狀,廣大語文教師應努力探尋優質、高效的教學模式,應以言意兼得為教學方向,指導學生暢享語文的魅力,打造更加精彩的語文課堂。
一、聚焦語用,細讀課文
(一)品讀詞句,由言悟意
小學語文教材編排的課文能夠對學生產生一定的思想引導、言行約束等作用。學生學習這些課文,除了要學會語言的表達和應用,還要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為達到言意兼得的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品讀語句,使學生可以由言悟意。
如果將一篇課文比作樹,課文的語句就相當于樹的枝葉。通過對語句,也就是對枝葉的分析,可以精準地判定樹的狀態。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分析一篇課文時,需要讓學生緊抓其中的重點語句,仔細品讀這些語句,由語句感受課文的內在價值[1]。
以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學為例,筆者引導學生通讀整篇課文,讓他們在通讀后復述課文的故事。學生在通讀全文后,可以發現課文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主人公,講述小女孩因為家庭條件不好,在一年的最后一夜賣火柴,卻被凍死了的故事。一些學生在形容小女孩時,應用了“可憐”這一形容詞。筆者提問學生:“為什么小女孩給你留下了這樣的印象呢?課文的哪些語句,反映了小女孩可憐的命運?”學生回答:“在課文的第一段。‘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在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個窮苦的小女孩,沒戴帽子,赤著腳在街上走著。這些語句,從側面反映了小女孩的可憐,因為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她卻形單影只。”隨后又有學生回答:“在第二段中的‘小女孩只好赤著腳走,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這一細節描寫,同樣襯托了小女孩可憐的身世。”在筆者的帶領下,學生細讀全文,對每一段中的每一句,都反復品讀,“得言”的同時達到“解意”的目標。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提升教學效果,達到言意兼得的教學目標,教師應注意帶領學生品讀語言與詞句,讓學生反復品味字、詞,感受課文語句的精妙之處,學會應用語言的同時感受其中的深刻意義。
(二)撥云見日,由意明言
從當前小學語文的整體教學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對意的方面關注較多,而忽略了言的方面。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長期堅持這一教學思路,將過多的精力放在文意的感悟上,將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思考:學習語文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弄清楚這個問題以后,就可以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撥云見日,打好基礎。教師的教學活動應該對學生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可以由意明言,逐步具備更高的語言表達能力[2]。
以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觀潮》的教學為例,在傳統的教學思路下,教師的教學活動往往是引導學生感受錢塘江大潮的神奇、壯大,卻忽略引導學生對作者的寫作手法加以分析。實際上,為構造言意兼得的語文課堂,教師的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麗景觀,更需要帶領學生從文章結構、詞句應用等各個細節,考慮作者的寫作手法,從而啟發學生的寫作。筆者突破傳統的教學思路限制,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作者的筆法。首先,筆者讓學生通讀一遍課文,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作者的寫作順序是怎么樣的。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很容易發現作者是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的順序描寫錢塘江大潮的。其次,筆者引導學生細分層次,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的順序劃分層次,分析每一個層次都采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最后,學生通過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仿佛看到錢塘江潮由遠及近地奔騰而來,深入學習了綜合運用多種寫作手法寫景的技巧。
為構建言意兼得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充分享受語文課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將言與意分割開來,而應該妥善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由意明言,讓學生學習課文中的寫作手法與技巧。
二、由言會意,體會情感
(一)找準文眼,聚意明言
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不僅為了讓學生學習字詞或者語句,還為了讓學生體會課文中蘊含的情感或精神。為引導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體會課文內涵,教師需要帶領他們找準文眼,從文眼著手深刻理解課文,體會課文主旨。教師為達到構建言意兼得課堂的目標,要帶領學生認識言與意之間的聯系,實現對課文細節的分析,從而讓學生感受課文的魅力[3]。
以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母雞》的教學為例,筆者給學生布置通讀課文的任務,讓學生在通讀的過程中找出課文的文眼。學生在通讀后發現,課文的開頭與結尾有著一定的呼應,分別為“我一向討厭母雞”“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學生進一步分析全文,確定這兩句話就是課文的文眼。在找出了文眼以后,筆者繼續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對母雞的態度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這種態度的轉變是由什么導致的;為什么作者剛開始的時候討厭母雞?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發現作者剛開始討厭母雞,是因為他認為母雞沒理由地亂叫,而在課文的結尾,作者不再討厭母雞是因為他發現母雞身上有負責、慈愛、勇敢、辛苦的品質。隨后,筆者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的語言,讓學生嘗試總結作者在描寫母雞的過程中采用了什么樣的手法以及分析課文的結構是怎么樣的。學生通過對課文語句段落的分析,發現作者采用了“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并采用了“總分”的結構刻畫母雞的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由課文的文眼切入,有助于學生充分認識言與意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學生把握課文的寫作手法、結構形式、主旨內涵,從而達到聚意明言的目標。
(二)身體力行,以言表意
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單純向學生講解知識,很難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根據當前語文教學的要求,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熟悉語言文字這一特殊的工具,并幫助學生學會巧妙地應用語言文字。為在課堂上達到上述教學要求,教師不但要組織讀和品的活動,而且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性格、年齡、學習水平等特征,組織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這些活動,在活動中體會言與意之間的緊密聯系。
以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讀不完的大書》的教學為例,筆者引導學生通讀全文,并聯系標題思考:什么是讀不完的大書;為什么大書是讀不完的?學生在閱讀后發現,標題是象征性的說法,作者將大自然比作“讀不完的大書”,寓意大自然的千變萬化和無盡樂趣。筆者發現,即使學生通讀了全文,但是他們對課文的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并未深刻理解課文的內涵。針對這一情況,筆者要求學生身體力行,從實踐和體驗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魅力。于是,筆者利用課后時間,帶領學生參加戶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觀察大自然,同時將自己的觀察與作者筆下的大自然進行對比。一些學生走進大自然后感嘆道:“很喜歡躺在草坪上,看著天空云卷云舒,沒想到云彩有這么多的變化,簡直像長了腳一樣。”學生通過這種與大自然近距離接觸的方式,對作者筆下的大自然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構建言意兼得的語文課堂,要求教師的教學活動不應僅停留在口頭講解上,還應該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課文,體會作者筆下的萬事萬物。如此,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涵與主旨,也有助于學生積累語文學習的經驗。
三、誦讀課文,察言會意
(一)言意兼得,反復體驗
雖然很多語文教師都意識到了語文教學中言與意的緊密聯系,但依舊有部分語文教師深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教學活動中將言與意分離,影響了教學效果。言與意本身緊密關聯,如果將二者分開,將很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堅持言意兼得,帶領學生反復體驗與感受課文的內容。
以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為例,因為此課為古詩文,學生在理解方面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筆者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首先,筆者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古琴曲《憶故人》,讓學生在悠悠琴聲中放松心情,以更好地進入學習古詩的狀態。與此同時,筆者在琴聲中有感情地為學生誦讀古詩,讓學生體會古詩的內容與情感。其次,筆者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呢?你們是從哪些地方感覺到的呢?”再次,學生積極思考,有的學生回答:“古詩中的‘憶‘獨‘倍‘思‘遙等字,體現了作者的孤獨、凄涼之感,說明他非常思念自己的家鄉和親人。”最后,筆者引導學生誦讀古詩,重點品讀這些字詞,從而體會詩人用詞的精妙。一些學生在誦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句中,發現“倍”這個字用得非常精妙,因為這一字的使用,起到了加強語氣的作用,讓讀者深刻感受到了詩人在異鄉的孤獨之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是一種有效的教學途徑,通過反復誦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還可以讓學生深刻體會課文的情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二)拓展延伸,以言表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教師的教學活動不能再局限在教材內容上,而需要進一步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在大量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拓寬自己的眼界與思維。教師需要在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內容的同時,適當拓展延伸,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讓學生學會以言表意。因此,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上多組織一些閱讀訓練活動,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引導學生既關注言的部分,又關注意的部分,從而體會閱讀的魅力[4]。
以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的教學為例,課文涉及很多細節描寫,語言風格和寫作手法很有代表性。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筆者向學生推薦葉圣陶先生的另一篇作品《含羞草》。筆者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爬山虎的腳》和《含羞草》在寫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點與不同點;關于爬山虎與含羞草,作者分別是怎么描寫的;作者的作品風格是什么樣的;你喜歡作者的哪些描寫,為什么?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邊閱讀邊思考,關注言和意的部分,體會了作者的情感,加深了對以言表意的理解。
教師拓展延伸,構建內容豐富的課堂,有利于讓學生拓展知識,積累更多的語文學習經驗,從而更好地感受語文的魅力。
結語
總而言之,語文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在當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致力于實現言意兼得,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關注言和意的部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建構更加精彩的小學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傅玉妹.“言意兼得”視域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J].家長,2021(16):99-100.
[2] 李梅.閱讀教學如何做到言意兼得[J].讀寫算,2019(19):179.
[3]戴雪娟.“無”中生“有”,言意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文本補白研究[J].吉林教育,2016(34):117.
[4]王潤倩.言意兼得: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J].小學教學參考,2019(3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