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及當下課程資源運用現狀,在教學實踐中,開發和利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是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必備技能。結合課例研究,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在教材資源、師生資源、社會資源、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上下功夫,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發揮課堂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的品格和能力。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開發;利用
作者簡介:何其佳(1989—),女,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三井實驗小學。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背景
新一輪教育改革發展至今,大多數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學水平已然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其中,合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成為一線教師的必備技能。
2022年頒布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程資源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增強教學效果的重要支撐,包括圖書、音像資料、數字化資源,以及現實生活中鮮活的案例。”[1]59-60這表明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的重要性。因此,如何開發和利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發揮課堂的育人價值,是值得一線教師不斷深入探討的話題。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師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存在以下問題:相關培訓不夠深入,探究時間有限,方式單一。調查顯示,部分教師每學年參與的校級以上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培訓只有一至兩次,甚至有的教師沒有參與過相關培訓。顯然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對這一內容的研究不夠,參與相關培訓的次數也不足。
當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的利用方式還是以知識灌輸、圖片展示、視頻播放為主,照本宣科的現象仍然存在。大部分教師認同要在教學中運用更多、更好、更精的教學資源,但小學階段,有的道德與法治教師還要同時完成語文、數學等學科教學任務,現實生活中鮮活的、典型的案例需要教師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挑選、統整,教師教學負擔重、課程時間短等現實情況限制了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繁雜的事務使教師的備課時間被占用、壓縮,導致教學效果較差。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有效途徑
針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方面的問題,筆者以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家鄉物產養育我”、五年級上冊“我們神圣的國土”、五年級下冊“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這三課的教學實踐為例,探索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有效途徑。
(一)恰當開發和利用教材資源
教材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主要課程資源[2]。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想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必須要重視對教材進行充分挖掘、二度開發及重組整合。
1.堅持目標導向,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將“了解家鄉的風景名勝和主要物產,關注家鄉的發展變化”[1]19列為第一學段“道德教育”主題學習的內容要求之一。
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家鄉物產養育我”一課呈現了一個鄉村土特產集市的場景,旨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前調查,開展家鄉尋訪活動,充分了解家鄉的物產,感受家鄉物產的豐富。雖然統編版教材適用范圍廣,但并不完全適合每一個學生。教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應當把握課程教學目標,結合實際情況選擇教學內容。如筆者所在學校在江蘇省常州市,就可以讓學生圍繞常州當地的物產進行尋訪活動,這樣便于聚焦教學內容,且貼近學生生活。
2.結合認知規律,靈活使用教材圖例
小學生對事物的感知比較籠統,思維帶有很大的抽象性。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圖文并茂的編寫方式非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對此,教師要靈活使用教材中的圖例。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我們神圣的國土”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上的圖例——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分布圖,讓學生初步了解我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然后補充資料包,出示黃山、秦始皇陵兵馬俑、杭州西湖等學生耳熟能詳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圖例,讓學生結合資料包中的簡介對這些遺產進行介紹,并說說為什么這些景區能入選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最后讓學生上講臺當一次導游,講一處美景,談一談保護,讓學生通過交流、分享,了解我國是一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眾多的國家,進一步感受祖國的美麗,并樹立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3.鏈接生活實際,巧妙利用教材留白
五年級上冊“我們神圣的國土”一課指出:“臺灣自古以來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都神圣不可侵犯。”這兩句話擲地有聲,可這背后的深意卻是五年級學生難以領悟的。如果僅僅是聯系教材中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那學生只是零散地感知到臺灣的歷史問題,對于捍衛領土完整可能會一知半解。
因此,教師可巧妙利用教材留白,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延伸,使教材真正成為學生交流的平臺。首先,補充當代臺灣同胞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的公開言論,創設思辨情境,促使學生思考臺灣現實問題,通過課堂小辯論,明確“一個中國”原則。其次,補充“歷史上的臺灣”時間軸,讓學生了解臺灣在不同時期的情況,明確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補充捍衛我們神圣國土的事件和人物。最后,縱觀古今,結合時事,深化學生對“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都神圣不可侵犯”這句話的理解,堅定國家統一的信念,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充分開發和利用師生資源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教師和學生資源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應當引起每一位道德與法治教師的關注。
1.強化開發和利用優質的教師資源
優質的教師資源是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重要資源之一。筆者所在學校重視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隊伍的建設,培養出了一支有理想、有情懷、專業素質過硬的道德與法治教師隊伍。
在學校思政育人工作室的引領下,骨干教師不斷成長。目前思政骨干團隊共有18人,其中,五級梯隊教師6人。骨干教師共獲省市區各類比賽一等獎27個,40余篇專業論文發表或獲獎,團隊教育故事還登上了“學習強國”平臺。
學校借助道德與法治項目和課題的研究,推動了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隊伍的整體躍進。在學校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學校成功申報教育部道德與法治“用教材教與學”項目實驗校,道德與法治學科課題成功立項。此外,本校課例二年級上冊“家鄉物產養育我”、五年級上冊“我們神圣的國土”、五年級下冊“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均榮獲市級或區級道德與法治評優課一等獎。
2.重視開發和利用豐富的學生資源
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其本身也是教育的重要資源。教師重視學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既可以豐富課程內容,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雙贏。
在二年級上冊“家鄉物產養育我”的教學中,教師以“發現家鄉的物產”為課前調查主題,創設以學生為主體的交流平臺,走進生活,展開探究,使課堂更加開放;在五年級上冊“我們神圣的國土”的教學中,讓老家在不同地區的學生介紹一方水土人情,在分享差異中拓展自我,使課堂更加活躍;在五年級下冊“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的教學中,發揮學生特長,讓喜歡歷史的學生開展抗日戰爭故事、人民解放戰爭故事宣講活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和易于理解的語言,有針對性地加深學生對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的了解,使課堂更加豐盈。
(三)巧妙開發和利用社會資源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注重發現、利用學生中間和本地區的先進模范等榜樣資源,引導學生向身邊的榜樣學習;積極爭取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參與和支持”[1]60。
1.挖掘鄉土資源,豐富教學活動
鄉土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在當地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便于學習和接受。其蘊含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是日常生活中可觀察、可觸摸、可感受、可實踐的課程資源[3]。
挖掘鄉土資源是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以社會發展和學生生活為基礎,構建綜合性課程”[1]3這一課程理念的有效落實,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家鄉物產養育我”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了解到一位學生家長是常州糕團店的高級糕點師,就充分挖掘這一鄉土資源,對其進行了實地采訪,并將其制作常州特產大麻糕的過程錄制下來,在課堂上播放,讓學生談談印象最深的地方,再請學生品嘗常州大麻糕,設計廣告詞。學生從中能更直觀、深刻地感受到家鄉物產對人的養育,其既包括物質上的養育,也包括精神上的養育。制作麻糕的過程、對麻糕工藝的改良完善以及令人難忘的家鄉味道,是對“家鄉物產養育我”這一主題的最好詮釋。
2.整合社區資源,拓展實踐場域
教師整合周邊的社區資源,可以豐富教育教學活動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體驗的機會,能夠促進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把課內學習和生活實踐相結合,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從筆者所在學校步行至常州市博物館,僅需10分鐘。在教學“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一課時,教師了解到博物館正好有革命史料展“記錄偉大歷史”的特展會,就發動學生走進常州市博物館,展開小組合作探究:面對艱苦的條件、險惡的形勢、殘酷的戰爭,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做了哪些努力?常州的黨組織和人民又做了哪些抗爭?各小組通過參觀、調查、采訪、網絡搜索等多種實踐方式,從社區場館中尋找史料和展品,開展主題學習與探究,并進行匯報與展示。通過實地考察,學生對相關知識有了更多的認知和理解。
(四)合理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
信息資源內容豐富,生動形象,交互性強,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合理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好的視聽感受,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1.注重課堂實效,加工信息資源
比起文本閱讀,影視類的信息資源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豐富學習的形式,提高學習的效果。在五年級上冊“我們神圣的國土”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將教材第47頁上介紹臺灣的內容加工成視頻,配上臺灣地理環境、物產氣候、民風民俗的動態影音,總時長約30秒。相比文本中的大段文字,動態的信息資源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更直觀地了解臺灣,加深對臺灣的印象,推動教學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2.分析教材邏輯,精選信息資源
信息資源的選擇要始終圍繞教學目標進行,這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師精準分析教材邏輯,判斷課堂是否需要使用信息資源、在哪個環節使用何種信息資源以及使用信息資源的效果。
“我們神圣的國土”是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家園”的第一課。其中,對于第一節“遼闊的國土”,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明白臺灣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加深學生對祖國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之一,也是教學難點。五年級學生對于“國家”的概念是較為模糊的,教材中涉及臺灣的地理環境、氣候物產、民風民俗以及歷史故事,離學生當下的生活較遠,而且歷史背景也相當復雜。
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國家,理解祖國的領土神圣不可侵犯,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愛國熱情,教師在教學這一重難點時先播放介紹臺灣的相關視頻,幫助學生了解臺灣的地理環境、氣候物產、民風民俗;再介紹臺灣歷史故事,加深學生對兩岸關系歷史背景的了解;最后補充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典型事件和人物,并配樂《我和我的祖國》,烘托課堂氣氛,擴展教學深度和廣度。
3.優化資源互補,共享信息資源
在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教師要增強資源優化、資源共享意識。一方面,筆者所在的區域開始探索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盟的建設,教師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參與線上觀課學習、課堂教學實踐、課后教學研討、課例打磨研究等研修活動,提高專業能力和學科素養。另一方面,筆者所在學校正積極探索如何共享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包,對教材研讀、使用策略、實踐活動、視聽素材等進行主題化、打包式、信息化呈現,以期實現課程資源從零散化為統整,發揮有效的文化傳播價值,讓更多的師生享受智慧成果。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高德勝,章樂,唐燕.“接上童氣”: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8.
黃雪垠,黃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教學應用[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1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