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新時代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當賦予其新的生命和活力。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互聯網+”作為一種先進的生產力[1],在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動力和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阻力和挑戰。本文以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為例,在“互聯網+”背景下對發展路徑探析,通過文化創新、文化交流及主流價值觀念的引導,堅定文化自信,抓住機遇,應對挑戰,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傳統文化;“互聯網+”;傳承;發展
引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發祥地的河南,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享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的美譽。
2021年2月12日,一條名為“唐宮夜宴”的短視頻一天之內登上了微博、抖音、B站等多個網絡社交平臺的熱門頭條,并迅速獲得大量的關注與轉發,自此開啟了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出圈之路,后續有元宵節的《芙蓉池》、清明節的《紙扇書生》、端午節的《祈》、七夕節的《龍門金剛》、中秋節的《墨舞中秋貼》、重陽節的《有鳳來儀》。這些驚艷眾人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每一幀、每一幕都承載著中華民族千年來所積淀的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節目成功“出圈”的背后,離不開河南衛視的文化定位,數十年如一日地對傳統文化的深耕與堅守,更離不開河南衛視順應時代的傳承與創新。
國家發展不僅需要以經濟崛起作為支撐,更迫切需要以文化崛起作為持續發展力,提高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自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弘揚,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構筑起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也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當下的“互聯網+”技術為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我們共同探討的話題。本文通過“互聯網+傳統文化”的模式,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探析有效路徑。正如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執行策劃徐娜所講:“中國青年一代文化自信在崛起,受眾需要一個情感的出口,而我們恰恰抓住了這樣的時機,擊中了當下年輕人更易于接受的表達方式,用當下流行的‘沉浸式體驗講好中國故事[2],讓大家真正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1. “互聯網+”視域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面臨的機遇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的不斷深化,其與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有機的載體和平臺,以計算機視覺為代表的現代技術已成為解決傳統文化傳承問題的重要手段。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而言,現代互聯網技術的進步為其帶來了新的機遇。
1.1 “互聯網+”激發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新活力
在“互聯網+”視域下,激發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活力,并不是簡單的技術復刻,而在于更多地激發當代人的生活想象,形成一種平衡傳統與時代、平衡歷史與當下的“新傳統文化”。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以傳播速度快、形式多樣、互動作用強等為主要特點的新媒體平臺,在傳承、發展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和服務公眾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價值。新媒體平臺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客觀條件的限制,打破傳統意義的時空局限、降低信息傳播成本,而且通過綜合運用視覺、聽覺和觸覺方面的虛擬感知,打造沉浸式體驗,使體驗者能夠以一種微妙的方式理解和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真正實現了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切實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1.2 “互聯網+”拓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新邊界
在過去,我們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手段主要局限在紙質媒體傳播和博物館陳列,且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主要是由政府部門發起,即使傳統媒體報道宣傳的形式多樣,但由于較窄的受眾群體和傳統媒體的傳播范圍有限而無法吸引公眾的注意。如今,在“互聯網+”視域下,現代網絡技術與傳統文化的互動與融合使全媒體可以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憑借其強大的功能和吸引力,幾乎革命性地改變了文化傳承和發展方式。
在現代互聯網技術的幫助下,一方面,人們可以更直觀、更方便地了解傳統文化,從而更好地進行文化交流和資源共享,促進傳統文化更加深入的傳播;另一方面,使得大眾了解傳統文化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好的支持。以河南衛視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為例,運用互聯網思維,技術賦能助力節目傳播,積極發揮融媒體的作用,在節目制作完成以后,將視頻剪輯為3~5分鐘的短視頻投放到B站、快手、抖音、微博等社交平臺,通過網友的熱烈討論支持一系列傳播手段革新,破解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難題。
1.3 “互聯網+”形成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新模式
在以往傳統模式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傳承和發展模式缺乏對觀眾興趣和文化需求的理解,只是以“一刀切”的方式推廣傳統文化,可能會導致大眾感到無聊、枯燥,甚至產生抵觸情緒。而在“互聯網+”視域下,形成新的“互聯網+傳統文化”模式,滿足大眾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采用精準定位和個性化推送的大數據分析技術,使傳統文化資源在網絡中更好地傳播和推廣。
在物聯網、人工智能、5G技術等現代科技創新驅動的大變革時代,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充分利用了5G、AR、3D、VR等先進科學技術,對傳統文化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創新實踐,營造出來的濃厚歷史文化氛圍令觀眾大為震撼,靜態的、抽象的歷史文化以三維動態場景的方式呈現出來,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的融合升華[3]。傳統文化借助互聯網科技帶來的“流量”,傳統元素和科技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主體聯動、共同發力的新模式。
2. “互聯網+”視域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面臨的挑戰
在互聯網時代,紙質媒體等傳統媒介手段已經逐漸被更高效、更高質量的互聯網信息傳輸方式所取代,這為更新和改變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但我們需要意識到,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在為傳統文化的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2.1 “互聯網+”帶來的多元文化沖擊
“大容量、多類型、訪問快、價值密度低”的顯著特點[4],使互聯網一方面提供了多元文化的傳播、交流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得原有的傳統文化傳播遭遇了多種形式的外來文化的巨大沖擊。多元文化在給人們帶來新奇感和刺激感的同時,也包含了各種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英雄主義等與我們的主流價值觀念背道而馳的元素,容易導致大眾價值觀的紊亂,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弱化大眾對主流文化的認同。
2.2 “互聯網+”引起的知識獲取方式的改變
當今世界已經進入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互聯網+”的概念深深植根于人們的心中。第一,大眾致力于找到一種更快、更方便的方式來實現他們的目標,對于知識的獲取尤其如此,有問題依靠百度解決,即使相應的知識沒有被理解吸收,甚至很多時候大眾只知道什么是對的,但不知道什么是錯的,這對文化的理解和消化是相當不利的;第二,互聯網和短視頻的興起造成了現代人一種更加急躁的心理狀態,人們往往習慣于對分散信息的接受和處理,進而形成了碎片化的學習習慣,要安靜地看一本書或學習一項技能是很困難的,這就導致了許多傳統工藝和古典文化逐漸被湮滅,不少優秀的傳統文化淡出了人類舞臺;第三,精準的大數據分析和信息推送,極易形成“信息繭房”,個性化和相對封閉性的特點使得大眾獲取知識的渠道窄化,接收信息同質化嚴重,這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也極其不利。
3. “互聯網+”視域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路徑探析
3.1 堅持主流價值引領,增強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開放共享的網絡平臺,可以使大眾針對熱點話題各抒己見,但基于現實狀況,我國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網絡信息的龍蛇混雜、網友知識和認知水平的良莠不齊,這就要求我們運用正確的主流價值觀念引導大眾正確對待傳統文化,把握好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風向標,在情感上達到共鳴,在思想上形成認同。
在各大衛視競相追求熱度和流量的背景下,河南衛視堅守文化本位,以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作為其視聽藝術創作的重要寶庫,自覺從中汲取力量,以堅定的文化自信打造精良的文化作品。2021年河南春晚的《白衣執甲》節目由著名戲劇表演藝術家領唱,抗疫先進人物代表聯袂演繹偉大的抗疫精神,將三個耳熟能詳的戲曲節選與抗疫工作相結合,傳統與時代同頻共振,激發大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對歷史、文化和制度的自信與自豪。
3.2 重視文化創新,綻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力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向現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原有的文化內涵需要擴展、改進和改變,形式也需要創新。因此,有必要在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的同時,注重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以適應當今人們生活方式的需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握好創新和轉化兩個方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擁抱生機與活力的關鍵。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河南衛視堅守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通過對內容、題材、形式和途徑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全新表達。“中國節日”系列的晚會各個節目既有關聯,又相互獨立,故事性強,耐人尋味。改編的《唐宮夜宴》通過無主持人、多場景切換,打破傳統晚會節目的表現形式,以科技為傳統文化賦能,在以陶俑為原型的唐代人物移步換景之間,《千里江山圖》《簪花仕女圖》“活”了起來;水下舞蹈《祈》以曹植的《洛神賦》為藍本,基于中國最負盛名的古代神話與辭賦跨越域千年,賦予了洛神以生命。把互聯網作為橋梁,過去歷史成為眼前的藝術,傳統與現代完美聯結,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再以回憶的方式塵封在書本和博物館中,而是以“互聯網+傳統文化”的方式在今天仍然綻放出強勁生命力。
3.3 加強文化交流,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互聯網時代,開放包容的網絡平臺為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渠道。我們將傳統文化與互聯網巧妙結合,充分利用好這一強大平臺,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傳承和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
河南衛視的《端午奇妙游》晚會,《祈》以水下舞蹈的形式藝術化地再現了端午節系五色繩祈福的習俗;《龍舟祭》也是在舞蹈動作中融合祭祀、雜技、擊鼓等元素,舞動的船槳、齊鳴的鼓樂,再現了端午前夕祭祀盛景……這些節目從不同角度展現了端午節賽龍舟、祭祀、掛艾草與菖蒲、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傳統習俗。此節目一經播出,不僅在國內各大社交平臺引起熱烈討論,在國外社交網站也是獲得點贊無數,甚至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點贊轉發。憑借“互聯網+傳統節日”的新形式,以傳統節日為重要內容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獲得了極大發展,同時也為傳統文化走向國際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結語
總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就像一顆種子長成參天大樹。在“互聯網+”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沃土,要堅持主流價值引領,把握正確方向,利用網絡技術創新傳統文化的內容、傳播和表達方式,借助互聯網搭建的溝通橋梁,跨越古今,聯系中西,讓傳統文化在交流與傳播中得到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曉婧.“互聯網+”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問題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8.
[2]腳踏實地深耕文化 精益求精匠心創作[N].光明日報,2022-5-24(5).
[3]王伊培.智能傳播時代省級衛視品牌戰略探析——以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為例[J].互聯網周刊,2022,(17):53-55.
[4]夏欣.大數據背景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性[J].知與行,2020,(3):45-49.
作者簡介:王碩,在讀本科,研究方向:傳統文化。